APP下载

人地协调价值引领下的高中区域发展主题式教学
——以“文莱淡布隆大桥建设”为例

2022-12-03瞿春光缪尧平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布隆大桥区域

瞿春光 缪尧平

(1.古田县第一中学,福建 宁德 352200;2.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福建 宁德 352000)

“区域发展”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区域发展特点及发展路径,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区域发展观。[1]该模块的内容多采用主题式教学方法,利用区域发展中突出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作为主题,围绕该主题让学生借助各种探究手段和活动以及与主题相关的各类资源,使学生的认知发生迁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探究精神的有效教学方式。[2]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往往缺乏对教学整体架构的规划,缺乏对知识点的梳理与安排,再加上一个主题内容往往需要多个课时,时间跨度较大,导致学生不明白知识点与主题之间的关系,不明白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明白主题整体的学习思路,知识与技能被碎片化,各个核心素养的培养被孤立,人地协调观素养难以提升。

基于此,在高中地理“区域发展”相关内容的教学中,应以“人地协调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构建区域主题的探究主线,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点在主题知识体系中的作用,领悟知识的整体骨架与脉络,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正确的思维方式,从而深度理解“人地协调发展”这一地理核心大概念,促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3]本文以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项目“文莱淡布隆大桥建设”为例,分析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如何践行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

一、真实情境创设,引出人地关系问题

核心素养的落地要求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在地理主题式教学时利用真实的情境,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大脑,提高学生的兴趣度和专注力,促使其更积极的动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地理问题。区域主题情境需具备一定的典型性,且时空尺度适宜。尺度的大小决定了主题研究的深度。文章选择“文莱淡布隆大桥建设”这一典型的案例,时空尺度适宜。我国承建的标段经过原始雨林和沼泽,地理环境特点十分典型。工程建设时为提高效益和保护环境,采用的许多独特的技术方法和手段。这些都能有效增加主题研究的深度,加深学生对因地制宜、区域人地协调发展的理解。该主题是我国建设“一带一路”典型的案例,还能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地理教学的融合。

教学以央视新闻视频作为情境导入。视频介绍了文莱淡布隆大桥修建前后民众出行的状况比较,大桥可能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我国公司创新地使用了“全预制装配”“钓鱼法”等施工等方法最大程度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并展示相关的图片资料,如图1 所示。基于以上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要建大桥”“建大桥的目标(怎么建)”“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应对困难”。

这四个具体的问题能有效引导学生对人地协调发展问题的思考,引领学生去思考“大桥建设”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实现人地协调发展,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入地去探究人地关系的相关内容的欲望。

二、人地协调价值引领,构建探究思路

深度理解人地关系,内化人地协调观,需要通过具体的学习过程来推进。通过真实情境问题的引领,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学生虽有方向,但依然不清楚具体要探究哪些内容。此时教师应抓住时机帮助学生构建探究的思路,明确应探究的问题,并让学生理解每块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存在的目的和意义。

例如,在探究“淡布隆大桥建设”时,围绕“为何建”“怎么建”“困难”“措施”这一主线进行探究。“为何建”,引导学生从建设大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着手探究。“怎么建”,引导学生站在文莱人民的角度思考,即“花最小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效益,同时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困难”,引导学生思考“当地地理环境”和“环保要求”对“工程建设本身”和“施工人员”造成的困难。“措施”,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深入理解我国公司在建设大桥时采用的独特的技术,以及技术所发挥的作用。如图2 所示。

不同的区域发展主题,探究的思路不一定相同,在具体教学中还需根据情境的呈现和主题内容进行调整。但其最终的价值导向都是实现人地协调发展。例如,生态问题的探究思路,如图3 所示。

三、紧扣人地协调教学主线,巧设探究问题

基于探究思路,明确了本节内容的脉络,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每一部分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作用和意义。在此基础上,设置与高考试题相似的问题供学生探究,深入理解区域发展问题。区域发展主题探究中,“人地协调发展”是最终的目的,这一价值观念能引领学生们去思考地理问题,从而提高答题的水平。通过具体的问题的推进,又能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总之,在区域发展主题教学中,有了人地协调发展价值的引领,地理的问题才有了“灵魂”,地理答题才有了“方向”。

例如,把“淡布隆大桥的建设”这一主题分成“为何建”“如何建”“困难”“措施”四个组块。每一组块再设置相应的问题。问题的设置结合高考设问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设问。授课时把“人地协调发展”作为引导学生问题思考的出发点和终点。问题设置如表1 所示。

表1 “淡布隆大桥”建设主题式教学问题设计

四、思维总结提升,人地协调观素养落地

地理环境具有区域性特征。因此一个案例对学生素养的提升具有局限性。通过从不同角度思考不同的案例,总结共同的思维,有利于地理学科大概念的形成,促进素养的真正落地。

例如,“桥梁建设”仅为“工程建设”的其中一部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的“工程建设”其他案例,例如,“南昆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水库建设”“风力发电”等,构建“工程建设”的共同的思维导图,更能深化因地制宜,和谐发展的理念。思维导图如图4 所示。

地理学是十分重视“思维”的学科,区域发展的目标即是“人地协调发展”。把“人地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作为学生构建“思维”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构建高中地理区域发展的学习思路,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整体学习,有利于“人地协调发展”大概念的形成,促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布隆大桥区域
一图看懂藏木大桥
分割区域
守门员不在时
基于BM3D的复杂纹理区域图像去噪
数鸭子
港珠澳大桥通行全攻略
区域发展篇
自杀的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