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类历史选择题命制:问题、探因与对策
——以2022 年部分省市中考试题为例
2022-12-03许峰瑞李林川
许峰瑞 李林川
(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福建 福州 350009)
新课程改革以来,历史学科在考试内容改革和命题技术方面日臻完善,高考历史试题日益注重“培养学生从情境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建构论题、搜集论据、理性辨析和清晰表达历史观点的能力”,[1]中考历史试题也“减少了对单纯记忆能力的考查,更加注重落实课程标准的理念,加强对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查”。[2]而运用图片史料构建情境、命制试题,更是近年来高考、中考历史试题的亮点。这类试题普遍在立德树人方面立意深远,不仅充分发挥了服务选才的作用,在引导教学层面,也和新教材包含大量图片史料的实际情况相契合,有利于引导中学历史教师合理使用教材和准确把握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方向。
较之纯粹运用文字史料命制的试题,图片类试题具有直观明晰、形式多样、内容灵活等特点,在命题理念和技术规范上也有其独特的要求。尤其是图片类选择题,受题型所限,必须做到小而精、小而准,在命制要求上也就更细致、严谨。笔者以部分省市2022 年历史中考试题中的图片类选择题为样本,尝试剖析其在命题科学性、规范性上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就学业水平考试的科学性、规范性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命题要体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试题在立意、材料选择、语言组织、问题设置、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等方面要做到科学合理”“严格按照命题规范命制试题,确保命题框架合理、内容准确无误、情境符合事实、问题设计恰当、语言表述清晰、考试结果有效”,[3]就图片类历史试题而言,顾名思义,作为构建情境的主要载体,图片应提供主要的解题信息,或提供的信息虽非主要,但却是解题的必要条件,不可替代,学生必须通过图片获取必要的解题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试题的解答。图片类历史试题命制之所以出现问题,往往就是因为未能清晰认知和发挥图片在试题当中的地位与作用。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形式大于内容
(天津第12 题)例题一:右图为天津市人民政府第一号布告。它颁布于___。
A.1947 年
B.1948 年
C.1949 年
D.1950 年
该题通过“布告”这一情境,对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进行了考查,在知识表述和逻辑呈现上没有明显问题。然而深思一下不难发现,图片提供的“中华民国三十八年”等解题关键信息,实际上是以文字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并不需要借助图片这一载体进行辨识、解读、分析,且繁体字本身又构成了非本学科意义上的阅读障碍。所以该题虽使用了图片,但形式远大于内容,图片并不是该题的必需品,因而未充分体现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如确需使用以文字为主的图片来命制试题,且其中的文字信息比较直观,无须辨识和解读,则考查的落脚点可以放在文字内容之外。例如展示王羲之的《姨母帖》,可将考查的落脚点放在“根据图片判断字体”上;展示《民报》创刊号,可将考查的落脚点放在“指出该刊物创办的背景”上等。
二、图片提供的信息和解答问题没有必然关联
“情境作为实现学科考查目的和考查要求的载体,应有利于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现象、事实的意义,以及这些现象、事实与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4]无论是以文字还是图片为载体,试题命制都应注意营造“真情境”,解决“真问题”。以图片作为构建情境的主要载体,要注意设置的问题、任务要与图片高度融合、指向明确,避免出现有图无用、图题无关的情况。例如:
(天津第20 题)例题二:下图是19 世纪梵高的油画作品。见图溯源,马铃薯最早出现在欧洲是因为____。
A.亚历山大东征
B.新航路开辟
C.第一次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该题使用的图片内涵丰富,形式新颖,是较好的命题素材。问题主要是“马铃薯最早出现在欧洲是因为”这一设问与图片内容没有必然关联,学生无法通过该图判断马铃薯出现在欧洲的时间。且如此设问,学生可直接根据所学知识解题,题干提供的文字和图片信息就均显冗余。为充分发挥图片的作用,可将考查的落脚点放在画作的艺术特色、画作反映的时代特征等角度。
三、图片和文字呈现的信息重复,导致事实上不借助图片也能解题
一道完整的图片类试题,往往是由图片和文字共同组成。其中文字部分应承担如下的作用:1.对图片本身的部分内容加以标注或说明。受制于印刷效果、语言障碍、试题难度要求等条件限制,有时需要对图片的某些部分进行明确标注,或对部分内容补充相应的文字说明,以使图片呈现的信息更为直观、明晰、丰富。2.对图片未能呈现而又是解题必需的信息加以补充。图片呈现的信息在指向性上通常较为明确,但往往缺少时空线索、前因后果等内容,需要通过补充额外文字信息的方式加以完善。
例题三:图为1949 年2 月美国报纸上刊登的一幅漫画,日本被描绘成“还没有能力独立行走”的发条玩具男孩形象。该漫画反映了当时____。
图片中“麦克阿瑟”和“日本”两个词语是英文单词,作为历史学科考试,不应在语种上设置阅读障碍,加之由于印刷等因素,这两个单词对学生而言可能不够清晰,故命题者在图片上用汉语标注了这两个单词。图片中日本作为发条玩具男孩的形象呈现,但该形象对学生而言,可能较为陌生,在解读上存在一定困难,故题干补充了“日本被描绘成‘还没有能力独立行走’的发条玩具男孩形象”这一文字说明。图片表达的信息比较直观,但麦克阿瑟与日本之间的关系不属于课程标准要求的主干知识,若仅通过图片判断时空等信息,对学生而言缺乏足够的历史背景依托,认知存在困难。故题干中补充了“1949 年2 月”“美国报纸”等文字信息。
图片类试题中存在一定的文字内容是适当的,有时甚至是必须的。但如果图片和文字呈现的信息重复,乃至文字信息直接覆盖了图片信息,那么图片存在的功能和意义就会大打折扣。例如:
(山东泰安第6 题)例题四:观察下图,1978−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长,这主要得益于____。
A.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
B.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C.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该题选取的史料富有浓郁的时代特色,且坚持立德树人的正确导向,试题整体逻辑也十分清晰。美中不足之处在于,该题的作答逻辑本应是“读图识图——由图得出1978 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长的结论——探究其原因”,但题干直接给出了“1978−2017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长”这一关键解题信息,图片中也明确给出了“增长情况”这一文字注解,导致图片提供的信息与文字信息重复,且图片信息在获取和解读上还更为复杂、烦琐,图片在本题中的作用便形同鸡肋了。在图片和选项不变的情况下,应将图片中的文字注解修改为“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情况”,并将题干修改为:
修改方案一:由下图可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如考虑到控制试题难度,可在题干中增加一些提示性信息,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试题意图:
修改方案二:下图为1978 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情况,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
四、图片信息提取难度太大,降低了图片的使用效度
(北京第8 题)例题五:乾隆时,六世班禅拒绝了英国殖民者与西藏地方建立直接联系的要求,明确表示西藏的一切无不听命于朝廷。为纪念他的功绩,乾隆皇帝下令修建了清净化城塔(见图,位于北京西黄寺内)。此塔的修建见证了____。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B.清朝经济的恢复发展
C.清朝东北边疆的稳定
D.文化专制政策的推行
该题选用的情境新颖,导向正确,逻辑清晰,且注意结合当地特色。然而从图片的使用效度来看,除非学生了解相应的宗教背景知识,或对该塔较为熟悉,否则难以从清净化城塔图片中提取有效解题信息。产生这类问题,或是由于图片本身蕴含的信息不足;或是图片内容过于复杂,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时还伴有缺少配套文字描述、印刷模糊等问题。因此,中考命题需要严格依据课程标准,所给出的信息要充分考量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除了图片呈现与文字描述需要简洁明了外,印刷也须清晰可辨,扫除提取和理解试题信息时非学科意义上的阅读障碍。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几种问题并不是单独存在的,有时在同一道试题中会复合出现。例如:
(重庆第6 题)例题六:右图所示历史人物率兵进军台湾时,正告荷兰殖民者,台湾和澎湖列岛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这些地区应由中国政府管辖。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____。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康熙帝统一台湾
C.清朝设置台湾府
D.清朝建立台湾省
就该题而言,第一,题干中的文字已经涵盖了所有解题需要的信息,图片实际上是多余的;第二,由于画作本身的辨识度、考卷的印刷等因素,学生想从该图片中提取解题信息较为困难。
综上所述,命制图片类试题,尤其是图片类选择题,需要严格把握导向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秉承以下命题理念和基本原则:
首先,明确图片在试题中应起到的作用。即必须使图片成为解题的主要信息来源,或图片提供的信息是解答试题的必要条件。
其次,无论是标注、说明还是补充,和图片配套的文字信息都应贯彻“有限但够用”的原则。文字信息与图片信息在试题中互为补充,但文字信息不宜过多,也不应与图片信息重复,更不应直接指向答案,使图片成为摆设。
最后,设问指向应清晰、明确。设问起到的是明确考查指向的作用,清晰的设问,可以引导学生基于情境去观察、提取、分析和应用图片信息,最终解决问题。
以下题为例:
(福建第14 题,有轻微改动)例题七:下图所示的历史事件是____。
A.一·二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平型关大捷 D.台儿庄战役
首先,图片是该题的唯一信息来源,当然也是解答该题的必要条件。
其次,图片中的“西安”“东北军卫队”“蒋介石被捉处”,图例中的“蒋介石‘行辕’”“东北军、第17 路军驻防区”等信息简洁有效,方便解读,指向清晰。
最后,设问明确指向历史事件,在图片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信息情况下,学生通过试题给出的情境,有清晰的路径解决问题。当然,该题的着眼点主要在空间、事件上,还可根据难度要求、素养培育要求、学情等,适当补充时间线索,如“1936 年”等;或适当补充人物信息,如“张学良东北军驻防区”等,使图片蕴含的信息更为充盈,考查的落脚点更加丰富。
文字和图片类试题,都是通过运用史料构建情境来进行试题命制。关于如何判断史料题的有效性,著名命题专家聂幼犁教授曾经提供了一种切实有效的简便方法:“识别真假史料题最简单的方法是删去试题中的史料,看试题是否还能成立”。[5]由此拓展开来,若要检验一道图片类试题是否成立,首先可以把该题的图片删掉,看是否依旧能够解题;如果能,则说明图片在该题中的作用不大。然后要看在只保留图片的情况下,答案和图片是否有明确的关联;如果有,则图片的意义得到了合理彰显。符合这些基本标准,方能体现图片类试题的特质并充分发挥其在试题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