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圆仓进口大豆安全储藏管理技术
2022-12-03许仁杰
许仁杰
(中央储备粮长乐直属库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217)
大豆作为中国的原生粮食品种和世界主粮之一,长期以来的进口需求都特别大。2020年,中国共计进口10 033万t大豆,突破1亿t的大关,同比增长了13.3%[1]。
由于浅圆仓入仓时自动分级现象明显,加上进口大豆杂质含量高、含油量高、入境前储藏环境差[2],导致浅圆仓杂质聚集区通透性差、易滋生害虫,大豆水分不均衡,易走油、赤变,直接增大了浅圆仓储藏进口大豆的难度。而且进口大豆不耐高温,入仓时又恰逢高温夏季,受外温外湿的影响,造成其初始粮温高,可能会发生局部发热、生霉等现象。因此,相比国产大豆,其储存难度更大,研究和总结浅圆仓储存进口大豆的储藏管理经验,对实现浅圆仓安全储存进口大豆具有深远意义。
1 进口大豆的储藏特性及引起其品质劣变的主要原因
1.1 进口大豆的储藏特性
掌握进口大豆的储藏特性,有助于保管员在大豆储存管理中有效地预防和处理进口大豆的异常粮情[3]。进口大豆的水分一般较低,破碎粒多,有时杂质较多,在储藏过程中存在耐储性较差、易吸湿、发热霉变,耐温性差、品质容易劣变,后熟期长、易“出汗”“乱温”,油分易析出、子叶易“赤变”,抗虫蚀能力强、不易遭受害虫侵蚀等特性。相比小麦等储粮品种,进口大豆的储藏要求和条件更高。一方面要防止出现如发热、霉变的储粮隐患,另一方面要保证不浸油赤变、不酸败变质,保障其食用品质和商品价值。
1.2 引起进口大豆品质劣变的主要原因
1.2.1 长途运输
进口大豆在远洋运输过程中,因受海上温度、湿度的影响,或者雨水、海水沿着未关严的船舱缝隙进入船舱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可能出现发热、霉变等情况。同时,加上进口大豆自身的呼吸作用及船舱里粮堆的微气流内循环,易使粮堆表层发生结露,导致其水分积聚增加,从而引起发热霉变、粮温升高等现象。
1.2.2 物流环节
进口大豆到港后,需经过卸船、装运和设备输送等各个环节才能入仓,在此过程中因不断进行摩擦、碾压,导致其杂质和破碎率显著增加,通过对近几年进口大豆从港口到储备库的质量检测结果所进行的不完全统计,进口大豆从港口经卸船、装运、入库等环节后杂质增加了1.0%~1.5%, 破碎率增加3%~5%,使进口大豆完整粒率降低[4]。进口大豆遭受机械损伤后,会导致杂质增加,大豆易陈化劣变、易受微生物和害虫危害,从而出现发热现象。同时,进口大豆在装卸过程中,受海面湿度的影响可能造成其水分增加,导致其呼吸作用加快、局部粮温上升,甚至出现发热、霉变等现象。
1.2.3 后熟作用
进口大豆在后熟过程中,会发生以下变化,即氨基酸、脂肪酸、可溶性糖减少,蛋白质、脂肪、淀粉增加,含水量升高。后熟作用不仅有利于提高进口大豆的耐储性、出油率、工艺品质,而且有利于防止发热变质等问题。若进口大豆未经后熟作用,直接入仓储存,会出现“出汗”“乱温”现象,导致粮温升高和水分增加,处理不及时易引起发热现象。
1.2.4 水分
水分含量是影响进口大豆储藏品质及安全储藏的直接因素。由于进口大豆的脂肪含量高于国产大豆,所以其安全水分较低。高水分的进口大豆度夏期间,易出现发热现象。一般情况下,微生物、害虫在粮温为20~30 ℃,湿度为80%~85%时,呼吸旺盛,导致进口大豆水分增加、引起发热现象。因此,为了确保进口大豆的安全储藏,应严控进口大豆的入仓水分。
1.2.5 杂质
进口大豆在收获时常常会夹带一些泥土、砂石、豆梗、异种粮粒等杂质,这些杂质带菌量大、易吸湿、发热,如清理不彻底,会导致大豆籽粒水分增加、发热、霉变,严重影响其储藏稳定性。同时,含杂多的进口大豆受浅圆仓较大高度差的影响,在入仓时会形成严重的自动分级现象,杂质聚集区吸湿性大、含水量高,易滋生害虫及微生物,且高杂区域通透性差,严重影响机械通风的效率和熏蒸处理的杀虫效果,易引起粮食发热和品质劣变,危及进口大豆的储藏安全。
1.2.6 粮温
温度是影响进口大豆安全储藏的重要因素,也是判断其储藏过程中是否发生虫害、发热、霉变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检测粮温,进行粮情分析,可以选择在最佳时机进行谷冷、熏蒸、通风、气调等,及时处理异常粮情,从而延缓进口大豆的品质劣变,提高耐储性,确保储粮安全。进口大豆对温度的变化较敏感,粮温过高会导致其发生品质劣变,造成其内外品质、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明显降低[4]。李林杰等[5]研究表明,来粮温度高的进口大豆(23.1~25.0 ℃),仅储存4个月就因发热范围大、速度快而被迫出库。而与其批次、水分、杂质、破碎等情况相同的来粮粮温较低的进口大豆(7.5~8.1 ℃),却成功储藏了两年多。
2 浅圆仓进口大豆的储藏管理
2.1 做好大豆入仓前的准备工作
(1) 仓房及设施的检查:确保仓房上不漏、下不潮,环流、通风及测温系统正常;侧壁发放口、低位发放口的阀门要关到位,采用薄膜和泡沫板密闭低位发放口,填堵孔、洞、缝隙,提高仓房的气密性;浅圆仓的测温电缆用铁线固定在地面,防止入粮过程中发生漂移;地上笼要搭接牢固,接头处用胶带等进行密封,不留缝隙,防止发生漏粮现象和影响通风效果。
(2) 仓储设施、设备的清扫、消毒工作。装粮前应彻底打扫,清除仓内的残留粮粒、灰杂,同时采用80%敌敌畏乳油进行空仓消毒杀虫,关好通风口、挡粮门和仓门,密闭2~3 d。
2.2 严把进口大豆入库质量关
(1) 进口大豆的杂质含量较高,破碎粒较多,要进行清杂处理,对入仓进口大豆采用两道振动筛进行清杂处理,使清理后的杂质含量尽量控制在1.0%以内。坚持每车取样检验,对进口大豆入仓前后的水分和质量做到心中有数,水分控制在10.0%以下,完整粒率控制在85%以上。
(2) 在入仓过程中,现场人员要加强质量把关,严防水湿霉变大豆入仓。如进口大豆水分高于13%时,则采取边进仓边利用大功率离心风机降水通风或利用谷冷机降温通风;如进口大豆粮温超过28 ℃,则采取边进仓边用谷物冷却机进行降温通风。当浅圆仓进粮达到仓储量的1/3时,即可使用谷物冷却机通风降温;浅圆仓进口大豆入仓开始阶段装于底层约500 t的粮食以及入仓最后阶段装于顶部约500 t的粮食,在入仓前喷洒防护剂。
2.3 进口大豆满仓后的管理工作
(1) 入仓结束后必须在1周内平整好粮面,铺设好走道板(最好使用透气型),做好门窗孔洞的密闭隔热工作。
(2) 浅圆仓布设仓壁排积热环形通风系统,即在靠墙20 cm左右距离,将直径5~10 cm PVC管垂直插入粮堆1 m深处,间距1.5 m,环仓壁均匀预埋一圈,再使用10 cm PVC管连接起来,并与仓外环流管连接,利用单管风机将湿热气体强排出来,以达到排除环仓壁四周积热的目的,提高浅圆仓安全储粮的稳定性。同时,在浅圆仓中心杂质聚集区域采用扦样器各布设6、12、18 m长的测温电缆线,对粮温进行实时监测;采用深层下管设备,布设两组18~20 m的单管,为后续进行粮情处理奠定基础。
(3) 适时通风,散热散湿。新入库的进口大豆籽粒间水分不均匀,加上后熟作用,粮堆内湿热容易积聚,引起发热霉烂,因此要适时通风,散热散湿。
(4) 据相关研究[6]报道,大豆水分超过13%,无论采取何种储藏方式,当粮温超过25 ℃时,即会发生赤变。因此,经过离心风机降水通风后,力争水分降到13%以内,并及时使用谷物冷却机进行通风降温,让整仓平均粮温降到20 ℃以下,最高粮温降到23 ℃以下。
(5) 开启空调控制仓温、仓湿,仓温应控制在25 ℃以下,仓湿应控制在65%以内。结合氮气气调,确保进口大豆安全度夏。
(6) 加强粮情检查,特别是新粮入仓粮情不稳定时,应增加检查频率,并对测温盲区加强扦样检查。同时,裸脚在粮堆四周走动、用手动测温杆在粮面上穿插的方法来发现异常情况,在春夏、秋冬季节转换时还应加强结露情况的检查。
2.4 异常粮情的处理
2.4.1 发热处理
(1) 粮堆内局部发热的处理措施:利用空调或谷物冷却机与单管风机结合降温。如遇到杂质聚集含量较高,湿热聚集明显,应在杂质聚集处布设导风管或采用单管风机进行降温。鲍凤军等[7]研究表明:采用抽芯平仓等措施能有效降低浅圆仓中心部位异常粮情的发生概率,有利于节约成本、降低劳动强度,确保进口大豆安全度夏。
(2) 粮堆表层发热的处理措施:主要采用人工翻动和疏松粮面、挖沟散热散湿、空间通风降温等方法。
(3) 整仓发热的处理措施:主要采用全仓谷冷降温,对杂质聚集区辅以单管风机局部处理,彻底消除发热。
2.4.2 结露处理
(1) 进口大豆结露的预防:主要方法是设法消除或减小粮堆各部位之间的温差。在春夏、秋冬季节转换时,勤翻动、疏松粮面,适时排积热通风或空调降温除湿,加快表层粮堆散热散湿。
(2) 结露处理措施:粮堆内部结露可采用通风方式进行处理。如果结露仅限于局部,可采用单管风机局部处理;如果是大面积结露,可利用机械通风系统进行整仓通风处理;粮堆表层结露可在天气干燥时打开浅圆仓仓顶通风系统和通风口进行通风去湿,降低温差;粮堆底层结露可采用混流风机吸出式通风方式解决。
2.4.3 局部生霉处理
一是粮面局部翻动配合粮面通风;二是局部通风单管降温除湿;三是移出仓外晾晒。
2.4.4 虫害防治
进口大豆的虫害防治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当达到一般虫粮时,可采用硫酰氟熏蒸、氮气气调等技术进行杀虫处理。穆俊伟等[8]研究充氮气调对巴西大豆储藏期间的杀虫控温效果,结果表明:氮气气调不仅有效控制了粮温变化,而且杀虫效果显著,储粮成本比常规磷化氢熏蒸杀虫费用低0.05元/(t·年),绿色环保、市场收益高。
3 结 论
为确保进口大豆的安全储藏,应做好以下工作:
(1) 进口大豆入仓前要做好仓房及设施的检查及仓储设施、设备的清扫、消毒工作。
(2) 进口大豆入仓过程中要严把质量关,采用两道振动筛进行清杂处理、严防水湿霉变大豆入仓,杂质含量尽量控制在1.0%以下,水分控制在10.0%以下,完整粒率控制在 85%以上。进口大豆入仓开始阶段装于底层约500 t的粮食以及入仓最后阶段装于顶部约500 t的粮食,在入仓前喷洒防护剂。
(3) 满仓后,布设仓壁排积热环形通风系统,在浅圆仓中心杂质聚集区域各布设6、12、18 m长的测温电缆线和布设两组18~20 m的单管,适时通风均温均湿,结合空调控温和气调储藏,确保进口大豆安全度夏。加强粮情检查,特别是新粮入仓粮情不稳定,应增加检查频率,并对测温盲区加强扦样检查。
(4) 做好发热、结露、 局部生霉、虫害等异常粮情的处理,这是进口大豆在储存管理过程当中发生的问题,预防和处理的关键是早发现,这样才能把握处理粮情的有利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