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我的任务”驱动学生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2022-12-03林小平严育洪

江苏教育 2022年73期
关键词:茶叶罐圆柱长方体

林小平 严育洪

教学中常常有让教师感觉两难的问题,譬如,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还需要教师的教吗?需要教师怎样的教?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先生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以学为核心,并不意味着以学代替教,学与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缺一不可。没有高水平的教就没有高水平的学……”那么,怎样的教才是高水平的教呢?

教师“高水平的教”首先体现在用任务引导,让学生看到任务与其有关,特别是看到完成任务所带来的益处。如此,他们可能就会把“给的任务”变成“我的任务”(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语)。此时,任务就可能有了强劲的驱动力,撬起尽可能多知识的学习,激发尽可能多学生的热情。

一、设计引人入胜的任务,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

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态与其未来的教育成果(如学业成绩、学习行为表现、学历水平等)相关。在任务驱动学习中,一旦任务成为“我的任务”,学生必然会有积极的学习心态。要使任务成为“我的任务”,教师须设计引人入胜的任务。

一是“引人进入胜景”,让学生看到完成任务后成果的美好。如国际跳棋是无锡市东湖塘实验小学的特色和兴趣课程,顾筱峦老师由此设计“记录棋子的位置”的驱动任务,让学生在玩国际跳棋时体会到用数对记录棋子位置的价值。

二是“引人进入胜利”,让学生享受完成任务后成功的快乐。如在学习“运算律”单元前,笔者设计了“与老师比一比谁算得快”的驱动任务。学生都想挑战教师,但总是败下阵来。在学生困惑不解时,教师揭示奥秘——这些算式都可以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由此驱动学生步入“运算律”单元的学习。教学该单元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重新回到“与老师比一比谁算得快”的比赛任务进行真正的较量,这相当于开展了一次大容量的复习与练习。

对于“我喜欢的任务”,笔者一直在思考:学习是不是都要靠喜欢?不喜欢怎么办?最终,我们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慢慢引导学生从单纯的喜欢走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倡导的“责任担当”,最终达到“不喜欢的事也可以做得很出色”的境界。坚持用“我需要的任务”驱动学习,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意识。例如,在大力倡导低碳生活的今天,设计“如何包装节省纸”这样的实用性任务,与原本单纯地学习“表面积的变化”相比,无疑更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如果任务能够体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生的学习动力也会增强。如果将包装任务放到“送书给山区贫困学校”的现实情境中,那么就不仅能让学生明白“节省用纸”的重要性,学到“如何包装节省纸”的技能,还能提升学生对环境与生命的认识。

二、设计发人深思的任务,提升学生学习的毅力

研究表明,学习的过程比较困难,记忆的效果会更好,也更容易提取所学的知识,这个现象被描述为“必要难度理论”。教师应注意设计发人深思的挑战性任务,让学生能够常常思考着。学生都有好胜心,迎接了挑战,就会成为“我的任务”,为之竭尽所能。

一是“发人深深地思考”,让学生体验完成任务时绞尽脑汁的过程。例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教师抛出任务——“设计一款茶叶罐,尽量节省制作材料”,学生不仅要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容积)”等知识,而且要比较各种不同设计的圆柱体茶叶罐的表面积与容积,还要与学过的长方体茶叶罐的表面积与容积进行比较。在教师没有提供数据的情况下,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和数据验证,最后得出了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观察发现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二是“发人深深地思念”,让学生体验完成任务中牵肠挂肚的感情。例如,如果我们把“设计一款茶叶罐,尽量节省制作材料”的任务前置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学习之始,学生首先就会想到把长方体和正方体茶叶罐作为研究对象,它会一路驱动学生从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到表面积再到体积(容积),直至完成“长方体和正方体”整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发现还没有完成任务,因为生活中还存在圆柱体茶叶罐这种情况,强劲驱动学生思念“圆柱”这个单元的学习。经历了前一单元的学习之后,学生对“圆柱”单元的学习可谓熟门熟路,大都会自主设计学习方案——先学圆柱的认识,再学圆柱的表面积,最后学圆柱的体积(容积)。至此,才能真正完成任务。由此可见,设计“发人深深地思念”的任务,不仅可以驱动学生自主学习,而且能驱动他们自主设计学习,这是一种更高阶的学习方式。

作家张方宇在《单独中的洞见》一书中写道:“人们喜欢爬山,有些人也许是出于对山本身的热爱,但也有些人喜欢的是那种向上爬的感觉。”任务驱动学习就是一种登山式学习,任务目标的召唤会让学生喜欢“爬山”,任务的挑战激励也会让学生喜欢“爬山”,磨炼战胜困难的意志。如果“向上爬”的路程比较长,这样的“大任务”又可以成为驱动学生一路学习的“长任务”,使他们更长久地保持学习更多知识的热情。

三、设计催人奋进的任务,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

“大任务”的影响力大,表现为它能在更大的视野下聚合足够多的知识,在更大的范围内聚集足够多的人员,共同完成任务。教师应注意设计能够催人奋进的“大任务”,让学生感觉“只在做一件事”“在做一件大事”,从而认真完成“我的任务”。

一是“催人奋进‘任务群’”,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扩大知识圈。例如,笔者抛出“建游泳池”这一“大任务”,如果学生想建的是长方形游泳池,“图纸设计”“装修预算”等子任务就会涉及长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容积)等知识的学习;如果学生想建的是圆形游泳池,则涉及圆柱的特征、表面积、体积(容积)等知识的学习。另外,工程进度、泥土装运等又会涉及“时间安排”“车辆安排”等子任务;游泳池建成后,如果想在其两边或一周完成“植树或装饰”这一子任务,则又会涉及“间隔排列”等数学知识……众多子任务组成的任务群越大,其影响力越大,涉及的知识圈也可能越大。这样的“任务群”有助于学生在“我们的任务”中找到“我的任务”,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二是“催人奋进‘群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扩大朋友圈。例如,教学“相遇问题”时,笔者设计了表现性任务——“数学表演剧”。面对这样的“大任务”,学生主动寻求合作完成。首先撰写剧本,研究用文字表述还是用线段图呈现,然后进行分工,确定谁担任导演、谁扮演行人、谁布置场地、谁发号施令、谁组织摄影等,最后讨论出可以根据解答方式的不同来设计表演方式:其一,如果用“甲行走的路程+乙行走的路程”这样的数量关系式,表演就采用“先后走”的分镜头——先甲走完,再乙走完;其二,如果用“甲和乙行走的速度和×相遇时间”这样的数量关系式,表演就采用“一起走”的慢镜头——甲和乙同时走第一个时间单位,再同时走第二个时间单位……遇到困难时,学生可以邀请教师、家长甚至高年级同学共同参与指导。在正式表演时,台下的学生会以自己是否理解掌握来评判表演效果,还会作为观众提出意见和建议。之后,学生还会继续合作,完成“同时不相遇”“不同时相遇”以及“相背问题”“追及问题”“环形问题”等行程问题的编演任务。这样的“群任务”可以很好地把“我的任务”变成“我们的任务”,凝聚大家的智慧。

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一书中写道:“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去分配工作、去施号发令。你应该做的是,教会人们去渴望大海的宽广无边和高深莫测。”借用到任务驱动学习中,可以这样表述:“如果你想让学生造一艘知识之船,不要去分配工作、去施号发令。你应该做的是,教会学生去渴望知识海洋的宽广无边和高深莫测。”这样的任务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为了造知识之船,学生就会主动寻找更多知识和支持;造好了船,到了知识的彼岸,还要使之产生更大的影响力,让学生掌握更多本领,提升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用任务驱动学生的学习,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我和任务”转化为“我的任务”。设计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催人奋进的“大任务”,能有效促使外加式的“我和任务”内化成“我的任务”,实现外驱力向内驱力的转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

猜你喜欢

茶叶罐圆柱长方体
有几个长方体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圆柱的体积计算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茶叶罐
茶叶罐盒装
金属茶叶罐
削法不同 体积有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