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证融通的中医护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2-12-03邓雪冰张静平尹艳华单玉香
邓雪冰 ,张静平 ,廖 英,尹艳华,刘 佳 ,单玉香
(1.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株洲 412002;2.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随着生育政策的开放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月子中心、产后康复中心、托幼机构等应运而生,需要大量专业化人才,但是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高素质护理助产专门人才相对缺乏。因此,如何将学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满足不断增长的产妇服务需求,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为解决学历教育与市场供需失衡的矛盾,2019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实施方案》(职教20条),其中一项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启动“毕业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1+X”证书制度试点。“1+X”是一个有机整体,作用互补,二者不可分离,但不是简单相加,只有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考证相融合,做到书证融通和课证融通,共同构建完整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1],才能解决学历教育与职业发展脱节的矛盾[2]。
课证融通在对职业需求及技能等级标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专业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授课计划进行重新构建,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课程标准,将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需知识衔接,增强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再获取一个或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3]。随着群众对优质护理服务及养生需求的增加,中医文化越来越受到群众的关注及喜爱,中医护理作为中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医疗保健事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但中医护理作为助产专业的一门重要拓展课程,特色不鲜明,专业特点不突出,针对中医护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与助产专业衔接比较密切的“母婴护理”“幼儿照护”“产后恢复”3个“X”技能等级证书,我校开展基于“课证融通”的中医护理课程知识体系改革与探索,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1 中医护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多,课时数不足,特色不鲜明
教育部2017年《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我校《2018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施方案中要求,三年制高职总学时数约为2 500~2 800个,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学时应不少于总学时的25%。2018年教育部第1号文件中的护理专业顶岗实习标准要求护理、助产专业实习需40周左右,且三年制高职学生在第四学期的5月份还需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因此助产专业学生课内学习时间很短,专业课程课时也不多。中医护理作为助产专业必修课程,总课时只有36学时,但中医护理课程内容较多,授课内容无针对性,与护理专业无差别,专业特色不鲜明,教学效果不佳。
1.2 重理论、轻实践,“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随着高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越来越多,对教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一部分中医护理教师是中医药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一到校就任教,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是缺乏临床实践和教学经验,知识结构和教学手段较单一,教学内容侧重知识体系,授课过程中没有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实训课时安排较少,没有按照国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来考核学生。而中医理论基础知识本身就深奥难懂,高职大专学生基础较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也不强,学生学习中医护理兴趣不浓,难以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1.3 与岗位对接不畅,课证融合度不高
助产专业中医护理课程教材是本科护理专业的缩减版,没有专门的配套教材,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统编规划教材《中医临床护理学》,全书内容分为中医临床护理学概述、中医内科病症护理、中医外科病症护理、中医妇科病症护理、中医儿科病症护理、其他病症护理6个章节,从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施护3个方面阐述,很大的篇幅讲述的是内外科病症,小部分内容为中医妇科和儿科,与母婴护理、产后恢复等技能等级证书中的中医护理适宜技术无衔接,因与助产专业岗位对接不畅,故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医院、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不能实现与用人单位需求无缝对接[5]。
2 中医护理课证融通改革的思路
2.1 分析与课程相关的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
目前与中医护理课程相关的“X”证书有3个,分别为“母婴护理”“幼儿照护”“产后恢复”技能等级证书,“母婴护理”X证书包含的中医保健知识点为中医食疗的药膳配制、产妇中医保健知识教育、婴儿基本的家庭推拿。“产后恢复”X证书与中医护理相关的知识点为产妇中医食疗的药膳配置、月子餐调养原则、月子餐食疗药膳配置、产褥期常见病症的食疗药膳配制、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与手法、中医外治法的知识宣教、产妇中药熏蒸调理、药浴调理、产妇穴位按摩、艾灸调理、拔罐调理、刮痧调理。“幼儿照护”X证书考核标准没有与中医护理相关的知识点。
2.2 深入企业调研,了解岗位需求
教学团队到株洲市中心医院等相关临床科室和产后康复中心、月子中心等实地调研,通过对医护人员、产妇及家属调研,了解中医护理项目在科室的运用情况,筛选出使用频次较高、反响较好的项目,其中产前保胎、分娩疼痛、产后缺乳、产后腹痛、小儿发热等疾病在临床上较多采用中医护理,常用的中医护理技术为刺络放血、拔罐、刮痧、耳穴压豆、中药封包、中药药足、熏洗、穴位按摩、穴位贴敷、手法通乳、经络调理、艾灸等,通过收集临床经典案例,用于项目化教学,将常用中医护理技术纳入实训教学。
2.3 产学合作,优化课程体系
中医护理课程教学改革要实现课证融通,关键是要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课程教学与医院、母婴保健机构、月子中心等企业对接,学生到医院、月子中心、产后康复机构等场所进行见习,现场示范中医护理教学,提升学生对中医学习的兴趣。聘请医院、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担任部分内容的教学,学校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提升实践能力。校企合作开发源于岗位实际的中医母婴护理适宜技术配套课程资源,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对接岗位改革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增加中医护理实训课时,根据岗位需求优化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备独立完成中医母婴护理适宜技术的能力,可以胜任中医特色医疗机构及其他不同类型医疗保健机构的母婴护理工作。
3 中医护理课证融通改革的实践
3.1 融通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
2021年我校助产专业修改了中医护理课程标准,首先课程内容与“产后恢复”“母婴护理”中级技能等级标准进行融合,根据产后恢复师、母婴护理师所要求的中医护理必需的知识及技能,与课程知识、能力目标相融入,明确学生知识和技能应达到的程度和水平,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6]。根据企业调研和专家论证的结果,将课程标准与岗位工作内容对接,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另外,以临床经典案例为载体,如月经不调、闭经、崩漏、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缺乳、小儿遗尿等,将授课内容与临床真实情景相融合。
3.2 编写活页式教材,突出“三性”特点
学校与医院、企业专家共同开发编写校企合作活页式教材,教材设计以母婴护理、产后恢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认证为导向,以行业需求为依据,将临床典型案例和X证书包含的中医保健知识点编入教材,以“必需、够用”为尺度,打造特色课程。全书分为3个篇章,分别为中医基础篇、母婴常见疾病与症状篇、中医适宜技能技术篇。中医基础篇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常用腧穴;母婴常见疾病与症状篇包括月经不调、闭经、崩漏、妊娠病、产后缺乳、小儿遗尿、小儿咳嗽、发热等;中医适宜技能技术篇包括腧穴定位、耳穴贴压技术、穴位按摩、拔罐、灸法、刮痧、中药封包、中药药足、熏洗、手法通乳、经络调理、月子餐食疗药膳配置等。
教材突出“三性”特点:(1)特定性,教材的内容和深度只针对职业院校助产专业学生;(2)实用性,教材中有翔实的技能操作的步骤和项目评分标准,且可以扫码观看操作视频;(3)适应性,助产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适应母婴护理市场需求。
3.3 改革教学方法,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课程采用“理论、实操、案例、情景模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练一体。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启发式、项目式、案例式、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将理论讲授融入实操训练,将实践经验、企业或行业标准引入课堂,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7]。在智慧职教平台建设中医护理在线开放课程,将课件、图片、操作视频、习题上传教学单元,供学生预习和复习,提高学习效果。
4 结语
基于课证融通的中医护理课程教学改革将实践经验、企业标准引入课堂,将技能等级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编写校企合作合页式教材,完善了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医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职业技能也得以提升,满足了市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学生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