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研究
2022-12-03汪青青张红萍
汪青青,张红萍
(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6)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创新创业教育是其中一项重点建设内容。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是课程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
1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内在关联性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犹如“一体两翼”,“一体”是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两翼”分别指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1.1 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1.1.1 专业教育有利于增强创新创业意识 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外在的学习和教育获得的,专业教育在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要使学生认识到,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1.1.2 专业教育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专业教育为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提供了肥沃的知识土壤,拓宽了高职学生的创业视角,为学生创业成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也直接影响创业的成功率。
1.1.3 专业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实践的舞台 高职专业教育需要不断通过专业实践,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水平。专业综合实训课作为专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践的舞台。
1.2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专业教育效果的有效路径
1.2.1 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使专业教育适应市场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在进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专业教育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运用,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创新创业实践叠加效应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脱离了创新创业的专业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必然会僵化无生机,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换代。
1.2.2 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促进专业教育螺旋上升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但可以加深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主动寻求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践的路径,同时又会反过来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发现专业理论体系和技能操作方面存在的缺陷或者不足,并不断地加以改进和提高,从而实现专业教育“理论—实践—理论”的螺旋上升。
2 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协同育人的基本原则
2.1 整体性
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在处理两者关系时,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要避免“不教创新创业知识”的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变成专业教育的附属产物或者寄生产物。从创新创业的起源来说,创业教育最初在欧美大学的商学院产生,有自身完整的学科体系。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的目标,创业教育开始突破商学院的边界,面向全体学生。与此同时,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创业教育,支持创业教育优先发展,并逐渐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20世纪末,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逐渐引起了重视,并且结合我国教育现实,在前面加上了“创新”,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它不是专业教育的附属产物或者寄生产物。二是要避免“只教创新创业知识”的创新创业教育,完全脱离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纯为培养“企业家”而开展的“企业家速成教育”,更不是简单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1]。创新创业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和前提。脱离了专业知识支撑的创新创业教育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终将成为“镜中花”“水中月”。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和师资队伍互不交融,在教学中,许多创新创业教师基本不懂专业知识,更谈不上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2.2 创新性
创新是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共同的努力目标。创新是专业教学的必然趋势,专业教育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整合专业知识,运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创新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创业是对创新的实践。
创新既有思维层面的创新,也有实践层面的创新。实践是思维的外化表现,思维是实践的内在逻辑和先导,思维创新要在实践创新中体现和检验[2]。
2.3 实践性
注重实践性是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类型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高职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共同关注点。注重专业知识实践性和创新创业实践性的有机结合,是“大国工匠”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途径。
3 “双高计划”背景下协同育人的实现路径
3.1 重构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
重构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有机融合,以专业群建设为契机带动专创融合。专业群建设是围绕产业链、职业岗位链、学科基础而构建的[3],要整合学校现有专业,利用各专业的优势,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融入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
加强创新创业自身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一样,也是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可以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4]。各高职院校亟须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专业教育和课程体系,积极构建“专业+创业”的教育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实践分年级纳入专业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
积极鼓励和引导教师结合学院实际,开发本土化的创新创业教材,为课程设置提供教材支撑。在编写创新创业教材的时候,不仅要开发设置整合跨学科、跨专业的创业通识教育,也要结合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将结合专业开展的创新创业成功案例纳入教材,在创新创业教材中渗透专业前沿知识和技能。另外,还要合理开发和利用专业实践平台,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实效。
3.2 搭建协同育人的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应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主动依托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1)依托“第二课堂”,搭建创新创业实践交流平台。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建立创新创业社团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尝试,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学生创业技能和能力。
(2)依托学校专业实训基地,搭建创新创业模拟实践平台。学校专业实训室是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的重要基地,学校往往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拥有专业优势、设备优势、人才优势等。充分利用校内专业实训基地,主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专业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模拟,体验创业途中有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3)依托科研项目,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根据在科研项目中教师和学生发挥的作用不同,可分为以专业教师为主导的科研项目和以学生为主导的科研项目两种类型。前者一般是教师的科研项目,吸引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学生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后者是学生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专任教师进行指导,学生自主开展创新创业理论研究,寻找创业机会,进行创业实践探索。
(4)依托“学校—企业—政府”,打造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立学校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创业园或孵化器等,学校提供经营、办公场地和创业咨询;企业提供经营资质、技术指导和客源输送等资源支持;政府对参与企业和学生创业提供税收、小额贷款等优惠政策支持。学校加强和企业、政府的沟通和合作,为创业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周到的服务和保障,提高创业成功率。
(5)依托企业提供的创业实践平台,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拓展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创业实践岗位,使学生通过真实的岗位锻炼,学习如何创办企业、经营企业和管理企业,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3.3 组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师资团队
(1)从专业教师中选聘创新创业教师。选聘时要兼顾专业性和创业实践经验,学校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措施,鼓励具有创业经历、企业任职经验或者有创业意向的专业课教师加入创新创业教师队伍,进行创新创业核心课程的讲授,鼓励专业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开展科研项目,指导学生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参加创新创业大赛。
(2)从企业选聘兼职创新创业教师。高职院校更注重校企合作,因此在创新创业师资培养方面,要充分发挥企业在师资培养方面的作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要深挖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到学校兼职任教,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训练。
(3)为创新创业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成长平台。一方面,加强创新创业教师理论知识培训,充分利用国内网络教学平台,组织教师进行创新创业系统培训;另一方面,建立创新创业教师定期去企业生产经营一线进行实践锻炼的制度,学习和实践专业知识,了解行业企业最新发展需求和趋势,获取创业实践经验。
3.4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调动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可以从课程体系、教学过程、教师绩效考核等方面完善创新创业考核评价机制。教务处在对专业教材立项或者再版、教师课堂教学、专业实训实践等环节,增加对创新创业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的评价指标。人事处在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时,要改变传统的以科研论文课题数量作为考核唯一的标准的现象,可以将专任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参加创业大赛等折算成一定的工作量[5]。
增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动力。在对学生的考评体系中,加入创新创业考评标准。例如,可以将“第二课堂”成绩单、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参加创新创业科研等折算成学分,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创新创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3.5 构建教育管理联动机制
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积极探索成立学校层面的创新创业管理部门,构建单中心、多层面、广覆盖的组织架构[6],统筹协调校内和校外市场衔接,统筹协调专业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关系,统筹协调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科技处、组织人事处等职能部门,统筹协调创新创业师资等。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专创融合,构建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