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课程思政”的案例式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2-12-02崔星慧刘金兰孙利丽刘建明
崔星慧,刘金兰,孙利丽,刘建明
(1.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 潍坊 261031;2.潍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
“课程思政”是指依托、借助于专业课课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高校育人中的作用,我校结合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培养目标,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案例中,将价值塑造、知识探究、能力培养“三位一体”融会贯穿于基础医学课堂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专业课程课堂教学阵地在高校育人中的作用,逐步形成“小细节、大教育、重医德”的育人特色。
1 地方医学院校在教学模式及专业课程教育“课程思政”方面存在的不足
通过师生访谈、文献研究、专家咨询等方式,调研我国地方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才培养的现状。结果显示:大部分地方医学院校依然采取“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科为中心”的大班制、“老三段式”等传统授课方式[1]。传统授课方式存在基础与临床知识、能力培养脱节,专业能力培养与立德树人相分离,专业课程所承载的“育人”作用弱化,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等现象[2],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对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因此,有必要探索适应地方医学院校的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以适应新形势下人民对健康的需求。
2 融入“课程思政”的案例式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为加强专业课程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探索实施了融入“课程思政”的案例式基础医学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具体措施如下。
2.1 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培训,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水平和专业育人能力
2.1.1 通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提升专题培训,提升基础医学专业教师对专业课程“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知和思政育人能力 张美玲等[3]研究显示我国地方医学院校专业教师普遍对专业课程育人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专业课堂上过度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其所隐含的科学思辨和正确价值导向引领的载体作用,造成知识技能培养与立德育人相分离。大部分教师在“课程思政”改革实施中,缺乏对专业课程中教学目标、育人目标、教学过程设计等策略巧妙合理的运用,出现把专业课程上成了思政课、思政教育与知识点脱节及生搬硬套等现象。为此,学校通过组织线上线下的“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学习,并组织思政专业教师与基础医学专业教师联合召开专业课程“课程思政”专题研讨会,提高专业教师对专业课堂思政育人重要载体作用的认知水平,增强基础医学专业课程教师思政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了基础医学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4]。
2.1.2 通过“以赛促教”,打造基础医学专业课程“四有”教师队伍 学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专业课“课程思政”典范案例、示范课程等竞赛活动和专业课程授课竞赛活动,并将专业课堂“课程思政”育人教学纳入课堂教学和竞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学校竞赛,选拔推荐优秀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教学竞赛及现场观摩活动,在学校内掀起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和专业授课竞赛活动的高潮。在不断打磨雕琢参赛课程或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建成一支自身政治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富有家国情怀、崇高职业道德、扎实专业知识和仁爱之心的专业课程“四有”育人教师队伍,提升基础医学专业教师思政与专业协同育人能力。通过反复打磨典范案例和课程,有效推进了基础医学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
2.2 深挖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构建融入“课程思政”的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基础医学教学案例库
2.2.1 加强顶层设计,有计划、有组织、系统性地深入挖掘和梳理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 为将“课程思政”资源有机嵌入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案例中,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患者、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和精神[5],学校组织各专业课程教师共同撰写了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案例集。在撰写过程中,通过组织基础医学专业相近学科课程之间“横向”的集体备课,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之间进行“纵向”的联合集体备课活动,共同研讨,进一步优化课程授课内容,遴选相契合的思政元素,避免了各课程之间授课内容和思政元素的重复引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其对相近课程之间知识的整合和融会贯通。
2.2.2 规范基础医学教学案例撰写要求,要求案例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及专业能力培养 成立基础医学教学案例撰写指导专家委员会,根据教学目标、育人目标、教学设计等制订教学案例撰写规范标准,并邀请附属医院临床医生根据诊疗规范、科学研究、前沿技术等结合临床工作实际对案例进行修正。案例撰写规范要求如下:(1)教学案例要以临床真实案例为基础,思政育人情境融入要符合临床实际。案例设计应以真实临床病例为主线,以“医政”融合为切入点,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目标;案例内容以客观陈述事实、过程和影响因素为主,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基础与临床结合、医疗法规与政策、预防与康复等内容的有机融入;案例情节既要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也要有助于实现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与医者仁心等思政育人培养目标,形成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的教学案例。(2)案例的思政育人目标要与高等教育“育人”本质和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吻合。选用的国内外名人轶事、身边的真人真事等思政资源,要翔实、可查证、经得起推敲;案例的设计要符合国家医疗政策、法规和诊疗实际,体现案例情节的揭示性、趣味性、推理性和合理性及真实性[6];要以“隐性教育”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贯穿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全方位,引导学生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7]。(3)案例情节上要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内容不仅要涉及生命科学,还要涉及医学伦理、法律法规等;不是单纯地探讨生命科学或解决临床问题,而是以教育引导为目的,引发学生对人文关怀、沟通能力、医患关系等人文素养的重视与思考;要通过案例的人性化、生活化以及趣味化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借助虚拟实验平台等模拟情境,以沉浸式学习方式,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其在耳濡目染中理解“大医精诚”的深刻内涵,将知识从“情感认同”到“内化于心”再到“外化于行”,提升综合能力,形成专业教育与思政育人的合力。(4)专业教师撰写的案例要经过基础医学教学案例撰写指导专家委员会专家研究审议通过后,才可以结合授课内容在专业课堂上使用。
2.3 融入“课程思政”的案例式基础医学教学模式实践
案例式教学通过组成学生学习小组,在课上课下,以线上线下、虚拟现实、翻转课堂等形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8]。
2.3.1 案例引入 在授课前,教师与学生首先建立微信、QQ、雨课堂或钉钉等学习群,学生按班级分成10 人左右的学习小组。教师通过线上形式给学生推送教学案例,各学习小组以案例为主线,在课下通过个人和集中讨论学习方式,借助智慧树、云平台等学习资源,依据案例提供线索信息涉及的专业知识、医学人文、伦理和政策法规等各方面的问题,探究解决方案,教师在线引导学生不要偏离学习主线。
2.3.2 讨论启发 学习小组间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临床问题为主线,沿案例中呈现的诊疗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深度学习的方法,利用线上平台、虚拟实验平台等线上资源,掌握医学知识,并结合案例情境中隐藏的医政法规、医学伦理、医患沟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将讨论学习过程绘制成思维导图,讨论结果形成小组汇报PPT。教师作为引导者和旁观者,在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启发学生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者初心和使命等方面进行思考,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医学人文素养在未来医生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最终形成隐性的“思政育人”氛围。
2.3.3 交流分享 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由学生汇报探究结果及学习心得体会,汇报内容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梳理、针对重点难点的探究,还要结合案例中隐藏的社会责任、医患沟通、职业道德等方面,分享在案例学习中感悟到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和对“医政”问题引发的思考,实现“思政教育”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批判性思维、临床思维能力和学习效果。
2.3.4 教师点评 教师对学生汇报内容进行梳理总结,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从知识、能力和价值导向等方面在课上课下相互交流,进一步提升育人效果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
2.3.5 课后知识的固化和吸收 学生根据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将案例中涵盖的基础知识、拓展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利用多元的学习资源平台学习新技术、新进展和医学相关人文知识,进一步将知识内化吸收。
2.4 融入“课程思政”的案例式基础医学教学模式考核评价体系构建
为了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提高学生对“医政”的重视度,将“课程思政”学习过程中学生展现的价值导向、医者职业精神、医患沟通、人文关怀等方面的思考与行动纳入考核内容。在案例式教学中采用课堂内考核与课堂外考核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多元教学评价方式,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和师生互评等方法,及时反馈、及时整改,持续提升学习效果,实现专业育才与思政育人目标的相融相促、共同发展。
3 融入“课程思政”的案例式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效果分析
为了解基于案例式的基础医学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应用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和师生座谈反馈等方式调查教学改革应用效果。
3.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经学校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审核,用“问卷星”面向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案例式授课方式是否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激发学生对“医政教育”问题的思考等11 个方面的问题,设置选项为:非常满意、满意、不太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共收到临床医学专业第3和第5 学期560 名学生的有效问卷。结果显示,96.2%的学生认为通过案例式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对医学人文素养在未来职业生涯中重要性的认识,在案例学习过程中更加理解医者仁心和为民情怀的深刻内涵,坚定了未来从医的志向和决心;94.6%的学生认为融入案例式的基础医学课程“课程思政”有助于学生在案例的情境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精神等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坚定了爱国爱党信念,树立不怕艰难、勇于创新的科学家精神和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91.8%的学生认为案例式教学能促使自己在案例分析、与同学讨论和思想碰撞中,促进对知识的内化吸收,使自己对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医者初心使命等有更多认知,比起教师单纯的说教,他们更喜欢案例式、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2 座谈会反馈结果分析
师生座谈会由教研办组织,参加人员包括教研办工作人员、课程负责人、教学秘书、授课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得到以下结论。
3.2.1 优点 学生表示案例式教学可以用真实临床案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团队协作、批判性思维、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案例中融入了医学人文、医患关系的情节场景,有利于学生提前了解医院现实工作环境,引导他们对家国情怀、社会责任、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思考探究,在潜移默化中为将来走向医生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表示在将“课程思政”融入案例式教学的设计实施、师生互动、教学评价及反思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认知水平、自身医学人文素养和思政育人能力,实现了“教学相长”。
3.2.2 不足 教学案例在专业课程的显性传授与思政育人的隐性教育有机结合上还存在生搬硬套现象,特别是在树立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等方面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上需进一步凝练,以增强专业与思政的整体性、融合性和潜在性特征。
3.2.3 下一步改进的方向 加强顶层设计,继续深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宣传学科德育理念;持续提高基础医学教师专业课程“课程思政”育人能力;进一步深挖思政元素,优化教学案例,使案例情节更贴近社会与临床实际,更符合学生素质与能力培养目标;继续深化融入“课程思政”的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案例式教学方法,建立专业教师全员参与、多学科同频共振的“大思政”格局;不断从课程思政的政治性、建设原则、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持续改进,提升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亲和力、针对性和感染力,满足学生培养的内在需求和发展期待。4 结语
在基础医学专业课堂教学中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案例,用案例渗透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以悟道取代灌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课下“忙起来”、课上“活起来”,有效强化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医德修养、医学伦理等医者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课堂育人能力,探索构建了有温度、深度和效度的融入“课程思政”的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基础医学专业课程育人模式,值得在地方医学院校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