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州大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要点及建议
2022-12-02马玉萍马回真蒋小娟
马玉萍,马回真,蒋小娟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甘肃 临夏 731100)
临夏州位于甘肃省中部,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常住人口210 万人,耕地面积14.342 万hm2,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平均海拔2 000 m 左右,降雨主要集中在7—9 月,降雨时间比较集中,长期以来干旱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临夏州委、州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大力推广宣传特色经济作物,鼓励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积极种植经济作物。大黄的种植条件符合临夏州的气候条件,在临夏州各县(市)均有种植。
1 选地整地
大黄耐热性较差,喜冷凉气候,耐寒,忌高温,温度过高会对地上部分植株的生长和地下根茎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使其长势欠佳,通常种植在海拔1 400 m 以上的地区。大黄的主根可延伸到地下50 cm 左右,宜选择深厚松软、有机物质丰富且排水良好的土壤,不宜选择粘性土壤,种植地块需符合土壤质量二级标准,农田灌溉用水要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21)。同时,大黄是一种深根性植物,选地后要做好整地工作,翻耕25 cm 左右,施入充足的农家肥作为底肥,结合深耕施厩肥60~75 t/hm2。大黄不可连作,至少要进行4 年以上的轮作。
2 适时播种
种子的贮藏期比较短,陈旧的种子发芽率较低,因此不能选择存放1 年以上的种子。通常在春秋两季进行播种,播种时先挖好播种穴,播种后覆盖细土、做好水肥管理,促进种子发芽[1]。在不适宜直播的地区种植时可采用育苗移栽方法,做好育苗床,挖好田畦,出苗后根据天气及幼苗生长情况适时移栽。
2.1 直播
按株行距 55 cm×55 cm 开穴,穴深 3~4 cm 为宜,每个穴播种8~10 粒种子,播后覆土厚度3 cm左右,播种量约30 kg/hm2。
2.2 育苗移栽
育苗移栽按行距10 cm 开沟播种,覆土厚度3 cm 左右,播种量约为75 kg/hm2。播种后要保持苗床干净,没有杂草,保持土壤湿润,苗高10 cm 左右便可移栽,移栽要在早晚进行。
3 田间管理
大黄的生长周期比较长,种植后3~4 年才可采收,生长周期内要做好培土除草工作。幼苗期杂草的威胁最大,苗高5 cm 后结合中耕除草间苗,之后根据杂草及大黄的生长情况及时除草,防止出现草荒。大黄的需肥量较大,除了施足基肥外每年至少追施2 次肥料,追肥以农家肥为主,配施适量复合肥,满足大黄的营养需求。大黄移栽后的第一年,可适当间作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
3.1 中耕除草
大黄栽后1~2 年植株尚小,杂草容易滋生,5月上旬大黄齐苗后,结合培土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将栽植穴周围的杂草清理干净,7—8 月进行第二次除草,确保田间无杂草、根头不露土。大黄栽后第3年植株生长健壮,能遮盖地面、抑制杂草生长,适当中耕除草。
3.2 施肥
大黄是典型的喜肥植物,施肥量不仅对其产量有着直接影响,还与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密切相关,可提高大黄品质。大黄移栽后结合中耕除草施肥2~3次,6 月施桐枯 750 ~1 125 kg/hm2或人粪尿22 500 kg/hm2,第一年、第二年秋季分别施磷矿粉450~600 kg/hm2、钾肥 10 kg/hm2。
3.3 幼苗管理
直播播种的幼苗长到9 cm 左右时要及时间苗,拔除长势弱及病虫害苗。长至15 cm 左右时定苗,每个种植穴留1 株健壮幼苗。育苗移栽在温度较为温和的春秋季节进行,移栽时根据幼苗大小一边挖定植穴一边定植。要合理确定定植穴深度及间距,确保幼苗定植后正常生长,定植后覆盖细土,并踩实压紧,及时浇缓苗水,提高成活率。
3.4 割花茎
大黄种植2 年后抽出花茎,除留种的部分外,其余花茎及时用刀割去,防止其开花消耗养分。
3.5 壅土防冻
大黄根块肥大,不断向上生长,每次中耕除草时在植株四周壅土,不仅可以促进块根生长,还有利于排水。冬季叶片枯萎时用泥土或藁草等堆肥覆盖6~10 cm 可防止根茎冻坏[2-3]。
4 病虫害防治
4.1 病害
4.1.1 根腐病 通常根腐病的发病时间是7—8 月,发病条件是高温高湿或连作。大黄地上部分先从植株外缘叶柄基部发病,使叶柄变黑腐烂。发病后大黄地下部分最初表现为根茎出现不规则褐色斑点,之后迅速扩大向根茎内部发展,导致根茎腐烂变黑、植株枯死。防治方法:与豆科、禾本科作物轮作,或与党参、黄连轮作;保持土壤排水良好,或将畦面整成龟背形,以利排水;及早拔除病株并烧毁,并将病株处的土壤用石灰消毒,避免病原菌蔓延[4]。
4.1.2 大黄轮纹病 叶片受害后病斑接近圆形、呈红褐色,直径1~2 cm,具同心轮纹,病斑内生有密密麻麻的黑褐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多发生于大黄出苗后,病害严重时叶片枯死。病菌在病斑或子芽上,可通过风雨传播。防治措施:秋末冬初清除落叶,并摘除枯叶,减少越冬菌源;加强早期中耕除草,增施有机肥,提高抗病能力;出苗后15 d 连续喷洒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
4.1.3 炭疽病 发病部位表现为边缘紫红色,随后生出紫黑色小点,即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肉眼不易看清),最后病斑破碎形成小孔。防治措施:炭疽病发生时间较早,可参照轮纹病的防治法进行防治。
4.1.4 霜霉病 叶上病斑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状、黄绿色,边缘不明显。发病严重时叶片变黄,逐渐干枯。空气湿度大时叶背的病斑处可以看见紫色的霜状霉层。发病规律:病菌以卵孢子在被害叶的病斑中越冬,第二年春季条件适合时卵孢子萌发,释放出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从寄主气孔侵入为害。低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一般在4 月中下旬开始发病,5—6 月发病严重。防治措施:保持土壤排水良好,防止出现水涝、烂根;实行轮作;及时拔除并烧毁病株;病株周围的土壤用石灰消毒或喷施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每隔7~10 天喷1 次,连续喷 3~4 次[5-6]。
4.2 虫害
大黄虫害主要有蓼金花虫、酸模叶甲、蓼蓝齿胫叶甲、斜纹夜蛾、甘蓝夜蛾、大灰象甲、金龟子、蚜虫等,其中蓼金花虫是危害大黄的重要害虫,其寄主范围广泛,可危害14 种蓼科药用植物,且危害时间长,从气温上升到7~8 ℃大黄抽新芽开始,直到晚秋回苗前都会遭受危害。防治措施:冬季清洁田园,将枯枝落叶彻底烧毁,减少越冬虫口;成虫盛发期及时防治第一代成虫[7-9]。
5 留种
大黄品种容易杂交变异,留种时要选择生长健壮且没有病虫害、品种较纯的3~4 年生的植株作为种株。种子田的植株长到30~50 cm 时按照选种标准(叶色深绿、无皱叶、没有病虫害、枝繁叶茂)选定健壮的大黄植株,做好标记。成熟的大黄种子呈淡棕黄色,果翅张开呈三棱形。选种的植株生长年限要长,否则所繁后代容易发生早期抽薹现象。
选好种株后不仅要做好标记,同时要加强田间管理,抽出花茎时在花茎旁边设立支柱,以防花茎被风吹断、种子被风吹落,7 月上旬连同花茎一起收割。收割后放在通风阴凉处后熟,几天后抖落花茎上的种子,并将其干燥贮藏,受潮的大黄种子易发霉腐烂,贮存时要注意防潮、避免强光照射,贮存期不能超过9 个月。种子最好储存在通风透气的布袋中,挂在通风干燥处,避免种子受潮,否则会影响发芽率。切记种子不能存放在密闭容器中[10-12]。
6 收获与加工
定植后3~4 年收获为宜,生长时间过短影响质量,生长时间过久根茎易因虫蛀而发生腐烂。当叶子由绿变黄时采挖,采挖时选晴天先将地上茎割去,再将植株四周的土深刨40~60 cm 挖出地下根,抖去泥土。为防止干燥期间产生糠心,即内部松弛变黑,须把地上部分切去。干燥时把新鲜的大黄用刀削去侧根,然后洗净泥土、晾干水气、刮去粗皮,长的横切成段、大的纵切两半,用细绳从尾部串起,挂在阴凉通风处阴干。大黄侧根径粗4 cm 左右的,可切成10~13 cm 的小节,挂在阴凉处干燥。也可采用烘干的方式,搭建高1.5 m 的架棚,把大黄断面朝下摆放,摆放不宜过厚,以50 cm 为宜,再用柴火、煤块或炭火烘烤,烘7 d 左右进行第一次翻转,之后每隔10 天翻1 次,翻烤4~5 次。烘烤时温度要保持相对稳定,最初棚温保持为30 ℃左右,之后逐渐将温度升高到50 ℃,一般40 d 左右就可以烘至全干。
7 发展建议
加大支持力度,在适宜大黄栽培的地区,加强栽培技术服务,扩大栽培面积,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大黄售价,激发农民种植大黄的热情及积极性;建设大黄无公害生产基地,引进大黄保健品生产线,打造集种植、采摘、收购、销售、深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链体系,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