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竹编芳墨缀书香

2022-12-01忍冬

中华瑰宝 2022年12期
关键词:竹丝洛神赋兰亭序

忍冬

当细密的竹丝被编织成传世的书法名作,当修竹的高洁与笔墨的洒脱相融合,竹编工艺便具有了长青不败的力量。卢光华的作品积淀着对古典文化的承继与诠释,技法精微,风骨清雅。

卢光华,1948年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地区竹工艺大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阳竹编)代表性传承人。从事竹编开发、创作、研究50余年。独创的竹编书画艺术作品精致典雅,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具独特的编织技艺,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多件作品获工艺美术行业国家级、省级金奖,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浙江省博物馆、中国竹子博物馆等机构收藏。代表作品有《兰亭序》《洛神赋》《饮中八仙》等。

2022年8月,74岁的卢光华的又一竹编书法作品《洛神赋》面世。作品从创作到编织耗时一年,处处精益求精,以精细的竹丝再现了赵孟原作中和疏朗、潇洒清隽的笔法神意。

“大师是一顶用荆棘编织的桂冠。”与卢光华的交谈中,时常能感受到他的勤勉与谦和。为了更好地体悟历代书法家的神思风骨,他由匠入艺,日日习练书法,师古出今,竹编创作从不停歇,争取每年创作一两件精品佳作。他自谓:“竹编成就了我,影响了我。”年过七旬,对卢光华来说,不是年岁的负担,而是艺术理念最为成熟,最宜坚守传承、吐故纳新的时点。

几会兰亭

卢光华的成名,以及他与竹编书法的结緣,都得益于一件重要作品。那就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挺秀飘逸,文质兼备,纵横自如,字字精妙,无论从文学价值还是书法价值来看都是难得的名篇佳作,也是曾担任初中语文教师的卢光华一直钟爱的艺术作品。

20世纪70年代,卢光华因故回到家乡浙江东阳北后周村,北后周是知名的竹编专业村,为维持生计,他开始接触和学习竹编。东阳竹编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以精细工巧见长,以往作品多为立体的提篮、花瓶、花灯,以及动物、人物等造型,书画作品几近于无。“东阳竹编以往也有编字,但通常都是简单的几个字。我从小喜欢书法,就开始思考为什么不能用竹编来编织长篇书法作品。”谈起当年的想法,卢光华觉得自己“异想天开”。

1989年,竹编技法掌握纯熟的卢光华首次尝试用竹丝编织大幅书法作品,即选择了赵孟所临定武本《兰亭序》。在竹材上,他选用东阳本地水竹表皮,将竹皮剖成0.2厘米的竹丝,染成黑、白两色后,用“蛇皮编”技法交叉编织,用时8个月始告完成。据卢光华回忆:“平均一天只能编一两个字,视线长时间聚焦在一个汉字上会产生错觉,只能稍作休息再编织。”最终所编成品长4.2米、宽1.3米,字体传神,虚实交织,古朴典雅,创下东阳竹编单件竹编作品字数最多、体量最大的纪录。此后,这件竹编《兰亭序》多次参展,多次获奖,轰动一时,不仅填补了中国平面竹编的空白,也开启了卢光华独特的竹编艺术之路。

艺无止境,卢光华对《兰亭序》的探索远不止于此。1991年,他创作了用竹丝粘贴工艺制成的《兰亭序》,该作笔画鲜明,错落有致;2001年,他以冯承素摹写的神龙本《兰亭序》为蓝本,将竹丝精细到0.08厘米,以提花技法编织,使作品的层次进一步提升;2006年,卢光华创作本色竹编《兰亭序》,以四川慈竹为材,将竹丝进一步精细到0.04厘米,通过竹丝的明暗变化来表现神龙本欹正相宜、疏密得当、行云流水的精妙境界;之后,他又陆续钻研创作了卷轴版、拓片版、彩色版等《兰亭序》。

30多年间,卢光华演绎了多个竹编《兰亭序》版本,其中最让他满意的还是他于2020年创作的自书版《兰亭序》。“你能编好《兰亭序》,但你会写吗?”2010年,朋友的一句问话让卢光华陷入沉思。虽然他有一定的书法基础,但远称不上笔力深厚。匠与艺的界限在哪里?怀着思索,卢光华开始集中精力,以褚遂良所摹《兰亭序》为本临摹习练书法。10年时间,他的书法功力日渐增长。

2020年,卢光华决定创作自书版《兰亭序》。他不断优化结构和布局,从摹写的100多稿中选出满意的部分组合成蓝本,经过半年多的编织,最后制成长6.5米、宽2.1米的十折双面屏风。屏风上部镶嵌竹编书法《兰亭序》,妍美流畅、变化多姿;下部为竹编博古图案,平和简静、古拙自然;木质边框由徒弟王飞龙雕刻而成,满地浅刻席纹,清幽淡雅、庄重雅正。作品既具原作的和畅天然,又融入创作者自身的清逸气韵,是一件真正的竹编艺术佳作。

洛神遒媚

2021年秋,卢光华决定用竹编技艺再现赵孟的经典书法作品《洛神赋》。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洛神赋》全文共80行,902字,钤印37方,笔法精纯,结体严谨,章法平和,点画丰满而富于变化,为赵孟书法成熟期的代表作,可见其力追古法、敦厚中正的书风笔骨。

《洛神赋》篇幅之大,对于擅长竹编书法作品的卢光华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挑战。“创作开始前我先临摹,但常提笔忘词,必须持续练习,以加深记忆,临摹一遍需要近两个小时。”卢光华认为,自己亲手临摹是体悟赵孟书法的结体、字势的最好方法。“《洛神赋》清俊遒媚而内含风骨,必须不断揣摩,才能对字的结构与关联了熟于心。”他表示。

根据《洛神赋》的篇幅和特点,卢光华选定以十二条屏的形式呈现。“竹编创作,必须配合竹丝的长度,根据竹材的不同,竹丝长度一般在45至60厘米”,因此在既定限度内厘清每个字的上下关联,保持笔墨牵连,再根据画面调整文字布局就成为必要。卢光华解释说:“十二条屏可以保持每字如拳头大小,无论远观还是近赏都可领略《洛神赋》的神韵和气势。”

从2021年国庆到翌年春节前夕,卢光华设计并完成了竹编《洛神赋》的图纸。春节后,他正式动手编织,用于编织的竹丝直径仅0.06厘米,可以忠实表现赵孟书法藏锋收笔时的细微变化。“竹编就像我们看到的屏幕像素,竹丝越细,画面就越细腻、越真实。”卢光华形象地比喻道。历时半年,长6.24米、宽1.75米的竹编《洛神赋》十二条屏终于编制完成。他总结说:“将中国历史文化经典用传统竹编工艺呈现出来,将传统文化的魅力渗透进竹编艺术之中,是我对传统的致敬。”

致敬经典

除《兰亭序》《洛神赋》等竹编书法作品外,卢光华在竹编绘画上亦多次再现经典的魅力。《八骏图》《百马图》《饮中八仙》《清明上河图》等竹编绘画作品别具一格,山石浓淡、明暗变化、水墨层次,以及衣袂褶皱、毛发细节、人物神态都由无数根竹丝交织而成,用平面艺术手法呈现出古雅立体的视觉效果。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1年卢光华还创作了毛泽东诗词书法竹编作品。以竹编技艺表现草书作品,对他来说又是一次新的尝试。卢光华常言:“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做前人沒做过的作品”是他艺术生涯一以贯之的追求。

对经典的致敬不仅浸润在卢光华的竹编作品和创作理念里,也体现在他对徒弟的殷切教导中。“我时常跟他们强调文化内涵的重要性,要把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艺术之美相结合。”卢光华说。卢光华的带徒理念是少而精,虽然他指导过的学生很多,但真正拜师学艺的徒弟只有6个。他笑称,对于徒弟而言,自己是“严师”,“我对他们要求严格,要求他们不要模仿,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时刻学习、精益求精,确保每件作品的完美度”。

虽然坚持带徒,但东阳竹编后继乏人的现状依旧让卢光华深感忧虑,“我希望,国家能进一步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支持力度,在人才培养、精品展示方面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我们作为行业大师则要着力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培养人才”。大师是称谓,更是责任。卢光华表示,行业大师要做的除了保持创新,每年坚持创作精品,更要承担起传承、引导的责任。“我希望未来竹编人才能越来越多。”他恳切地说道。

近几年,卢光华在东阳木雕小镇创办了竹编艺术馆,馆内陈列他多年创作的竹编和书法作品,还展示有竹编制作工具,以及全国各地交流赠送的和他收藏的工艺精品。简雅而丰富的陈列,见证了卢光华50余年艺术生涯的成长和成熟过程,记录了他与竹编、与书法的心灵交融。“我们应该把一辈子创作的艺术保存、陈列下来,让后人看到前人做的东西,这是一种文化和技艺的传递和承续。”关于创办艺术馆的初衷,卢光华如是说。如今,卢光华艺术馆已经成为东阳木雕小镇的一张亮丽名片,是文化艺术交流参观、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场地。

竹编塑芳墨,满溢书卷香。采访最后,卢光华谈起自己的人生态度时说:“人应凭自己的热量去关心帮助别人,以别人的智慧充实自己。”在艺术领域,亦是如此。而对于未来,他有着清晰的规划和追求—“希望继续用我热爱的竹编工艺再现更多我热爱的书法作品”。

猜你喜欢

竹丝洛神赋兰亭序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迁想”与“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品鉴
书法作品
绘画的新形式
竹丝工艺产品的再设计方向研究
《王羲之 兰亭序》
王羲之书兰亭序
1《洛神赋图》:爱情范本,古典绘画的瑰宝
竹丝镶嵌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