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始祖地 羲皇圣迹存

2022-12-01徐其广徐倩

中华瑰宝 2022年12期
关键词:伏羲

徐其广 徐倩

这里是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长眠之地,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根脉。走入太昊伏羲陵,与远古的神祇对话,感受羲皇图腾的灵意。

2022年农历二月初二,一年一度的伏羲陵朝祖会在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羲皇故都风景名胜区的太昊伏羲陵举办。朝祖会曾因单日游客量达到82.5万人次,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全球单日朝拜人数最多的古庙会”,太昊伏羲祭典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风徐来,仍带有春节的余温,我们很早就来到了淮阳北关羲皇文化广场。这里是全国最大的祭祀祖先的文化广场,曾经两次举办“中华姓氏文化节”。

太昊伏羲陵毗邻风景秀丽的万亩龙湖,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淮阳的文化地标。南望环绕淮阳古城的万亩龙湖水色潋滟,湖光旖旎;北观名列中国十八大名陵之首的太昊伏羲陵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庄严肃穆。

太昊伏羲陵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历经近3000年岁月,经过历代帝王52次御祭,现有的太昊伏羲陵始建于明英宗正統十三年(1448年)。传说此地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长眠的地方,因伏羲氏居上古三皇之首,故其陵墓被誉为“天下第一陵”,又被称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园区占地面积约58万平方米,规模之宏大在中国帝王陵庙建筑中罕见。

十门相照

走入太昊伏羲陵的第一道大门是子午相对、坐北朝南的午朝门,俗称“午门”,历经500余年仍然保持原样。如果从午朝门开始把所有的大门都打开,可以一眼看到伏羲的陵墓,这就是“十门相照”。从南向北,行走在750米长的主通道上,可看到陵园的主体建筑均贯穿在中轴线上,其仿皇宫规制体现出古代皇城建中立极的中心对称设计理念。

第二道门为道仪门。走进这道门就是内城,进入了肃穆清幽、庄严神圣的先祖陵寝圣地。我们仿佛步入时光隧道,怀着一种虔诚、静肃的心情,与先祖进行穿越时空的心灵沟通。经道仪门后便至先天门,此门为砖拱结构,上筑高台,台上有阁。倚栏凭栅,苍松与阁檐比高,清风拂松针轻摇,令人心清而神逸。

过了先天门,展现在眼前的开阔地带就是太极门广场。广场中间的路叫玉带路,像皇帝的玉带一样,镶嵌在太昊伏羲陵的中央,与外城的东华门、西华门相通。太极门旧称太极坊或戟门,与先天门相对。此门似坊似殿,结构奇异,木雕精致,油彩生辉。门上悬挂蓝字古篆匾额,上书“太昊伏羲之陵”,门内钟鼓二楼左右对峙,八角翘起,玲珑如翼,有飞动之势。

羲皇圣迹

陵园的正中为统天殿,俗称“大殿”,是祭拜伏羲氏的主要殿堂。殿前有占地300多平方米的月台,是历代举行祭拜活动的重要场所。统天殿是太昊伏羲陵中最大的建筑,红墙黄瓦,龙凤大脊,琉璃瓦兽,釉彩夺目,设计绝妙,绘工尤精。

统天殿中间突出的是三节彩釉吉星陶楼,楼下有一神龛,神龛内写有“一统天下”四字,左右两边骑马的彩陶是二十八星宿,代表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座,四挑角上的骑马彩陶是从历史中选出来的“四绝人”—庞涓、子都、韩信、罗成。

走进大殿,但见伏羲氏塑像身高6米有余,头生双角,后披长发,肩覆树叶,腰围兽皮,赤脚袒腹,手托八卦,双目炯炯,面容慈祥。左右站立的是朱襄和昊英的金身塑像,他们都是伏羲手下的大臣。朱襄封飞龙氏,掌书契;昊英为潜龙氏,造甲历。大殿内还有一面青石浮雕《伏羲圣迹图》,上面记录了华胥氏履巨人迹,伏羲出世、都于宛丘、作网罟、养牺牲、兴庖厨、定姓氏、制嫁娶、画八卦、刻书契、作甲历、兴礼乐、造干戈、以龙纪官、崩葬于陈等事迹,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伏羲氏作为人文初祖光辉而伟大的一生。

我们一边观看《伏羲圣迹图》,一边聆听讲解员讲述伏羲的故事。远古时代,东方出了一位神明英武的酋长,风姓,称木德王,叫伏羲,又称“庖牺”,是美丽的华胥姑娘和雷神所生。他人头龙身,有超人的智慧和高强的本领。他结绳为网,教民捕鱼、打猎、种田,还发明了各种熟食方法,改善了人民生活。伏羲采来蓍草教民画卦,用阴阳两线组成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八个卦形,以此记事和推演事物的发展变化,至今伏羲陵东仍有画卦台。

传说伏羲活了194岁,在位115年,他领导先民耕种渔猎,开展农牧生产,形成了各部落共同的龙图腾,使龙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共同的族徽,扎下了中华文明的根脉。数千年来,龙的精神一直是鼓舞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动力,成为增强民族团结的精神灵魂。

羲陵岳峙

走过统天殿,便是显仁殿,其地位仅次于统天殿,俗称“二殿”。显仁殿层檐凌空,巨柱林立,高台走廊,结构严谨。“显仁”意为慎终追远,不忘祖先。殿内供奉女娲的立身塑像,以纪念伏羲、女娲肇始人类之功德。

显仁殿后面的一座高台建筑叫太始门,又称“寝殿”,为古城门式门洞,门洞上方有阴刻楷书“太始门”三字。上筑寝殿,层檐叠压,八角竞飞,朝霞辉映,暮霭萦回,十分端严肃穆。两厢有台阶和角门,可以绕殿循游,因此又称“转厢楼”。

寝殿之后,便是太昊伏羲陵墓,其高20多米,周长150多米,上呈圆锥状,下有方座,取天圆地方之意。陵上白檀繁茂,松柏峥嵘。古诗曾赞“孤峻陵如峙,巍巍近接云”,所以其素有“羲陵岳峙”之称。陵前竖一块宽1米、高5米多的石碑,碑上镌刻“太昊伏羲氏之莫”,字迹苍劲,传此为宋代苏小妹的巾书。聪明的苏小妹故意将“墓”写成“莫”,是要借碑下之土为墓之根,可谓别具巧思。

按习俗,伏羲陵庙会每年要从农历二月初二持续到三月初三。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情拾级而上,登上了伏羲陵顶,放眼望去,只见四面八方来赶会的人潮如流,呈现出一幅美好的生活图景。此时此刻,我们仰天地之大,感人祖之恩,不觉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息。

徐其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徐倩,供职于中原科技网。

猜你喜欢

伏羲
谈伏羲文化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One Thread of Sima Guang’s Aesthetics of Ritual and Music: On Sacred Time, the Temporal System of Ritual Customs, and the Appropriate Time and Frequency of Ritual and Musical Activities
伏羲结网打鱼
伏羲创八卦
汉字的由来——伏羲造字
伏羲画卦
石家庄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伏羲文化城
河北省新乐市伏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多才多艺的伏羲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