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县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创新应用与展望
2022-12-01韩益飞
韩益飞
(如东县蚕桑指导站,江苏如东 226400)
20世纪90年代,如东县由于棉花、水稻等农田治虫引起的秋蚕期家蚕中毒现象越来越严重,1995年养蚕布局不得不进行“五改四”,即从原先的春蚕、夏蚕、早秋蚕、中秋蚕和晚秋蚕的1年5批蚕中取消了早秋蚕[1]。1996年,由于市场原因,如东县养蚕规模急剧下滑,全县桑园面积从7 000 hm2下降到2 133.33 hm2,不少养蚕农民对种桑养蚕失去了信心,同时也有些农民在如东县蚕桑指导站的组织与指导下,开始了新的探索,全县先后创新并推广了5龄斜面条桑育技术、大蚕漏空透气育技术、续春蚕生产技术等一批先进实用技术[2-3],对当时蚕桑生产的恢复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如东县先后开展了规模化养蚕技术[4]、多批次养蚕技术探索研究,在共育环节开发推广了切桑机等。尽管如东县创新推广了一些先进技术,大幅度提高了蚕桑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但是仍然不能解决蚕桑生产的根本问题,不足以改变蚕桑生产的劳动密集型模式,不能使养蚕农民职业化,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作为传统副业生产的蚕桑产业在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的今天,急需寻求一条产业转型升级之路[5-6]。我们认为只有人工饲料养蚕才能解决新形势下行业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但当时人工饲料养蚕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未能在农村生产中得到示范推广与应用。2010年,如东县蚕桑指导站开始利用得天独厚的小蚕集中共育优势,从组织推广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开始,探索建立了人工饲料养蚕技术标准体系[7],并在如东县逐步实施推广了人工饲料养蚕实用技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如东县人工饲料养蚕实用技术介绍如下,供同仁参考。
1 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的示范与应用
1.1 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
如东县自2010年春蚕期开始示范推广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当年全县有8个小蚕共育室实施人工饲料共育小蚕583张,由于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具有省工、节叶、安全、高效等特点,该技术得到了共育户与养蚕户的普遍认可[8]。为了加快小蚕人工饲料共育的推广应用步伐,如东县蚕桑指导站及时制订了DB3206/T 147—2010《稚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规程》[9],并于2011年春蚕期举办了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培训班,2011年全年实施小蚕人工饲料共育3 463张,占全县总饲养量的4.1%。2012年和2013年因饲料质量原因,小蚕共育数量出现小幅下降,为此如东县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对DB3206/T 147—2013《稚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规程》进行了修订[10]。但因为蚕桑产业规模大幅下滑,共育户的共育规模出现显著下降,一些共育户逐渐退出了人工饲料共育服务队伍,加上如东县蚕桑指导站工作的重点逐步转向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攻关,人工饲料共育小蚕技术只保留1~2个共育户,但技术不断成熟,2015底,如东县蚕桑指导站制订了DB32/T 2877—2016《稚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规程》[11]。据统计,如东县2010—2021年累计实施小蚕人工饲料共育12 854张(表1)。
表1 如东县2010—2021年人工饲料共育小蚕情况 张
1.2 精准高效养蚕技术
随着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的成功推广,广大农户对人工饲料养蚕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认为仅靠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不能解决养蚕劳动强度大和后继无人的实际问题,纷纷咨询和积极要求摸索应用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2010年晚秋蚕期间,河口镇的叶仕祥率先在如东县开展了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探索,由于3龄期开始没有采取加温措施,蚕期发育经过延长,发育至5龄第5天,因气温下降而放弃。2011年春,如东县举办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培训班期间,河口镇的徐希元、丰利镇的丁善和、掘港镇的张小琴等农户,将培训时饲养的小蚕和使用的人工饲料带回家继续饲养,掘港镇的张小琴用人工饲料饲育至上蔟结茧;丰利镇的丁善和,后期因人工饲料不足,采用刚刚发芽的桑叶饲喂2 d至上蔟结茧;河口镇的徐希元也使用人工饲料饲育至5龄期,但因人工饲料用完又没有桑叶而放弃。他们在饲养过程中,虽然没有良好的条件,但均未发生蚕病。通过上述的试验,让很多的农户看到了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成功的希望。2011年晚秋蚕期,如东县蚕桑指导站组织掘港镇的张瑞兵、苴镇的陈永明等进行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试验,均生产出了蚕茧[12]。在此过程中,如东县蚕桑指导站主持制订了DB3206/T 167—2011《家蚕小蚕人工饲料饲育技术规程》[13]。2012年和2013年,如东县蚕桑指导站在河口镇继续组织冒翠玲、缪福田等农户进行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攻关,并制订了DB3206/T 223—2013《家蚕1~4龄人工饲料饲育技术规程》[14]。
人工饲料养蚕不同于桑叶养蚕,它对蚕室温湿度条件要求相对较高,为此如东县蚕桑指导站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合作,开发出蚕室智能物联网控制系统,对蚕室温湿度进行远程监控与调控[15]。这项技术与1~4龄人工饲料饲育技术、大蚕漏空透气育技术组装形成了精准高效养蚕技术,如东县2013—2016年精准高效养蚕技术累计推广应用2 731张(表2)。2017年以来,因为缺乏资金支持,加上蚕室智能物联网控制系统缺乏资金维护,如东县未能继续大面积推广应用精准高效养蚕技术。
表2 如东县2013—2016年精准高效养蚕技术实施情况 张
1.3 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
2011—2012年,全龄人工饲料养蚕至5龄第3天前后,蚕体发育不良,主要表现为蚕体小、食饵不旺,影响饲育成绩;2013年,家蚕大眠期有病毒病发生;2014年开始组织技术攻关,先后采用豆腐渣、鲜桑叶汁等加工成家蚕人工饲料进行养蚕试验研究[16];2015年采用山东绿宝蚕用饲料厂的人工饲料,持续进行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攻关,晚秋蚕和冬蚕期均取得良好的养蚕成绩[17],在此基础上,如东县蚕桑指导站制定了DB3206/T 403—2015《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规程》[18]。2016—2018年,如东县蚕桑指导站以引进家蚕人工饲料适应性新品种和低成本人工饲料探索为主要任务,继续开展人工饲料养蚕实践,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数量、张种产茧量和茧丝长等指标相对稳定;为进一步降低人工饲料成本,实现全龄人工饲料养蚕盈利目标,从2018年开始,如东县采用农户养蚕剩余的桑叶加工桑叶粉配制人工饲料,2019—2021年,如东县蚕桑指导站在农户家中组织规模化人工饲料养蚕中试,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数量有所增加,但由于人工饲料质量有所下降,导致饲育效果降低,张种产茧量和茧丝长呈下降趋势(表3~4)。2011—2021年,累计实施人工饲料养蚕467.7张、生产蚕茧10 906.7 kg。
表3 如东县2014—2021年全龄人工饲料的养蚕成绩
表4 如东县2014—2021年全龄人工饲料养蚕的茧丝成绩
2 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研究的进展与成效
2.1 蚕品种的选择与原种的人工饲料饲育
目前国内人工饲料育专用蚕品种较少,如东县主要从现行蚕品种中选择对人工饲料适应性相对较好的蚕品种进行饲养。小蚕人工饲料共育的品种主要有菁松×皓月(正反交)、广食一号、优食一号等[7],全龄人工饲料养蚕的品种主要有菁松×皓月(反交)、优食一号等[12,16-17,19-20]。随着技术熟练掌握后,只要是能够食用人工饲料的蚕品种,都可以饲养成功。
开展人工饲料养蚕,选育人工饲料适应性蚕品种,探索建立原蚕人工饲料饲育技术体系至关重要。为此,如东县在2014年秋蚕期尝试菁松原种稚蚕人工饲料共育[21];2015年秋蚕期间,组织原种菁松与皓月进行全龄人工饲料饲育,原种皓月全龄人工饲料养蚕制种的克卵粒数为2 006粒[22];2016年早春蚕期,引进菁松、皓月等8个原种品种进行全龄人工饲料养蚕试验,并对人工饲料养蚕的原种繁育的一代杂交种农村饲养情况进行了调查[23-24];2017年早春和晚秋蚕期间采用原种菁松与原种皓月进行全龄人工饲料养蚕试验[25];2018年10月菁松原原种全龄人工饲料养蚕取得了成功[26]。2019年原种菁松与原种皓月通过全龄人工饲料饲育,分别取得了单蛾造卵370.67粒和368.00粒的成绩,创造了新记录[27]。2020年春蚕期原种采用全龄人工饲料养蚕,制得菁松R×皓月一代杂交种120张,于2021年春蚕期进行了稚蚕人工饲料共育、全龄人工饲料饲育与桑叶育生产成绩调查。
2.2 人工饲料的试验改良
家蚕人工饲料主要有颗粒饲料和粉体饲料2种,目前颗粒饲料只用于小蚕共育,全龄人工饲料饲育以粉体饲料为主。2014年前,如东县主要从山东绿宝蚕用饲料厂采购人工饲料[16],2015年起,如东县在山东省蚕业研究所的支持下,开始自行配制家蚕人工饲料[17]。为了探索人工饲料产业化生产之路,2011—2018年开展育71-1、强桑1号和杂交桑的高密度草本化桑树栽培与采收试验调查[7];2010年开始加工桑叶粉,先后在不同季节晒制干桑叶[28]和用冷冻干燥法与烘干法制备干桑叶,并与相关单位合作,采用印度德干高原和我国新疆、甘肃、海南、广西、四川等省区,以及江苏盐城等地生产的桑叶粉配制人工饲料,进行了养蚕试验研究[7,29-30]。此外,还用发酵豆粕、膨化豆粕、膨化玉米等配制人工饲料,进行养蚕试验。
2.3 人工饲料养蚕的新技术探索
采用全龄人工饲料饲养菁松×皓月,全龄经过与桑叶育相似,每生产1 kg鲜茧消耗粉体干饲料3.5~3.7 kg,生产蚕茧的茧丝长1 200 m左右、茧丝纤度1.782~2.314 dtex,甚至可生产1.333 dtex极细纤度的蚕茧[7,19]。菁松×皓月蚕品种采用人工饲料饲育,1~2龄发育整齐度达97.65%、1~3龄发育整齐度为96.59%、1~4龄发育整齐度95.90%,蚁蚕结茧率稳定在90%左右,达到甚至超过了桑叶育的平均水平;每张种(25 000粒卵)粉体饲料用量1龄0.5 kg、2龄1.0 kg、3龄4.4 kg、4龄14.0 kg、5龄85.0~100.0 kg,平均张种产茧量稳定在30.0 kg左右。人工饲料养蚕与普通桑叶育相比,1~2龄省工73.33%,1~3龄省工75.03%,1~4龄省工77.55%,全龄省工72.08%[7,19]。
为了探索农村人工饲料养蚕产业化生产技术,2014—2015年,如东县组织开展了1~3龄、1~4龄家蚕集中人工饲料饲育,4~5龄和5龄家蚕分户饲养的示范,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16-17];多次组织开展了立体蚕座养蚕试验,可能是因为家蚕人工饲料配方的缘故,有时会出现蚕体爬到蚕座下方的现象。组织家蚕人工饲料配方试验100多个批次,开展防病技术试验和蔟具改良试验各10余次。随着养蚕技术操作的不断磨合,发现人工饲料养蚕对温湿度环境并不是人们想像中的那么严苛,2019年组织开展了大棚人工饲料养大蚕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为今后农村产业化人工饲料养蚕奠定了基础[31]。2020—2021年,如东县利用农村现有生产条件,组织规模化人工饲料养蚕,如东县佳丰果蔬种植家庭农场采用人工饲料养蚕1期超过20张种,2020年9月,江苏省蚕种所在该农场召开了人工饲料养蚕现场观摩会。
2.4 全龄人工饲料育的茧丝质量
2013年,如东县采用人工饲料养蚕生产的蚕茧,首次加工出22.22/24.44 dtex规格的生丝,经国家茧丝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杭州)检测,其切断、抱合、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皆超过国标附级(一)的指标要求。证实了采用人工饲料养蚕所生产的茧丝在强力等方面与普通桑叶育没有明显的差异。2015年,如东县蚕桑指导站采用人工饲料养蚕生产的蚕茧,首次加工出14.44/16.67 dtex规格的生丝,经苏州市纤维检验所(国家丝绸及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其切断、抱合、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皆超过国标附级(一)的指标要求。2018年,采用该批次的细纤度桑蚕丝,成功试织出“三经绞”提花罗巾新产品。与传统桑叶养蚕生产的22.22/24.44 dtex生丝加工的罗巾产品相比,具有软糯柔和、手感细腻等特征,标志着人工饲料养蚕所生产的细纤度桑蚕丝完全可以应用于其它纺织丝绸产品的开发应用[32]。2020年,采用14.44/16.67 dtex的生丝用“三经绞”罗的工艺加工出旗袍产品。2019年,如东县蚕桑指导站采用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生产的蚕茧,再次加工出14.44/16.67 dtex和10.00/12.22 dtex的特粗纤度生丝和超细纤度生丝,委托重庆纤维检验局检测,结果表明,主要质量指标达到6 A级标准[7]。
2.5 人工饲料养蚕的行业影响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苏中试验站与苏北试验站、江苏省蚕桑学会、江苏省丝绸协会与江苏省蚕种所先后在如东县召开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现场观摩会[33-34]8次,包括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鲁成教授在内的专家学者多次莅临现场指导,全国各蚕区先后组织现场参观,不少地区的养蚕农民、农业新型主体负责人自发来现场参观学习或关心关注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其中云南静葳养殖有限公司、安徽联丰制丝有限公司、云南陇川正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广西玉林市玉宝蚕种有限公司等成为了当地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的领跑者。
3 展望与建议
人工饲料养蚕是为产业化养蚕量身打造的一项全新的技术,它与桑叶养蚕不同,蚕桑生产各环节的成本特别是人工饲料原料与人工成本更加明晰,只有通过规模化养殖才能取得效益[35-40]。在农村实现人工饲料养蚕产业化,需要通过龙头企业或合作社等带动的形式,组织农户建立规模化的养殖场或养殖工厂来饲养家蚕。要达到规模化养殖的目标,首先必须选用适合人工饲料养殖的蚕品种,其次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家蚕人工饲料配方以及稳定的家蚕人工饲料,再次必须采用标准化的养殖技术。为了提高人工饲料养蚕的生产效率和成功率,配套的机械设备是必不可少的,如智能化的蚕室温湿度控制设备、加工与蒸煮人工饲料的设备、饲育的自动化设备以及给饵设备等等。通过10多年来的努力,人工饲料养蚕技术探索应用工作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有理由相信,今后10年左右,我国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将不断成熟,人工饲料养蚕将逐步成为主流。目前最重要的,一是要加快选育人工饲料适应性蚕品种,通过选育适应性蚕品种,推动品种创新的同时,推进人工饲料养蚕成绩不断提高;二是要开展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创新,一方面要加强人工饲料配方的研究,提高人工饲料效率,使之更加适应家蚕的生长发育需求,另一方面要控制人工饲料成本,使人工饲料养蚕有更高的利润;三是要研发与饲育技术相适应的机械设备,通过农机农艺融合发展,提高人工饲料养蚕的劳动生产率,以利于规模养蚕的发展,并提高安全系数,降低发生蚕病的风险,实现人工饲料养蚕的高效、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