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科学巨擘杨振宁百岁演讲

2022-12-01本刊编辑部综合整理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7期
关键词:杨振宁邓稼先原子弹

本刊编辑部综合整理

编者按:为庆祝杨振宁先生百岁诞辰,2021年9月22日下午,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在清华大学举行。会上,杨振宁先生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为题发表了讲话,特转发全文,并转载邓稼先1971年信件文字稿,以飨读者。

杨振宁年轻时期

各位首长、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各位亲戚:

我非常感谢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跟中国物理学会合办的庆祝我农历一百岁的生日。我没有想到你们请到了这么多人,跟我在不同的时候有过很多交往。我是整整五十年以前,1971年第一次访问新中国。那个访问是我人生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段,因为使得我对于新中国第一次有了一点认识,而这个认识对于以后50年我的人生轨迹有了非常大的影响。

那次访问除了看了住院的父亲以外,我还看见了很多亲戚和朋友,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我最亲近的朋友就是邓稼先。他1971年给我写的一封信,最近发表在一本书里头,这里头的故事是这样的,中国原子弹爆了以后,美国的报纸很快有种种的消息。其中一项我注意到,说是设计中国原子弹的人物里头有邓稼先。邓稼先是我中学、大学、在美国的知心朋友,我想他跟我的关系不止是学术上的关系,也超过了兄弟的关系,所以对于这个消息我当然非常注意。另外一个消息我也注意到,是美国报纸上说毛主席派了飞机到陕北把美国物理学家寒春接到北京帮助中国制造原子弹。我认识寒春是因为我跟她在芝加哥大学同一个实验室工作了20个月,而且她还要我教她中文。她没有告诉我为什么,一直到1948年3月她告诉芝加哥大学系里所有的老师、学生,说她要到中国去跟她的男朋友结婚,在陕北。

约1947年,美国芝加哥,左起:杨振宁、邓稼先、杨振平。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很想知道这个消息是不是对的,很想知道中国的原子弹是不是中国人自己造出来,没有经过外国人的帮忙。所以我在1971年4个礼拜的访问之中就非常想问这些问题,问寒春参加中国的原子弹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可是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所以我又不敢问。最后在北京几个礼拜后,我要到上海去,从上海再过几天就要飞回美国。在离开北京的时候,也是去飞机场的时候,邓稼先送我。那个时候北京的飞机场很简单,所以他陪我一直走到飞机的楼梯底下。我实在憋不住了,我问他寒春有没有参加中国原子弹的设计?他说他觉得没有,不过他说要跟组织上认证一下然后告诉我。

所以那天他就去跟组织接触了,组织告诉他没有外国人参加中国原子弹的制造,除了在最先的时候略微有一些苏联人的帮助,后来基本上是中国人自己做的。他就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在第二天派专人到上海,到的时候我在上海大厦,在吃饭的时候信差送来了这封信,这封信现在已经出版在我的一本新书里头。这个信如果仔细看很有意思,因为它除了讲他验证了中国的原子弹基本没有外国人参与,当然没有寒春。这封信后边还有几段显示得很清楚,他在那几个礼拜里跟我见过好多次,他有想跟我说的话说不出来,所以他在信的尾巴上描述了一下他想要跟我讲什么,可是不知道怎么讲。在这个信的最后他这样给了我一个期望,是“但愿人长久”,他把“千里共婵娟”改了一下,变成“千里共同途”,当时我看了信以后没有看懂这句话。“千里共同途”是什么意思呢?我后来想了想,知道这是一个很深的意思。最近这个信发表了以后,仔细看了以后,我觉得今天五十年以后,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再见!(本文经翁帆审阅 来自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

邓稼先致杨振宁的一封信

振宁:

你这次回到祖国来,老师们和同学们见到你真是感到非常高兴。我这次从外地到北京来看见你,也确实感到非常高兴。在你离京之后,我也就要回到工作岗位上去。

邓稼先1971年致杨振宁的信件原件

关于你要打听的事,我已向组织上了解,寒春确实没有参加过我国任何有关制造核武器的事,我特地写这封信告诉你。

你这次回来能见到总理,总理这样的高龄,能在百忙中用这么长的时间和你亲切地谈话,关怀地询问你各方面的情况,使我们在座的人都受到很大的教育,希望你能经常地想起这次亲切的接见。

……

这次在北京见到你,时间虽然不长,但每天晚上回来后心情总是不很平静,从小在一起,各个时期的情景,总是涌上心头。这次送你走后,心里自然有些惜别之感。和你见面几次,心里总觉得缺点什么东西似的,细想起来心里总是有"友行千里心担忧"的感觉。因此心里总是盼望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夜深了,不多谈了。代向你父母问安。祝两位老人家身体健康祝你一路顺风。

稼 先 8.13/71

“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

1934年,杨振宁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一本名为《神秘的宇宙》的书,他被书中所讲的奇妙的宇宙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所吸引,回家竟对父母亲说:“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

那时,杨振宁12岁……哪知23年之后,一句妄语竟成了事实!每思及此,杨武之不免感到浩渺宇宙中世事之微妙。

“第一人”:“光是这方面的贡献,杨振宁的成就就是无人能及的。”

1973年7月17日,毛泽东在他那有名的书房里接见了杨振宁。左起:周恩来、周培源、毛泽东、杨振宁。(本图摘自《杨振宁传》(最新增订版))

“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科学家访问中国的第一人,也是架设起中美之间科学家友谊和交流桥梁的第一人。光是这方面的贡献,杨振宁的成就就是无人能及的。”——周培源(著名物理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校长)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这一幅照片拍摄的是杨振宁1970年代所工作的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的中文校刊《石溪通讯》,介绍杨振宁轰动美国华人学界的一篇演讲。

这次演讲,源自杨振宁回国探亲的“破冰之旅”。由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美关系长期冻结,民间无法来往,杨振宁多年来只能在日内瓦、中国香港与父母及家人团聚,“文革”期间还被迫中断。到了1971年,父亲病重在上海住院,他要看望父亲只能回国了。恰巧这时他在报纸上看到美国国务院宣布解除对中美民间来往的封锁的消息,便当机立断踏上归程。

说是“破冰之旅”,因为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访华的美国科学家。当时,虽说美国宣布“解冻”,但是像杨振宁这样的世界顶级的物理学家,身份如此敏感,能否成行,尚有疑问。其实是大家都在观望,仍担心有未知风险。何况,中美无外交关系,谁也拿不到签证,“解冻”只是一个姿态。但杨振宁通过与中方沟通,硬是绕道法国,在中国驻巴黎使馆办理了入境许可。这一切都是需要一些胆识和魄力的。

他后来回忆,当他乘坐的飞机经云南入境中国领空时,他意识到自己回到了阔别23年的祖国,顿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这一次,他在中国逗留4周,上海和北京各两周。除了探望父母,他参观了北大、清华和复旦三间大学,中科院的三间研究所,回到过自己中学时期的母校和幼年在合肥的旧居,还去了大寨。他在国内受到了隆重的接待,周恩来总理接见了他,与他长谈将近5个小时。

目睹了新中国的新气象,杨振宁的心情是异常兴奋的。他下榻的北京饭店,房间墙壁上悬挂着毛泽东主席的两句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使他感慨万千。的确,在离别23年以后,他确实看到中国天翻地覆的巨变。

纽约大学中文校刊《石溪通讯》刊登杨振宁轰动美国华人学界的一篇演讲。

2月27日在《纽约时报》上以“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为醒目标题,要求美国政府放弃孤立中国的政策,尽快同中国建交。

于是回美国后,他到多所大学演讲,谈“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象”,演讲的题目,就是这两句诗。他的演讲,没有什么说教,不谈空洞的理论,只是生动具体地介绍他在中国所亲眼看到的一切。

重要的是,这篇演讲在美国的华人中引起的震动,超过一般人的想象。由此,新中国受到更多关注,成为令海外游子神往的地方。支持新中国,热爱新中国,一时间在美国华人特别是留学生中形成风气。要知道,在中美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在美国读书的中国留学生基本上都来自台湾和香港。但是他们的政治态度,多数也转而倾向中国大陆。当时正值美国华人学界的“保钓”运动风起云涌之时,杨振宁的这篇演讲给了“保钓”运动参与者极大的鼓舞,他们将杨振宁视为自己的精神领袖。据我了解,这些港台家庭背景的“左派”学人在当年形成的理念,对他们的一生留下的深深的烙印。在这批人中,有些人后来在美国或香港当了大学教授甚至大学校长,有的人成了企业家或者作家,无论做什么,都始终秉持当年的亲中爱国立场不变。此外还有一点相同,就是他们和我聊天谈及当年往事,都不约而同地谈到杨振宁先生的演讲给予他们的影响。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纽约时报的整版广告

鉴于杨振宁在旅美华人中的地位和声望,1977年全美华人协会成立时,他被推举为会长,历史学家何炳棣是副会长。

这个协会的任务,就是团结全美华人,致力于发展中美关系,向美国政府施加压力,力争早日实现中美建交。以杨振宁为首的全美华人协会1977年2月27日在《纽约时报》上刊登的整版广告,以“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为醒目标题,要求美国政府放弃孤立中国的政策,尽快同中国建交。

我们知道,约两年以后,1979年1月1日,美国政府顺应历史潮流,同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此时,人们不应忘记杨振宁和全美华人协会在其中所做的努力。

放弃美国国籍

杨振宁2017年2月21日应讯问发给记者的文件:

我是1964年3月23日加入美国国籍的,当时做这个决定曾考虑了很久,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1983年在一本书里我曾经说我父亲到临终时都没原谅我放弃中国国籍。

2015年4月1日我放弃了美国国籍,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美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是一个给了我做科学研究非常好的机会的国家。我感激美国。而且,我知道很多美国朋友不会赞同我放弃美国国籍。

我一直记得我与挚友熊秉明曾经的对话。他说:“你的父亲虽已过去,你的身体里还循环着他的血液。”我说:“是的,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今天,我94岁了,很欣慰,多年来,为了帮助建造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友谊桥梁曾做过一些努力。我曾经说:“没有这座桥梁,世界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与安定。”

曾与爱因斯坦做同事

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以后,在费米和泰勒的推荐下,去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做博士后。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杨振宁与仰慕已久的爱因斯坦成为了同事,并在统计力学方面和爱因斯坦有过短暂的交流。

猜你喜欢

杨振宁邓稼先原子弹
杨振宁百岁生日,我们欠他一个道歉
百岁杨振宁的长寿秘诀
杨振宁:苍老灵魂重回青春的欢喜
邓稼先 此身许国 再难许卿
“两弹元勋”邓稼先 深藏功与名,汗洒戈壁滩
徒手“撕开”原子弹
世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在中国引发原子图书出版热
杨振宁的放弃
许鹿希:有一种爱情叫“国家机密”
有些爱,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