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药学专业药物分析实训课程系列微课制作开发探索
2022-12-01陈燕燕卢金凤谢炎明
陈燕燕,卢金凤,谢炎明
(梧州职业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0)
1 教学背景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注重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育,而药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不断为社会输送药学专业技术人员。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其中有两个数据格外引人关注,即全国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分别达到18.7%和13.5%,与2010年的数据相比,比重分别上升了5.44和4.63个百分点[1]。这就意味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在加快,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人们对健康会越来越重视,对药品的质量要求也会越来越严格。
药品质量安全关系万家,因此药品质量合格、用药安全是医疗卫生机构、医药行业的重中之重,社会对药学相关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片剂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剂型之一,其分析检查是药物分析课程的重点,且在执业药师、初级药师、药物检验员、药物分析员等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中属于重点考核的知识点,因此掌握片剂知识点非常重要。
微课,即微型视频课程,是由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在2008年提出的新兴教育概念,以5~10分钟的短视频为载体,围绕某一知识点和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具有主题清晰、结构紧密、内容量大、学习便捷等优点[2-3]。伴随微课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其视频效果、教学效果要求也不断提升,系列微课开始得到关注。而将几个连续的知识、技能点打造成系列微课,重、难点知识各个击破,比单一微课效果更好。
2 课程与学情分析
2.1 课程分析
药物分析课程是一门研究和发展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科,是分析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药物分析在药物的质量控制、新药研究、药物代谢、手性药物分析等方面均有广泛应用。该课程主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其知识性,强化实践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树立药品质量安全第一的观念,使学生能按照药品质量标准对药品进行全面质量分析,从而掌握药学专业所必需的药物分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从事药品分析检验工作的实用性技能人才。而在目前的人才培养中,高职院校药学专业药物分析课程实训课时较少,且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无法真正掌握药品检验的基本技能,未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2 学情分析
本次微课教学对象主要为高职药学专业二年级学生,学生来源分为不同层次,有普通高考录取的学生,也有中职升高职的学生,学生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差异。且现阶段,一方面,高职学生大都是“00后”,自我意识强,信息化技术操作非常熟练,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另一方面,学生理论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且自主动手能力不强,在平时学习中,自控能力较差[4],课堂40分钟难以保持全神贯注。但学生对专业课程实践项目比较好奇,对实训课程的学习积极性高,喜欢尝试,渴望得到教师认可。
3 药物分析实践项目微课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药物分析课程主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践项目也多是教师讲授或演示,加之目前学生人数较多,教师课堂演示效果不佳,细节演示不够直观,学习过程比较沉闷,而且药物分析实践项目知识点较多,学生想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完全掌握所学知识难度非常大,但通过微课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利用信息化手段,学生可以进行课前预习、课中回顾、课后巩固,能随时反复观看学习。此外,药学专业课程专业性较强,学生压力较大,而微课以短视频的方式,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课前、课后自主学习,这种方式更易于高职院校学生接受,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一种全新思路[5]。
4 药物分析实践项目微课设计原则
4.1 资源完整性
微课面向学生时必须具备微学案、微练习、微视频;面向教师时,应在原有的资源基础上增加微点评、微教案、微课件、微反思等[6]。在进行药物分析实践项目微课教学设计时,应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个性化设计,重点解决难点、疑点、易错点。在对不同要点设计时,结合学生操作实际,除微课资源的完整性之外,还要强调知识点的完整性,必要时还可制作系列微课。例如,片剂的分析包括重量差异检查、崩解时限检查、溶出度检查等,就可以做成连续性系列微课。
4.2 以学生为主体
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以课堂教学占据主导地位,其弊端是学生不能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使其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受到很大影响和限制[7]。在传统教学模式背景下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在“互联网+”背景下,以信息化技术为引领的教学方式得到推广,教育教学模式发生变化,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教学方式,实现了从教师的“满堂灌”到学生的“主动学”。
4.3 注重实践性
微课不仅要服务于课堂教学,更应该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注重其实践性、推广性。片剂的分析系列微课主要结合实际药品生产与检验过程,激发学生对实践操作的兴趣,并且切实让学生感受到实践项目的掌握对实际药品生产的重要性,加强安全意识,不管是在校实践还是工作岗位都能注重实践项目质量的提高。
4.4 形式多样化
片剂的分析涉及药品生产、检验、安全合理用药等环节,可以进行多样化的教学设计,多种角度的表达,例如视频、影视片段、广告、真人表演、动画设计等。学生观看视频的方式也可以借助多种平台,例如:登录智慧职教云平台、微信扫码观看、QQ群发送观看都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针对某一知识点、技能点制作微课,再根据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系列微课,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也增加课堂趣味性。
4.5 突出重、难点
微课精妙的设计、生动有趣的讲解,有利于学生对片剂的分析知识点的应用与理解。在微课5~10分钟的视频中,应更加注重重点、难点的突出,体现其短小精悍的特点,使学生能通过短视频掌握技能操作的要点,可以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展示重点、难点,注重细节展示。
5 片剂的分析系列微课教学设计
本次微课选取片剂的分析中两个连续的技能点:片剂重量差异检查与崩解时限检查作为设计内容,以“四段式”讲授法为设计思路,分别为:用物介绍—样品测定—结果判定—小结,最后以“药品安全系万家,质量安全靠大家”作为课程结尾,融入课程思政。系列微课强调知识连续性,视频画面具有整体协调性,开头与结尾的设计犹如连续剧,让人一看就知道内容的关联性。以Camtasia Studio 2019作为视频制作软件,先将视频连接完整,再调整画面,最后配音加字幕,具体设计如下。
5.1 片剂重量差异检查
在微课教学中结合片剂生产视频采用问题导入法,提出问题:片剂在生产过程中每片重量会有些差异,如何能保证片剂的重量符合药品标准、确保用药剂量准确呢?引发学生思考,并引出主题。介绍片剂重量差异检查是片剂检查的重点项目,课程开始首先回顾片剂的定义及类型,以图片形式展现,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开始“四段式”讲解,给学生介绍实训用物,这部分注意将图片以清晰、放大的形式直观展示,接下来将检测的具体操作步骤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进行讲解,在记录数据时说明需待天平数值稳定。由于片剂重量差异检查注意事项较多且较为繁杂枯燥,这部分内容以图片、动画的形式呈现,分别列出检查的注意事项以及易出错的地方,目的是尽可能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此外,还将完整操作视频上传智慧职教云平台,供学生课前预习、课中练习、课后巩固,反复观看学习,还可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练习题或登录智慧职教云完成练习,根据系统提供的数据了解学生掌握程度,以便调整教学方法。
5.2 片剂崩解时限检查
在微课教学中采用时事新闻报道和问题导入法,提出问题:片剂口服后在胃肠道中是如何崩解把药物释放出来的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主题。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开始“四段式”讲解,给学生介绍升降式崩解仪的结构组成,以实际图片及动画展示,重点将测定的具体操作步骤分步演示、讲解。介绍操作要点时,暂停视频画面,做出重点标示,如标注红线提醒注意,对细节以放大形式呈现,以使学生更直观理解。同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加入纠错小游戏环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后学会思考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判断操作要点是否正确。把课本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视频、图片、动画等方式直观展示出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可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练习题或登录智慧职教云完成练习、反复观看微课视频巩固学习内容。
6 结语
微课已成为目前高职院校日常教学广泛应用的教学资源,本文以药物分析课程中片剂的分析为例,探索制作系列微课的方法与技巧,在制作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一是注重脚本的编写,在微课制作前,应先建立一个清晰、完整、细致的脚本,这样才不至于在制作过程中出现材料准备不足、内容把握不清晰、不知如何呈现等问题;二是学会用图示表达文字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画面感,视频看多了或者情景都一样的话,学生也会产生一定的审美疲劳,所以在微课制作过程中,要注意画面美感的把握;三是系列微课应注重知识点的连续性与衔接性,应做好每个知识点的设计与下一个知识点的衔接,使内容完整,重点、难点突出;四是拍摄环境准备,微课拍摄环境应是真实的教学场景,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学习场景,同时,拍摄过程中注意保持安静,录制画面要清晰,尽量避免拍摄画面晃动,影响视觉效果;五是微课教学团队的组建,在系列微课制作过程中,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充分设计、拍摄、后期处理等,所以首先需要团队成员熟悉课程,其次要学习视频、动画等处理软件,还要分工明确,团结协作。
总之,应该充分发挥微课在教学中的优势,探索微课在教学中更多更好的应用,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系列微课的开展,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新路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也要多积累素材,打造更多样化的设计方式,将微课、系列微课更好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提升微课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