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押加运动的传承困境与发展策略研究
2022-12-01周常政
周常政
(南京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江苏 南京 210000)
1、前言
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以及国家图书馆馆藏中文图书数字资源库等文献网站,搜索近几年来的文献,共发现押加运动研究主要热点:押加在民族高校中的运用、押加运动训练、押加竞技比赛的研究。目前,对促进押加项目发展贡献的论证较少;关于地域技术特征和文化挖掘的资料较少,特别是非遗背景下地方押加运动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偏少,新时代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如何突破现实困境,探索一条现代化发展之路,特别是非遗背景下地方押加运动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还很少,新时代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如何突破现实困境,探索一条现代化发展之路,如何对非遗项目进行合理开发,这些都是研究的重点。近年来,押加项目在赛场上迎来涅槃,在全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2019年9月8日至16日在郑州市举行,这是中国民族运动会首次在中部地区举办。从1953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至第十一届期间,押加运动也走上了普及、提高、规范、科学的道路,举办城运会已不再局限于自发的农业生产生活和民俗节庆活动,而是以运动员身份登上官方组织的专业体育竞技舞台,其所依托的文化空间在外延上有新的拓展。自从1999年民运会开始,押加被正式列为比赛项目,经过不断的技术改造,已经成为适应现代竞技运动发展的新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成为其竞技传承和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从1999年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起,押加运动第一次进入全国竞赛。
2、押加运动传承与保护的目的及意义
2.1、研究目的
通过对地域特征下形成的押加运动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深入分析,试图提出在这一背景下传统风貌保护的框架。押加又名“大象拔河”,大象在藏族人民眼中视为吉祥之物,受长期佛教文化影响,主体文化是佛教文化,要认识押加文化,我们就要认识到发源地的经济形态,民族风情以及民族文化对历史文化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押加运动是历史悠久的民间体育运动。随竞赛规则改变,押加运动以平等、团结、进步、繁荣为宗旨,崇尚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押加这项运动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地域特性的影响,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促进民族认同感,其中民族类高校就是前沿阵地,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地域特性的影响,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族发展的需要,又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需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充分反映了民族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阐述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押加项目文化保护现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透视押加运动的传承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和传承策略,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于参考,这从非遗视域下看,对押加运动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2、研究意义
(1)地域特色背景下押加运动所蕴含的文化。
押加运动最早流传于西藏,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产生于西藏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民族生活习俗,并以其特有的形式世代相传,深受藏族群众喜,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崇尚大象力量,因此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这项运动展现了藏族人民豪放、直爽、粗狂的性格。居住在雅鲁藏布江附近的人们主要从事农耕,在单调的农耕生活中,押加活动为他们丰富了日常生活,增添了趣味。
(2)押加运动健身功效。
押加运动看似一种力量的对决,其中的技巧成分也是相当的重要。就是以力拉带肢体、脊柱、头等的运动,对头部、脊柱、四肢骨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另外,由于受到一定的应力作用,这种刺激促进骨的生长和发育,使骨密质增厚,与应力方向相适应,使整个骨变得坚实,增强骨的抗折和抗弯能力。也可增加关节囊与韧带的韧性和厚度,使关节更牢固、更灵活,并可使关节软骨增厚,从而减轻更大的压力和冲击,提高关节的适应性。经常参加押加运动,对颈、胸、腰、骨质增生有一定防治作用。
(3)押加在阳光体育运动中的价值体现。
深入研究体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智力发展、审美情趣形成起重要作用,以“健康、运动、阳光、未来”为宣传口号,青少年是全民健身的主力军,他是各种体育的参与者也是传统体育的继承者,以押加运动为手段,培养青少年超强的体能,展现民族气节,顽强拼搏的毅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3、研究方法
3.1、文献研究法
在查阅和学习有关杂志、文献、书籍、期刊等基础上,掌握了与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研究现状,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得到所需要的结论。通过整理大量文献,透视了与其有关的发展状态,作为论文的借鉴和指导。
3.2、系统分析法
通过系统分析,借鉴有关传统体育保护的方法,整理资料,对押加运动在空间、环境、人文等方面的保护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了押加运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规划对策和建议。
3.3、直接体验法
通过参加几次民运会和全国民运会;观看传承人训练或者浏览相关部门制作的影视播放;增加了对押加运动文化一个直观地了解,感受其文化的体育魅力。
4、民族体育项目押加传承困境
4.1、现代体育的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随着东京奥运拉下帷幕,全国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开始新的征程。现代体育的大众参与度也越来越高,在此大力发展现代体育项目,发展重点不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上。在“全媒体”时代,尽管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与通过对比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播方式、传播途径的不确定性,现代体育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更好的传播途径,使广大民众对现代体育项目有更高的认识和更好的接触,传统体育文化影响力在逐步下降,其似乎停滞不前,无法具备更为科学的传播渠道,大众无法有效知晓,了解民族体育项目始终都是小众人口,押加运动也自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押加文化传播信息共享方面,传统时期人们继承观念的惯性仍然很大,对新时期资源共享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押加体育传承人资源共享意识淡薄。
4.2、押加传承人主体自驱动力不足
国家发展蓝皮书:谈到民族文化发展,蓝皮书指出,民族文化发展成就可喜,但持续性动力不足是当前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面临的难题。一部分押加传承人在进行文化自觉时已经出现同质化现象,同质化导致青年在传承本民族文化类型时缺乏自信,还会导致自身传承意识薄弱,促使传承主体慢慢缺失。虽然近期押加运动正在慢慢引入校园,但对少数青少年的学校体育教育很少灌输保护民族传统体育的意识,聚居学校本身对体育重视不够,相关文化课程少之又少,同时押加少年对自己民族体育项目的历史了解不够,对自己民族的运动技巧也不熟悉,体能要求较高,训练程度大、时间长、较高的受伤风险有是一个受阻的重要原因。尽管押加项目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真正把握的主体人群却越来越少,影响了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机制;另一方面,传承失范、人口迁移,造成押加运动出现“断代和断层”现象。移民,大多是为了学习和工作而离开家乡,在社会价值的发展过程中,并未找到准确的着落点,而那些真正属于这一传承者的年轻人,正悄悄地失去了祖辈留下的精华。
4.3、难以对押加运动的价值进行挖掘和整理
押加运动具有健身、娱乐、教育、竞技等功能价值。但这些却没有真正的展现出来,其中没有直接或间接的传承多少民族文化和实现民族文化的价值目标,押加运动的生命力和它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也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其中相关部门支持力不够,开展其活动少之又少,对传统押加一尘不变,对押加运动最基本的文化特色基础上挖掘不深,同时发展目标和促进手段缺乏平衡,造成押加动作产生差异和行为差异,促使其本质意义和核心形式丢失。最为根本的是西藏地区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状况,其中在押加体育的传承和保护上存在着严重滞后的问题。很多情况下都是由民间组织,无法形成较大的规模,虽然已在全国民族高校广泛推广,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出现押加运动的身影,但由于缺乏区域经济支持,全国各地的转换能力都存在严重不足,这一现状也导致押加体育项目传承保护工作举步维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众参与押加运动的热情和信心。
4.4、押加运动本身具有天然的缺陷
追溯其历史,押加本体文化深受外来的佛教文化影响,同时押加这项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是在西藏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民族生活习俗基础上产生的,分布存在区域不平衡和资源共享不足,具有典型地域性的特点,是一个相对固定经济、固定环境、和固定审美习惯的文化产物。同时聚居区地域辽阔,人口分布不均,语言差异等因素,导致各地代表也存在着差异,根源文化很难统一,其发展也存在着争议。由于得不到重视很多押加活动还处于自发状态,很少有全国各个省直接的文化交流机会,因此限制了押加文化资源的传播与交流,更限制了对外文化交流的机会。在内部不能实现资源共享,走出去就会更加困难。
5、押加运动传承中的发展经验借鉴
5.1、建立以政府联系为主的文物保护与传承组织
国家办公厅发布了 《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建议各级部门要把保护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纳入重要工作,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广泛吸收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做好保护工作;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发挥专家作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押加保护专家咨询制和检查制。从政府对非遗保护与开发两个方面应发挥其主导作用。一是加强对押加非遗保护工作的领导;二是及时发布民族体育押加非遗保护相关政策、地方性法规、战略规划和指导性意见为保障决策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建立权威、合理、科学的民族体育非遗保护决策机构。当前民族体育非遗项目的数量和类型较多,对押加运动的保护传承工作必须专业化、针对性、综合性,形成科学的决策体系。
5.2、对“人”这一载体的保护与培育,发挥民族高校的带头作用
2011年6月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学校教育中非常有必要,同时也是可行的有效的.目前,在西藏、甘肃、新疆等地,押加已经在学校开始展开,并成立押加运动队,参加各个大大小小的比赛。如,参加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牟航,代表湖北民族大学参加比赛并获得二等奖。
没有押加传承人,传承押加运动就无从谈起,为了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押加的健康发展,借助民族院校的先天优势,为民族传统项目提供理论支撑,从而达到突破民族高校现阶段低水平守恒的目的,民族高校体育教学应发挥着带头作用,以国家现代体育教学大纲和高校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把现代体育作为调节器,视押加运动作为主要内容,同时,在现代体育赛事中,带入押加运动赛事,激发押加传承人的兴趣。改进教学评价方法,注重对内在民族精神文化的培养,并将评价渗透于体育活动的各个阶段。评估主要分为知识获取和情感培养两个方面,以保证学生对押加项目的兴趣和认同。由于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需求,因此应把它作为训练教学的重点内容,以达到身心合一,充分体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在价值。在培育传承人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传承者和相关主体的意愿,减少对传承者培养活动的干预,让相关主体最大限度地参与其中。
5.3、寻找项目多样化开发的途径
挖掘押加传统特色民俗文化项目要把握好两个关键要点:一是保留本土特色文化内容;二是融入新时代元素,更好融入全民健康和全面健身。对民族传统项目押加来说,正如前面两点一样,对项目内容进行了特色和创造性地挖掘。当前,在全民健身视野下,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对强身健体的认识提高了,而市场经济的竞争使项目开发受到了经济价值取向的冲击。所以,有必要寻找适合本地发展并能进行多样化开发的新途径。完善组织和管理体系,开展比赛交流,通过积极申办各种大众化的押加竞技体育赛事、运动会等,在吸引更多游客参观体育赛事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大众化体育赛事的民俗文化,以经济增长带动本色文化保护,同时塑造文化建设工作,深入对押加运动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如,2019年9月10日,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押加比赛在郑州大学室外排球场举行,比赛期间,组委会将为相应获奖者颁发奖杯和证书。除此之外,押加运动项目每隔3-4年举办,并给予优胜者一定的物质奖励,以提高押加爱好者的积极性。建立场地保障,培养押加爱好者,正轨的场地设施不足一直困扰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押加协会根据押加运动的特点,主要在社区、公园、小区设立押加场地。
5.4、媒介融合下“非遗”押加运动发展的契机
借助于媒体融合的新传播业态,寻找押加运动的发展与传承路径,运用传播新业态,以扩大押加的知名度,使其真正走进民众的社会生活,从而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相传,同时结合时代潮流,合理利用宣传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和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新媒体传播可以直接面向受众,可以把押加的运动方式、民俗文化特色等直接向受众展示,押加练习者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等媒体直接浏览信息,可以通过视频反复观看学习,从而突破传统口授传播的局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跨越时空地传播和发展。但新媒体的使用,主要是在青年一代中流行,利用新媒体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寻找到合适的传承者,使非遗文化在青少年的心中生根。
同时,利用新媒体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迅速扩大非遗押加运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更多人迅速认识到押加,能有效激发人们的文化自信,增强文化保护意识,自觉投入押加运动中,以实际行动践行押加“积极、健康、向上、奋斗、拼搏”的民族精神。
6、结语
押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发展传承却受到阻碍,在当代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石锁失去了其发展方向,陷入了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随着新式体育项目的兴起,押加运动逐渐成为民族体育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