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初中生体育行为研究综述

2022-12-01李玉伟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农民农村体育

李玉伟

(吉林体育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2)

乡村是一个以独特的自然地理优势和人文社会风貌为特征的地域综合体。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盘大棋,更是培养扎根农村群众应用型人才的关键。2021年教育部在《关于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指出巩固中小学生控辍保学和体育培养条件成果,完善农村儿童体育关爱工作,推进乡村振兴育人工作。《意见》为乡村体育发展提供契机。

农村学生大部分以留守儿童为主,城乡学生的身体素质持续呈现下降趋势,医疗保健体系尚不完善、学生亚健康现象越发严重等问题已严重阻碍农村脱贫致富的道路。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现实当中的贫富差距、设施设备资源匮乏、体育锻炼行为意识淡薄等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刺激了农村学校学生体育健康行为的引导和干预的提速。将体育行为贯彻到农村体育培养事业当中,是时代发展的诉求,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抓好学校体育工作,解决学生体育不良行为问题,助力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终身体育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体育行为概念界定

体育行为是从终身体育的角度,剖析学校教育促进学生终身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身体健康管理技能的掌握,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期望。体育行为作为健康行为的一个关键组成要素,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国家体育主管部门在2017年课程标准中提出体育行为的概念,认为体育行为是借助体育锻炼,增强学生骨骼的生长发育,提高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表现,其包括锻炼方法与管理、情绪管理与表达、生活方式与能力三个核心方面。这体现了体育锻炼的全体性与科学性,与杜威理论的 “学习即生活”观点相符,将体育融入生活,并将体育行为与学生实际情况和生活方式相联系,不仅能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还能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

2、国内研究现状

2.1、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各地考察中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要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对“三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农民作为“三农”要素之一,深受乡村文化的洗礼,而优秀文化能潜移默化的影响群众的交往行为和思维方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体育健康行为与乡村文化振兴有直接关联性,优秀的乡村文化能在校园体育环境中通过思想和行为的引导,提高群众对健康的认知、增强自我能动性、预防疾病、还能促进农民富裕富足,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奋斗。

李斌(2021)认为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是满足民族精神需求的核心工作,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出台不仅为扎根在农村的群众带来机遇,还为乡村产业、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资源融合创新带来宝贵的“东风”,为新一代农村人才的崛起绽放光芒。胡晶晶(2020)以乡村旅游的角度推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认为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是提高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乡村振兴战略打开了乡村旅游和精准扶贫的大门,提高了农民的就业率,降低群众贫困指数。提出构建合理的乡村扶贫项目,提高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旅游事业的现代化创新的策略。龙静云(2019)认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和光辉,主要凸显在提升农民自主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只有农民发展能力的提升才能彻底告别贫困。提出在乡村振兴中要注重农业农村和农民个体的关系,强化政府服务性和农民积极性的关系,才能有条不紊的实现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美好幸福生活的乡村梦。王露璐(2019)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以农民为本的发展理论,其价值指引和伦理根基均紧跟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进行规整。提出构建以农民为本的战略理论重要性,这是保证农民在共建共享的全面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强个体荣誉感和幸福感的有效路径。赵丽娜(2018)从反思角度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剖析,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继承农耕文明的关键,需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人才,改善农村精神风貌。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意蕴和政策取向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充分认可和支持,乡村振兴成效的受益主体是解决目前群众精神之需和贫富差距矛盾的有力“武器”,是为人民群众纾困解难的“法宝”,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民发展能力和美好生活需求迫切需要该政策的落实实效,因此,政策在有效破解农村贫困瓶颈时,应抓好农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和落实能力,通过体育锻炼、乡村汇演、特色小镇等项目提升农民的就业率和精神风貌,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2.2、乡村振兴在农村体育领域的研究

乡村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落实路径,乡村振兴和乡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存在相互依存,相互扶持的关系。乡村振兴为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农村体育事业建设增强驱动力,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

周阳、戚晓明(2021)认为乡村振兴是新社会转型的关键,影响着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提出乡村振兴结合本土化优势和文化传承的需求,进一步带动农村传统体育的公共服务和统筹治理。冯支波等(2021)认为广西少数民族体育在融合乡村振兴战略时面临了群众体育理念偏差、认知能力不足、缺少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匮乏等困境。面对体育项目休克式现象,提出体育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提高群众体育理念、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来守住家乡文化特色和内核。邓朝友(2021)认为新时代农村人口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有效促进体育健康事业的发展。提出在落实农村体育事业的过程中应识别农村体育发展的普遍规律,科学引导,大力发展文化底蕴的民族体育项目,改善体育健身条件,推动农村体育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路径。贾云鹏(2020)认为农村区域是实现全面健身计划的短板,通过乡村振兴,能大力推动现代化农村发展进程,丰富农民业余生活,提高群众身体素质和地域文化色彩,推动乡村振兴与农村体育协调发展。耿迪等(2010)认为体育扶贫助力乡村振兴,激发贫困农民对健康富裕美好生活的向度。但是,体育扶贫工作中出现了扶贫方式和价值理念的矛盾,提出以“大扶贫”理念引导实践,农民为中心有效对接群众发展需求,健全体育扶贫工作机制的治理方针。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厚重的农村体育情怀为乡村振兴的开展提供了载体。但是,农村体育在融合乡村振兴战略时普遍出现群众体育理念偏差、认知能力不足、扶贫方式错位等困境。对此,学者们提出“大扶贫”理念,科学引导,大力发展文化底蕴的民族体育项目等对策,为乡村振兴助力,促进国家软实力的全面发展。

2.3、中学生体育行为的价值研究

中学阶段是发展德育、智育、体育的关键阶段,以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为导向,通过体育健康行为的渗入和传导,提高学生体育意识和爱国情怀,通过掌握1-2个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周铭扬等(2021)以社会治理为切入点,研究认为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不理想,单一的政治化、市场化方式容易诱发“失灵”现象,面对健康促进工作的问题,提出统筹规划体育健康行为,教学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在保证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释放具体情绪疏导,传授生活和学习技能,共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吴爱军(2020)认为体育健康行为是中小学体育学科重点培育的素养之一,以增强学生健康为目的,掌握体育知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体育的发展。通过构建以纵向评价为主,横向为辅的评价体系,能有效促进个体体育素养和能力纵向的进程。舒华(2019)认为在中学阶段落实学生体育健康行为,能让学生更有效掌握科学的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能力。因此,学校教育应该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向学生传授健康体育行为和生活方式,有效提高学生能力素养,疾病防控和心理健康成长。孙永杰(2019)认为初中生相较于小学生无论从心理上还是身体上都比较成熟。处在这个敏感期的学生更需要注重行为健康和情绪调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以身作则,感染激励协调,用言语方式给与学生肯定,学校加强行政管理部门融合,积极引导校企社团合作发展,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促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综上所述,中学生的体育行为能有效促使体育学科素养的落地,通过以学生健康目的,掌握体育知识,控制情绪等方面的协同融合,有利于新课标的落实。因此,学生良好的体育健康行为内涵价值已经成为了新时代校园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家庭、学校的高度关注。

3、国外研究现状

通过Google、SCI-HUB、中国知网等学术网站检索“乡村体育”、“乡村体育文化”、“乡村文化”等关键词,发现国际上对乡村体育文化的研究数量较少,主要集中在美国、德国、新西兰等发达国家,乡村作为社会文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稳定,迫切需要更多国际优秀学者进行深入研究。在西方国家,20世纪50年代就出现了第一批以体育行为和身体健康为研究的自然主义学者。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实现了体育行为从表层的身体健康层面演变个体心理、社会环境、社会分层的角度区分析社会现状,并完善了体育行为理论模型,为我国学校体育健康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参考价值。但是由于运动价值观和国家管理体制的不同,我国在借鉴西方国家体育健康行为的模型过程中,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本土化的转型。

姜志明(2017)认为美国乡村体育培养的内容主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导,初中生的校园文化培养内容主要围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提高专项运动技能、倡导健身和体育活动三方面进行展开教学。注重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社交行为和技能掌握。Kotze N(2017)认为日本对乡村体育文化的重视程度较高,乡村的体育设备正在逐年完善,且在1990年打开了乡村脱贫之道,试图将体育文化落实到乡村振兴中,增强了人民对国家的归属感。Smith A(2016)认为英国的乡村体育在学校的发展前景较好,由于乡村学校体育设备有待欠缺,部分教师采用废品利用原则,利用有限资源制作铅球、毽子、绳子等器材,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课程体验感,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学习管理的科学性及高阶性,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美国加州大学院长Gordon(2016)认为乡村体育建设能注入更多的人文因素,有效推动乡村文化的本土性和灵活性。Schut(2015)采用问卷方式对印度国家5068个青年的体育健康行为进行调查,发现青少年的不同性别、体育锻炼时间和内容的影响较大,学生在校期间有效利用课余时间能提高自身主观能动性和社交能力,突出体育和育人的显著价值。Patcharaphol Samnieng(2015)认为泰国农村学生对体育运动和健康行为意识的掌控需求较明显,社会举行的体育活动比赛,农村和城市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和限制,农村体育文化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得以延申。

结合国外众多学者对中学生体育行为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学生个人体育行为的意识和掌握,对自身的健康状态和生命质量具有显著价值。农村体育的发展也与时俱进社会健康需求,学校体育工作的深受领导和教师的密切关注,并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农村体育文化才得以在各个城市中流传,这不仅能减少城乡经济差距,还能充分调动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为终身体育事业发展埋下根基。

4、结论

中学生的体育健康行为能有效促使体育学科素养的落地,通过以学生健康目的,掌握体育知识,控制情绪等方面的协同融合,有利于新课标的落实。而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民发展能力和美好生活需求直接影响政策落实的实效,农村体育在融合文化振兴战略时普遍出现群众体育理念偏差、认知能力不足、扶贫方式错位等困境。因此,政策在有效破解农村贫困瓶颈时,结合“大扶贫”理念,提高农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和落实能力,通过乡村旅游、乡村体育等项目提升农民的就业率和幸福指数,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乡村振兴助力,促进国家软实力的全面发展。因此,结合国外学生个人体育健康行为的意识和掌握的重视程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的培养,从娃娃抓起,充分调动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本文以乡村振兴为切入点,对乡村初中学生体育健康行为进行研究,推动学校育人体制的落实和实践,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一定的理论价值。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体育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耕牛和农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农民
我们的“体育梦”
新农村 新一辈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