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武术发展的路径
2022-12-01陈志刚
陈志刚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 新疆 和田 848000)
前言
目前阶段,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体系已与培养人才的目标连接,在实际执行上还有些许的偏差,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个人修养提升的促进作用还是非常有限。在近些年中,伴随着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制度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到高校的体育课堂上,主要为了将其功能可以充分发挥出来,以体教融合的观念作为主导,对人才的培养模式、教育理念、制度体系有一定的优化,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行以及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1、体教融合的概述以及特征
1.1、体教融合的概念
我国在教育改革期间提出的“体教融合”指的是在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体系和教育培养体系结合在一起,把竞技体育作为一种教育的手段,可以促使运动员的素质能力全面的发展,还能实现体育部门以及教育部门的融合贯通,促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培养的需求可以真正贯彻落实到体育教学中。
不管是教育部门还是体育部门,促进“体教融合”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体教融合”给体育部门提供培养人才全面发展的新平台。除此之外,体教融合的实施还给体育部门以及教育部门提供共同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所需要的人才,这样可以打破两个部门的壁垒,给学校体育事业的稳定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
1.2、体教融合的内涵
“体教融合”也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对体教融合制度在修改之后得到的成果,主要是强调竞技体育需要人才的培养,把竞技体育归在教育的范畴之中,促进我国现在体育系统以及教育系统的结合。
体教融合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释,在素质教育的方面,体教融合对素质教育的落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素质教育是国民素质的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稳定发展。体育本身就是教育的一个部分,促进体教融合对学生全方位发展有一定的帮助。在竞技体育事业方面,体教融合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科学培养有一定的帮助,经过对体育部门以及教育部门资源的整合使用,研究全新的人才培养途径。
体教融合,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观念以及目标上的统一,包括体育以及教育这两个部分,还是需要更科学完善的教育思想、价值观念、制度体系、课程体系作为一种支撑。但是在外界因素,主要分为三个方面:(1)尊重运动员受教育的权利;(2)推进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以及学校教学形成连接;(3)有共同的目标促进体育以及教育部门的融合。
1.3、体教融合的特点
在整体上来看,体教融合有四个特点:第一,培养目标长远、综合素质更高的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第二,培养主体的唯一性,体教融合统一体育部门以及教育部门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解决根本性的矛盾冲突,给体育、教育两个部门自愿整合、人才的培养体系创设基本的条件;第三,培养对象的业余性,体教融合是面向所有高校的学生不只是体育特长生,这样就对我国经济体育事业的稳定发展有一定的帮助,可以培养更多拥有潜力的体育人才;第四,培养过程的科学性。在体育融合背景下,有关的体育系统以及教育系统把共同承担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培养的过程会有更充实的物资以及人才的支持,可以使培养人才的效率提升。
2、体教融合背景下对高校武术改革的新要求
2.1、体教融合的目的对高校武术提出高标准
体教融合主要是强调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这就要求高校武术对现在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以及课程的强度,对课程的乐趣性等方面进行优化,然后符合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促使学生在增强体制期间感受到快乐。另外,体教融合更重视锻炼学生的意志,健全学生的人格。在传统的高校武术课程只是简单的讲授一套拳,这样对于其中包含的精神品质的重视程度还需要提升。体教融合的背景下,高校武术应该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也注意文明的精神,这两者的有效结合,融入到教育学生中,才能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2.2、体教融合的内容给高校武术提供新的契机
体教融合整合了原来体育系统项目学校及体育特色的学校中构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对高校武术来讲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这样也给学校的体育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方向。学校的体育建设还能用武术作为自己的特色体育课程,这样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发展成有特色的武术学校,不仅拥有足够的吸引力,还和本校的体育发展规划结合在一起。高校不应只是在保持自身项目的特点,还应该紧紧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摆脱目前发展的困境,在高校体育中发扬自身独特的光彩。
3、高校武术教学现状
武术含有的教育价值是传统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武术进学校,”其实武术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学校,武术自始至终都是体育教学内容之一。武术教学不只能让仁、礼、智等传统的文化精神在教育中得到广泛普及,也能培养学生爱国、守信、正直等行为品质,充分实现其主体发展要求的手段。但是,被称为国粹的武术在高校的体育教育中,发展的情况并不乐观,也正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
3.1、高校的武术教学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有关的调查中可以看出来,即使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开展了武术课程,但是因为高校开展的武术课程主要还是以技能的传承作为重点,忽视了我国传统文化传统的重要意义。高校体育教师已经有意识的把传统文化渗透在武术专业技能的教学活动中。但是在受到教学方法、育人体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导致高校的武术教学还是不能和思政工作结合在一起,这样对高校武术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有一定的影响。
3.2、武术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高效体育教师在开展武术教学的时候,还是以常规的分解法、练习法、完整法等教学方法为主,即使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拥有多样性的特征,但是因为教师使用的教学观念还是比较传统的教学观念,不但不能充分调动学生武术知识以及技能的兴趣,还对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造成影响。因此,为了彻底解决高校学生学习武术知识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教师在开展武术教学的时候,还需要按照教学内容的需求,加入一些对抗性的教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教师在开展武术教学期间应该加入一些攻方、守方的知识,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学生深入了解以及掌握传统武术文化的基础,促进高校武术教育工作稳定开展。
3.3、学校的武术教学中讲解内容比较少
武术不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还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不管是老拳,还是新拳,这些都受到世界各国武术爱好者的喜欢。经过研究人员长期的研究发现,套路是一种比散打、推手安全,吸收更高的专业性技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已经得到推广及使用。因为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在高校体育教学的时候开展套路的基础练习、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等教学的时候,都存在着过于重视技能的传授,却忽视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情况。教师在教武术的课堂上,只是简单的把武术动作的演练方法交给学生,随后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示范的动作进行模仿练习,但因学生没有理解透彻武术动作的技巧原理、使用方法等,导致武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还是以一种纯技术的运动项目出现,这样也制约了武术文化教育意义的充分发挥。
4、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武术发展的路径
4.1、促进武德教学,充分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立德树人是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促进高校的武德教育也是彻底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措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最后要落实在一线的体育课程以及教学实践中,成立必要的实践制度就可以保障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果有效落实。应该深入了解武德教育中包含的:崇德重义、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育人观念。但是对于武德教育应该建立在 “思政+技术+理论”共同创新的课程思政的新发展模式,应该深度融入武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充分发挥高校武德教育的重要作用。
4.2、改革教学体系为了强化学生的健康成长
首先增加武术的课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武术,可以更好地巩固学习的技能以及知识。根据一些关于武术教学的研究,小学及初中的学生因为学校武术课程的课时安排比较少会导致学生不能全面掌握武术的技术动作。另外,武术教学的内容可以按照实际情况,适当的增加技巧教学内容,可以增强对抗性技术的内容讲授,使学生可以学习更多的实用的技巧,回归到技击性的本质,而不是简单的进行套路教学。其次,应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部分高校还是缺少从事武术教学工作的专业教师。这样学校在招聘教师的时候,应该重视武术专业的教师,为了弥补高校武术师资方面的空缺,还有在行动上支持武术教师参加教学的技能培训,教师的角度上把武术技能、武术礼仪、武术品德落实到位,这样使学生更能学习到武术的精髓。最后,教师在上课期间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及时发现有武术天赋以及对武术有兴趣的学生,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在学校的社团中,使武术教师教授技能,学生学习技能以及理论知识,学校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应聘专业的武术教练员,给学生讲授运动的技能,在根源上解决想学没人教的问题,使更多对武术有兴趣的学生拥有更专业的练习武术平台,保障高校的武术稳定发展。
4.3、将武术的精神发扬光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中华文化博大精神,高校大学生是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需要积极参与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弘扬中。中国武术不仅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还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发展流传下来的精华。因此,高校应该经过开展中华文化教学活动的方式,给学生创设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的机会,带领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精神,积极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发扬的工作。除此之外,高校在积极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以及技能的教学活动中,还应该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能力教育的培养,与此同时,把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品质的教育和武术文化的教学融合在一起,有效帮助学生对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以及精神的理解。
4.4、科学融合体育教学与武术文化
学校是传播精神文化的主要场所,但是体育的教学也是高校课程的重要部分,还承担着身体教育以及精神文化教育的双重责任。所以,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融入精神文化的教育,还可以促进高校体育建设的不断更新,推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5、鼓励高校学生组织体育协会
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可以鼓励学生自由组织体育协会,给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推广实施以及各种竞赛的参与提供支持。在体育协会建设期间,需要明确组织协会的目标,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训练的水平等等,促使大学生接触更多高能力的人才。另外,明确协会职能的定位,用健全的机构设施、完善的规章制度配合体育教学活动和竞赛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待协会的结构、组织不断进行优化,其中管理职能对分支结构进行补充,可以琮琤严谨的结构体制。
4.6、优化武术竞赛体系,给学生运动技能根基打下坚实的基础
竞赛是体育发展的杠杆,比赛拥有激励、评价的作用。在高校体育中,大家提到竞赛的时候,想到的就是足球、篮球、排球等,很少有学校会提到武术竞赛。即使我们经常说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但却没有真正的落实到位。相对于其他的体育项目,武术更属于我国传统的特色的体育项目,然而学会的人是寥寥无几,不管是小学、中学、大学,武术都属于比较冷门的学科,没有受到重视。就算学校开展了武术课程,还是会有学生学习套路很快遗忘的情况,学的时候感觉没什么用处等情况的出现。这些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教学效果不能得到巩固。这个时候,竞赛是巩固教学、检验教学成果手段。竞赛方面不只是激励学生自觉练习,在练习的时候不断巩固动作。另一方面,在精神上也有一定的鼓舞作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勇武精神在赛场上得到传扬。我们经常说的以武会友,可以使学生结识更多优秀的人才,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取得明显的进步。在比赛中获得名次可以使学生更有信心,有成就感,强化对武术的热爱,能更好的弘扬以及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项目。在未来的发展中,武术不再是一小部分人群的事情,所以对武术有兴趣的学生都应该被鼓励参与比赛。高校武术可以从系和系、学校和学校的比赛中,逐渐向省、国家竞赛发展。另外,学校武术还需要调节好教学、训练、竞赛之间的关系,这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4.7、挖掘武术精神价值,为了锻炼意志健全的学生人格
高校武术不仅仅应该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击打技能,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缺少武德的武技是没有内涵的。就算是简单的五步拳,如果知识提升学生顽强精神,使用合适的强度,也能充分实现以武育人的目标。中国武术可以借鉴日本以及韩国的武道项目,借鉴它们的发展经验,奋发图强,充分发挥自身包含的民族精神,取之精华去其糟粕。高校武术从教育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合学校自身、适合学生成长精神品质加以应用,培养拥有优秀武德的大学生,促使武术精神在体教融合背景下发挥出真实的价值,和时代共同发展。除此之外,还应该重视武术价值的内涵,对其学习的武术技能的攻守含义、进攻原理有一定的了解,而不是只能比划,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4.8、深化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校的体育教师应该选择拥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为了表现出武术教学的德育功能及特点,教师应该尽量选择和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紧密结合的武术知识以及技能,随后在教学期间表现出武术拥有的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有效帮助学生加深对武术知识的理解。因为武术知识学习的过程比较枯燥无味,导致很多学生都出现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的特点。面对这样的问题,高校在武术教学的时候,可以使用把武术段位引进体育课堂中的形式,把技术的要点当成武术知识的核心内容,经过参与考核的形式取得相应的武术段位,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知识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5、结语
综上所述,体教融合的贯彻落实,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体教融合要求体育部门以及教育部门联合起来,在提升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时候,还给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竞技类人才。高校武术作为德育、体育、美育等各个方面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还是应该创新、发展,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体系,尽量符合国家发展的需求、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充分发挥自己传统体育项目的优点,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使祖国的体育事业更加强大,充分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