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形象与国家形象

2022-12-01索宇环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文学国家

索宇环

引 言

作为一个中国人,近几年感受最深的,莫过于祖国的日益强大和人民的日臻小康。作为一个外国人,近几年感到最惊讶的,莫过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举足轻重和中国制造的全球流通。是的,中国崛起了,中国重要了,中国人富裕了,中国人自信了。世界开始关注中国,报道中国,评价中国。中国开始融入世界,影响世界,布局世界。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中国学者出版了500部专著探讨中国国家形象,发表了3000多篇论文为中国国家形象建设贡献智慧。2000年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初步提出“走出去”战略。所谓“走出去”,就是在更大范围内、更大规模上树立和传播中国的国家形象。2010年国家汉办批准北京师范大学与俄克拉荷马大学孔子学院共同申请的“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立项,确立了以文学形象带动国家形象的战略。2010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设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承办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动态数据库”建设项目,国家形象成为中国学者长期和深入的研究课题。如今中国图书的海外发行已经打入190多个国家的市场。中国的国家形象工程如火如荼,文学形象对国家形象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

国家形象意识的苏醒

200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相较于改革开放之初翻了两番,中国政府第一次豪迈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自力更生解决了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第一次真正走出了生存危机的阴影。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中国人民,乘胜前进,于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积极、深度参与国际经济贸易互动,标志着中国政府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成为国际大家庭的一员。就在同一年,中国政府成功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彰显了中国主办国际盛会的经济实力,表达了中国人民为世界顶级运动赛事提供优良服务的自信。2002年,中国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中国人民的自强不息精神和融入世界的真诚打动了全世界。在接下来的数年时间里,中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优越性,举全国之力认真备战奥运会和世博会,终于在2008年和2010年向世界人民递交了满意的答卷,两个世界最高规格的盛会圆满、出色地举办,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赏和深度认可。接着,中国政府以坚定的勇气和充沛的智慧制定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让14亿中国人民全部、彻底脱贫;到2049年,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之际,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一个先富后强、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切实可行、气魄恢宏的奋斗目标。

由此可见,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自身形象的意识,是伴随着生存问题的解决和发展基础的奠定而萌发的,先解决了温饱问题,而后才有底气和条件关注和树立大国形象。也就是说,国家形象是国家实力的象征。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锐意打造新时代中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便是为了进一步凝聚人心,提升实力,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铺路打气。实力成就形象,形象支持实力,这是一个良性的互动和依存关系。陈建生和陈香君(2017:106)借助语料库的数据了解到,英国《卫报》从2015年开始高度关注中国的经济政策、经济形势、经济成就。有人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新闻流动中所形成的形象,或者说是一国在他国新闻媒介的新闻言论报道中所呈现的形象”(刘艳房,2016:31),这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当奥申委被中国代表的发言打动时,当外国运动员对中国奥运工作人员的贴心服务竖起大拇指时,当外国政要对上海世博会的组织工作投来满意的目光时,中国国家形象就在国际人士的眼里、心里和赞美里。

国家形象是一国综合实力的抽象化,亦即世人对一国各个方面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国家形象的内涵包括但不止于生产能力、建设能力、创造能力、管理能力、执行能力、保护能力、道德力、信仰力、意志力,等等。国家形象,不仅不局限于新闻报道和媒体评价,而且也绝不仅限于“政治、经济等方面”(刘继南、何辉,2006:10),而是包含和存在于国家行为和国家成就的各个方面,如科学、文化、艺术、体育、教育、信仰、时尚等等。也就是说,作为艺术门类之一的文学形象,也是国家形象的一个侧面和组成部分,因而树立和完善中国的文学形象,就等于从一个侧面在树立和完善国家形象,何况文学形象这一侧面其实并不单薄,因为文学的视野非常广阔,内容非常丰富,它涵盖了诸如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信仰、道德、伦理、种族、性别、阶级、职业、战争、和平、现实、梦想,等等方面。走进文学的世界,真可谓别有洞天。以文学形象折射国家形象绝对是可以胜任的。

文学形象的塑造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国家形象意识的萌芽和成绩,雄辩地证明了国家形象是全国人民奋斗出来的,而不是宣传出来的,虽然宣传是必要的。文学艺术具有宣传功效,但是它的首要功效却不是宣传,而是再现、反映。也就是说,文学艺术以国家实力、人民修养为客观依据,以创新手段为载体,它具备美化的艺术魔法,但绝不失真。如果勉强把文学艺术说成是宣传手段,那么它也是诚实、客观的宣传。文学艺术正是凭借这一令人信服的特点才得以成为建设国家形象的有效手段。某些人一讲到国家形象就想到对外宣传,就想在对外宣传上下点功夫,这是不对的。虽然说“国家形象是一个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词语”(徐放鸣、李雍,2015:157),但是我们却可以非意识形态的角度来树立建设性的国家形象。纵然我们有宣传的动机,也不能轻易或草率地动用宣传工具,因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非常脆弱的,彼此之间的芥蒂和戒备是根深蒂固的。通过宣传工具所传递的信号,常常被对方划上一大串的问号,效果适得其反。纵然我们不彻底放弃宣传,但是绝不能太过仰仗宣传,而是应该通过其他一些容易赢得别人好感和信任的手段,比如文学作品。中国有四大古典名著,但是只有《红楼梦》催生了红学研究,何故?就是因为其他三部作品,精彩是精彩的,生动是生动的,但是总不免让人觉得是在宣传某种思想,比如反抗压迫的意识、忠君报国的品质、江湖义气,等等。读者对作品的这种宣传动机的猜疑,或多或少给这部作品的接受度打了折扣。只有《红楼梦》似乎真的是“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最不具有宣传鼓动嫌疑的《红楼梦》成为征服全世界读者的文学利器。正所谓润物细无声,“通过研究文学的叙述,而不是过分依赖那些官方的交流,就更容易避免掉入主观臆测的泥潭” (巩志华,2016:18)。

纵观世界文学历史,能够深刻地、长久地给读者打上烙印的,往往是那些貌似无偏见、非功利但在艺术表现力方面独具匠心的好作品。以中美两国近百年来的优秀文学作品为例。美国在全球奉行霸权主义,惹怒了很多人,但是它依然享有唯一超级大国、最理想移民国家的美誉。瑕不掩瑜,那么美国的这一“瑜”是什么呢?其中之一便是它丰厚、贵重的文学宝库。美国有世界上数量最大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有数量最大的改编成电影荣获奥斯卡奖的优秀文学作品。当人们津津乐道美国的《飘》(GonewiththeWind)(又名《乱世佳人》)、《百万英镑》(TheMillionPoundNote)、《红字》(TheScarletLetter)、《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TheAdventuresofHuckleberryFinn)、《大人物盖茨比》(TheGreatGatsby)时,那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朗朗上口的人物对白、或紧张或诙谐的故事情节,不由得让人心中升腾起对美国的崇敬之情和向往之意。这就是美国文学对美国形象的贡献。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一直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前更是受人凌辱,战乱饥荒不断。但是,我们有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巴金的《激流三部曲》、鲁迅的《孔乙己》和《阿Q正传》、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和《金锁记》、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贾平凹的《废都》和《秦腔》、莫言的《红高粱》和《蛙》等等,驰名海内外,旧中国的小人物和新中国的社会转型无不吸引着众多的学者著书立说,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往作家的故乡朝拜。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依然文化富裕,正在崛起的新中国更让世界看好。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功不可没。

那么,什么样的文学作品能成为助力国家形象的优秀作品呢?

首先,作者的创作态度是严谨的,创作过程是诚实的。严谨的态度容易赢得读者的尊重和信任,诚实地处理写作素材能够保证人物形象逼真,故事情节可信。大家都知道《鲁滨逊漂流记》,却不一定知道《鲁滨逊历险记续集》(FartherAdventuresofRobinsonCrusoe,1719),原因就是小说的作者丹尼尔·笛福(Daniel de Foe,1660-1713)在没有亲历北京的情况下,出于对所谓的大英帝国的盲目自信,仅仅凭借想象和偏见,刻意省去了对康熙盛世之下北京城的正面描写(田俊武,2021:68)。这种不诚实的创作态度自毁形象,让小说遗忘在人们的记忆里。反倒是马克·吐温(Mark Twain),从小混迹于下层劳动人民,了解人民的疾苦,熟悉下层人民的苦闷和梦想,精通下层人民的语言,所以他能够把小镇人民的生活描写得细腻逼真。路遥为了写出乡土味道很浓的作品,亲自到田间地头、工厂矿区、街头集市,细心观察,大量采访,才能把中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在时代变迁的瞬间的心理波动和命运变化反映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身临其境。“文学形象是生活的反映,文学形象的内容是生活,文学形象要受生活的制约,形象中所表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具有同一性”,“文学形象是用语言形式化了的生活”(赵炎秋,2004:106)。对于文学作品,无论是国内读者还是国外读者,都期待其描写是细腻的,人物是有个性的,故事是有生活根据的,外国读者尤其如此。因为跨越地域、文化、语言的障碍,所以就更加渴望近距离、细致入微、可信度高。

其次,作品塑造的人物极具地域性和民族性,讲述的故事之历史印迹清晰。极具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人物就像一张名片或一个地标,让读者快速准确地定位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对象,方便读者顺利认知异域风情下的异类人物。历史印迹清晰的故事能把读者迅速带入异域文化的某个阶段、某个层面,读者仿佛穿越到另一个时空,痛快淋漓地探索异族文化的来龙去脉。《飘》(GonewiththeWind)让中国读者见识了美国南北战争的残酷和美国南方女人柔弱外表下的坚韧。《百万英镑》(TheMillionPoundNote)让中国读者深信,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金钱对文明社会的恣意操纵,人们在享受金钱带来的舒适的同时,也被金钱所捉弄。鲁迅的《阿Q正传》让美国读者看到了中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弊端和中国农民曾经的软弱与麻木。莫言的《蛙》让美国读者诧异于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因为贫穷,人出生后连个体面的名字都没有,为了计划生育,很多地区上演了很荒唐甚至很揪心的故事。优秀的美国文学作品,让中国读者领略到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普通人在物欲浪潮中的沉沉浮浮;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让美国读者了解了中国发展道路的坎坷和人民为生存而进行的抗争。

再次,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人物和事件,同时也具有世界性和普遍的人性。世界各民族之间,其实就是呈现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而不同的关系。不同,是因为各自曾经独立地发展和演变;同,是因为我们都是人,是同一物种。况且,人类社会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是朝着彼此接近、相互融合的方向,人类的迁徙、旅游、移民、殖民等等行为让各民族、各种族越来越密切交流。文化和价值观的普适性,让文学作品更加方便和快速地传播和被接受。乔国强(2018:173)在探讨世界主义文学时曾说过,世界文学“第一,张扬具有普世意义的人道主义思想或情愫; 第二,强调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以及不同性别人之间的和解与融合”。美国作家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的《红字》(TheScarletLetter)既有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清教统治这一异域文化标识,也有类似于中国文学作品《芙蓉镇》的良妇被妖魔化的味道。中国读者容易接受《红字》,就如同美国读者容易接受《芙蓉镇》一样。换句话说,良妇被妖魔化具有国际性,对被妖魔化的良妇给予同情,是人类普遍的人性。中国作家贾平凹的《废都》表现的是人被物欲打倒、打垮,人的道德在物质主义的漩涡中沦丧。这样的主题,在美国社会很容易引起共鸣,因为美国曾经历过物质繁荣、精神匮乏、道德沦丧的混乱时期,例如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菲茨杰拉德(Scott Fitzgerald)都曾在小说里暴露和反思过此类问题。物质文明到来初期,精神文明严重滞后,这似乎是全人类的共同魔咒。世界性的主题让文学作品获得世界性的传播和接受。

诚实创作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的好作品,拉近了国与国之间的距离,树立起彼此在对方心目中的好形象。但是我们必须认清一点,好作品树立好形象,首先是通过好作品树立了好的文学形象,进而树立了好的国家形象。

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创作的《大人物盖茨比》(TheGreatGatsby)讽刺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拜金主义和奢靡作风,揭露了资本主义追逐物质积累的贪婪和对道德的践踏。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创作的《永别了,武器》(AFarewelltoArms)表达了美国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爱情的向往,但也揭露了资本主义世界热衷于瓜分世界而忽略个人幸福的冷漠与残忍。拉尔夫·埃里森(Ralph Ellison)创作的《看不见的人》(InvisibleMan)揭露了美国臭名昭著的种族歧视制度,反映了被遗忘的黑人种族孤独、痛苦、无奈的现实状况,鞭挞了美国政府所标榜的平等与人权之虚伪和狭隘。如是创作,如是内容,树立的是怎样的文学形象呢?美国社会的阴暗、冷漠、虚伪、堕落、残忍在作品里一览无余,但是作者以坦诚的态度、批判的精神、细腻的笔触、深刻的分析展示了这些阴暗面,这种坦诚而严肃的创作态度和批判精神所树立的文学形象是正面的、积极的、肯定的。这些作家连同他们的作品获得了中国读者的高度认同和高度赞赏,中国学者因此而渴望能到美国去学习和研究美国文学。于是,美国的国家形象在世人面前便展示了其良好的一面。

中国作家张贤亮创作的《绿化树》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本着诚实反思历史的初衷,描写了中国“文革”时期知识分子的命运多舛和某些人在政治风波中把持不住自己,丧失人格,人性堕落。作者把大到国家的政治气候、小到个人的饮食和婚姻等众多要素杂糅在一起,使其作品既映射时代风貌,又探微人性、人情,发人深思,令人感慨。莫言创作的《红高粱》和《丰乳肥臀》不揣任何偏见,客观地展现了旧中国乡野男人的彪悍与野蛮,人性与野性;普通女性的母爱与情爱,无奈与苦难。他们并不伟大,并不完美,但却是真实地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男男女女;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艰难与不测,但也无奈地被生活中的恶势力倾轧和吞噬;他们令人惋惜,也让人尊重。贾平凹创作的《废都》反映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权色交易,司法腐败,道德底线突破,文学艺术面对商业化大潮动摇退却,文人斯文扫地。不可否认,中国的改革开放给国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全方位的新生和重生,但是在此过程中也遭遇过坎坷,付出过代价,所以贾平凹作品里反映的社会现状真实度很高,能引发读者的共鸣、深思、警觉。那么,这类带有写真、反思性质的好作品,树立的又是怎样的文学形象呢?无论是旧中国,还是新中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阴暗面,人民都以不同的方式承受过苦难,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所承认的。中国作家以开放、坦诚、大胆的态度客观地描写这些社会现实,引导读者深思、反思我们民族的过去和现在,唤醒大家警惕腐朽和腐败,整肃道德和法纪,具有积极的、建设性的教育意义。这样的作品是人民大众期盼和欣赏的好作品,创作这样优秀作品的作家是深受人民爱戴的。这样的好作品也深受美国读者的喜爱。美国翻译家大量地翻译当代中国文学作品,美国评论家大量地评价当代中国文学。他们对真实的中国城乡的旧貌与新颜饶有兴趣,对中国本土的高官与平民、男人和女人、文人与村妇充满好奇。他们欣赏中国作家的构思精巧,钦佩中国作家的虚怀若谷和责任担当,高度肯定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百草园中生命力旺盛的一枝。这样的良好文学形象带来了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外国学者出席中国的路遥、贾平凹、莫言研讨会,外国游客拜访中国的陕西和山东,瞻仰培育出惊艳世界文坛的优秀作家的黄土高坡和齐鲁大地。

高尔基说文学就是人学,文学是关于人的困境、苦难、需求、梦想的艺术。绝大多数作家,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的作家,都努力摒弃民族的、种族的、宗教的、性别的偏见,力争忠实、客观地记录生活,反映世界,关注人的生存。所以,文学应该是最形象生动、逼真客观、完整全面地描写一个国家人民的生活的话语,其可信度和可接受度甚至超过新闻报道。因为这个缘故,文学作品,而不是新闻报道,才是树立一个国家的形象的最有效、最可靠、最持久的工具和力量。那种把树立大国形象的赌注过多地压在对外宣传工具和媒介上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幼稚的和行不通的。

文学形象助力国家形象

好的文学作品树立好的文学形象,好的文学形象助力好的国家形象,那么好的文学作品如何才能更快地树立好的文学形象,进而更快地树立好的国家形象呢?

酒香也怕巷子深,好作品也要积极推广和传播。我们国家把这种推广和传播表述为“走出去”。“所谓的‘走出去’,就是要用对方听得懂的方式讲述对方想了解的中国故事”(胡安江,2018:20)。对方是谁?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对方”是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什么是“对方听得懂的方式”?在我看来,方式有三:影视发行、翻译输出、论坛发布。曹顺庆(2014:109)在谈到构建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时使用的“送去”这一概念已有此意,只不过他更关注中国文学作品外译过程中的他国化。

有权威机构调查过外国人眼里的中国印象,结果显示,外国人描述中国国家形象时,使用的高频词汇竟然是“太极”“功夫”,与中国人的预期差距巨大。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反差?为什么外国人对中国的武术如此印象深刻?真实的原因是,自20世纪下半叶开始,中国相继有3位功夫明星拍摄了大量动作影片,发行海内外。这3位动作影星是李小龙、成龙、李连杰,他们拍摄的电影总是至少有中英文两个版本,有些甚至直接在海外拍摄,其发行和放映可谓真正的国际化。这些影片的前身——剧本,就是文学作品。电影其实就是文学作品的变异和延伸。借助后工业时代完善的拍摄、放映、存储技术,反映中国功夫的优秀作品通过荧屏向全球观众展示中华文明的瑰宝,让全球观众迅速、直观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认可中国,崇拜中国。强大的技术优势,在全球观众心目中树立起神秘、坚韧、灵巧的中国人形象。所以,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一定要重视影视作品的精良制作和广泛传播。而且这些影视作品,一定要以纯正的文学作品为蓝图和母版。

2012年当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来,全球华人为之欢腾,引以为荣。情绪平复之后,很多华人都有种疑惑:中国优秀作家很多,为什么是莫言(当然莫言完全有资格获此殊荣),而不是别的什么人?在我看来,中国优秀作家不计其数,莫言胜出,最关键的原因在于,莫言采用了外国读者和评委看得懂的方式讲述了中国故事。瑞典皇家学院评价莫言,说他站在超越政治的层面,揭示人性体验和人性存在。言外之意,世界上最容易引发争议、制造隔阂的恐怕就是政治立场了,超越政治(虽然这是不可能的)就意味着跨越鸿沟。莫言的作品之所以给人以超越政治的假象,就是因为他大量采用夸张、讽刺、戏谑和写实的手法,让人感觉到他的视野没有经过过滤,没有政治说教的意图。而世界各民族、各国家最相通的部分,莫过于人性的体验和存在,它不需要语言翻译,不需要说明和注解。莫言获诺奖,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输出大国形象的成功尝试——那就是,我们的文学作品要想获得良好的市场接受和读者认可,就应该在中国的语境下,努力瞄准人性的关爱和向善的价值。中国语境下的人性体验,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百姓奉行的价值观,必然是向善的价值观。调整到位的文学创作方向,必定是双赢的和普惠的,对内感动和引导中国大众,对外影响和征服世界受众。在这样的正确导向的指引下,凭借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何愁不把中国文明、友好、坚韧、上进的良好形象播撒到全球各地!莫言能够以国外读者看得懂的方式讲故事,得益于他大量阅读和借鉴外国的文学作品,比如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之中译本。而国际读者深刻了解和准确欣赏莫言的作品,也得益于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忠实、流畅地把莫言的作品大量地翻译和介绍到西方世界。优秀的文学作品,经过优秀的翻译家的传播,在广大的国际世界塑造了良好的国家形象。

第三种方式,论坛发布。这是被美国成功运用而中国急需学习和追赶的方式。比起在新闻媒介发声、在学术论坛上发声无疑是更加强大和有效的传递信息、树立形象的手段。这里所说的论坛,包含学术会议(有声的论坛)和学术期刊(无声的论坛)。国际性学术论坛是各国学术高端人士交流学术成果、推进学术研究风气和潮流的常见平台,它最大限度地聚集了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最高效地、最快速地发布极具权威的讯息。从这里发布出去的讯息,可信度高,影响力大,而且影响到的是全世界最高端的大脑。与此相类似,国际知名的学术期刊也是全球智多星们发表学术主张、探讨学术前沿问题的平台。这里收录的文章,是从成千上万份稿件中精挑细选出来的、遵守国际统一标准的上乘之作。这些文章一经发表,将迅速流传到世界各国的高等学府和高等研究所,被百万、千万的精英人士拜读和品位,其权威性和影响力不言而喻。美国文学作品或许是在国际论坛和国际期刊被最高频次作为讨论话题的,因而在全世界获得了最广泛的关注和认可。毫无疑问,美国文学通过国际论坛和国际期刊向全世界发出美国的声音,传递了美国的主张,树立了美国的威信。美国的国家形象也很大程度上因此而得以扩大、巩固、传扬。在这方面,中国政府、中国高校、中国学者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迅速做出对策调整,向美国学习,把我们的研究对象、发言内容、写作主题适当转移到对中国文学的引介、评说、争鸣上来,积极主动地到国际论坛上宣讲中国文学的艺术成就,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研究中国文学的最新成果,让世界各国的学者都听到中国的声音,让世界各国的学者都读到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和与时俱进。在通过论坛发布输出中国形象的努力中,聂珍钊教授主导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学术会议非常引人注目,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更多的类似努力需要迅速跟进。

结 语

中国的经济崛起,支撑了中国的文化崛起,但是文化不会自动崛起,需要政府和民间共同努力。陈建生和陈香君(2017:106)的研究显示,“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文化方面并未受到西方媒体的关注”。中国的经济总量迅速提升,中国制造日益转型升级,中国产品遍及全球,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容小觑,中国的国家形象成为政府和人民共同关注和共同期待的目标。中华民族的尊严要求我们建设与国家硬实力相称的国家形象,反过来,中国的国家形象是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升国力、保护利益的助推器,形象建设应该成为未来与发展经济同等重要的任务。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工程、长期工程,要求我们多管齐下,万方发力。国家形象是一个多维度的多面体,其中就包含国家的文学形象。与国家形象的其他侧面不同的是,文学形象的建设需要遵守它自身的特有规律,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形象工程的政策和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学形象的建设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意图性太明显,不能参与太多的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不能一味强调民族性和国别性。也就是说,有利于国家形象的文学形象,需要诚实严肃的创作态度,开放谦逊的自我批评,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国民性与人性兼顾,努力把中国文学打造成弘扬大国精神、辐射人类共性的大气的文学。在此基础上,把中国文学之一部分改编成适应国际观众的影视作品,投放到国际市场,使其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影响国际受众。要鼓励中国的学者和学术机构在国际学术论坛上发出中国的声音,尤其是发出阐述中国文学思想的声音;要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评价中国文学佳作的论文,引领国际学术界对中国文学的独特形式和深刻内涵的探索,展示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和普世意义。当我们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优秀文学作品时,当我们以多种方式、在多种场合树立起令人崇敬的文学形象时,令人顿首、令人诚服的中国大国形象也就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了。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文学国家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文学作品与数学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文学作品与数学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