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的“文化+生态+科技”三位一体模式探讨

2022-12-01刘国贞吕丽红

关键词:科技生态农村

刘国贞,吕丽红

引言

与欧洲的海洋文明不同,华夏文明属于农耕文明。 自欧洲工业革命以来,农业的生产与生活不断受到工业化生产的冲击,我们也概莫能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民在提供农产品方面为国家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而形成的人力资源流失,劳动力的减少使农用耕地出现荒芜,乡村经济发展呈现滞缓的局面。 面对此状况,2017 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的宏伟战略,将乡村发展摆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乡村振兴成为国家发展的重点。

在学术界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于乡村振兴进行了阐释,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于乡村振兴意义的阐释。 孙喜红等认为振兴优秀乡村文化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动力[1];郝国强、周玮杰分析了优秀传统文化在村民品格塑造中的积极作用[2]。 二是分析乡村振兴的现状和面临的困难。林大燕指出乡村振兴面临着传承主体缺失、乡村文化认同度低等问题[3];王星闽指出乡村面临精神文化供给不足的问题[4];贺海波以贵州省荔波地区的三个自然村为个案,通过调查发现乡村振兴中存在着乡村人才流失严重、传统文化式微、配套经费缺乏、创新性不足、文化不自信等问题[5]。三是关于乡村振兴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王红蕾、崔晓燕提出传统文化与全域旅游相结合的模式[6];黄鹏提出通过发展乡村传统艺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策略[7];聂继凯提出惯性之力、自主之力、干预之力三力驱动的复合型乡村文化振兴路径[8]。 总体来看,对于乡村振兴的研究视角呈现多元化趋势,许多成果从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角度进行了研究,也有研究成果开始关注乡村振兴模式的讨论,但尚欠深入。 随着乡村振兴向实践层面的纵深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多种因素,运用创新型思维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

乡村振兴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涉及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等多个维度,头绪多,任务重。 对于其发展模式的考量,我们应该回到本源,探寻其应有之义。 党的十九大在提出乡村振兴这一战略后,还对此进行了科学的决策部署,其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生态宜居”是对于乡村生态环境的要求,“乡风文明”以乡村优秀文化为基础,“产业兴旺”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则需要顺应信息科技时代的潮流方能达至。 据此,笔者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需要采取“文化+生态+科技”三位一体的模式。

一、文化为内核

乡村振兴首先是文化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乡村文化振兴,优秀乡村文化能够为乡村发展提供内驱力。 在乡村发展中,要充分发挥优秀乡村文化的功能与作用。

中国传统乡村文化是一种德性文化,它以孝道与差序为核心,在个人修养方面强调道德自律,在人际交往中讲究道义,体现着本分勤恳、任劳任怨、自强不息这些农人可贵品质的赞美,体现着村民们的情感认同。 这种德性文化对乡村的伦理规范进行了有效维护,使乡村社会中的各种关系井然有序。

乡村文化富含民俗文化。 五里不同村,十里不同俗,乡村在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流动和积淀,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许多乡村都有富有地方特色的节日庆祝活动和一些民间习俗活动,这些民俗文化是乡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有的产生于乡民们顺应农时、体察农事的长期劳作中,体现着耕作中播种的虔诚、收获的喜悦;有的体现着乡民们对于本地乡贤或传说人物的纪念与尊重。 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是农村重要的公共文化活动,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负载着美好的乡里情感,乡民们在这些民俗文化活动中产生出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并获得身份认同。 乡村文化振兴有助于提升乡风文明的程度,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农民对于美好精神生活的渴望,有助于维护乡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助于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然而,当前的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着一些现实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于振兴什么样的乡村文化缺乏理性判断,对于传统乡村文化缺乏科学分析。 传统的乡村文化并非全部都适合当下,如果不加甄别的全盘接受,必然会使封建迷信等伪文化沉渣泛起,损害乡风文明。 农村经济在城乡二元格局中处于劣势,不少人把原因归结于乡村文化的落后,因此对乡村文化持排斥态度,贬低、轻视乡村传统文化。

二是乡村文化为谁振兴的问题。 农民是农村的主体,也应当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然而,当前大量的农村青壮年离乡背井进城务工,造成农村人才严重流失的局面,乡村文化振兴缺少中坚力量,使乡村文化振兴处于两难境地。

三是乡村文化产业如何开发缺乏统筹规划,同质化严重。 不少地方的乡村文化开发,存在盲目照搬城市模式的现象,致使乡村文化的内涵与特色被抹杀,乡村原有的文化景观遭到破坏。 也有一些地方简单模仿乡村文化建设的成功个案,大搞重复建设,形式单一,昙花一现,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针对乡村文化振兴中的现实困境,首先需要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9]。 中华文化起源于农耕文化,漫长的农耕生活造就了中华文明,传统的优秀农村文化内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底色。 由于受工业化的冲击,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也造成了农村文化的相对滞后,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文明落后于城市文明,当然,如果任由这种局面肆意发展,将对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也是国家层面强调乡村文化振兴的深层原因。 明白这些道理,就有了基本的文化自觉,我们就可以面对文化发展的新情况及时做出心理调整。 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客观分析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差异,让乡民们意识到,中国文化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10],从而增强乡民们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自我肯定与自豪[11],乡民们对于乡村文化有了自信,才能自觉地加入到振兴乡村文化的队伍中来。

在乡村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还需要对传统乡村文化进行科学界定,弘扬连续性保持良好、地域特色鲜明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主,对于封建糟粕文化要毫不犹豫地去除。 乡村文化中的吃苦耐劳、忠厚善良、互帮互助、勤俭节约等优秀品质历久弥新,直到今天还散发着光芒,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符的,仍然值得大力提倡。 然而不可否认,乡村文化中也有一些落后的文化成份存在,如传统生育观的重男轻女、对家族长辈保守狭隘观念的盲目遵从、对臆想传说不加判断的迷信等。 这些观念和认知还在一些偏远地方深刻地影响着农村,成为乡村的羁绊阻碍着乡村社会的发展,对于这些负面的文化,需要下大决心去铲除。

乡村文化振兴,还要在充分挖掘本地特色独具的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产业开发模式,走文化产业振兴之路。 乡村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性色彩,不同地区的农村生产生活有着较大差异,文化习俗也有很大不同。 这种差异既表现在外显的方言俗语、建筑风格、饮食文化、地方产业等方面,也表现在内里的处事方式、节日风俗等方面。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合理利用这种区域差异,将之打造成地方特色。 需要深入当地进行深度分析,发掘出既能突显当地文化特色、又适合产业开发的乡村文化因子,以之为抓手,利用现代产业技术进行开发,形成当地传统建筑景观、特色饮食、农副产品、手工技艺、节日庆典等资源要素集聚的乡村文化产业集群,打造核心产品,提炼品牌文化,并积极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提高知名度与美誉度。

二、生态为底蕴

乡村振兴要以生态保护为先,坚持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自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以来,生态问题备受关注。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12],进一步强调了生态问题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最近几十年,尽管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迅速,但我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70%,积极开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搞活农村经济,使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条件得以改善,能够保障这一庞大的群体共享国家生态文明的美好成果。 乡村振兴与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密不可分,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与基础。 因此,乡村振兴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各级政府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生态责任意识不断加强,全面进行农村环境治理工作。 在农村厕所改造、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秸杆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减少了环境污染,农民享受到了环境治理的好处,生活幸福指数上升,环保意识增强。

然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依然存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追求产量的提高,过量使用化肥农药进行追肥和除虫害,导致了土壤的污染、水污染。 有的农村地区的工厂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环保措施不到位,造成水污染、大气污染等,加剧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 有的农村地区由于连续多年的滥砍滥伐、滥采矿产又不能及时补植和修复,使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生态平衡被打破。 此外,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有了很大改变,生活垃圾增多,导致垃圾围村现象。

寻根溯源,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民与农村企业环保意识薄弱,政府缺乏有效监管与引导。 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需要政府、企业与农民的联合行动、积极参与。 就政府层面来看,首先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是农民,农民积极参与到农村环境治理与维护当中,才能保障农村生态问题得到彻底改善。 基层政府可组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领导小组,以基层乡镇的公务员、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人员为主体,通过培训,使他们成为主要的宣传员,就当地农村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危害、农民应该如何从自身做起为乡村环境治理做贡献等方面进行生态知识的普及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倡导农民改变只注重眼前利益的思维惯性,转变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自觉改善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其次,建立健全基层政府引导机制。 基层政府要转换发展理念,改变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注重生态保护的发展模式,坚持农村绿色发展理念,将之与三农振兴相结合。 要加大财政投入,发展绿色现代农业,打造农业生态园区,从源头上保障农业生产生态化。 最后,成立农村环境监管机构,制定监管制度,完善监管体系。 对于农村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有效监管、切实查处与整治,从源头上切断重要的污染源。 落实企业主体的环保责任,使农村地区的工业生产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平衡。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影响面大,对于农业绿色生产、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等方面,都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以生态为先,将使农村的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使农村真正成为山青水秀、生态宜居之地。

三、科技为驱动

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越来越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 国家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于2018 年9 月30 日印发了«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实施方案»,国家科技部于2019 年1 月14 日发布实施了«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专项规划(2018—2022 年)»。 这两个文件充分肯定了科技创新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性,指出科技创新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新动能,为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随着国家层面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科技创新在农业农村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一些农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得以落地实施,产品的研发能力得到了提高,农业科技人才得到重视。 然而,问题也是存在的。 首先,是科技创新理念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融入度不够。 各地在编制乡村振兴战略时,虽然重视科技的作用,但缺乏将科技创新理念与本地农业农村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使一些产业的链条不完整。 其次,一些地方存在着重视基础研究而应用研究相对不足的情况,导致研究与市场脱节,科研成果不能及时的转化。 也就是说,科技创新与实际应用‘两张皮’现象严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支撑力不足[13]。 最后,组织管理方面的创新不够。 农业农村中的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业新品种的培育上,对于产业间的融合、技术与应用间的协调、科技平台的管理等方面的组织管理创新意识薄弱。

数字化是科技发展的关键,山东乡村数字化建设颇能代表科技创新在当前乡村发展中的境遇。 最近几年,山东乡村的数字化发展迅猛,数字基础设施覆盖面不断扩大,基本实现了乡村户户通宽带。 乡镇政务信息平台的建设正在进行中,政务处理的信息化意识不断增强,村民们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都逐渐习惯并享有信息化的便利服务,一些地区的村民利用互联网进行农产品、手工艺品等的在线营销,并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乡村在数字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第一,虽然数字基础设施配套方面日趋完善,但城乡间的数字鸿沟在不断加大。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中青年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常驻人口以妇女、老人、儿童为主,他们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对于数字技术的接受、掌握较慢,其中部分人群甚至持排斥态度,延缓了乡村数字化的进程。 第二,数字信息技术覆盖面窄,目前主要用于文化娱乐、消费支付等方面,在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等方面利用率低,这些方面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相关信息的宣传有待于加强。 第三,信息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对于大部分村民来说,上网就是娱乐,对于如何利用网络学习农业技术、如何将数字技术运用于生产劳动中还欠缺。 如此一来,形成了部分数字平台闲置、浪费和农民利用数字技术的能力缺乏的局面。

乡村数字化建设中所存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有效调度与引导。 政府需要继续加大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加快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在农业生产与销售中的应用,推动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等方面的数字化升级。 数字技术要想在农村得到推广与应用,必须健全信息人才培养机制。 一方面,可以派遣部分数字技能人员,定期到乡村开展数字技能培训与指导,并形成长期的工作机制。 另一方面,可利用农闲时节,选拔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员,到数字技术发展与利用程度高的淘宝村观摩学习,使他们意识到数字技术的重要性,从而带头学习、利用数字技术,对其他村民也能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的发展中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如同乡村数字化问题的解决,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各地在进行乡村振兴战略的编制时,应当组织相关各专业专家充分论证,统筹规划,使乡村振兴战略富有全局性与前瞻性。 首先,应当根据当地的农村资源情况,详细地制定科技创新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方案,以实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的有效融合。 例如,在乡村文化产业的打造过程中,要注重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从表面展示向内涵挖掘的转变、从要素流出向要素集聚的转变[14],而这离不开科技因素的融入。 其次,重视科技创新成果的转换,使科技创新成果能够及时应用于产业中,促进产业的发展,使产业链条得以完善,乡村经济结构能够更快地升级转型。 最后,提高组织管理方面的创新意识。 科技创新需要乡村管理与服务能力的密切配合与有效支撑,各地政府应当加强科技服务平台的打造,提高服务水平,为科技创新做好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保护和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盘活存量的文化资源并使之有效转化,能够为乡村整体发展提供文化支持。 生态保护是底色,在乡村振兴中必须时时刻刻牢记保护生态。 科技创新驱动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科技创新从产品开发、新兴业态到营销渠道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新时代的新形势下,乡村振兴应当充分利用“文化+生态+科技”协同创新、三位一体的模式,制定具体策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科技生态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