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育强国视阈下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2022-11-30张志敏
王 艺 张志敏
基于体育强国视阈下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王 艺1张志敏2
(1.河北经贸大学 体育教学部,河北 石家庄 050081;2.河北体育学院 艺术系,河北 石家庄 050061)
文章在体育强国视野下,对高校体育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研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基础设施不完善;课程内容缺乏创新;学生缺乏积极性;教学重实践、轻理论;体育考核方式尚未紧贴素质教育;过于强调竞技体育,轻视大众体育推广;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缺失。基于此,提出以下改革策略:创新教学模式,满足青年学生需求;要提高办学条件,增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保障;疫情之下,增强高校对于学生个人身体素质的重视;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应贯彻终身体育观;完善体育课程评价机制;提高从教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体育强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高校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时代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体育强国是十九大提出的新的发展目标,面对大学生日益下降的身体素质,体育课程改革迫在眉睫。体育课程改革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核心和关键[1]。
1 体育强国视野下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目标
1.1 体育强国战略总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新时代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许多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无一不包含着党和国家对于体育强国与高校体育改革的殷切期望。体育强国建设的关键之一就是从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实际需求出发,坚持从人民群众的健康诉求出发。“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是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核心[3]。体育强国梦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为了实现这一体育强国梦,2019年8月10日正式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2020年、2035年和2050年为3个历史阶段,就每个阶段主要任务做出分析,并明确了体育强国建设对国家健康稳步发展的重要作用[5]。2021年,我国已经成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正值建党一百周年之际,面对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目标,推进人才培养,提升青年人身体素养与健康状况,将是高校体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体育犹如一面镜子,是整个国家精神面貌的具体反映。皮埃尔·顾拜旦曾言,“一个民族,老当益壮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强;一个民族,未老先衰的人多,那个民族就一定弱。”正是由于党中央和国家对于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视和建设,我们从一个人的奥运到乒乓外交,从漂洋万里参与奥运到2008年奥运在中国举办,从无缘领奖台到屡次蝉联奖牌榜前三。中华体育精神激励出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与期望。
1.2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目标与方向
1.2.1提高青年人身体素养与健康状况
青年人是国家发展的血脉与强大动力。当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6],据北京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年轻人的肥胖率远超上一代,男生的肥胖率和消瘦率更是超过30%。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时指出:“要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7]因此,提高青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青年人的体质、形成健全的人格、磨炼青年人的意志,将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不变的基调。
1.2.2培育高素质接班人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8]。其中,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是提升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思考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是高校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同时,在体育教育中加强思政修养教育,让学生体悟体育精神的公平公正和友爱团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挖掘体育课程德育功能。在增强大学生体质的同时,培养具有高尚情操的接班人。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体育教学工作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爱国主义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当代青年人拼搏进取意识,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激发青年人爱国精神[9]。
梁启超曾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10]。这体现出中国近代有志之士就已充分理解,作为国家接班人的高校生,体育于他们是何等重要,也与我国的国运息息相关。毛泽东在1917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中指出:动以营生也,此浅言之也;动以卫国也,此大言之也[11]。他将学生教育之重在于体育简明扼要地指了出来,可见我国领导人在很早就已开始关注青年人的体育教育。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体育强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重视、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百年成就辉煌,时代铸造梦想,相信在党和国家的努力下,在体育强国战略不断的落实中,高校必能培养高素质接班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做出贡献。
2 高校体育改革现状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的精心指导和布局下,各地高校的体育改革相继开展,在学生选课、体育教学场所、授课教师素质、授课模式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创新和改观。但我国高校体育受传统体育教育方式影响已久,旧有的理念和方式还没有根除。例如,高校对于终身体育理念的贯彻程度还不够,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容乐观等,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各高校仍要服务体育强国战略,牢记体育改革不仅是一项教育任务,更是一项党和国家交予的政治任务,提高思想站位,坚持并不断深化体育改革。
2.1 基础设施不完善
高校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体育教学及改革的基础。我国高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参差不齐,这与学校重视程度以及学校可获得的相关资金支持有关。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高校对于体育教学存在“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态度,这极大制约了高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另外,根据学校所在层次不同,学校可获得的相关资金支持也截然不同。相较于很多普通本科高校,985、211等重点高校显然更受政府青睐,如2021年河北各高校预算中河北工业大学的预算为16.79亿元,而河北科技大学和河北工程大学则分别有9.87亿和8.89亿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也是导致高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出现分化的部分原因。
2.2 课程内容缺乏创新
体育教学是最应该因材施教的课程之一,不仅是因为学生个体身体素质存在差异,更因为学生有兴趣差别。然而,我国高校现阶段的“选课+集中授课模式”过于强制化、程序化,远不能满足这项基本需求。大部分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都以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等陈旧固化的内容为主,也有部分高校开设瑜伽、网球、高尔夫球等“高端课程”,但由于教学场地、教学设施和教学人员缺乏相关教育经验,再加上国内此类课程并没有被大众普遍接受,因此这些“高端课程”的教学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即使是上传统体育课程,很多高校体育教师也并非对应体育专业教师,其所教授的内容浅显,缺乏规范的示范指导讲解,无法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往往是学生被动听课,无法达到使学生主动锻炼、终身受益的目的。
2.3 学生缺乏积极性
学生对高校体育教学缺乏积极性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学生自身因素,也有外部环境因素。自小学到高中,学校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就远超体育教育,这使学生在潜意识里接受便认为体育课的重要程度远不及文化课,因此即便到了大学,对于体育活动也难以提起兴趣。受传统观念影响,学生从小到大几乎都是被动接受体育锻炼,缺乏主观参与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体育意识淡薄,自主性和积极性低。而高校课程缺乏创新,枯燥无味,学生往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遵循特定要求被动进行训练,这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自身身体素质低等问题,其本身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就不大。另外,学校相关体育设施不完善也极大打击学生的体育积极性。
2.4 教学重实践、轻理论
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体育技术动作的训练在体育教学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高校的教学目的并不是培养专业能力很强的竞技体育运动员,而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了解相关的体育规则、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大部分高校的普通体育课程几乎全部为实践锻炼,理论课时间所占比重非常少。过度重视竞技训练,轻视了理论知识的讲授,即使学生刻苦锻炼也无法进一步提升对于技术动作的了解和掌握,无法使学生长期受益[12]。此外,过度重视实践而忽视理论,使学生只是机械性地学习技巧和动作,无法了解体育的真正意义是愉悦身心,这同时也不利于培育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
2.5 体育考核方式尚未紧贴素质教育
体育考核是评价学生体育学习状况和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目前,大多高校体育考核以量化的体育测试数据和体育教师的主观评分为主。这种考核方式确实有一定的优点,如便于组织操作、考核结果更加直观等。但是,由于学生个体身体素质差异明显、教师专业水平有限以及不同教师评判标准不同,导致这种考核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和片面,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体育素质,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无明显效果,甚至降低了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可以不用锻炼或者稍微锻炼便能通过体测,而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很可能通过努力锻炼仍无法达标。此外,也存在学生在某项学校并未开设的体育运动上能力优秀,但被迫选择另一项自己并不善长或者感兴趣的体育运动的情况。这种体育考核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性,无法突出精准教育因材施教的理念,不利于学生全方面发展。
2.6 过于强调竞技体育,轻视大众体育推广
部分高校领导往往看重的是学校赛事的举办,如田径赛和各类球赛,此类赛事往往由于缺乏严格的计划与充分的经济支持而漏洞百出,再加上领导与学生过于看重名次和成绩,使他们在潜意识里默认,体育是急功近利的,成功者光芒万丈,失败者黯然离场。这也使得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或比赛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不利于高校的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学生体会不到参与体育运动的真正乐趣,体会不到参与体育活动可以愉悦身心,因此就不会自觉投身于体育活动中,导致高校体育改革困难重重。
2.7 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缺失
课程评价古已有之,可以追溯到隋朝的科举制度,而专门的教育课程评价制度则开始于100多年前的美国,直到现在相关制度仍未成熟,所以无论是国内和国外对于课程和教学的评价都缺乏系统权威的体系和方法。《体育教学大纲》是各大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依据,体育教育体系研究者、体育教育的教育工作人员没有动力,更没有权力更改大纲中的内容。大多数高校仍坚持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为主体的地位,这也导致评价机制进一步僵化,使得我国的体育教学制度自我改革和与国际相关制度接轨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3 体育教学改革范例分析
表1 我国高校体育改革范例对比
以上三种教学模式改革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清华大学曾经提出过“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将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到了与个人技能发展同等级别的重视程度,甚至将其视作未来发展的基石。清华大学推崇的强制教育模式,将身体素质水平与毕业相挂钩,使得学生不得不重视自身身体素质的培养,激发 学生的对抗心理,这种强制体育模式的有效性以及是否值得推广,目前还并未得到充足的证明。上海大学的专项教育模式的特性为半强制、半自由,考虑到学生从小接受过专项训练,在大学阶段能保证发挥每个学生的专项优势,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因材施教。但其局限性也非常明显,上海市因经济科技等多方面的优势能实现对学生的专项培养计划,但我国很多城市并不具备推广专项培养的条件,因此并不广泛适用于我国其他大部分高校。相较于前两种体育教育改革模式,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三元一体模式是最容易实施和推广的,并且其具备的高自由度充分发挥了体育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容易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和自主性,对实现学生课外主动进行长期锻炼大有裨益。事实上,不管是体育学科还是别的学科,强制学生进行程序化的学习都是极为低效且落后的教育思想。
4 中外高校体育教学系统对比及分析
目前,我国现代体育课程教学方式以及方法与国外发达国家课程教育教学方法仍存在较大的差异,而这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距离。如日本高校学生在握力、50米跑和立定跳远等体育项目成绩远超我国。我国体育学科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让广大学生熟练掌握现代体育体育运动基本技能,主要采用示范法、训练法、讲解法、纠正法和动作法等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美国则更加注重学生本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培养与健康发展,注重学生自身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学校配有较为完善的体育配套设施,优质的体育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性、自主实践性等。体育学科课程具有很强烈的社会吸引力,能够有效吸引广大学生主动组织参与体育教学课程,主动参与课余体育生活,这对推进我国现代体育事业中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意义。
表2 中外高校体育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
5 体育强国视野下高校对体育教学改革对策
5.1 创新教学模式,满足青年学生需求
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新媒体技术对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与影响;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价值与功能,分析和发掘当代大学生的体育薄弱环节与短板。充分利用高校网络技术条件,并结合移动设备和相关应用,如大部分高校将学生体育课程和Keep等APP相结合,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方式,及时调整课程难度与强度,充分了解到学生需求后,采取分层次、多元化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热情与兴趣,保障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强度的训练量。并对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保证每个人都能根据自身情况获得充足的运动锻炼量,通过充足的体育活动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与健康状况。
5.2 提高办学条件,增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保障
当前,高校教学资源存在缺失与匮乏等问题[13]。高校相关体育课程与体育相关赛事活动安排参差不齐,体育设施办学条件受到现实因素限制,导致高校教学资源存在明显差异化。针对此现状对于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制约,第一,高校需要加强自身硬件设施建设,引入相关硬件设施,及时更新淘汰落后体育设施设备。部分高校存在资金紧张、场地有限、人员调配不足的现状,可通过积极引入外部教育教学资源进行体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如通过校企合作建立运动场地,或开展学校之间合作,共同建造使用相关运动场地,聘请社会专业教练到校授课、讲座等,弥补校内体育教学资源紧张的状况。第二,充分动员校内资源,挖掘社团、学生组织的潜力。培养一批有影响力与动员能力强的高质量体育社团,发挥其在学生中的带头作用,为相关体育社团、体育赛事组织建立与运营提供专业老师技术指导。
5.3 疫情之下,增强高校对于学生个人身体素质的重视
庚子鼠年,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在党和国家的英明指导和正确决策下,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了初步胜利,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中,我国进入全民抗疫斗争。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使人们日益认识到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道防线,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高校是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座里程碑,因此,高校的体育课程也应响应特殊时期的号召,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作为重中之重,在确保防疫安全的前提下,定期进行适量的体能训练,以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自身免疫力,进一步构建全民免疫屏障。
5.4 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应贯彻终身体育观
据多所大学和社会机构调查显示,高校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的身体素质状况不容乐观,坚持每天进行体育活动的更是少之又少。在亚健康人群众多的今天,拥有终身体育观念、每天进行体育锻炼并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就显得极为重要。20世纪60年代,法国保罗·朗格朗提出了终身体育的概念,高校作为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站,而体育教育是高校教学的关键环节,所以高校的体育教育应该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摆在首位,与终身体育观念相结合,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不断体会终身体育所带来的好处,并在以后的生活中坚持体育锻炼,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人才。
5.5 完善体育课程评价机制
教育是培养人的过程,评价则是对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评估。体育课程评价要充分考虑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将以人为本、全方面发展作为前提,深挖人的意义,使学生体会到参与体育课程评价所带来的实际意义和价值。高校应将体育课程的教学编制、课程决策管理和体育教学的成效等纳入体育课程评价标准,将零散性、碎片性和随意性的评价机制变得整体统一、权威规范,让评价过程和评价成果变得有理可依、有据可查,并在评价过程中增加复评等环节,让体育课程评价更具有真实性。参评人员既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又要将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研究者和广大社会人士的意见纳入其中,集万家智慧,努力搭建一个立体的、完整评价平台。
5.6 提高从教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高校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中极为关键的组成部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是高校肩负的使命和重任。在“双减政策”下,体育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因此,提高体育从教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迫在眉睫。作为一名从教人员,体育教师应该树立“师生成功,学校发展,社会满意”的目标和信念,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加强思想政治道德层面的学习,竭尽全力对学生和社会做出贡献。在教育活动中,体育教师应该严守相关安全规范,尽力减少因意外或操作不当而导致的教学事故数量。在对待学生上,体育教师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潜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课程内容。
6 结语
总而言之,体育强国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充分研讨下提出的重要国家战略,是中国迈向世界体育强国的指导思想,对增强民族自信、体现国家民族精神面貌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高校,是整个国家精神、政治和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从学生时期到融入社会的过程。体育强国战略与高校体育改革紧密相连,为高校体育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高校体育改革也是体育强国战略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有利于学生在日后接力实现中国百年梦想的征程里,在奔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光明大路上,迈出更加稳健的步伐。
[1]荆雯,池静莲.体育专业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反思与重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7):98-103.
[2]国家体育总局.新中国体育7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3]崔乐泉,张红霞.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实践的体育强国之路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7):13-20.
[4]李运.中国梦视野下建设体育强国的意义与路径[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23(6):122-123.
[5]李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的4个维度[J].体育科学,2018,38(8):14-18.
[6]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EB/OL].http://www.gov.cn/guoqing/2016-05/13/content_5073091.htm.
[7]朱利兰.从习近平关于体育强国重要论述探新时代的体育功能的延伸[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1,20(6):20-24.
[8]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9]梁启超.少年中国说[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10]二十八画生.体育之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4.
[11]韩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院报,2014,31(3):189-190.
[13]冯云.体育社会学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实践[J].衡水学院学报,2021,23(4):36-41.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Vision of Sports Power
WANG Yi, etal.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050000, Hebei, China)
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基于“体育强国建设下”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研究(2019GJJG168)。
王艺(1985—),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