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通信类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
2022-11-30张慧敏龚小勇
张慧敏 龚小勇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勾勒了技能型社会“启动试点—全面推进—基本建成”的发展蓝图。2022年5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将近年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落实于法律架构,体现了最新的职教发展理念和制度创新。面向市场、服务产业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也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策略,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最庞大的技能人才教育机构群,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保障产业发展的重要责任。在信息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通信产业的转型、重组给高职院校通信类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挑战。鉴于此,本文通过对高职通信类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究,为高职院校培养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通信类人才提供参考。
一、通信类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内涵及定位
通信类专业人才一般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学术型人才主要从事通信领域学术理论研究,应用型人才主要指利用通信工程理论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工程目标的人才,一般细分为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三类。目前国内本科教育大多培养工程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既离不开学术型人才的理论研究与创新,也离不开应用型人才的实践,他们之间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我国信息通信产业的飞速发展,对高职院校培养的通信类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主要表现为:
1.充足的理论知识。通信类人才需要掌握多领域、多层次的理论知识,既要涵盖专业领域,也要涉及通识领域。专业领域主要指通信类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拓展知识。专业基础知识通常在第一课堂获得,专业拓展知识可以通过第二、三课堂获取,使学生既能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指导生产实践,又可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或提升自身发展。另外,通识领域的理论知识一般为非专业性、非功利性的知识,其通常对学生的道德、情感等和谐发展发挥作用,涉及范围较为宽广全面。
2.较强的职业技能。职业教育是以职业岗位为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培养核心的教育。高职院校通信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在专业课、实训课、顶岗实习、职业技能大赛等环节形成、熟练和提升。其职业技能具有明显的特征:一是时代性。不同时代对通信类人才技能要求不同,如通信系统运行维护岗位,20世纪80年代要求执业人员掌握有线通信设备运维技能,20世纪90年代要求具备2G设备运维技能,现在则需要相关人员具备4G、5G通信设备的运维技能。二是专业性。通信类不同细分专业有其各自的专业特征,人才技术能力也不同,如现代移动通信专业需要学生掌握5G技术等专业能力、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专业需要学生掌握光通信等专业能力,通信系统运行管理专业需要学生掌握云计算系统、存储网建设维护等专业能力。三是层次性。同一职业技能有不同等级层次,对应不同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数据通信方向的企业认证体系,有中级、高级和专家级证书等。
3.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从业人员需要遵守的规范与要求,是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意见》提出职业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要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根据课题组对50家信息通信行业企业招聘的毕业生进行职业素养调研分析得出,通信类毕业生核心职业素养需求主要为:爱岗敬业、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协调沟通、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规范意识、适应能力等。
二、高职通信类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应不同于普通本科的学科设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学生技能的培养是院校主要的教学任务。部分高职院校在设置通信类专业时,缺乏对行业的深入调研,追求快速增设专业,虽然专业设置对接了新兴产业与职业,但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计方面没有明确的定位。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参考普通本科专业设置,课程偏向专业基础及理论深度教育,对企业技术技能人才所需的技能培训不到位,导致学生技能与信息通信产业领域所需能力存在较大偏差。
2.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产教融合成为高职通信类专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在实际校企合作中,通信类专业对共需共赢点把握不够精准,校企双元育人难以真正落实:一是在人才培养方面,仍以学校为主体,企业缺乏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对人才培养重视度不够。二是通信类实训基地以学校自建实训室为主,缺乏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三是缺乏“双师型”教师,通信类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不熟悉新兴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同时,在兼职教师聘请、教师绩效考核等方面缺乏有效吸引企业技术专家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
3.教学方式较为陈旧。通信类专业人才是数字化能力集中的领域,对其数字化能力具有较高要求,这也倒逼教育要进行数字化升级,以此构建高质量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目前,部分高职院校通信类专业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接受度不高,仅将“黑板+粉笔”变成“投影仪+PPT”,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上缺乏深入探索。在授课方式上,没有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未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不能及时提供个性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资源上,仍然以纸质教材为主,教学资源相对单一,缺乏微课、虚拟仿真等动态资源。
4.人才评价体系过于单一。目前,通信类专业对学生的评价一般通过理论考试、技能测试等方式进行,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评价较为缺乏。长期单一的评价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唯分数论”的导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以分数评价专业技术能力也会存在过程性动态数据丢失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的自我监测和自主学习。
三、高职通信类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
1.建立基于OBE理念的人才培养体系。OBE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教育理念。鉴于此,信息通信类人才培养目标要从需求出发,并将需求分为外部需求和内部需求:外部需求包括国家、社会、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内部需求包括教育教学规律、学校办学定位、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个人发展需求。人才培养目标要对学生毕业时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养提出具体要求,并构建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基于OBE理念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可以将需求分析、目标设置、指标建设、过程管理、目标达成一体化整合,建立“评价—反馈—改进”反复循环的持续机制(见图1)。
图1 基于OBE理念的专业培养模型
2.构建基于“三共三享”产教融合理念的“岗课赛证”课程体系。根据“共同投入、共同建设、共同管理,互享资源、互享人才、互享成果”的“三共三享”产教融合理念,遵循校企互利共赢的原则,制定产教融合激励机制,促进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按照工作过程组织教学,按照行业质量管理标准进行考核和评价,实现教育链、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和有效融合。
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将5G基站建设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华为ICT大赛标准等有效融入专业课程,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将信息通信领域新技术、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内容,实施“岗课赛证”融通。面对产业链融合发展趋势,按照“岗课赛证”一体化设计思路,校企共同调研、分析、归纳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和标准,分解出通用基础能力和专业岗位能力,设置“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公共拓展模块”,构建随产业发展而动态调整的“2平台+3模块”课程体系。平台主要提供基础课程,包含通识及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模块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模块根据技术发展而调整,在专业内通开通选,公共拓展模块培养科学、艺术、文化修养。“2平台+3模块”的课程体系设计高度契合产业发展和行业应用,奠定了高职通信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
3.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引领,智慧赋能”教学方法改革。一是思政融入课堂教学。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逐渐从“一点一例”向“一课一境”改革,显线驱动知识线,隐线剖析育人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将思想引领和专业提升有机结合,双线闭环形成育人新格局。二是加大信息化教学建设,同步打造智慧教室与信息化教学平台,智慧教室为信息化教学平台提供硬件基础,两者共同为信息化教学提供技术支撑。将虚拟仿真、远程接入等新兴技术手段融入智慧教室,让科技赋能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课前建课、备课和学生预习、课中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课后复习考核和教学评估等整个教学过程融会贯通,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三是积极推行如翻转课堂、混合式、探究式、参与式等多元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学情与需求,提供个性化教学模式。
4.构建“六环结合”技术技能实训体系,打造信息通信技术(ICT)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在高职通信类专业对接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推进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与企业共建ICT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ICT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在通信类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人才联盟、教材开发、顶岗实习、职业证书、科研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根据职业岗位分解能力需求,按照岗位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在真实环境中组织教学,根据职场需求实施职业技能鉴定,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ICT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实训环境、实训内容、实训考核等环节进行系统化设计,采用真实商用设备、真实企业项目、实际工程案例、优秀企业导师,以企业标准、规范和需求为导向,实现实训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高度一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具体实训项目中构建“真实设备+虚拟仿真”相结合、“线下实训+线上实训”相结合、“分类实训+分级实训’相结合、“企业教师+专任教师”相结合、“企业考核+学校考核”相结合、“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相结合的“六环结合”技术技能实训体系,强化通信类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
5.探索“1+1”融合性管理模式,打造校企双元主体的高水平师资团队。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是保证高质量教学的重要前提。高职院校需要重视教学团队的培养与建设,加强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思想政治素质,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团队。一是强调“产学研用”,将科研教研成果融入教学,提高成果应用效益;二是校企共享资源,保持企业资源和教学资源同步,培养教师的资源开发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三是将企业工作过程和实际项目引入教学,锻炼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高课堂质量;四是通过书证融通,借鉴信息通信类企业培训方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巧,优化教师课程评价方式,实现课程价值。
践行双师制度,采用“1+1”融合性管理模式,按照校企“1+1”模式配置人员,实现学校与企业管理层、教研室与企业部门、专业模块与技术团队之间形成高层密切交流、中层相互融合、底层直接互用的实训基地管理架构,实现校企全面渗透、相互嵌入,促进双方管理理念、文化理念的融合。针对校内专任教师,应保证每名教师每年至少参加一次通信行业企业技术实训,持续提升专任教师的技术技能应用和创新能力。进入企业实训的专任教师,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顶岗实习规范、实习安全、实习考核等制度的培训,并指定企业技术能手1对1帮扶教师进行适岗技术技能培训,全面提升专任教师的实操能力。兼职教师通常从合作企业、行业协会等聘请技术能手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人才担任。高职院校可打破传统的按职称给定课时费的模式,制定“按质定酬”的薪酬方式,通过学生评教、任务考核等量化手段,全面提升企业兼职教师的授课质量和工作积极性。畅通校企教学团队人员双向流动通道,采用人才互聘共用、轮岗互换的方式,使教师和企业员工拥有双重身份,根据教学安排和科研项目进度,共同开展教学和技术创新活动,形成具备高教学水平的师资团队。
6.建立学生职业能力画像,创新多元评价制度。一是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建立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能力档案库,设定综合素质能力监测指标,定期开展测评;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学生的行为、心理等特征信息,对学生心理和综合素质能力进行充分解读,最终形成高职通信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评价体系。通过长时间监测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变化情况,建立学生在校期间的素质能力成长模型,从而产生过程性学习评价的有效依据。二是对专业技能水平进行评价。高职通信类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学习评价不应仅考虑考试结果,更应具备过程性评价结果。建立产教融合实训云平台,其中包含产业数据分析模块和能力评估模块:产业数据分析模块动态采集信息通信产业链多企业的岗位需求,通过大数据整合分析,生成企业岗位能力画像;能力评估模块实时采集和分析学习者相关数据,形成学习者能力画像。通过与岗位能力画像比对,定期给出相应的职业指导和学习建议,帮助学生自我诊断、自我调整,引导其职业能力向纵深发展。实现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与信息通信产业人才需求与发展实时匹配,动态调整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缩小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差距,有效解决学生高质量精准就业问题,提升通信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和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