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2-03-03吴秋晨
吴秋晨
2022年4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的《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明确了“到2022年底,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有效提升”这一工作目标。可见,农民群体掌握数字素养和技能的情况关系到数字乡村的整体建设目标。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其需要的是掌握现代信息技能、适应当前我国数字化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新型职业农民。所以,在数字乡村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有效提升数字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综合素养,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尤为关键。
一、数字乡村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备特征
(一)成为数字农业经营主体
数字农业是响应数字化改革的重要实践,它逐渐成为当前乡村建设过程中创新型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农民专业化发展的土壤。新型职业农民的“新”是指其能适应这种新的发展形势,“职业”则是其身为专业化的农业经营者,这两个要素结合在一起就是指新型职业农民要成为数字农业经营主体,且保持可持续发展特征。数字农业经营主体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是理解数字经济运行模式,在农业生产中按照组织化和社会化发展规律来进行管理。首先,构建数字农业的技术生态系统,解决核心技术问题。其次,打破数字化和农业发展之间的障碍,强化生产和服务水平。最后,把线上线下发展统筹协调,完善数字农业治理水平。
(二)掌握数字技术相关知识、技能和能力
1.数字知识。数字知识是新型职业农民从事数字技术相关工作必须要掌握的知识。数字乡村建设的每个环节都是以数字技术为载体来实施开展的,数字知识则是数字技术在知识层面的展示,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数字知识意味着新型职业农民获得了理解和应用数字技术的基石。
2.数字技能。新型职业农民的数字技能是指其可以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对于工作任务中的具体操作和实践所需要的技能。数字技能的特征是依附于数字技术,帮助新型职业农民快速获取数字资源,把最新的数字生产技术应用到生产中。从短期效果来看,数字技能可以改进现有工作业务水平,提升效率。从长期效果来看,数字技能可以减少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让新型职业农民乘上数字化快车,让乡村建设获得前所未有的机遇。
3.数字能力。新型职业农民的数字能力是能够应用数字知识和数字技能的综合表现,它超越了对数字技术的完全依赖,使得新型职业农民可以利用数字化优势来改变自身的经济、社会、文化地位。因此,数字能力是新型职业农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是数字知识和数字技能发挥作用的基础。
二、数字乡村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在新型职业农民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在农业生产一线从事技术技能工作的劳动者,其职业发展和产业工人一样,会受技术变革的深刻影响。数字乡村在利用数字技术加速乡村建设时,不但相关知识的生产和传播速度加快了,从事农业生产所需技能的更新速度也加快了,新型职业农民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强。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给新型职业农民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从工作的复杂性来看,新型职业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有相当一部分群体的学历在高中以下,成为限制他们学习掌握数字相关技术的重要影响因素。从工作的不确定性来看,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新型职业农民的平均年龄开始上升,他们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都在下降,这使得新型职业农民在应对数字技术变革过程中处于劣势。因此,这种工作的不确定性也对新型职业农民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
(二)政策的局限性
我国在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面虽然出台了很多政策,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新型职业农民相关政策文件印发的时间节点大多着眼于当时的战略背景,有的政策之间缺乏逻辑关联性,无法为新发展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提供有效指导。第二,实用性和针对性不高。当前新型职业农民政策在强调其意义和价值的同时,没有对前沿领域的数字技术使用和推广进行详细的解读,缺乏对新型职业农民针对性的指导。
(三)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无法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第一,盲目迎合农民群体对于升学的需求。学历教育逐渐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忽视了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功能定位。第二,无法满足农民个性化的需求。农村职业教育主要办学形式以学校为主,而学校开设位置和农业生产场所之间、教学时间和农业生产时间之间存在冲突,无法满足农民个性化需求,致使农民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第三,部分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的关注点在于帮助农民进入城镇工作,并不是为建设农村服务,这与数字乡村建设背道而驰。
三、数字乡村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可持续发展的优化路径
(一)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养
1.针对数字化工作的复杂性,新型职业农民要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农民群体文化偏低使得他们在应对数字化挑战中表现不佳,尤其是面对复杂的数字化工作。第一,消除农民群体对于文化学习的抵触心理,建立长期的文化素养培育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引入科学的文化理念,树立积极进取的社会价值观。第二,通过多种渠道,以农民群体喜闻乐见,且能够接受的方式来传递文化素养内容。第三,把文化素养评价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考核地方数字乡村建设实践的重要指标。
2.针对数字化工作的不确定性,新型职业农民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培养自身终身学习能力。终身学习是新型职业农民应对工作不确定性的有效手段,要让新型职业农民在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保持终身学习的常态。一方面,要让新型职业农民认识到终身学习在应对工作不确定性中的作用,从心里认可终身学习的作用,并成为终身学习理念建立的基础。另一方面,要让新型职业农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在工作中擅长分析和反思,能够掌握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同时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工作任务时具有耐心、细心、毅力等个性品质,使自身能够在长期的职业发展中获得优势。
(二)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政策体系,并和数字乡村建设紧密结合
1.建立系统化的新型职业农民政策体系。第一,从顶层设计来看,国家颁布的新型职业农民政策具有综合性和专门性双重特征,是指导新型职业农民政策体系构建的基础。综合性特征是指能够在不同时期背景下,涵盖乡村建设中的各项指标,为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做整体式规划。所以,政策制定要明确数字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特征,探索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在这个新背景下的意义,强调规划的重要性。专门性特征是在综合性特征的基础上,把新型职业农民政策进行全面细化。具体过程应包括划分新型职业农民的类型,构建针对性的培育制度、认定制度、扶持制度。第二,从地方实施来看,省市单位是政策具体实施的部门,要把中央整体规划融入地方发展的实际中,是新型职业农民政策体系构建的坚实力量。地方部门要再次完善培训制度体系,在培育机制、培育对象、培育主体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地方部门还要根据地方特色和实际情况开展示范培训,利用农村中心群体带动农村边缘群体,把知识、信息、技术等优势传递扩展。第三,从农民个体来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要为其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态势提供有利条件,实现新型职业农民政策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的目标。要让新型职业农民个体的社会适应成为主流,同时累积自身的发展优势,扩大群体队伍,带动边缘群体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新型职业农民政策体系落到实处。
2.让新型职业农民政策扎根于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中。在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政策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来制定。根据资源、经济、地理等因素,我国乡村发展具有地区化特征,《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分类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所以,地方部门要从本地区数字乡村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详细制定新型职业农民政策和实施方案。从时间维度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和数字乡村建设的时间规划需要保持一致。这意味着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服务乡村建设为目的,把人才培养细节落实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从人才布局来看,构成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各种专业人才发展规划要符合数字乡村建设对相应人才的需求。新型职业农民由生产经营、专业技能、社会服务等多种类型人才队伍构成,相关政策要根据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对每种类型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来明确培育目标,制定培育内容体系,提高培育针对性。从区域特征来看,新型职业农民政策要因地适宜,体现地区产业特色。尤其是要把数字化水平作为地区发展指标进行考量,强化政策的运用性和适应性。
(三)以开放教育为主导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
1.开放教育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中的优势。第一,开放教育在培养对象方面的明显特征是面向社会所有的成人学习者,而且每一个成人学习者在开放教育中都可以享受平等的权利。新型职业农民群体来源具有多样性,有从未从事过农业生产的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有从农业职业院校毕业后在农业领域从事多年生产、管理等工作的技术人员;还有大多数从未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的农民群众,他们都可以接受开放教育。第二,开放教育强调终身学习,学习内容丰富。数字乡村背景下,农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技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新型职业农民只聚焦某一种技术的学习很难适应长期发展的需要,开放教育可帮助他们持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职业素养。第三,开放教育学习模式灵活,形式多样。开放教育可利用各种虚拟仿真技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教学模式实现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第四,开放教育本身也是数字文化的重要载体,新型职业农民可以通过开放教育来感受并融入这种新的文化氛围中。
2.利用在线课程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可持续发展。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群体而设计的在线课程,具体操作包括前期规划、中期设计、后期应用三个阶段。在前期规划阶段,利用开放大学组建课程团队,包括课程专家、视觉动态设计师、教育技术专家等角色。每个角色都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同时还要相互协同。在此基础上,为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内容的设定要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学习者特征和目标需求,开展实地调研,给学习者画像。在中期设计阶段,要对学习平台、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学习评价、学习指导、学习支持等方面进行系统化设计。在后期应用阶段,要把前期和中期的方案落地,运行课程,收集反馈,并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