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人民兵工精神的科学内涵、历史地位及其时代价值
2022-11-30刘亚亚
■刘亚亚
延安时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双重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的兵工人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在创办发展军事工业的生动实践中培育形成了人民兵工精神。人民兵工精神不仅在当时有力鼓舞了陕甘宁边区军民的抗战热情,也成为一代代兵工人攻坚克难、永攀科技高峰的锐利思想武器,人民兵工精神也随着时代变迁愈发凸显其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延安时期人民兵工精神的科学内涵
延安时期人民兵工精神是以李强、沈鸿、钱志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办、发展陕甘宁边区军事工业的长期实践中所培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它凝结着兵工人的智慧和心血,内涵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开拓进取、甘于奉献的时代担当和忠诚报国、一心为民的真挚情怀。
(一)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所在地、指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总后方,地处黄土高原,资源贫乏,经济落后,生产生活资料奇缺,都需从外地输入。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陕甘宁边区又处在国民党的严密封锁之下,人民生活更加困难,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工业就是在这种艰难困苦的情况下诞生、发展起来的。在这样极端困苦的环境下,边区兵工人不向困难低头,积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逐步发展壮大军事工业,其发展特点“是举世无双的:第一,工具系自己做,这决非欧美机械化科学化的供给生产所能比拟;在他们是各司一门,而我们则连一个麻花钻也要自制。第二,原料自找,我们从山里挖矿、炼铁,制成机器。又从事生产,如果专靠外力就会停工。第三,房子自造。第四,技术自己设法解决,我们缺乏专家(譬如炼铁等方面),很多产品是依靠工人同志与知识分子合作,然后才制造出来的。第五,没有规定的原料,我们所用原料都是人家认为不合格的,在我们则加以采用。……但在此种困难状况下,我们也收获了不少成绩”[1]。不难看出,陕甘宁边区兵工人在物质技术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凭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使边区军事工业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创造了“没有枪,没有炮,我们自己造”的人间奇迹,为夺取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时代担当
抗日战争初期,人民军队不仅数量少,而且武器装备极其落后,难以实现自给。随着抗战形势的日益发展,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武器弹药严重匮乏,紧紧靠从敌人手中缴获已远远不能满足战时需要,更直接影响着战争成败。1938 年1 月,毛泽东指出:“过去抗战部分失败,我们的国防工业不如敌人,也是一个原因,将来要最后战胜敌人,一定要发展国防工业”[1]。在此背景下,中央军委于1938 年3 月成立军工局,积极创建陕甘宁边区军事工业,以适应革命战争需要。陕甘宁边区军事工业从创设之初就注重创新方式方法,对兵工厂实行企业化管理,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厂管理制度,大力精简非生产性人员,以防止工厂出现“机关化”现象。同时,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边区军工厂采用赏罚分明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生产方式,来调动工人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兵工厂对各个生产过程进行从严管理和监督,着重从生产各个环节上来确保军工产品的质量。此外,为了培养人才,鼓励工人学习先进,培树典型,发扬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推动形成比学赶超的学习热潮,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十分重视劳动模范的引领示范作用,积极开展劳动英雄和劳动模范评选活动,以奖励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从而激发工人参与生产的积极性。1938 年到1940 年期间,陕甘宁边区多次举行劳模大会,表彰了一大批劳动英雄,而在军工战线上,尤以“赵占魁运动”最为典型。1942 年9 月,《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发出了“向模范工人赵占魁学习”[1]的号召,并鲜明指出:“我们希望全边区有千万个象赵占魁一样的模范工人涌现出来”[1],从而在边区掀起了开展赵占魁运动的高潮,有力推动了军事工业的发展。
(三)忠诚报国、一心为民的真挚情怀
抗日战争爆发后,面对国家生死存亡的境地,全国上下都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时代洪流中,竭尽所能地为国为民做贡献。在陕甘宁边区,一切生产、管理和科研活动更是围绕着挽救民族危亡大局而展开。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陕甘宁边区的工业建设,也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目的一样,是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2]。“一切为了战争、一切服从战争”的战斗口号成为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最强音。而作为支撑陕甘宁边区国防体系建设的兵工人,更是充分发扬“一切为了战争、一切服从战争”的抗战救亡精神,满怀热情深入到生产战线,生产军民两用产品,从而有力支援了当时战争需要和边区经济建设。为了解决武器装备难以自给、严重短缺的问题,兵工人抱着对祖国的赤心忠诚、对人民的真挚情怀、对革命事业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潜心研究武器装备制造技术,大力攻克技术难关,在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把军工线变成抗击日寇的最前线,研制出了一款完全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制式步枪(即“无名氏马步枪”)和其他武器装备,从而有效解决了我军武器装备严重短缺的问题。
二、延安时期人民兵工精神的历史地位
新中国成立70 多年的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兵工人用辛勤汗水在军工战线上铸就成的人民兵工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
(一)延安时期人民兵工精神是延安精神原生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延安时期人民兵工精神最主要的内容和最鲜明的特点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这与作为延安精神主要内容之一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本质是相契合、相贯通的。如果说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态之一,毋庸置疑,我们也可以作出这样一个论断:陕甘宁边区兵工人在创办、发展军事工业中所培育形成的人民兵工精神也理应成为延安精神原生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延安时期人民兵工精神不仅是延安精神原生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延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发扬光大。
(二)延安时期人民兵工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践结晶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5000 多年文明演进历程中,中国人民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伟大奋斗精神创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培育形成了融通民族血脉、传承至今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并使之成为国家和民族得以生存、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基石和厚重文化积淀。延安时期人民兵工精神是在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日烽火和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中培育形成的,它蕴含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传统,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民族自尊,有力彰显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把一切献给党”的价值追求,生动诠释了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奋勇向前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传承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绵绵血脉,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力量,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军工事业中的延续、传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军工事业中的实践结晶。
(三)延安时期人民兵工精神是国防精神的历史发端
陕甘宁边区军工是我们党领导和创立的第一个军事工业部门,是我国现代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基础和摇篮。新中国成立70 多年来,国防科技工业已由新中国成立前的以兵工为主发展到当今涉及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电子等众多领域的全方位大国防,延安时期人民兵工精神也随之在实践中得到传承与发扬光大,激励着新时代各个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充分发扬国防精神,不断谱写现代国防科技工业新篇章,而且也相继涌现出一批批成就显著的时代先锋和民族脊梁,从而树立起一座座巍峨屹立的精神丰碑,成为引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延安时期人民兵工精神,也必将在我国军事工业现代化发展伟大进程中闪烁出更加闪耀的时代光芒,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延安时期人民兵工精神的时代价值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兵工人在波澜壮阔的斗争实践中所培育形成的人民兵工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凝聚着兵工人的智慧和心血,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理想信念、革命风范、优良传统和价值追求。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兵工精神是共产党人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法宝和精神旗帜,也是凝聚各方力量奋力谱写军工事业新篇章的强大精神武器。在和平建设时期,人民兵工精神也同样激励着我们不断奋勇向前。尤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人民兵工精神愈加彰显着其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对于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时代价值,需要我们不断传承发展。
(一)坚定崇高理想信念,筑牢精神根基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3],始终是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政治灵魂。在我们党百年发展历史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胸怀远大理想,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不怕流血牺牲,不惧艰难险阻,不畏风险挑战,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同样,在延安时期,面对复杂残酷的战争环境,面对艰难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陕甘宁边区兵工人毫不退缩、勇毅前行,克服重重困难,使陕甘宁边区军事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创造一个又一个非凡业绩,也正是基于对理想信念的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面对新时代新目标新要求,传承和发展人民兵工精神,就是要坚守“把一切都献给党”的崇高信仰,牢记初心使命,挺起精神脊梁,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3],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
(二)坚持改革创新发展,强化使命担当
中国共产党100 年的发展历史和生动实践反复证明,改革创新是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兵工人在极端困苦的战争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勇于探索,积极实践,注重改革创新,创建了一批军工企业,使边区的军事工业由最初的简单枪械修理发展到能够制造一定数量和种类的军用品,使边区军事工业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这对于改变当时中国军事工业布局、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发挥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这种在血与火的斗争实践中所展现出来的改革创新精神,生动诠释着兵工人对革命事业的时代担当,更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最好映照。在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人民兵工精神,就要充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牢牢把握党在新时代的奋斗目标,以改革为先,以创新为要,以发展为本,积极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始终恪守艰苦奋斗的革命本色,永葆开拓进取的豪迈气概,秉持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坚持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点,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积极推进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4],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保障。
(三)恪守报国为民立场,永葆政治本色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军事工业的创办和发展史,就是一部忠诚报国、一心为民的历史。陕甘宁边区军工一经诞生就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民族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与党的事业同生长、共进步。陕甘宁边区兵工人在发展和推进军工事业的生动实践中,始终以爱国救国为使命,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既充分考虑国家战时需要,又适时兼顾民生需求,为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不懈奋斗。这无不体现着兵工人的鲜明政治本色,无不彰显着共产党人的鲜明价值追求。在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人民兵工精神,就是要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想国家所之想,急国家之所急,以高度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参与国家各项事业。同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和根本立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