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社区韧性治理:运用与前瞻

2022-11-30朱婉菁

关键词:韧性区块社区

朱婉菁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社区韧性治理:运用与前瞻

朱婉菁

(温州大学法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韧性作为社区善治的解题意蕴,尚未在治理主流视野中建构起理论维度与实践进路,区块链技术的嵌入或许能够提供更具可操作性的理论和实践框架。提炼区块链治理的韧性逻辑,以此为基础围绕结构、过程、能力以及文化四个方面构建区块链赋能社区韧性治理的技术路径,凭借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结构、共识机制、点对点传输技术等助推形成基于协同与冗余的多中心共治结构,适应性循环治理过程,并强化治理主体的反思与学习能力,重塑社区共同体文化。而区块链技术驱动社区韧性治理体系变革的多重价值亦为我国治理转型提供了更多路径与可能。区块链技术应用社区韧性治理的限度问题,是技术善治之道的关键。

区块链;社区韧性;韧性治理;善治

社区一直以来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前沿场域,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暴发后,更是成为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把防控力量向社区下沉,加强社区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使所有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1]。由此,如何在社区层面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全周期管理”等理念,以及创新发展社区治理的行动逻辑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成为新的重要理论命题。而引入韧性治理作为“解题之钥”,不仅仅在于从学术层面回应“韧性”一词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进入国家治理话语体系后的政策导向①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 [2020-11-03]. 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下文与此相同来源的内容不再另注。,更是立意新时代我国治理之道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创新,坚持以公平正义为追求,坚持以共同发展为目标。区别于传统对韧性治理研究一贯的制度优化路径,本文主张将韧性治理这一“社会技术”和区块链这一“自然技术”结合起来解决社区治理问题,根本的原因在于但凡治理的问题都有技术上的软肋或命门[2]。区块链技术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应用已延伸至数字金融、物联网、供应链、资产交易等多个领域,工信部于2016年发布的《中国区块链技术与应用发展白皮书》中更是将区块链定位为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有效技术手段②参见:中国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论坛. 中国区块链技术与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EB/OL]. [2016-10-18]. https://www.sohu.com/a/224324631_711789。。那么,区块链的技术特性是否能契合韧性治理的逻辑,支撑社区韧性治理的建设、更新与功能优化?对这一问题试图作出的解释与回答,也是站位数字时代以科技创新求解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短板问题的一次有益尝试。

一、韧性的解题意蕴:社区的善治样态

《说文解字》里将“韧”字解释为“柔而固也”③参见:说文解字[EB/OL]. [2021-01-20]. http://www.shuowen.org/view/3383。。而“韧性”则是指物体不易折断、柔而坚的性质。“韧性”一词最初出现在力学和工程学,用来衡量物体受外部压力后反弹、恢复到初始状态的程度,20世纪70年代经由加拿大生态学家霍林(Holling C S)引入生态学后[3],经过学者们的层层推进,已经发展演变成为一个广涵的系谱概念,成为全球治理中广泛使用的习惯表达。对于韧性的内涵理解,中外学者论述的侧重点略有差异。国外学者认为“韧性”是系统受到外部干扰和冲击后恢复或保持自身功能的能力[4],而国内学者则认为韧性应当关注系统遭受风险后的适应性过程及机制,可变性是其根本特征[5]。进入21世纪后,为适应突发性灾难和长期环境变化的需要,韧性的概念经历了从工程韧性到生态韧性,再到演进韧性两次决定性的认知转型,逐渐在城市规划中成为流行概念框架。事实上,学界关于韧性的概念及理论要义仍莫衷一是,解释的学科也较多较杂,但具备一定的共识,即一定程度的“韧性”是一种兼顾活力与秩序的理想状态,它强调系统不仅应当具有强大的自我维持能力,而且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主动提升调适能力,并具有迅速再生治理的功能。特别是在面对诸如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性、复合性、不确定性公共危机时,最大程度立足于韧性的社会环境和治理机制,才能获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能。而在韧性的研究谱系中,社区韧性(community resilience)作为韧性在社会系统研究中的最新理念和微观指向,近年来因为日益聚集、流动的社会风险而备受关注。然而社区韧性理念在国内的发展还是主要限于城乡规划、市政经济等学科,尚未进入公共管理的主流视野,而已有讨论也主要是从防灾减灾的视角进入,学者大多将“社区韧性”界定为社区治理体系能承受风险冲击并在非常态下保障治理功能持续、有效发挥的潜力[6],即将社区视作是风险社会中的基层单元,而韧性则是其抵御风险、适应灾害的能力[7]。事实上,这类研究的指向低估了韧性的制度功效以及更为深远的价值。韧性理念生发于对风险灾害的抵御,但不应当止于仅仅将其建构作为适应风险的场景特性。联合国大会于2015年颁布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列明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就包含了倡导各国致力建设具有包容性、安全性、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人类社区④参见: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EB/OL]. [2016-01-13]. http://infogate.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zt_674979/dnzt_674981/qtzt/2030kcxfzyc_686343/t1331382.shtml。,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韧性社区建设与治理理论的思想强调了社区系统内个体应具备的自我管理能力,韧性贯穿于结构、过程、能力和发展层面,不局限于灾害响应和风险管理[8]。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以及社会治理重心的下移,社区韧性愈发成为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指标。而之所以选择社区作为考量韧性治理现实样态的切入点,一是与自上而下的宏大视角相比,这种自下向上、以小见大的方式更能够清晰地找到中国之治的关键点所在;二是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本质上讲,社区的韧性指标就表现为在建设韧性城市过程中可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反应能力。因此,构建社区韧性治理的过程能够为韧性城市的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思路。对于社区共同体来说,韧性的形成既是结果,也应该被视为生产这一结果的过程。因此,本文更倾向于将韧性治理延伸扩面,从治理现代化的视角出发,审视社区韧性治理如何通过着力协调社区内的安全优先与经济发展、政府管理与群众自治、自身发展与协同发展、规则意识与伦理文化等矛盾关系而实现共同体的目标,进而以韧性“构嵌”公共精神、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资本,驱动居民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做出积极的回应和自我增强。最终实现社区的韧性治理,并以此作为社区善治的解题意蕴,为基层治理现代化保驾护航。

二、区块链技术的嵌入与韧性治理:寻找区块链治理的“韧性”逻辑

从201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将区块链技术确定为国家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到2020年国家发改委将区块链纳入“新基建”信息基础设施范畴,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区块链技术列为数字经济重点产业之一⑤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 [2021-03-30].http://scjss.mofcom.gov.cn/article/zl/zlzc/202103/20210303048609.shtml。,区块链技术可以说正在日益加速成为我国数字社会转型的重要支撑,其强大的变革力量以及治理属性也逐渐浮现并成熟。区块链不仅从技术层面上革新数据的结构形态,构建无关乎“人”的新型社会信用方式,更重要的是通过进一步释放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源动力,重构数字网络世界的交易和交往方式,进而改变现实中的合作行动。论及至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区块链技术具有巨大的社会属性和社会效用,但与此同时,或许我们更应当关注的是这种可以引起社会行为、模式、规则发生连续性变化的治理属性到底为何?在治理层面的区块链,可以说是力图通过关联智能技术以及强化数据的真实性来寻找事物之间强关联的技术“底座”,由此建立一种所谓“共同体”的新机制,实现不同利益相关者在某个议题或者某个时间点的“共知、共决、共行”,而不是依靠某个权威或者中心的强力予以实施推进。这种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共同体机制,其深层内核是社会“游戏规则”的革命,最突出地体现在个体与社会整体之间关系的重大转换。“个体”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出发点,也是终点,最终形成“自由人的联合体”。换言之,由区块链技术加持的治理现代化,不仅要实现整体性国家力量的增强,还要回到个体本身,以每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解放为旨归[9]。而这可以说和韧性治理的内蕴不谋而合。韧性治理欲求在国家一统体制与社会内生活力之间构筑一种新的平衡机制[10],要求国家与社会不仅在核心价值上达成充分共识,而且相互之间有着畅通有无的交流合作机制,在合力保证“人”在治理实践中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实现国家治理有效性的同时激发社会的创新行为。而区块链的治理属性通过重塑权力链条和信任机制,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活态嫁接了新的桥梁,从根本上重新诠释了技术加持下的韧性逻辑。

首先,区块链技术的本质就是分布式账本,它最大的意义在于改变了传统“中心―边缘”式的治理结构,破除由单个中心化系统承担对所有数据进行创建、读取、维护、删除等责任下的治理困境。在区块链架构中,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具有交易的完整副本,依靠密码技术链接起来的“区块”形成数据链条,这也意味着权力和责任的分散化,中心系统不再进行全程掌控和分配。这种分布式账本的优势就在于,即使中心系统因故障而瘫痪,依然能够利用众多节点发挥其基本功能,以及对丢失的数据进行全面复盘,并且更好地实现事后追责,相关损失也能做到可记录和可衡量。在公共治理领域,区块链的分布式结构作为传统科层制架构的重要补充,能够在信息社会的底层架构上构建更加完整的秩序系统以及创新系统。

其次,区块链技术能够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重构体系内的利益分配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将催生出新的经济发展逻辑:没有中心化或者权威机构存在的组织同样也能不断地创造价值,现实中最成功的应用莫过于比特币,其核心就是收益权的社群化分配。而由经济驱动的自治体系将在更大范围和意义上泛化其价值以及运行规则,形成社区自治系统。形象地说,区块链能够驱动形成自给自足,自我循环,去中心化的生态系统。而在涉及系统内的任何问题时,社群能够通过不断博弈以及优化共识机制快速实现集体行动,更为高阶的意义则是为解决社会公平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进一步推动治理向着公正、普惠的方向发展,而从“刚性稳定”转变为具有强大自我修复功能的“韧性稳定”最重要也最具现实可行性的措施就是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分配体制[11]。

再次,区块链对每一节点充分赋能[12],有助于重塑个体与网络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区块链的点对点传输技术(peer-to-peer),用于划分对等节点之间的任务或负载,每个节点都拥有同等特权,就此形成点对点网络或称对等网络,而由此从根本上改变了构筑于传统网络架构之上的多中心协同治理逻辑[13],即真正意义上让所有治理单元在整个治理体系中共生共存,并具有在治理实践中形成“行动轨迹”的能力。事实上,区块链技术对于节点的还权赋能亦是一场解构权力创造新权力的过程。换言之,区块链不仅仅是一套密码学技术,它的精髓是背后的制度设计,能给人类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合作机制,提供了对于“囚徒困境”的C选项。

最后,区块链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共识社区,内部天然地实行自组织、自驱动、自演化的治理程式。具体而言,区块链技术能否在某个业务场景落地且存活,取决于它的共识机制设计是否能匹配治理目的以及聚拢足够多有共识的人,并且这些人还可以在区块链的运行过程中不断地通过达成新的共识来动态调整各种利益关系。正如比特币、以太坊等区块链项目的成功,是由对社区共识(而非中央权威)治理的渴望而驱动的[14],通过在利益不相干的若干个节点之间达成共识,改变组织内的集体无意识,进而在陌生人社会中达成熟人社会的效应。

三、区块链技术赋能社区韧性治理的路径解读

在中国场景下构建社区韧性治理,既有历史之困顿,体制之束缚,亦有精神之缺失,因此长期以来一直难以真正提效增能。我们寄希望于区块链治理的韧性属性能够破除既有阻梗,赋能社区韧性治理,满足社区物质与精神文化需求的技术渗透和融合创新,在调整、改进、扩散中动态平衡利益关系、有效缓解社区治理的主要矛盾,打通社区韧性治理的关键环节。因此,结合对于韧性的理解以及对区块链治理韧性逻辑的解读,本文尝试从结构、过程、能力、文化等四个维度出发归纳分析区块链技术在社区韧性治理中的赋能作用。

(一)区块链赋能社区结构韧性

长期以来,我国社区建设未能摆脱单一的社区行政化管理模式,政府管理权力、资源下放有限,造成社区财政匮乏、公共服务资源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备等问题,而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结构能够强化社区的结构韧性,回应社区建设元动能缺乏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区块链技术有助于调节科层治理与多中心治理之间的张力。在韧性社区的建设过程中,政府作为主要的责任主体,需要提供社区发展的基本保障,包括基础设施、资源供给、社会福利、政策规范等。而社区作为政府治理的基本单元,与各个政府部门则是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部门的大量公共管理事项需要下沉到社区予以完成。因此,政府一方面需要健全畅通有效的条块联动机制;另一方面则需激发社会共治活力,包括引导社区企业、公益社会组织等的共驻共建,搭建多方合作平台,充实社区资源,强化居民的自我组织与自我管理。在这方面,区块链技术不仅能够通过设置“政府+市场+社会”的联通机制,有效衔接盘活社区内外的各种资源并进行高效配置,同时,亦能凭借区块链的点对点传输技术改善“委托―代理”关系结构中的诸多问题,助力形成社区互助网络格局作为对科层治理体系的重要补充和支撑。在社区区块链平台内,对于不同的治理主体开辟不同的链上渠道,例如社区成员能“上链”以集体谈判的形式与相关企业磋商服务供给条件;社区志愿者亦能够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集体讨论提供专业意见。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社区都普遍面临防疫物资、人力短缺等问题,单凭基层政府难以兼顾和面面俱到,而通过区块链技术的数据匹配,集成发布“供需两端”信息给链上的主体,实现资源和服务的精准对接,满足不同社区的各类需求。

第二,区块链技术能够保障社区内的冗余结构保持活力。韧性治理要求把关系社会良性运转的重要功能和设施重复设置为备用模块,且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布局分散,一旦灾害突发造成部分作用中断、退化乃至功能丧失,多样冗余的后备模块即可补充最严重的缺陷,使因功能失灵而整体瘫痪的系统得以迅速复原[15]。虽然当前的社区治理体系中并不缺少对冗余结构在制度层面的要求,但多数冗余结构却是“备而难用”,例如应急预案的编制本身就要求突出规则冗余与资源冗余的响应问题,但预案失灵却是常见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冗余设计并不科学或者缺乏实操性,而系统冗余效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技术手段的支撑[16]。利用区块链技术,不仅能够强化冗余机制的科学性,提升冗余备份,例如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信息服务能够实现无信任环境下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低成本的可信连接,更重要的是,区块链技术能保证在外部环境剧烈变化时系统能随时提供可替代方案或选项,进一步增强系统冗余的灵活性,正如区块链分布式结构本身就适用于多点构建危机处理中心,当管理系统中某个个人或组织功能失效或者过载时,链上的其他主体能够迅速感知、反应,并及时提供替代性的措施和服务。

(二)区块链赋能社区过程韧性

社区过程韧性旨在实现社区治理过程中的“适应性主体面对外界干扰时,能通过学习和积累经验以改变自身继而改变系统的结构达到适应,而且这种由系统环境干扰引发的适应过程似乎总在循环地进行”[17],也即适应性循环过程。该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从“激发”“保守”“释放”到“重组”[18],强调不断学习以适应变化,增强治理的可持续发展进路,这也契合习近平总书记为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开出的“全周期管理”药方⑥2020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参见:习近平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的讲话[EB/OL]. [2021-03-30]. http://www.gov.cn/xinwen/2020-03/31/content_5497465.htm。。但长期以来,社区治理惯于延续旧有的管理逻辑,地方政府以各种方式和名目将社区组织异化为行政附属物,导致治理过程僵化、迟滞,自主性丧失。而依靠区块链环境下智能合约的缔造以及共识机制的设计,不仅能够形成一种公开透明、互联互通的组织流程,同时,区块链技术所型构的特定场所、特定参与者和特定的讨论协商流程也为基层协商民主实践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可能,并生成高效便捷的自动化履行机制,有助于打破科层制内部以及科层组织与社会之间的组织壁垒,使社区真正“运转起来”。首先,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系统使不同社区治理主体间能够实时共享各自相应的情况,如资源存量、服务需求等,以智能合约实时挖掘和甄别居民需求,助力社区治理系统的自适应调度,而上链信息的不可篡改性也保障了社区资源使用的公平性;其次,利用区块链协商一致的开源协议,充分授权社区,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等介入的有效方式以及渠道,并通过建立社区虚拟货币系统,以“活跃的社区红利”激励不同主体的参与,形成内部自循环系统;最后,借助区块链的共识机制以及时间戳技术实现治理流程的闭环化,可溯源可追责,社区内外的利益相关方能随时在链上发布有关社区的公共议题,而当链上议题数量达到规定限额时,就会自动触发“协商会议”,并向链上相关主体发送议题的相关信息,以及启动“链上投票”流程,同时将协商方式、进程、结果等信息实时上链,使得人为干预失效,助力实现有效的精准监督。

特别是突发事件中的社区治理,常常遭遇的难题之一就是外界援助抵达后容易迷失在“最后一公里”,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深入当地基层时难以找到与之相对接的组织,或者当地社区组织在突发事件中运行失灵,因此,建设和培育能够“平―战”切换的社会组织网络尤为重要。由区块链技术联结并驱动的社会组织网络能够真正高度关联区域内的各个利益相关方,实现组织、居民、空间三者之间功能的相互嵌构与整合,实现社区的自我治理与自我循环,这也是社区共同体建设需要重点着力的方向。

(三)区块链赋能社区能力韧性

社区韧性的一个重要来源是社区能力韧性,而社区能力韧性主要来源于社区两委的领导力、协调力、危机管理能力,以及社区居民的素质与公共参与能力,其中最关键的是作为社区的主要治理主体应当具有强大的事后反思及学习能力。有学者研究指出,在武汉抗疫初期,地方政府相对失灵的状态下,基层政权也变得非常迟钝,既无力对社区全面排查,也难以有效完成上传下达任务,反而形成更多形式主义的“表格防疫”的扭曲状态,造成民众对治理权威的焦虑、怀疑[19]。究其根本,在于基层政权在非常态治理情境下,丧失了对危机的稳定能力、恢复能力、适应能力、敏捷的反应力、资源调动能力等等[20]。由于我国政府治理模式呈现典型的“集权―分权”特征,由此形成的“行政发包制”下沉到社区就存在明显的权责不对应,居委会权力空心化,而作为政府派出单位的街道办事处桥梁性作用缺失,执行弱化,同时,市场机制在介入的过程中又容易出现权力交易等腐败现象,这导致基层治理主体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极易“溃不成军”,这就亟待加强社区能力韧性的建设。而依托区块链技术,不仅能够建立“政府―街道办―基层社区”的层级联动链条,还能在基层社区治理条块关系中引入“社区―志愿组织―社区企业”的联盟链,驱动“国家―社区”与“社区―社会”双重链条都在循环流动中促进社区治理的完善[21]。同时,以智能合约技术自动触发“协商会议”,统筹社区职能职责的划分、资源配置、调度、信息共享等,实现兼具集体智慧和敏捷性的群体决策,打通社区韧性能力阻梗。而就事后反思以及学习能力而言,区块链在这方面的作用也可谓是独树一帜。笔者曾撰文指出,区块链技术赋予应急管理体系强大学习能力的根本在于区块链内置的时间戳以及智能合约能够保证突发事件后的调查与评估、问责与容错以及改革与纠错这三个相对独立的机制之间衔接连贯的同时亦能相互监督[22],同理,区块链技术能够在社区层面形成一条完整的反思、问责、纠错以及容错的链条,在这个基础上,打破基层治理的诸多科层痼疾,形成创新的共识亦学习如何反思及纠错。而更重要的在于,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推动社区公共空间的生产以及社区自组织的发育,培育社区居民的自我调适能力、问题应对能力、公共参与能力等,实现社区的自组织能力建设。

另外,区块链技术能够针对特殊群体进行赋能,例如社区内的老年人、残疾人等。这类群体的风险抵抗能力通常较弱,而社区又普遍缺少相应的帮扶设施以及措施,往往导致救援困难。而基于区块链技术设计相应的帮扶系统,内置包括帮扶请求系统、被帮扶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帮扶工作管理系统、帮扶资金管理系统等模块,并联结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社区监控、居家监护等辅助设施助力满足特殊人群的日常需求,增强这类群体的抗风险能力,实现 社区政策宣传、生活服务保障、信息统计跟踪、安全救援、生活物资供给等全方位全流程赋能。

(四)区块链赋能社区文化韧性

在广泛的中国社区,一直存在着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传统文化,而这“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23],但伴随政府权力嵌入社区的过程,同时也是铲除传统文化网络的过程,陌生人社区成为我国城市社区的主要形态,相比城市社区,部分农村地区则直接复制城市社区建设经验,进一步加剧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政府一方面忽视社区文化、道德规范等方面非正式制度的供给,另一方面基层政权又难以建立起足够的权威,导致社区成员凝聚力薄弱,自我增强及集体行动能力欠缺。而当社区文化无法得到社区居民的普遍体认时,居民更容易在不确定环境中产生恐慌与焦虑,并拒绝或不配合社区集体行动。有学者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最应该率先建立的就是一种应对疫情风险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而关键在于社会大众自觉自愿的个体化参与和对疫情风险防控工作的心理认同和价值追求[24]。无论是自觉自愿的个体化参与,还是形成广泛的心理认同,其根本都在于重构社会信任体系。而区块链技术嵌入社区治理,能够最大程度以技术信任的方式补强治理信任,在区块链技术架构的空间中构建一种公开兼具加密的保护机制,推动基于对权力运行的信任从“理性认知判断”转向“技术量化”,突破传统信任壁垒,促进多元主体之间的信任型合作。而由此能够建立以个体归属感和忠诚感为依归的社区承诺机制,通过以“链上投票”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决策的方式激发居民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培育社区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文化底蕴,而个体、组织的活跃则实现了对社区文化价值的生产、体认、整合,促进社会形态呈现出新的结构趋势,进而构建核心价值的唯一性以及信用保障[25]。相比以制度性的方式要求居民参与社区活动,这种文化的构建具有内生性以及长期性,根本的原因在于匹配了利益驱动,正如前述的构建以社区虚拟货币进行结算的运转系统,能够催生新型价值链,进而提升居民价值取向、利益取向和权利取向的相统一,形成“人人建社区,社区为人人”的良性共治格局。具体的实践操作进路可以通过区块链联结参与式感知等技术,由面向居民可感知的移动终端提供社区应用的入口访问,实现在突发事件中的实时定位、人群疏散、踪迹跟踪等,而且支持多种应用程序的搭载,串联居民个体的医疗保健、社会保障等信息,以及开放端口供居民随时查看社区环境质量,社区建设项目、社区“三资”管理等内容,并根据可控性策略进行相应的文化教育,以培育社会资本、组织团结、共同体意识等等。

四、区块链技术驱动社区韧性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价值

区块链技术天然所具备的韧性逻辑契合落地应用于构建社区韧性治理场景,这不仅是在“技术+制度”的视角下探寻我国社会治理体系从“管理―规制”到“服务―自治”转变的可行性,更是一次推进区块链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有益尝试。

从经济价值上看,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上的重大政策利好导向,激发了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可想而知,伴随区块链技术嵌入构建社区韧性治理体系的过程,将驱动更广泛多元的技术服务与产品的开发和介入,特别是国家“新基建”计划的实施,更是进一步丰富了数字经济的应用场景,催生多样化的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这不仅能够让社区作为重要经济节点参与运维,在市场驱动与政策支持的双重利好下,为数字社区、韧性城市等建设创设全新支撑场域;同时在社区内试验经济收益社群分配的方案,能更好地动员民间资本参与韧性社区建设。从更深远的意义上来说,由区块链技术驱动的社区韧性治理体系变革真正在物理世界中构建了自治社群,这为价值网络传递提供了基本的场景。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与韧性治理都提供了一种先天性的信任机制,这个机制的前提是最大程度地削弱信息的不对称,理论上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一个更加纯粹的经济模型环境。

从社会价值上看,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国的抗疫经验得到了广泛认可,相比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采取自下而上的柔性治理造成风险应对失效,我国采取自上而下的刚性治理模式则使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26]。然而,刚性治理模式在面对日益“流动”与“分散”的风险社会时,其高昂的治理成本以及潜在风险也愈发难以承担。为了应对疫情常态化的治理要求,韧性治理作为一种高弹性以及高度可控的治理模式成为必然的选择。通过建构社区韧性治理夯实中国之治的“基底”,自下而上激发韧性治理的自发性、创新性、自适性、主动性等来有效应对风险社会的流动性、随机性、复杂性和不可控性。当前,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智慧社区、数字社区、未来社区等的建设路径,在这个背景之下,基于数据驱动的社区治理现代化模式已经初现端倪,这不仅为区块链技术与社区韧性治理的深度融合提供了信息技术基础,也进一步凸显了进入后疫情时代,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社区韧性治理将是作为社会治理体制的高阶创新。

从政治价值上来看,一方面,在社区这一微观治理单元尝试构建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分布式自治组织试点,将有助于我们在数字时代创新基层自治制度,并以此作为线索继续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刚性治理目标+柔性治理方法+技术治理手段”的中国特色治理模式,这不仅有助于消弭我国基层干部与国家治理体系之间“隐性断裂”的风险[27],还进一步夯实了国家对社会的支持性关系[28]。另一方面,从结构韧性、过程韧性、能力韧性、文化韧性等四个维度进行韧性治理的中国化探索,将驱动其内涵转向更有包容性和更具立体化的层次,并被运用到更广阔的公共事务以及制度建设之中,从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落地及传播。

五、进一步的讨论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社区韧性治理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模式的新尝试,既适用于传统对于社区一般性公共治理的讨论,更适用于韧性治理理论以及全周期管理理论等发展性理论的数字化转型框架的规划。区块链技术的嵌入,其用意在于打通社区韧性治理的通路,同时赋予其更高的战略定位以及提升可持续性,即关照社区本身的发展之外,还应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包括共享价值规范、利益分配规则等。换言之,关注社区将韧性构建后的正效应如何主动外溢至城市治理,乃至整个社会治理体系之中[29]。而在这方面,区块链的共识机制、点对点传输、智能合约等技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也是技术善治之道的关键。当然,技术并非万能,在每一个技术的应用情境中考虑最多的是限度问题,即是否存在着某种“限度”或“禁区”[30]。具体而言,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社区韧性治理需要切实回应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应用场景的支撑问题。虽然区块链嵌入社区韧性治理场景理论可行,但站在应用的角度,需要考虑现实场景的支撑问题。中国情境下的社区普遍面临公共基础设施薄弱的困境,虽然当前的社区建设模式强调各种信息技术的融通与使用,但归根结底在于“政府、相关产业与居民的互联与协作”[31],因此,如何在多元治理主体间形成对区块链技术在社区韧性治理上的价值共识是关键。第二,区块链治理与社区韧性治理的有机融合问题。区块链凭借分布式结构具备了天然的韧性逻辑,但是在“入场”社区这一最为基础而庞杂的治理单元时,其庞大的节点力量不仅可能强化“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现实困境,更尤为突出的是,例如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所设定的理性化程序往往并不符合纷繁复杂的基层经验事实,过于精细化的治理程式反而会弱化社区治理的韧性。因此,二者之间如何有机融合,消除悖论有待进一步的思考。第三,区块链技术应用的社会风险问题。区块链技术应用的社会风险是指区块链技术与社会系统中的某些因子结合以后可能引发的问题,具体到社区这个具体场景,以区块链技术为底层架构构建的社区网络也存在“结构洞”现象,这导致网络节点的异质性对网络性质的影响巨大。例如当科技公司、社会组织、公共机构等入驻社区提供服务时,就存在因“储蓄”“垄断”数据而扭曲“社区红利分配系统”以及“俘获监管者”的风险。另外,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⑦参见:第4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21-02-03]. http://www.cac.gov.cn/2021-02/03/c_1613923423079314.htm。,仍有4亿多民众无法获取信息化的便利和网络权利,社区内的老年人更是智能社会的边缘群体,因此,政府如何提升网络服务的可及性以及有效性避免“数字鸿沟”的进一步加剧是重塑数字时代政府公共责任伦理的关键。

总而言之,区块链技术与社区韧性治理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既需要考量技术层面的实施效能与技术嵌入策略,同时也需要注重制度的协同演进,凸显技术与制度在价值层面的融合以及对个体权利的保障,在充分激活区块链治理价值的同时,倡导人与技术协同融合的社区治理体系。

[1] 姜晓萍. 使所有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N]. 光明日报,2021-01-21(6).

[2] 韩志明. 技术治理的四重幻象:城市治理中的信息技术及其反思[J]. 探索与争鸣,2019(6):48-58,157,161.

[3]Holling C S.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 [J].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Systematics, 1973(4): 1-23.

[4] Cumming G S, Barnes G, Perz S, et al. An Exploratory Framework For The Empirical Measurement of Resilience [J]. Ecosystems, 2005(8): 975-987.

[5] 唐任伍,郭文娟. 乡村振兴演进韧性及其内在治理逻辑[J]. 改革,2018(8):64-72.

[6] 蓝煜昕,张雪. 社区韧性及其实现路径:基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视角[J]. 行政管理改革,2020(7):73-82.

[7] 戴均. 韧性治理:探索社区风险治理创新逻辑[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9-16(10).

[8] 唐明凤,吴亚芳.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的韧性社区建设与治理研究[J]. 湖南社会科学,2021(1):96-103.

[9] 高奇琦. 智能革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初探[J]. 中国社会科学,2020(7):81-102,205-206.

[10] 唐皇凤,王豪. 可控的韧性治理: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模式选择[J]. 探索与争鸣,2019(12):53-62,158.

[11] 于建嵘. 从刚性稳定到韧性稳定:关于中国社会秩序的一个分析框架[J]. 学习与探索,2009(5):113-118.

[12] 范忠宝,王小燕,阮坚.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战略应用:基于文献视角与实践层面的研究[J]. 管理世界,2018(12):177-178.

[13] 朱婉菁.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多中心协同治理:技术促生的制度可操作化[J]. 电子政务,2021(5):58-70.

[14] 石超. 区块链技术的信任制造及其应用的治理逻辑[J]. 东方法学,2020(1):108-122.

[15] 黄振威. 韧性治理:推动应急管理现代化新方向[N]. 学习时报,2020-04-20(5).

[16] 韩雪. 城市应急与风险治理中的冗余机制分析[J].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2020(7):23-29.

[17] 范冬萍,何德贵. 基于CAS理论的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治理进路分析[J]. 学术研究,2018(12):6-11,177.

[18] 芦恒. 时间性与适应性:城市棚户区治理中的“单位管理逻辑”与社区抗逆力[J]. 广东社会科学,2019(5):180-188,256.

[19] 朱健刚. 疫情催生韧性的社会治理共同体[J]. 探索与争鸣,2020(4):216-223,291.

[20] Bruneau M, Chang S E, Eguchi R T, et al. A Framework to Quantitatively Assess and Enhance the Seismic Resilienceof Communities [J]. Earthquake Spectra, 2003(4): 733-752.

[21] 朱静辉. 双重链条与耦合治理:社区治理结构的一个分析框架[J]. 宁夏社会科学,2018(4):156-162.

[22] 朱婉菁. 区块链技术如何影响国家应急管理:一项预判性分析[J]. 电子政务,2021(11):80-91.

[23]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18-19.

[24] 文军.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及共同体防控:基于风险社会学视角的考察[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5-14.

[25] 朱婉菁. 区块链技术驱动社会治理创新的理论考察[J]. 电子政务,2020(3):41-53.

[26] 王磊,王青芸. 韧性治理:后疫情时代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常态化治理路径[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75-82,111-112.

[27] 王龙飞. 隐性断裂:当代中国治理中的基层干部[J]. 探索与争鸣,2015(9):93-96.

[28] 陶传进. 控制与支持:国家与社会间的两种独立关系研究[J]. 管理世界,2008(2):57-65.

[29] 吴晓林,谢依云. 基于城市公共安全的韧性社区研究[J]. 天津社会科学,2018(3):87-92.

[30] 朱婉菁,刘俊生. 技术赋权适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演展与实践进路[J].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0(3):104-114,127-128.

[31] 申悦,柴彦威,马修军. 人本导向的智慧社区的概念、模式与架构[J]. 现代城市研究,2014(10):13-17,24.

Community Resilient Governance Based on Blockchai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Prospect

ZHU Wanjing

(Law School,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China 325035)

Resilience is a solution to good community governance. However, there has not yet been a theoretical dimension or a practical approach of resilience in the mainstream perspective of governance. The embedding of blockchain technology may provide a more operabl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framework. This paper distills the resilience logic of blockchain governance, and builds the technical path of resilient governance of blockchain-empowered communities around the four aspects of structure, process, capability and culture.With the help of the decentralized structure, consensus mechanism and point-to-point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of the blockchain, a multi-center co-governance structure based on collaboration and redundancy is formed to adapt to the circular governance process, enhance the reflection and learning ability of the governance subjects, and reshape the community culture.The multiple values of blockchain technology driv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mmunity resilient governance system also provide more paths and possibilities for China’s governance transformation. Finally, this paper further discusses the limit of the application of blockchain technology in community resilient governance, which is also the key to good governance of technology.

Blockchain; Community Resilience; Resilient Governance; Good Governance

D63

A

1674-3555(2022)01-0107-10

10.3875/j.issn.1674-3555.2022.01.012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www.wzu.edu.cn/wzdxxb.htm获得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BGL226);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Y202044199)

朱婉菁,女,浙江温州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区块链治理,社会治理

(编辑:邱哲)

(英文审校:黄璐)

猜你喜欢

韧性区块社区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红楼梦》的数字化述评——兼及区块链的启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区块链助跑财资管理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一场区块链引发的全民狂欢
区块链助力企业创新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