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玉美育,大美综合
2022-11-29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一、一切源于“爱美”之心
玉律学校是一所“爱美”的学校,缘于玉律学校有一位“爱美”的校长。
2013年,王婷校长从区音乐教研员的岗位来到玉律学校担任校长。王婷校长介绍说,当时的玉律学校是一所六年制小学,校舍环境陈旧。受家庭条件的限制,学生们一套校服能穿好几年,不合身不说,原本纯净的蓝白色彩已陈旧不堪。看着孩子们纯真的求知目光,她更坚定了从教研员岗位走向学校教学一线的决心。
王婷校长说: “从小我就是一个‘爱美的女孩,从不需要在父母的‘威逼利诱下学艺术。”回忆起学生时代,她感慨道: “小时候看到学习艺术的男孩女孩都那么美,那么有气质、有思想,我心里暗暗决心自己也要成为这样的人。”为了学好声乐,她坚持每个训练日坐车往返近六个小时到老师家里求学,早到的时候,为了不打扰老师,
一所学校的美育工作必须扎根于学校文化的灵魂,通过学校文化的内涵引领,美育工作才能更具活力,实现全、实、深的切实效果。
——王婷(深圳市光明区玉律学校校长)
二、玉律美育实践的四个阶段
2014年9月,玉律学校加入了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1]领衔的“新基础教育”研究[2]试验。玉律学校在“新基础教育”理念和“生命·实践”教育学理念[3]的引领下,形成了独特的“美玉”校园核心文化,并从中提炼出艺术教育的“律”文化,进而形成了玉律大美育品牌。短短八年间,这所位于城中村的学校实现了从“薄弱村校”到“深圳最美学校”的蜕变。促成这一蜕变的正是“美育”。在这八年间,玉律学校在美育实践中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原生态的璞玉阶段。“2007年以前,玉律学校并没有专业的音乐、美术教师,艺术课主要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学生中来深建设者子女占比93%,艺术教育基本是原生态的状态。”王婷校长说。在素质教育总目标的指导下所开展的学校艺术教育也显现出两方面的局限性:一是以点代面的思维局限,即以个别学生的特长代表学校的特色;二是以赛替学的方式局限,即只注重比赛的结果而不关注日常积累。
二是变革的琢玉阶段。在这一阶段,王婷校长带领玉律团队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用“普及化、日常化、生活化”的思路扭转学校的艺术教育。新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变普及为特长,变特长为特色”的艺术教育路径的确立;二是提升师资水平,确保艺术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三是改善学校环境。
“校园建筑具有教育性,一个美好、温暖、干净、有艺术氛围的环境,会让人不自觉地改善行为、习惯、姿态甚至品性。”王婷校长说。为了使学校摆脱“村校”印象,上任伊始,王婷便对学校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建。在两三年时间里,玉律学校实施了楼体加固、外立面改造等86项大小工程,相继建成水墨室、陶艺工作室、美术馆等专业教室和场馆。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把校园分成前后两个区域,实行校区的动静分离——教学楼前的区域为“静区”,有静园、文化广场、现代资源中心等;教学楼后的区域为师生运动的“动区”,有体育广场、篮球手球场、低幼活动区等。“实行区域动静分离是为了让孩子们知道在哪里需要静心认真学习,在哪里可以畅快运动。”王婷校长说。
“真正体现校园文化的环境应该是有浓浓的艺术氛围和人文关怀的。”为了强化视觉上的审美感知,玉律学校校园内的建筑设计采用的是经典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灰瓦白墙元素,点缀跳跃醒目的红橙两色。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元素的融合,使玉律学校与周边的建筑形成鲜明对比。此外,玉律学校还进行了充分的师生调研,让校园的实际使用者参与到环境的构建中来。从艺术教室的高品质设计到每个班级的艺术氛围营造,从温馨精致的洗手间到现代舒適的资源中心,从静园的“光阴瀑布”“弯月亭”到长在柱子上的植物再到开放的校园艺术馆、茶艺馆……学校的每个角落都包含着师生的智慧和创造力。王婷说:“其实学校校园的变化过程就是艺术教育的过程。”
三是初绽放的美玉阶段。2017年至2019年,是玉律学校的艺术教育实践阶段,他们的教育理念在探索中逐步发展、完善。在这一阶段,学校获评“广东省首批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王婷校长认为,师生艺术素养成长的状态才是真正体现这个阶段的“初美”状态,如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生命自觉的科研态度,学生整体艺术素养的提升等。
“每个孩子都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每个孩子都值得被尊重、被呵护。”在王婷看来,“优质”指的是教育的高质量,教育的高质量体现在对人才的培养上,高质量的教育不是指培养学业质量高的人,而是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为此,王婷校长又提出了“普及与特长发展相结合,整体与特色发展相结合”的新的美育发展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玉律学校推出了“全纳课堂”。“立足于艺术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阶段普及艺术教育重心下移的方式,而回归全纳型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有效提升学生整体艺术素养的根本”。为此,玉律学校一方面扎实落实国家艺术课程,提升艺术教师专业能力,完善校内艺术教研机制,确保每一节课都能落实美育目标;另一方面引进专业合作师资团队,把管乐、合唱、水墨、舞蹈、书法等艺术特色普及到课堂中去。
据王婷校长介绍,为了给学生充分的艺术学习时间,在保证国家艺术课程得以高质量达标的前提下,玉律学校每学期安排了18节课用于开设校本特色课程,并且利用每天大课间活动时间开设全校学生校园舞课程,利用午间开设全校师生书法课程,利用每周二下午开设全校学生参加的以年级为单位的走班制艺术课程。在美术课堂的改革中,为了保证学生连贯的美术创作时间,学校还将每周两节美术课合成了“美术大课堂”。
说起师生整体艺术素养的提升,王婷校长说:“以往张贴宣传海报的方式几乎没什么讲究,而现在的玉律学校,从海报设计美不美,到展示方式美不美,师生们都要仔细琢磨,大家都说海报张贴也要有玉律的气质。我们的每一位师生都是校园环境设计师!”
四是再升级的转型阶段。目前,玉律学校就处在这一阶段。王婷校长提出的“美玉美育,大美综合”的学校大美育发展目标正在通过系列教育教学探索逐步实现。
随着九年一贯制的施行,崭新现代的教学楼启用。新校区的设计围绕“美玉”核心文化,风格整体延续了学校已有建筑的色系和风格,采用横向线条结合木色构筑物的建造方式,打造出现代的建筑形体和立面造型。学校将校园定位为开放的泛在学习[5]社区和沉浸式的学习生活场所,给学生提供丰富灵动的功能空间,创建一流的教学空间和人文环境,挖掘区域文化,不断履行深圳美育工作先行示范的责任担当。
玉律学校有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与校长共进下午茶”。学生们在一个学期中通过红领巾争章活动,集齐一定数量的美玉章,就可以获得和校长共进下午茶的机会。下午茶期间,学生们会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会分享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收获,也会表达对学校和老师的感恩。比如希望办什么样的展览、希望在校园的哪个地方陈设哪些艺术品、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氛围和教学形式,学生们还会热情地把自己的艺术创作送给王婷校长。“孩子们在我身边侃侃而谈,这其实是他们关注学校的发展、关注校园的点点滴滴、希望学校越来越好的赤诚之心,我很珍惜。”王婷校长说。
三、扎根于传统和生活的美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下倡导的美育,不仅重视对学生艺术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还注重美育与文化、生活的联系。随着新课改不断推进,更多的人认识到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画和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为了有效融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通过不断的实践摸索,玉律学校开创出具有玉律特色的中国画和书法教学之路。以中国画教学为例, “体验一思考一再创作”的教学方式贯穿整个中国画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将生活点滴融入水墨,焦、浓、重、淡、清的墨色变化中渗透着同学们对生活的观察和体悟。
艺术教育生活化是将艺术融人生活,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艺术、学习艺术,从而在生活中去体验、欣赏和再创造,并提升为自我的艺术感知。玉律学校倡导学生探索四季生活节律、品味四季艺术,校园的四季生活分别被命名为“探春”“嬉夏”“品秋”“暖冬”,将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活动与其相结合,开发出“美丽春天节”“缤纷夏天节”“向上秋天节”“温暖冬天节”系列活动。每逢一年一度的“缤纷夏天节”,六年级毕业班都会举办毕业美术作品展。“到琢玉美术馆欣赏孩子们的作品成了我每年的一个期盼。沉浸在孩子们的艺术作品中时,我仿佛是领略了几百个童真世界的奇幻与精彩,这些作品从视觉上和精神上对我内心的触动难以言表。”王婷校长说,“我刚来玉律学校时,这届孩子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看到他们就像看到了学校美育的果实散发出如抛光的玉石般温润的光泽。一直以来,我都认为美术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长期持续的审美素养的积淀和技法的精进。但当六年级孩子们的作品摆在眼前时,我深切感受到了我们学校扎实、丰富的美术课堂带给孩子们的成长有多大,同时带给我个人极大成就感和满足感。”
美育需要在全学科中渗透,如语文的辞藻之美、数学的规律之美、历史的人文之美、科学的理性之美、体育的毅力之美等。王婷校长认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追求的不仅仅是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更希望学生在不断掌握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积累丰富的审美感知。”
“审美活动的本质在于养成生命主体纯粹而积极的情趣、奋发而有为的精神和高雅而致远的气度,所谓‘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完成的正是这样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美育任务。”[6]王婷认为,美育能够让孩子打开心扉,“情动则歌,歌动则舞”,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知,他的生活才会充满情趣。创新离不开想象,美育会给孩子的想象插上翅膀,在理想的天空自由翱翔。
注释:
[1]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中国“新基础教育”研究和“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建人与持续领导者。
[2]叶澜教授自1994年开始的“新基础教育”研究,是以创建学派的方式为新世纪中国教育学的建设集聚力量,走出新路。该研究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十二五”基地重大项目“基础教育改革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建研究”(项目编号:11JJD880034)。
[3]“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是当代中国社会大转型中,一个教育学研究共同体长期自觉探究的产物。该学派以当代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为己任,在不断推进的、多维多层的回归与突破中,逐渐生成了富有个性的学派存在形态和独特品质,就教育學与教育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引自:叶澜.“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在回归与突破中生成[J].教育学报,2013,9(05):3-23.
[4]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人民教育,2018(18):6-9.
[5]泛在学习是泛在计算环境下未来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是提供给学生的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时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的3A (Anywhere,Anytime,Any-device)学习模式。引自:赵海兰.支持泛在学习(u-Learning)环境的关键技术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7(07).99-103.
[6]潘涌.美育要以“崇高”为价值取向[N].光明日报,2016-11-3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