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校内外美术课程整合
2022-11-29吴蔚
吴蔚
【摘要】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统筹、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并转化为课程,服务于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带领教师团队通过在校内外美术课程研发过程中的创新与实践,对课程整合方法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希望能够帮助教师进一步开启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创新之旅。
【关键词】课程整合;核心素养;校内外
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育人,而课程是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载体。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课程始终与他们发生着精神层面的交流与互动,推动着他们进行思考与想象。正是借由丰富多彩的课程,学生们逐渐发展成为拥有独立思考与独立判断能力的成熟个体。
进入21世纪后,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培养学生基本素养之上,更加强化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适应能力与实践能力,这为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指明了方向。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如何通过课程的整合与创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改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成为我们当下所面临的新课题。
当前的美术课程在课程模式上还是以以学科知识系统为体系的分科型课程模式为主,学科内部缺乏横向知识内容的拓展与延伸。事实上,学科本身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知识演进的过程中,某一学科的既有经验常常能够为另一学科的发展注入意想不到的动力。多学科融合所带来的多元的知识、多样的思考角度、活跃的思维能力等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此外,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与执行者,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传递者”的作用。教师需要先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具体课程,再帮助学生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具体的能力。但目前很多一线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有限。
由此,笔者带领团队以“假如我有一双翅膀”为主题,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出发,尝试进行了美术课程整合的实践,研发了系列课程。(表1)
一、实践的方法
1.主题式整合——关注成长、协同发展,构建育人共同体
作为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在内容选取和设计时要尤其关注学生成长与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学习并运用相关的知识、技能。通过选择有意义的主题,以主题统整课程的内容设置、实施途径、评价方式等作为学科育人的策略。
在主题的选择上,首先要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中关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与其他学科内容融合。其次,注意选择社会问题、生活问题、成长问题等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使学生对主题有认同感,利于学生多维度参与。最后,主题选择要具有弹性、综合性、挑战性与探究性,利于学生跨学科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比如“假如我有一双翅膀”系列课程,关于主题的确定,一方面来自主题的直译——鸟。鸟的种类繁多,与人类关系密切,我们有许多关于鸟的遐想及以关于鸟的学习资源(文化、历史、物种等)。同时鸟的造型相对简单,学生易于把握,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拓展与延伸。另一方面来自主题的引申意义。“我”可以指向“鸟”,也可以指向“自我”,还可以指向“他人”,可以是有生命的客观存在,也可以是无生命的物象,还可以将无生命的物象赋予新的生命。“翅膀”也可以代表梦想等。
在这一主题的统领下,校内外各学段的教师组成学科内部及跨学科教师的联合体,共同研发课程。老师们通过学习、研讨、实践,创造性、个性化地研发适合学生学习的美术整合课程,实施跨学段、跨学科、跨层次的协同教学,以此实现知识的整合与融通。
2.纵深式整合——系统梳理、特色发展,促进学生深入学习
在了解学校条件、特色、师资与学生能力水平等基础上,依据国家课程标准,通过对现有教材增补、简化、替换等方式整合课程,上下衔接,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逻辑性和延展性。整合后的课程教学目标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确定,针对各学段中各层级的学生制定相应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并通过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衡量的学习成果来体现。教师把教材中的主题内容、专业门类、造型元素、审美原理作为课程整合切人点,进行教材的梳理。可以根据学生需求、教师特色、学校资源等对现有课程进行整合,也可以根据课程育人功能,从学生学业水平与能力出发整合课程。
主题一: “鸟的表现与创想——素描创作”
在高中美术特色校里,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素描、速写等基础技能的训练上,虽然有创作愿望,但缺少实践机会。进入高年级创作课时,学生又遇到“不知道画什么”的问题。教师结合学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尝试在高中低年级进行学科内纵深式整合型课程的研发,将“速写”“素描” “创意思维” “工具与材料研究”等具有相关性的美术科目通过本主题进行纵深式的课程整合,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图1、图2)
3.跨学科式整合——“美术+”链接多领域学科,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打破学科边界,实践学科融合,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发展。跨学科式整合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学习并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适应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而不仅仅是聚焦于单一的某个学科的主题内容。
跨学科并不是设计一套单独的独立于其他学科之外的学科,而是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选择共通的主题、搭建共通的桥梁,展开对课程的整合以及对内容的选取和设计。这一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度与投入度,强调對学生原有经验的激发,促进学生展开主动学习与探究。
主题二: “人-鸟——摄影与设计”
教师将数码绘画、摄影摄像、影像装置、通用技术、舞蹈等学科进行整合,通过整合式教学将技术手段与学科内容进行融合:技术为载体,课程为本体。当然,在一些情况下,技术本身也可以作为课程内容。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学生的跨学科学习。(图3、图4)
4.资源输入式整合——拓宽教育渠道
根据课程要求,建立统整联动的机制,通过“馆校合作”等多种方式,将拥有的优质课程资源、教育资源、人力资源与学校美术课程整合。
“馆校合作”协同教学是在培养核心素养的前提下在美术学科中运用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与博物馆开展合作,将博物馆的展品、场地、设施、活动、课程等转化成一种教育资源,与学校美术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为课程实施提供软硬件的支持,共同完成特定的主题教学和主题活动。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教学以外的博物馆活动,与校内学习相互呼应,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主题三:走进“燕京八绝工艺”
与懋隆艺术馆合作,围绕主题,依托懋隆艺术馆藏品与“燕京八绝工艺”展开课程研发,课程分为线上直播培训、博物馆研学、艺术创作实践三个单元内容。师生通过参与课堂教学以外的博物馆活动补充了校内所学,形成立体式的学习体验,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图5、图6)
整合型课程的研发,随着课程实施进程的需要,会呈现多种整合方式综合运用的状态,不受一种方式的局限。例如“手工书”课程,以课程纵深式整合欣赏、绘画、设计等学科内容,通过主题引领课程实施,在实践过程中渗透语文、生物、科学等跨学科知识。
二、实践的效果
1.课程整合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进
此次课程整合实践过程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与参与性、师生的合作性,从学生需求与发展出发,将核心素养培养落实到每一次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参与、自主探究、分享交流、创作实践和评价等环节促进学生对学科核心概念、表现方法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在参与环节,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与学生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在自主探究环节,教师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利用各种学习支架自主探究,指导和推动学生的学习。在分享交流环节,学生将学习成果进行交流与共享,听取教师与同学的意见与建议,进一步完善方案,促进学生学习的深入。在创作实践环节,学生将新知识技能与观点应用到问题情境中,运用到创作实践中。在评价环节,教师通过学习档案的记录,通过展览的策划与布置,对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2.课程整合促进校内外教师之间形成跨学段研究的共同体
课程的研发与实践能促成学科内部及其他学科之间教师研究共同体的建立,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绘画心理特点与内在联系,明确本学段的知识与能力定位,能够在课程研发中把高年级段学生的能力需求作为低年级段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有助于进一步明晰对课程研发的互动点与拓展点。通过建立校内外教师研究共同体,校内外教师形成联动,优势互补,实现校内、校外,课内、课外课堂有效衔接,使学生学习得到进一步延展与深化。
3.课程整合促进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检测实施效能
课程整合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多元化、多形态的评价与反馈方式,是检测课程整合后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手段。
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尽可能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供多元的评价环节,提供学生互评、自评、意见反馈的通道与平台,运用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长时间持续、完整的记录。教师通过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袋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反思和改进。通过将各阶段教学与展览展示进行整合的方式,促进师生共同参与,促进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可以说展览展示是美术学科学习评价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三、实践中的问题
从目前呈现的成果来看,学科内的主题式、纵深式整合成果较为丰厚,效果突出。受学校课程与师资等因素影响,跨学科课程整合研发还相对比较薄弱。
课程整合开发对教师的理论素养、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长期的学习与磨炼,课程整合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目前的课程整合开发,主要通过专业教师一人之力或同专业教师共同开展,受专业背景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研发的广度与深度,尤其进行跨学科整合课程较为吃力。
基于美术优质资源转化的课程整合评价是课程创新的重要环节,如何评价课程
整合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义与推动作用还有待相关评价指标与评价量表工具的开发与应用。
鉴于以上问题,希望接下来学校有相关政策、人力、物力的支持与保障,自上而下统整学校整体的课程建设,将学校课程整合落到实处,通过各种方式保障课程的实践与效果。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整合还处于研发阶段,笔者希望通过实践研究,总结梳理出更多适合学生成长的课程,为学生健康、和谐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 4.
[2]黄甫全.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论[J].课程-教材-教法,1 996(10):6-1.
[3]辛涛,姜字,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
_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5-11
[4]杨彦军,饶菲菲,跨学科整合型STEM课程开发案例研究及启示——以美国火星教育项目STEM课程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02)11
[5]张铭凯,靳玉乐,世纪核心素养的课程创新动因、本质与路向[J].中国教育学刊,2016(05):71-75.
[6]刘晟,魏銳,周平艳,师曼,王郢,刘坚,陈有义,刘霞.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课程、教学与评价[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03):38-45+116.
[7]任佳瑶.核心素养视角下学校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8]邓华,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整合型教学设计研究[D],喀什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