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深度学习的美术教学之旅
2022-11-29赵婷裘昀
赵婷 裘昀
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核心素养时代以来,深度学习已经成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2021年6月1日,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主持的“普通高中指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正式启动,由此开启了北京市海淀先行示范区走向深度学习的教研工作。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中关村中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八一学校、北京市第十九中学、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等学校的美术教师一起,开启了一场探索美术学科深度学习的教研旅程。
一、遇见
刚刚接触深度学习时,笔者团队就存在疑问:在日常的美术课堂中,每次都精心挖掘教材内容,梳理架构美术知识要素,以现代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努力体现学生为本位的小组学习活动,这难道不就是深度教学吗?为什么又要特意强调深度学习呢?是教学深度不够吗?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团队加入了“深度学习”项目。
深度学习不是停留在对教材的分析和探究上,也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学习,而是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根据引领性学习主题,建构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进行持續性学习评价,激发学生对已有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这与之前所理解的教学方式有很大区别,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教学视角。
二、启程
经过前期的参与和学习,笔者团队对于深度学习如何使学生把握课堂结构与美术知识逻辑,从而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机制,让学习在美术课堂中真正发生有了一定的认识。2021年11月10日,笔者团队根据深度学习的方式开展主题式美术教学设计,进行课堂实证研究。课题选自人美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美术鉴赏》(必修)中第一单元的主题一:“素养与情操——美术鉴赏的意义”。在主题单元式教学设计方案中主题一的内容被设计成两个课时,分别是第一课时“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第二课“培养审美的眼睛”。认真阅读教学设计方案、初步厘清教学思路后,团队做了PPT、设计了学案,找了相关视频辅助教学,并为学习小组制定了相应的学习任务。
然而,课堂实录生成后传给教研员审核,得到的反馈是让笔者团队进行重录,理由是学生一开始对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学习结果不明,学习任务流于形式,教师教得多,学生学得少,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有效拓展,课堂看似热闹但实际学习深度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指出美术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设计和思考。根据深度学习的理念,判断课堂中深度学习是否发生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一是联想与结构,学生学习方式的样态有没有体现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二是活动与体验,这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在美术课堂中学生是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思考中;三是本质与变式,是否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四是迁移与应用,使美术知识与学生的个体经验形成关联性,并进行有效转化;五是价值与评判,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不能一味让学生听老师的讲授,必须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于是笔者团队把先前的教学构想推翻重来。
三、途中
根据教研员的建议,笔者团队展开了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首先,在课的导人部分引导学生一起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课的学习方向。其次,深度学习的课堂要运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设定一个个有层级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当然学习任务的设定对于执教的教师也是一种挑战,因为学习任务的设定要具有创新性和开放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真正的深度学习和浸润式的学习体验。
在重新构课的过程中,笔者团队将主题以单元的形式进行整合和分析,梳理单元学习目标和任务。根据以上分析,将第一单元分为三部分,一是美术鉴赏的意义,二是培养审美的眼睛,三是美术鉴赏的过程和方法。裘老师想到之前在一次区级美术学科德育公开课上,借助可视化思维完成文创产品设计方案而提炼出来的“美绘思维”,将任务驱动法和“美绘思维”与之前的教学设计进行重新整合与升级。而我则将美术思维和美术语言的相关内容贯穿到这节课中,引用高效率、趣味性的活动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于是,在第二次录课时借助了实物投影仪,在课的导人部分运用“美绘思维”[1]的方式,一边现场手绘精简版思维图绘,一边和学生一起进行学习目标的制定。(图1)这种方式一方面让学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建立了整体架构。接着把挑战性学习任务贯穿于课堂之中。其中,挑战性学习任务之一是请学生小组合作,以“美绘思维”的方式,完成以“美术鉴赏的概念”为中心主题词的思维图绘,发挥想象进行归纳梳理及拓展。在学生进行“美绘思维”过程中,我们发现“美绘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思路、汇聚思想,迅速地形成对于主题的多元认知与拓展发散。(图2、图3)
“美绘思维”汇聚智慧生成创意,既给予了学生学习方法,同时又开启了思维可视化的美术鉴赏的大门,让美术鉴赏课变得有个性而又有趣。 “美绘思维”还可以帮助教师分析出各组学生的特点和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理解的深度和层次,直观地显现了学生对于本课核心概念的理解程度和他们在此基础上的联想和创意。最后通过各小组的展示汇报演讲、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等方式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可谓是一图胜千言。
接下来,团队对学习内容重新架构,选择《捣练图》《人民英雄纪念碑·胜利渡长江》《步辇图》《我们要和平》《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五幅美术作品进行重点鉴赏。为了使学生有更好的美术学习体验,我们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播放《捣练图》视频,设置“除了视觉上的美感,整张作品还传递出什么信息呢?”等问题,旨在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加深对于作品的认识,让学生更加全面和细致地描述画面内容。在观察描述画面内容之后,第二步就是分析作品形式。团队将第一步和第二步的问题书面化,让学生在学习任务单中以填空的方式展现出来,给学生提供了鉴赏方向,同时也降低了鉴赏难度。(表1)
鉴赏《捣练图》后,加入不同主题的作品展开讨论,其中在讲解《步辇图》时,从经营位置、设色安排、表现手法、美术语言等四个方面带领学生分析描述这幅作品,让学生对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用美术语言进行表达。最后以《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幅作品的鉴赏为结尾,既为学生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也提升了本节课的内容深度。
四、收获
由于有了更加充分的准备,第二次的试教效果很好。让我意外收获的是学生在课堂实践环节中拿着完成的鉴赏稿,针对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在课堂上展开一场关于“人的一生”的思考。学生在激烈的討论中,从自己的角度和现有认识出发,将人生进行了概括和设计,甚至有学生说出了“珍惜当下,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奖励”等富有哲理的语句。这种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是在原先的课堂中不多见的!这是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后所得出的结论,也是学生的情感流露,更是深度学习结出的硕果。
本次试教,我们还调整了板书设计,在深入学习知识点的基础上,挖掘了本节课的内容信息,对此进行整合和分析,从而展现课堂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我们清晰地记得,在第二次试教时,班里有一个很特别的学生,她上美术课从来不让任何老师看自己的作品,但在这次完成“美绘思维”以“美术鉴赏的概念”为中心主题词的思维图绘后,她竟边画边给我们讲起她所在小组整体的知识梳理情况及创意点,这样的意外收获是我们所没有想到的。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教师在开放包容的美术课堂上充分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与情感表达。课堂中各组汇报时学生们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神情,侃侃而谈,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又生成了新的思想与创意,让认知和理解更加多元化。
通过思维可视化的“美绘思维”为中心来建构课堂,彰显了其显性与隐形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思考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美绘思维”教学方式的应用让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在探究过程中留下了清晰的痕迹,让学习可见,使美术鉴赏教学体现出思维的张力,使深度学习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真正地发生。
五、再出发
深度学习是信息时代教学变革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智慧之旅。在美术教学中,深度学习随着教育的发展持续迭代,探索永无止境。深度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学科知识进行深度加工,促进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根本性转变。通过参与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我和裘老师对美术教育的理解持续深入。
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是对历史上优秀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凝练、提升。对教师来说,这是一个关于探索理想中的美术教学的漫长旅途。刚启程的我们犹如迷失在陌生山谷之中,无知更无畏;而后我们穿越艺术史册的森林,路过文化与审美的湖泊,攀登学术理论的高山,我们感受到的是痛苦与迷茫,寒冷与孤独,同时收获幸福与感动,喜悦与欢愉,让我们坚定信念,矢志不渝地走下去!深度学习的旅程没有终点,一路风景无限。
注释:
[1]“美绘思维”是指学生利用绘画的表现形式,将思维逻辑在纸上进行描绘和表达。这是一种既给予学生美术学习的方法,同时又促进思维可视化,丰富美术课堂的教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