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联合系统护理在角膜屈光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2022-11-29卢晓燕郭海艳
卢晓燕,刘 妍,郭海艳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山东济南250021)
近视属于一种屈光不正,其出现和电子多媒体普及、用眼不健康等因素有关。相关研究显示,我国人口近视发病率约为33%,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眼健康的重要疾病[1]。随着眼外科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角膜屈光手术成为治疗屈光不正近视的主要方式,可使患者获得理想的裸眼视力。虽然手术技术的发展不断成熟,但患者对手术的畏惧以及对手术不良预后的担忧普遍存在,导致依从性不佳,影响手术整体质量。认知行为干预可提高患者遵医行为。本文对角膜屈光手术患者实施认知行为干预联合系统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1月1日~2022年1月31日于本院行角膜屈光手术治疗的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眼科学》诊断标准[2];②双眼手术;③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并签署相关书面说明;④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损伤、恶性肿瘤患者;②存在认知障碍、精神疾病等无法配合研究的患者;③合并糖尿病或免疫性疾病患者;④合并感染性疾病患者;⑤合并其他眼部疾病患者。剔除标准:①未按规定完成治疗或者不能完成随访期观察者;②患者因自身原因自行退出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98眼),对照组男20例、女29例,年龄(42.56±12.44)岁;病程(3.45±0.54)年;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8例,高中及中专24例,大专及以上17例;近视程度:高度近视11例,中度近视11例,低度近视27例;近视屈光度(6.60±2.15),散光度(-1.55±0.45)。研究组男19例、女30例,年龄(42.59±12.51)岁;病程(3.50±0.58)年;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7例,高中及中专26例,大专及以上16例;近视程度:高度近视12例,中度近视13例,低度近视24例;近视屈光度(6.26±2.84),散光度(-1.67±0.56)。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通过院内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号:(2019)省医科伦审字第34]。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向患者提供基础健康教育,包括用药指导、手术介绍、并发症简介等护理服务;若患者负性情绪明显,采用常规沟通法缓解患者术前压力;针对患者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给予针对性治疗与护理。
1.2.2 研究组 实施认知行为干预联合系统护理。
1.2.2.1 系统护理 ①成立系统护理小组。为患者建立健康管理档案,了解患者的家庭背景及个人习惯,制订个体化术后干预方案,纠正患者不良行为习惯,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及并发症的前瞻性症状及预防、应对措施;若情况允许,可予以患者现场示教,提升患者理解力,改善患者自护认识与能力。②营造良好的休养环境。保证病区采光良好、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嘱患者围术期睡眠充足。③指导患者正确用眼。避免在昏暗环境中用眼;制订严格的用眼计划表,详细规定患者看手机、电视时间,缓解眼睛疲劳,加速患者康复进程。④饮食护理。为患者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障患者术后营养需求;同时预防便秘,指导患者正确排便方法,避免患者腹压升高而诱发高眼压。⑤术后指导。患者术后2周内勿揉眼,加强眼部清洁护理,降低感染风险;指导患者正确用药,不可随意调整药物剂量;叮嘱患者尽可能避免打喷嚏、咳嗽、负重、过度弯腰、穿紧身衣等行为。
1.2.2.2 认知行为干预 ①认知干预: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根据其个性特点、认知能力制订针对性健康教育方案。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交流,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应用专业知识为患者解答疑惑。注意语言通俗易懂,采用健康手册、视频音频材料等方式,强调心理因素对术后恢复的不良影响;叮嘱患者家属多与其沟通,建立治疗信心,促使其获得有效的家庭支持;建立医院健康信息公众平台、QQ、微信群,可由手术成功者讲述自身经验,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强化遵医行为。②行为干预: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呼吸解压训练,实施冥想放松法。在整洁、安静的病房环境中播放患者喜爱的轻柔音乐,医护人员协助患者选择舒适体位,用柔和的语言引导其放松情绪,协助患者放松全身肌肉、关节,缓解其不良情绪,促进康复。
1.3 观察指标 ①裸眼视力(UCVA)与屈光度: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7 d、术后30 d的UCVA与屈光度。②遵医行为: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采用本院自制角膜屈光手术遵医行为调查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内容包括健康教育、遵医嘱用药、护眼意识强、按时复诊、规律作息5项,评分越高表明患者遵医行为越好。③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两组干预前后抑郁、焦虑程度,其中SDS与SAS均包含20个项目,均采用1~4分四级评分法,将20项合计总分乘以1.25得出最终得分,以53/50分为抑郁/焦虑诊断的分界点,分值越高表示患者抑郁/焦虑症状越严重[3]。④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干眼症、结膜炎、角膜雾浊、不良瓣、激素性高眼压。⑤视觉满意度:根据患者视力恢复情况,将1年内视力1.0以上,且无明显波动,视为非常满意;若视力达到1.0以上,且波动幅度在0.1~0.2则为一般满意;达不到上述任一标准则为不满意[4]。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前后UCVA与屈光度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前后UCVA与屈光度比较
2.2 两组干预前后遵医行为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遵医行为情况比较[例(%)]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4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分,
2.5 两组视觉满意度情况比较 见表5。
表5 两组视觉满意度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眼睛在调节放松的情况下,平行光线至眼睛内部,其聚焦于视网膜前,使得视网膜上无法生成清晰像,又被称为近视眼[5]。角膜屈光手术是临床治疗屈光不正性近视的理想方案,近年来随着我国近视患病率的不断升高,角膜屈光手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满意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该治疗方法是完美的,部分患者在角膜屈光术后出现炫光、光晕和视力模糊等反应,同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出于对疾病与手术预后的恐惧,常合并严重负性情绪,甚至会影响患者术后依从性[6-7]。因此,对角膜屈光术治疗期间应重视患者的护理工作,尤其应注意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对稳定治疗效果、提高视觉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8]。
系统性护理是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在满足患者需求和期望的基础上保障护理工作的具体化、科学化和特定化。目前系统护理已在临床取得满意成效,贾博[9]研究显示,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可提高角膜屈光手术后患者遵医行为及治疗依从性,提高患者视力恢复效果。认知行为干预是心理干预的一种,能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改善其负性情绪,提升治疗效果,本研究尝试将二者联合应用。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SAS、SD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遵医嘱用药、护眼意识强、按时复诊、健康教育、规律作息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认知行为干预联合系统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其遵医行为。分析原因: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人们产生情绪与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治疗方法是通过教育改变人们认知观念,纠正其不良情绪与行为的方式。行为干预认为行为是通过实践学习而来,通过一些实践操作改变或替代既往不良行为。认知和行为具有紧密关系,错误认知会造成不良行为与情绪,而不良情绪与行为也会影响人们的认知,导致问题逐渐严重[10]。因此,认知行为干预通过系统干预改变个体认知影响机体行为的心理干预措施,能协助患者及时纠正错误认知,给予患者正性心理暗示,强化其心理应对能力和对疾病的自我控制感,从而改善不良情绪,帮助其树立恢复的信心,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有利于术后恢复。研究组术后7、30 d的UCVA与屈光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视觉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主要由于在认知行为干预中,通过识别心理应激根因、制订合理护理方案、利用案例与患友之间的交流提升共情等途径,合理调控、疏泄患者负性情绪,有助于患者术前积极心态的稳定,并提高患者术后护理依从性;再通过系统护理的一系列循证手段,将可能导致患者术后并发症、影响患者康复效能的因素提前规避,进而为患者创造一个理想的康复环境,改善疾病康复效能,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11]。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干预结合系统护理在角膜屈光手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确切,能改善其遵医行为和不良情绪,降低术后并发症,使患者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提高视觉满意度,值得推广。但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如随访时间短,未对两组远期康复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将在日后研究中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