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学生教育过程看高职教育适应性

2022-11-29沈文明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适应性岗位院校

沈文明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成为人们对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期待。改革开放以来,职业院校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大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招生考试及录取办法,为大量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提供机会,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另一方面国家通过制定宏观教育政策,引导职业教育加强与产业发展对接,调整专业设置与结构布局,改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需求状况,协调和化解高职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与矛盾,从注重单一教育功能向社会多元价值转变。[1]2021年3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明确提出在未来发展中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这是国家从政策规划的角度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总体目标要求,也反映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适应外部环境上有更大提升空间。重视适应性,实际上指出了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如何加强内外部关系的协同合作,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各方利益相关主体的需求。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高职教育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由于院校办学经验不足,适应性特征表现为动态性、针对性、超前性,[2]适应性的主要目标是调整内部办学规模结构,高职教育发展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一定的协调性,通过院校差异化发展来适应社会需要的多样化。[3]随着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日益紧密,关注其适应性研究也逐步增多,较多学者从专业设置、行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来研究适应性相关主题。当前,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进一步体现教育类型特征,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4],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紧迫任务。与此同时,在新发展格局下,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高职教育跨界多属性特征使得其适应性策略应有所调整,即在主动式适应基础之上,转变为主动适应兼具引领式发展模式。[5]相比较来说,研究高职教育适应性的视角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的探讨,即关注高职教育与外部世界的相互影响。理解高职教育适应性要基于适应社会和适应个人来分析,尤其是从个人来说,如果高职教育失去了人这个中心目标,院校办学就会迷失方向。[6]所以,增强高职教育适应性应避免一些认识误区,如忽视内部规律的“外部性适应”与顾此失彼的“单一性适应”,[7]而应重视办学过程中学生个体适应性问题,回归学生培养的本源性,加强学生从入学到就业的全过程性教育指导。

二、新生教育阶段:职业教育文化认同与适应性

从生源来说,高职院校学生主要来自高中,由于高考的选拔性功能,高职院校所录取的学生,基本上处于分数金字塔底端。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教育理念上有一定的差别,在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上也强调不同的发展导向。对于迈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脱离中学学习环境进入职业院校新环境,有了学生自己决策的权利和自由,这种突如其来的自由,需要强大的自理、自立和自控能力,但是很多学生并未对此做好充足的准备[8]。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开展学习生活指导,对于学生转型及适应职业教育模式具有重要作用。因为,从学生的学习经历及学习观来看,中学教育是以稳定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强调掌握基本的学科中心课程知识,而很少涉及职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另外,基于升学考试环境,使学生学习集中在高考的指挥棒之下,缺乏职业课程前置及其体验,也无暇拓展自身职业兴趣,缺少对职业教育的认知,所以说,中学与大学的教育缺少必要衔接,存在脱节的现象,中学教育对大学教育不了解,[9]而尤其是对职业教育更是知之甚少。基础教育学术化的培养方式压抑了潜在职业教育生源的萌生,普通教育的招考评价方式遮蔽了对技能学生的辨识。[10]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需要对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进行基本的职业教育“启蒙”,让学生了解职业教育及其价值导向。

在我国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新生教育是为学生开启大学学习生活而准备的有计划有目的地专项教育活动。新生教育历程演变一直伴随着大学的建立和发展,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其内涵和教育形式有所不同,但是对于新生的适应发展不可或缺。由于受传统文化和个体认知偏差影响,高职学生在个人理想与现实环境的对照下,容易产生自卑厌学心理、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11]对学习和职业规划缺乏足够的自信。职业教育文化认同是院校适应的基础,需要促进学生在大学第一年转型。这种转型不仅要求学生逐步脱离中学的学习环境影响,从应试教育的“学术文化”中走出来,适应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按照职业教育发展原则去学习专业知识,在实践操作和实训实习基础上,获得经验性的知识技能,强化职业价值观,而非仅仅是理论概念,也非学科知识领域下的演绎推理。在推进学生的院校适应时,不仅仅是阶段性的教育过程,也应理解为学生个体与职业教育融合并逐步社会化的开始。也就是说,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观、职业观要与社会发展需要保持一定的协调性,才能保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新生适应校园学习生活,主要是使学生认识到高职学习模式的专业性和特殊性,重视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系列变化,促进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的转型适应。需要指出的是,作为阶段性的适应教育活动,需要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形成一个贯通前后的完整的教育教学过程。对于新生教育时间的局限性,可以通过不同内容与形式将其功能延伸到整个大学第一年,以连续性的教育支持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适应职业教育过程,解决由认知与体验带来的成长成才困惑。在教育起始阶段实施差异性的引导有助于做好校园适应性工作,这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也与学生对职业院校文化认同有密切关系,而后者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持续性学习投入方面发挥正向作用,坚定走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适应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将间接推动适应社会行业环境。所以说,新生教育是学生接受高职教育模式的开端,需要从不同维度来认识其特殊的价值,而不仅是把它作为一项独立的工作任务来推进,更需要从适应职业教育培养上着力,重点关注学生的思想转变及其行为。事实上,对于高职学生培养,不同教育环节的衔接,对人才培养整体性工作都有联系和影响。把每一个阶段的教育教学有机串联起来,对学生实施积极的教育活动,增进职业教育理念认同,才是一个完整的高职教育过程。

三、专业学习过程:个体发展与职业选择适应性

有学者通过研究指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具备充足的就读学业基础,不少学生甚至从未在内心真正地思考过自己想要的未来及自己的兴趣,而仅仅是因为肩上背负着家长的期望,茫然地走进了大学的课堂[12]。学业基础相对较弱的高职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机较弱等现象比较突出。如何在保障教育质量的前提下,使学生融入高职学习是一个现实的难题。阶段性的新生教育能够初步转变学生学习观念,但对具体而深入的专业学习与个体发展并不清晰。这需要分析和研究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尤其是专业课程学习和职业观的形成。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的学习特点逐步明显,这也意味着高职学习过程充分融合了职业岗位的要素。学生沉浸其中的学习观与职业观都会发生持续的变化,并在个人兴趣与学业感的基础上对未来的职业选择作出进一步的衡量和判断。因此,提高学习质量及学业成就感,有助于增强学生从事技术技能岗位的信心,激发个人的职业志向,主动适应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将学习质量作为衡量高职学习适应的结果性表征,可以反映学生与未来职业岗位之间的间接融合度。高职院校办学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它兼具了行业性、区域性、职业性等特点,虽然把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办学与企业岗位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根植于地方经济的高职院校,对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为高职院校所提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人才保障。所以重视专业学习质量,就是提升学生适应技术技能岗位的能力,以此作为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工作环境的中介抓手。

学习质量可以有三个维度的内涵指向。一是学习方式的转变,高职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既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场景之中,解决技术生产和制造设计的实际问题,这是适应劳动力市场外部环境的核心要素,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以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努力在操作技能方面提升实践技术,改变“学习不动手、动脑不实践”的现象,将被动的知识传授转变为主动的技能探索,形成基于技术探究与应用的学习能力导向;二是改进学习观,学习观是反映学生学习投入和个人学习态度的一种行为表现,亦是在充分理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导向的情况下,以就业和职业发展为目标的学习价值取向,通过具体学习方法和实践体验的改变,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综合发展,摆脱传统的单一知识学习观,强化开放性、实践性和技术性的学习倾向;三是专业学习促进人才的不可替代性[13],这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适应性的重要途径,基于产业、岗位、能力、课程的有机结合,强调学习技术专业而不是学科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产业或岗位群所需要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

专业学习过程能够促进学生不断调整就业职业选择。虽然高职院校专业学习与专业(群)建设是基于实践岗位逻辑来建构的,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依然有部分学生没有选择直接面向社会就业,而是表现出较强的升学意愿,在更高教育阶段学习专业技术理论。职业院校已经突破了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学生将会有更多机会接受职业本科教育。虽然目前职业本科院校数量还很少,但是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大战略规划来看,未来职业教育学历层次将会持续纵向贯通。另外,虽然普通本科院校可以满足学生学历提升这个需求,但是其学科理论培养方式有别于职业人才发展规律,无法体现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因此,贯通职业教育体系有利于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上培养更高的技术技能人才,而不仅仅是专科学历的学生,也有利于打破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高职教育的偏见,重新认识高职教育。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可以增强职业院校对接社会企业的服务能力,在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方面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这样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就不用转向普通本科院校,而在职业院校就能接受更好的类型教育。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纵向空间的拓展,将使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职业院校所培养的大批高技术人才走向行业企业,能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更高要求,专业技术人才优势也会持续释放。

四、职业增值空间:社会类学生发展适应性

2019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高职院校实施100万的扩招计划,到现在该计划已经推进三年,数百万的社会人员进入职业院校接受教育,其中生源包括农民工、下岗职工、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等。扩招的内涵实质是促进高职院校办适合的教育,更加转向类型教育,激活高职教育的活力,转变价值取向,从社会取向走向兼顾社会和人本取向,[14]在职业能力培养上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再发展。相比普通生源,社会类学生来自不同的行业和岗位,具有较丰富的社会经历,对技术技能型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甚至有不少社会类学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采取在职教育学习模式。这类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学习目标比较明确,不仅仅是对学历教育本身的文凭追求,更强调通过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核心能力。他们更关心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是否能为其现在及未来工作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更加看重高职教育对自身的实用价值,[15]在这一点上比普通学生的职业诉求更加强烈。从高职教育适应企业对人才需求来看,社会类学生处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直面社会生活和工作,基于自身工作经历的认知和分析,他们所感受到的教育外部环境对人才规格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了企业选人用人标准,也间接反映了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适应性问题。因为,在企业发展中社会类学生承担了更多的职业提升期待,这不仅是来自于国家层面的宏观考虑,推动技术技能人才资源开发,也是从社会各个行业的实际出发,造就各行各业人人出彩成才的发展态势。只有通过合适的专业课程学习和个性化的实践训练,形成专业岗位核心技术和综合能力,进而提升社会基层向上流动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回应社会类学生培养问题,提高高职教育的适应性。

因此,探讨社会类学生与普通学生的人才培养问题,涉及专业学习和校园生活适应。基于社会类学生的特殊性,高职院校需要立足现实背景,重视不同生源的差异性,在教学设计和学习内容上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高不同类别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也有利于实现质量型扩招的政策初衷。从高职教育适应性来看,这将有效地促进社会类学生适应未来就业岗位。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从专业教育过程对社会类学生实行分类培养策略,[16]增强在职业选择和就业提升上的竞争力,适应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首先,根据社会类学生既有学生身份又有企业员工身份的特点,在全面提升技能的总体需求下,做好学历教育、证书教育的协调工作,把握共性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诉求。[17]但是,由于社会类学生长期脱离校园,年龄跨度不一,专业理论学习能力不足,缺乏学习方法和技能。因此,在大学第一年里,高职院校要为社会类学生配备相应的班主任或辅导员,指导他们的专业学习和校园生活,不断更新学习观与学习策略,快速适应当前高职教育管理模式。其次,在课程安排上,继续完善弹性学制方案,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既要在学校里开展课程教学活动,让社会类学生体验到标准化的教学氛围,也要根据班级规模和企业发展需求,深入到企业生产内部,安排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提供“上门”教学活动。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社会类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工作特点,坚持差异性发展原则,在学习需求上结合学生的职业目标定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游离型、懒散型学生,要与他们共同制订更加清晰可达成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帮助学生提高元认知能力,努力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痛点与难点[18]。同时,要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能开展个性化的专业教学,也能针对职业岗位的技术难点提供指导,从而提高教学成效[19]。最后,从高职学生总量上来看,虽然社会类学生总体所占比例比较小,但是对于社会稳定和特殊群体再就业产生重要影响。因为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工作领域与职业岗位,通过高职教育精准培养,再回到与之相关的行业企业当中,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投入于岗位的实际应用,无论是提升行业服务水平还是开展自主创新创业,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将大力拓展社会类学生美好的职业生涯空间,其吸引力也会相应稳步提升[20],也必将产生积极的教育增值效应,使高职教育的社会功能获得进一步的认可和肯定,无疑增强了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

五、核心就业能力:融入地方经济发展适应性

评价学生就业质量是反映高职教育适应性的重要方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效果如何,除了院校内部的质量评价体系外,还需要关注教育外部的反馈信息,必然通过学生在就业市场的反馈以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来呈现,如学生能否在行业性企业里满足岗位的胜任要求等;在地方高职院校中,毕业生选择所在城市或区域就业的保留率也是衡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另外,研究高职学生在中小企业的就业人数和贡献度,以及获得较高的职业发展空间,同样是评价高职院校适应外部环境的因素。一方面,人们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就业状况的判断来评价高职教育办学成效,这种办学成效在宏观层面表现为职业院校的适应性,在微观层面上来看就是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这两种适应性本为里表、相互联系;另一方面,评价适应性问题,涉及到诸多因素,不仅有院校内部的学生、教师、科研、培训等方面,也有院校外部的行业、企业、区域经济、政府部门、第三方评价等方面。虽然如此,但是对适应性的总体概括主要集中在学生就业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供应关系上,以及这种关系所产生的社会评价。影响职业适应性的要素主要是指职业环境适应、职业角色适应、职业技能适应、职业人际适应等[21],因此,评价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也需要从多维的角度来研究,学生素质能力单一显然并不足以提高职业适应性,也无法在职业发展空间上保持核心就业竞争力。

职业能力与职业适应性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提高学生职业适应性,需要开发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关系到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22]。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够深入,毕业生对就业所从事的职业目标及需要的相关能力了解并不充分,虽然高职院校在推进工学交替与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在一定程度上对所学专业的行业和岗位有初步体验和感性认识,但这种认识与具体从事实际岗位还有一定差距。生产制造与管理服务的一线工作岗位环境具有相对单调重复性特点,加上从基层起步发展的晋升机制,需要维持较长时间的不间断性投入积累,才能发展为企业的骨干力量和技术能手。这种专业人才成长周期规律使得学生在选择就业方向上摇摆不定,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学生能就业本身不是问题。有研究数据表明,相比就业率,高职生比本科生略高[23],但追求更高质量的就业目标和职业定位,任何稀缺岗位无疑加大了竞争性,个人的职业能力需要与此高度契合,以此适应难度较高的挑战性工作。而选择普通操作工或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工种,依靠重复性的体力去获得相应报酬,学生在主观选择上并不愿意从事此类相关工作;另一方面学生如果离开所学专业的行业,选择非专业岗位就业,要么是很少人问津、没有职业门槛的岗位,要么是在初次就业中,面临专业不对口而相关应聘要求过高所产生的职业壁垒,由此造成失业待业状态。我们可以看到,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实际就业能力不足是重要的原因,但也应注意到,在就业市场与企业用工标准上,选拔员工的出发点是基于工具理性主义而作出的决定,入职的起点就是能够胜任工作岗位要求。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既要关注显性的可量化指标,也要关注精神世界的成长,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24],培养学生专业核心就业能力,以适应传统制造业和工业互联网的双重变化。一是高职院校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与就业岗位群保持适当地联系和融入,这并不是说完全以单一的岗位为导向开展教学,而是说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能力的过程中,需要体现多个企业岗位群的核心要素,并有针对性地根据知识技能要求提升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的就业面;二是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的人才培养策略,以各种方式引入企业优质的技术人员或管理者加入到专业教学和就业指导当中,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拉近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适应认知。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的模式,推广现代学徒制培养经验,学生在企业接受培养与训练,掌握工作环境下的技术技能本领,在岗位体验中共同参与产品设计与技术开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5],通过熟悉和适应工作环境,进一步明确未来就业目标;三是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为基本宗旨,在专业设置上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切性,培养大批合格的专业人才,增强服务区域企业转型升级的技术能力,促进企业与学生培养的双向互动,使学生就业流向本地,储备专业技术人才。同时政府要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学生对地方企业文化的认同,汇聚更多专业人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猜你喜欢

适应性岗位院校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国内外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建议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同伴互动支持护理对银屑病患者心理适应性及应对方式的影响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森林消防通信岗位上的“蓝凤凰”
走进“90后”岗位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