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融合三对接四联动
——农职院校现代农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2-07-13刘永华高菊玲张东凤王艳莉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农机学院技能

刘永华 高菊玲 张东凤 王艳莉

(1.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句容 212400;2.江苏省现代农业装备工程中心,江苏 句容 212400)

培养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高素质农机人才是涉农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2012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加快农业机械化,加强农机与农艺、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1]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时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2019年7月9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协调推进机制会议在京召开,要求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机械化支撑。[3]2019年8月5日,江苏省政府出台《江苏省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打造江苏特色农机装备产业,形成现代农业机械化率先发展新格局。[4]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作为一所涉农高职院校,承担着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使命,在为江苏培养农机装备技术人才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随着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技术、智能化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传统农业机械向智能农机装备转型升级,农业机械逐渐被赋予智慧化特征,农机行业急需具备农艺、农机、信息等知识和技能交叉融合的复合型现代农机人才。[5]因此,涉农高职院校要加快农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农业生产与教学互促的实施路径,聚焦农机装备智能化新需求,使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

一、问题的提出

(一)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与农机新技术发展不适应

在农机专业人才实际培养过程中,由于人才培养模式落后,育人理念陈旧,导致当前的人才培养已经不能适应农机装备转型升级对农机人才的需求,存在人才培养供需不对称、学用结合不紧密等问题。2020年8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一份报告预计到2025年中国农机化专业人才缺口将达44万人。[6]涉农高职院校亟需进行农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出既掌握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又懂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复合型农机高技能人才。

(二)学用脱节,岗位技能不凸显

一些涉农高职院校,已经采取了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课程体系等做法,但还是存在课程体系与实际岗位脱节的现象,学生能通过某一门专业课程学习到对应的专业技能,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欠缺,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由于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学生对新技术的掌握不够,导致培养的学生适岗能力不强。

(三)产教融合不深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再次重申了产教融合的重要性。[7]但在农机专业办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两张皮”的现象,重协议签订轻具体实施,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深度不够,对专业的内涵发展、生产性实训等关注不够,产教深度融合的机制还不完善,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职业教育和产业良性互动的格局没有形成。

(四)师资队伍存在短板

虽然一些涉农高职院校通过从企业引进专任教师和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等措施,使师资队伍的结构更趋合理。但由于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下企业、下基地的机会不多,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还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另外,在师资队伍培养方面主要依靠学校,企业参与的力度不大。

二、对策研究

针对农机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依据农机产业发展和智慧农机对岗位的新需求,紧跟数字化技术发展新要求,学院加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针对农机人才培养特点,构建“三融合、三对接、四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 所示。“三融合”指农机与农艺相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生产技术与管理技术相融合;“三对接”指课程设置与农机岗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农业生产过程对接;“四联动”指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搭建产教育人平台,实施协同育人。

农机人才培养的具体能力要素如表1所示,包括基础能力、单项技能、综合技能、适岗能力4个模块。第1 学期是基础课学习阶段,以掌握必须、够用的基础能力为目标;第2、3 学期是单项技能培养阶段,主要围绕农机维修、农机管理、农机服务相关技能进行培养;第4、5 学期是综合技能提升阶段,主要围绕新设备、新技术的学习展开;第6学期是顶岗实习阶段,培养学生的适岗能力。

表1 农机人才培养的具体能力要素

(一)确立“三融合”专业标准,培养复合型人才

学院紧跟农机装备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对农机人才新要求,将农机与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生产技术与管理技术融合,制订具有“三农”情怀,懂农机农艺规范,懂机械化、信息化技术,会农机维修和田间驾驶,会农机经营管理和技术服务的人才培养新标准;以立德树人为本,将劳动教育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将农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标准,培养具有“三农”情怀,德技并修的复合型现代农机人才。

一是农机与农艺融合。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学院增设“农学概论”等农学类专业课程,让学生学习农艺知识与技术规范,将农业生产实践融入到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农机农艺技术融合。

二是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学院在教学中增加“农业机器人”“农业物联网”等课程,并增加实际农业生产中的植保无人机、无人收割机等新设备的教学展示与技术培训,将自动导航、无人驾驶、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入教学过程,实现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

三是生产技术与管理技术融合。学院围绕稻麦全程机械化生产环节开展实训教学,引入农机智能化管理技术,一生产环节一实训项目,将生产性实训落到实处。同时将生产实践和劳动教育结合,培养学生服务“三农”意识。

(二)重构“三对接”课程体系,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学院围绕现代农机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智能农机装备岗位需求,以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为主线,根据稻麦农业生产耕整、种植、植保、灌溉、收获、烘干等六大生产环节,设置“耕整机械使用与维护”“种植机械使用与维护”“植保机械使用与维护”等六门模块化课程,重构“一条主线、六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一条主线、六大模块”课程体系

一是课程设置与农机岗位对接。学院结合智能农机装备操作岗位、智能农机装备维护岗位、智能农机装备管理岗位等能力需求,围绕稻麦全程机械化生产,构建“耕整机械使用与维护”“种植机械使用与维护”等6门模块化课程,建成“植保无人机应用技术”等江苏高校乡村振兴在线开放课程7门,并把“劳动教育”贯穿其中,在培养专业理论技能的同时,融入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

二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院结合农机修理工、植保无人机操作员等职业资格标准,在课程内容中融入农艺技术、农艺规范,新增自动导航、植保无人机等新技术,将获取的植保无人机操作员、拖拉机驾驶员等证书替代课程考核,并推进无人机“1+X”证书项目,实施课证融通。把师生共研的精准灌溉施肥机等科研项目和企业真实案例,打造成“真项目、真案例”的数字化资源,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院按照四季农时季节,围绕稻麦全程机械化生产,开展“春耕、夏管、秋收、冬修”的教学实践,采用先虚后实的教学方式,先进行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虚拟驾驶,再在水泥地进行倒库、田间模拟、道路驾驶等场地练习,最后在稻麦田间进行耕整、种植等田间实操,先易后难,使学生易于掌握。

(三)创新“四联动”机制,搭建协同育人平台

“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打造集“育—训—研—服—赛”为一体的“三基地一中心”协同育人平台,进行教学、开展培训、研发装备、对外服务及参加竞赛等,创新平台共建、利益共享、责任共担育人机制,如图3所示。

图3 “育—训—研—服—赛”为一体的“三基地一中心”协同育人平台

一是政—校联动。学院联合江苏省农机监理所共建江苏省大学生农机驾驶考培基地,实施“农机助学,送考到校”,培养现代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现代农业类专业学生农机驾驶专业技能。学院组织科目1 理论考试、科目2 场地驾驶、科目3 田间作业、科目4 道路驾驶等技能培训,所在地句容农机监理所派工作人员到校组织考核,负责信息录入、考试、驾驶证制发、档案制作等工作,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拿到证书,以证代考,提升岗位技能水平。

二是校—行联动。学院联合江苏省农机化服务站,共建江苏省农机人才教育培训基地,面向全省农机服务行业开展各类农机培训。通过育训结合,根据各种人员培训需求分层分类开展学生、企业员工、新型职业农民等人员培养培训,开发培训项目,以训促教,提升专项技能水平。

三是校—企联动。学院联合江苏沃得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常州东风农机集团有限公司等知名农机企业,共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机维修赛项集训基地,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机维修赛项、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农机维修赛项、江苏省技能状元赛等竞赛活动,并参与制定相关赛项规程、开展相关技术培训与技术服务等活动,师生共同参与,真正实现以赛促学,提升综合技能水平。

四是政—校—行—企联动。由农机主管部门牵头,学院联合江苏省农机化服务站、江苏省农机推广站、丰疆智能等智能农机企业,共建江苏省现代农业装备工程中心,该中心是集农机应用人才培养,实用新型农机装备创新与研发,农业装备新技术的推广、示范与培训,农机国际交流与合作和社会化服务为一体的工程中心。利用该中心平台,师生共同开展“采摘机器人”“基于物联网的精准灌溉施肥系统”“水环境智能监测系统”等智能农机装备集成创新与研发、技术推广服务,以研促创,提高农机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

(四)构建“混编式”师资团队,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要培养更多农机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关键是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院现代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在建设发展中,多措并举,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优化教师队伍人员结构,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提供有力师资保障。通过内培外引,注重教师团队结构和梯队建设,组建由“产业教授+省技能大师+骨干教师”构成的“混编式”师资团队,该团队是一支学历层次合理、多学科交叉融合、生产实践经验丰富和技能水平较高的优秀团队。

一是专兼结合组团队。由学院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等组建江苏省智能农业装备等教学团队,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形成结对计划,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制作教学资源,共同实施教学,将企业中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等引入到教学中,教学技能互促互补,形成“能下田会教学”的师资团队。农机专业教师团队在2021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学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 项、二等奖1项,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是产业教授传技术。学院聘请黄海农场何彦平等产业教授,向校内教师传授企业生产一线的新技术,带领骨干教师进行智能农机装备的集成创新与研发,常年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提升教师科研创新能力。近年来学院研发的创新作品“采摘机器人”“智慧农场”“智慧农机管控平台”等获得了广泛应用与推广。

三是技能大师带徒弟。学院培养了农机维修全国技术能手缪士贵,并组建江苏省大师工作室,大师工作室由全国技术能手缪士贵牵头,农机专业教师参与,通过实训车间到稻麦田间实操方式,在农业生产一线向校内骨干教师传授维修经验,形成“师带徒、传帮带”,提升教师教学与实践能力,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学院已经打造了一支近10 人的团队,成长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机维修赛项、江苏省大学生农机驾驶考培基地的中坚力量。

三、人才培养成效

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学院农机教研室的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进行专业调研,围绕农机产业发展和智慧农机对岗位的新需求,紧跟数字化技术发展新要求,构建“三融合、三对接、四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通过“育—训—研—服—赛”全方位育人,现代农机人才培养形成良性循环。麦可思公司对学院2018 届—2020届连续3年的农机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数据报告显示:平均就业率达97.3%,平均月收入达4891元,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近60%,学生对教学满意度100%,核心知识满意度85.7%,认为实践教学对能力提升的总体帮助度是100%。毕业生大多服务在沃得农业机械有限公司、久保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省农垦集团黄海农场等行业龙头企业,以“全国技术能手”李先品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毕业生,成为我省现代农机行业服务的中坚力量。学生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学生“挑战杯”“互联网+”等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一等奖20余项,学生参与发表论文11篇,申请专利14个。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具有“三农”情怀、德技并修的复合型现代农机人才是农职院校的使命和担当。“三融合、三对接、四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随着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农机装备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对农机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学院现代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乡村振兴培养出更多现代农机人才。

猜你喜欢

农机学院技能
智慧农机护航小辣椒种出新花样
王小虎:“土”专家与“新”农机的不解之缘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山西首批全国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