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维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框架下职业院校标准的建设与实践

2022-07-13刘苏亭李瑞昌赵从凯李寿冰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标准体系职业

刘苏亭 李瑞昌 赵从凯 李寿冰

(潍坊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2737)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连续出台《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重要文件,并于2017年11月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在国家标准化战略的引领下,教育标准化改革也逐渐深入,教育部于2018年发布了《关于完善教育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强化标准对教育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国家标准被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

一、构建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依据

标准是配置资源、提高效率、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工具。当今世界,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教育标准体系是国家标准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标准化改革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和保障教育公平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面对产业转型升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等的新要求,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实现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需要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标准体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健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以资源要素为核心的标准体系和办学条件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分类制定课程标准,建立学校标准化建设长效机制,同其他国家标准互通,深度参与国际教育规则、标准、评价体系的研究制定等教育标准建设列入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

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使职业教育的管理方式逐渐从过去粗放式指引转变为科学的、精细化的监管,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2019年,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目标,强调将标准化建设作为统领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同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形成一批有效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的目标。2020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国家、省、校三级职业教育标准体系逐步完善”的目标,并指出要“健全国家、省、校三级标准体系,完善标准落地的工作机制”。2022年,职业教育标准、经费标准、教职工配备标准、实习标准和学位标准等被列入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二、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框架

构建衔接有序、科学、全面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框架,应当包括三个维度:教学标准、资源标准、管理标准三类标准,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三个层次,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级。

(一)三类标准建设

三类标准指的是教学标准、资源标准和管理标准。教学标准包括专业目录,专业简介,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职业院校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实习标准,学位标准等;资源标准包括学校建设标准,教职工配备标准,师资认定、聘用、考核标准,生均拨款标准,资助标准,教学设施设备标准等;管理标准包括校园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信息化管理,教育督导评价。教学标准是职业教育标准化的核心,资源标准是教学标准实施的物质保障,管理标准是教学标准实施的运行保障,三者缺一不可,在横向上构成了覆盖全面的职业教育标准。

(二)三个层次标准建设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三个层次的职业教育标准建设要相互衔接,以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1]2021年,为加强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建设,健全职业学校体系,教育部统一采用专业大类、专业类、专业三级分类,一体化设计了衔接贯通、全面覆盖的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不同层次专业,形成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97 个专业类、1349 个专业,其中中职专业358 个、高职专科专业744 个、高职本科专业247个。同年,教育部印发了《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以《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为依据,中高本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将会不断调整、优化和更新。

表1列出了部分现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标准和管理规定。从表1可以看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标准和资源标准基本完善,管理标准以管理规程、管理规定、管理办法以及建设意见等方式给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国家层级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框架。根据《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将会持续出台具备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标准、“双师型”教师基本要求等标准。

表1 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分类及现行国家职业教育标准

(三)三个层级标准建设

职业教育标准在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级都有存在,厘清这三个层级职业教育标准之间的关系,对于标准的开发和落实具有重要意义。[2]

1.国家标准的定位和建设现状

国家层面标准的任务应当包括:①对职业教育标准进行顶层设计,设计国家职业教育标准框架;②提供省级和校级标准开发的内容依据,即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和内在逻辑关系,包括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学条件、质量保障等;③为开发国家、地方、学校职业教育标准提供程序指导,即建立技术开发标准,包括标准的开发机制和路径、标准运行机制、标准管理与保障机制和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等;④研究标准开发基础理论,如工作任务分析技术、职业能力分析技术。国家标准在内容上具有规范性,目的在于降低因区域发展差异造成的专业建设质量上的差异,它的功能在于质量兜底,以保证职业教育质量。[3]在内涵上具有统一性,确保全国各地同一大类专业建设的内涵与方向基本一致,以保证专业建设的稳定性和系统性。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为省级标准、校级标准提供可参考的开发框架和程序指导。国家标准的规范性、统一性和可操作性决定了国家标准在保持原则的基础上与灵活性相统一,为开发省级标准和校级标准留白,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教育部作为国家层面标准的主导者,一直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全国职业教育和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先后发布了包括学校设置标准、教师专业标准、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实习标准、教学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在内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涵盖学校设置、专业教学、教师队伍、学生实习等各个方面,共同组成了较为完善的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发布了若干重点攻关课题,聚焦职业教育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等方面,为职业教育标准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

2.省级标准的定位和建设现状

省级层面的标准要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严格落实国家办学条件标准、教育装备标准、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学信息化标准等相关标准,对本省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做更为细致地分析和规划,进行地方化标准体系建设、执行、监督,为学校层面的专业教学标准提供重要参照。省级教育部门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实际情况开发和细化各层级的标准,开发高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以及审核、开发专业目录外的新增专业教学标准。省级标准的开发以组织省内优势专业牵头开发省级教学标准为重点。此外,由于目前中高职衔接、中高本贯通以省域为界,省级教育部门还要统筹设计开发中职高职“3+2”、中职本科“3+4”、高职本科“3+2”等贯通培养的教学标准,确保人才培养衔接顺畅。

以山东省为例,山东省在政策举措和具体标准内容建设上都取得较大成效,特别在教学标准方面产生了很多引领性做法。山东省相继出台《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政策体系的意见》《关于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的意见》《关于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十条意见》等纲领性政策,以及考试招生、人才培养、双师队伍、校企合作、办学制度、保障机制、管理体制等30 多项制度文件,用以指导全省职业教育标准化建设和发展。并以教学工作为重点,成立标准建设机构,明晰开发流程,牵头组织开发、论证专业和课程标准,开发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二百余项。

3.校级层面标准的定位和任务

职业学校需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围绕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和专业发展等方面对国家标准和省级标准进行学校层面的精准定位,明确和完善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实施方案,联合行业企业专家、中职骨干教师、高职骨干教师、应用型本科骨干教师和职业教育专家,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师资标准、各项管理制度等,全面落实学校建设标准、教学条件建设标准、教学设置设备标准、顶岗实习标准等国家标准,并通过教学资源配置、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和质量诊改落地实施。[4]

目前各高职院校落实国家、省出台的各项职业教育相关标准情况较好,执行率较高,特别是对办学条件、专业目录、招生考试等标准执行率达到100%。而在校本标准的建设和执行方面存在不平衡现象,一方面,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建设、名校建设、优质校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单位的建设程度明显高于一般院校;另一方面,校本标准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建设为主,其他方面的标准建设不完善或质量不高,特别对于中高衔接的教学标准重视程度不够,中高本贯通教学标准存在盲区。此外,校本标准的制订过程中往往缺少系统调研培训和专业团队指导,行业企业参与层次不深,导致部分标准科学性和质量不高,执行率较低。

三、职业院校落实标准的关键点

(一)重视中高衔接、中高本贯通教学标准的建设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的重要地位,一体化的学校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成为一种类型教育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支撑。在教育部构建一体化学校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院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联合开发校本教学标准,以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为主体,建设中高本贯通的教学标准体系,助推纵向贯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实现职业中等教育、专科层次职业高等教育、本科层次职业高等教育自下而上无缝衔接奠定基础。职业教育中、高、本各层次之间,同类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逐层提升,培养目标和规格逐层递进,一体化、系统化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发展中职教育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是国家教育政策重点关注的大问题。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逐年递增,2019年招生600.37 万人,2020年招生644.66 万人,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1.70%、42.38%。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培养基本劳动者和一般技术技能人才,同时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具有一定技术技能基础的合格生源。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在学前教育、护理、家政、养老、健康服务、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扩大中高职贯通培养招生规模”。职业院校应当针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发中高衔接的教学标准。

(二)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专业教学标准

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教学文件。[5][6]《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指出了近三年国家、省、校三级专业教学标准的关系和定位,明确提出要“构建国家、省、校三级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国家面向产业急需领域和量大面广的专业,修(制)订国家标准;各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有关技术规范,补充制定区域性标准;职业学校全面落实国标和省标,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更高标准。”可见,校级专业教学标准应当具有“特色”和“更高标准”两个特点。

由于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各校在实施职业教育时差别较大,因此国家标准是覆盖全面的、具有普适性的、基本的标准。发展水平较高的职业院校在达到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要更加重视结构、质量和特色,特别在制订教学标准和管理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学校特色和发展方向,进行逐层细化并持续更新。“特色”首先体现在校级专业教学标准,即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职业教育的基本使命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应当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区域行业企业调研、相关院校调研、毕业生追踪调查,针对区域行业、企业需求,依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进行提升和灵活调整。随着高职生源的多元化,在制订职业教育校级标准时,也要充分考虑不同生源在成长背景、从业经历、学习基础、年龄阶段、认知特点、发展愿景等方面的差异性,结合实际,分类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体现在人才培养规格、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形成特色的基础在于职业能力分析精准与否,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应增加职业能力分析模块,通过专业发展规划、行业发展趋势、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分析精准定位职业能力素质。[7]开发程序上, 首先采集与分析专业所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等信息,把握行业企业用工状况和人才培养改革方向;其次,通过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制订职业能力标准,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再次,建立专业课程体系,编制教学安排、实施建议等;最后针对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施资源标准和管理标准。

(三)强调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的培养

随着移动互联、物联网、机器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新能源和智慧城市的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其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本身,而在于其生产产品或服务的能力能否迅速有效地适应市场变化,这对从业者的技术和技能结构都提出新的需求。[7]突出体现在从业者应当具备创新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自我管理能力,能够快速学习、灵活运用知识,与团队高效沟通、解决问题。因此在新修订的国家层面专业教学标准中,培养规格从以往普遍采用的“知识、能力、素质”调整为“素质、知识、能力”。在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特别提到了“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校级标准在制订和实施过程中要深入理解“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的内涵,从对特定技能的培养中脱离出来,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做准备。

项目化课程和活页式教材开发的出发点也应基于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的提升。项目化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每个项目任务下的职业能力中包含一个或多个知识点,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掌握知识点。通过典型项目任务将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而对于职业内容更新速度较快的行业,传统的教材已无法满足课程内容更新的速度,活页教材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调整更新课程内容以满足岗位任务和企业的人才需求。

(四)多举措推动标准落地实施

职业教育标准的生命在于实施,不能将标准停留在申报材料审批阶段,要形成“开发—宣传—教学实践—管理—评价—动态调整”的闭环系统,持续改善教学设施环境,完善教育标准的政策支持、评估监督、经费投入、激励保障等机制,切实保障标准执行到位,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第一,加大职业教育标准的有效宣传。职业教育标准实施的前提是“人人知标准”,要加大职业教育标准宣传力度,提高各级人员运用标准的意识和能力。通过线上线下培训、专家讲座、研讨交流等方式解读教育标准文本,将职业教育标准宣传逐级覆盖至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带头人、一线专任教师。着重提高专任教师掌握教学标准、运用教学标准的能力,推动职业教育标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落实。并提炼总结典型案例,推广教育标准化工作成功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第二,重视职业教育标准的检测评价。以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为主线,设立职业教育标准的检测评价指标(如图1 所示),引入科学有效的信息管理机制和监测机制,规范职业教育标准的规划、建设、发布、实施、评价、动态调整等各环节工作流程。[8]

第三,构建对接产业的职业教育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综合利用质量诊改机制、职教集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国家职业能力标准数据库,建立职业教育动态调整机制。①完善质量诊改机制,建立校本信息化数据收集和分析平台,强化教学信息收集的渠道和及时性,实现数据对接,进行实时数据分析,针对问题调整标准。②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发挥职教集团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多方参与的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及时优化调整。③深入分析国家职业能力标准数据库,分析国家的经济市场和行业领域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技术发展趋势和教育教学改革实际,定期更新职业教育标准。

猜你喜欢

标准体系职业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政治标准是发展党员的首要标准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