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坐骨点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

2022-11-28干翠萍张必萌

上海医药 2022年22期
关键词:坐骨腰痛腰椎间盘

干翠萍 张必萌

(1.上海市松江区方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上海 201620;2.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针灸科,上海20008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是以腰痛、坐骨神经痛伴下肢麻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严重者可出现下肢麻木无力,无法控制排尿、排便等临床症状,据统计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占80%以上[1]。本病好发于中青年人群,具有高发病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法各异,而采用中医治疗本病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针刺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报道在常规经验治疗基础上,增加坐骨点穴的疗效更加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与分组

收集2020年7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针灸科门诊及方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门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均符合2015年《实用骨科学》[2]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4~68岁,平均(41.36±4.18)岁,病程2 d~6年,平均(2.01±4.5)年。对照组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22~70岁,平均(43.05±2.06)岁,病程3 d~7年,平均(2.78±2.3)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①腰椎间盘突出症同时伴有腰椎滑脱患者;②有全身性胶原免疫疾病和其他急、慢性感染而同时应用糖皮质激素类等可能影响结果判定药物者;③试验中,病情持续加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者;④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

对照组取穴:气海俞(双)、大肠俞(双)、关元俞(双)、秩边(双)、环跳(双)。患者俯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双手爪切进针,选用华佗牌针具,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用3寸不锈钢毫针直刺1~1.5寸,秩边、环跳穴用3寸不锈钢毫针直刺2~3寸,其中针刺环跳穴时,方向应朝向外生殖器。诸穴行提插捻转,以有麻胀感为度,接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连续波,频率为40 Hz,电流强度为2 mA,上海医用电子仪器厂G9805-C),治疗时间20 min,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组在对照组选穴基础上加坐骨点(双),用3寸不锈钢毫针直刺2~3寸,后加用电针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坐骨点[4]定位:患者取俯卧位,位于臀沟尽头处,离后正中线旁开3寸。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

(1)疗效:痊愈为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好转为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未愈为症状、体征无改善。

(2)视觉模拟评分法(VAS):0分表示无疼痛,1~3分表示轻度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9分表示重度疼痛,10分表示疼痛难以忍受。

(3)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由疼痛的强度、生活自理、提物等10个方面的情况,每个问题6个选项,最高得分5分,总分=(所得分数/5×回答的问题数)×100%,分值越高表明功能障碍越严重。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ODI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VAS评分、ODI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VAS评分和O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ODI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ODI评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aP<0.05;与对照组比bP<0.05。

方法 治疗组(n=40) 对照组(n=40)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VAS评分 7.82±0.20 3.07±0.28ab 7.36±0.38 5.43±0.35a ODI评分 51.76±1.03 23.10±0.11ab 56.8±1.32 37.20±0.24a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38/4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7.5%(35/4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是以腰痛伴下肢麻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等特点。《医学心悟》曾记载“腰痛拘急,牵引腿足”,与本病症状相似。本病在中医属于“腰痛”“痹症”范畴,腰部经络失和不通或精血亏虚失荣均为本病病机。

吾师认为局部经脉不通、气血失和是本病发作的主因,通过针刺治疗可疏经通脉、调和气血。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主要表现以腰痛、坐骨神经痛为主症[5],而膀胱经循行于脊柱旁的第一侧线和腰背部的第二侧线,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背腰部区域[6],是本病之病位所在。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理论,其循行部位及主治和本病临床症状相符,因此吾师在临床诊治时常取膀胱经所循行穴位为主,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秩边属膀胱经穴,环跳属胆经穴,其深部为臀下神经、坐骨神经行处,针刺以上经验穴可疏通经络,使气血得宣,通则不痛,加用电针治疗,通过脉冲电流刺激的强化作用,加强镇痛效果。从现代理论来说,取电针膀胱经俞穴,可调节竖脊肌、腰椎深层节段性短肌的肌紧张状态,恢复腰椎动力与静力平衡,相对地松弛或增宽了椎间隙[7]。

坐骨点本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著名针灸学家靳瑞教授对刺激坐骨神经的总结,属于“靳三针”疗法之“坐骨针”其一穴位。坐骨神经经梨状肌下孔出骨盆到臀部,而坐骨点位于臀沟尽头处,离后正中线旁开3寸,下坐骨神经分布,直刺进入,可正中刺激坐骨神经,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伴坐骨神经痛疗效甚佳,起到加强协同作用。从本研究可见,通过在经验穴基础上加用坐骨点治疗,治疗组VAS评分、O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达95.0%,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确切。吾师认为,腧穴的近治作用是治疗的基本作用,是认识腧穴的根本和前提,在病痛的体表部位施以一定刺激,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8]。《灵枢·经筋》云“以痛为输”,说明在针刺治疗的根本方法中,在病痛局部加以施治是最基本及朴素的治法。吾师在临床应用中,在充分掌握经络学说以及辨证论治前提下,常运用普遍简析的方法去解决实际临床问题,使我等受益匪浅。

猜你喜欢

坐骨腰痛腰椎间盘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常坐硬物当心坐骨结节囊肿“光临”
谨防坐骨结节囊肿
妊娠期腰痛的研究进展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职业腰痛早防治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臀大肌肌瓣联合臀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坐骨结节区褥疮
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