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合式教学改革背景下的中医学术型研究生导师管理机制初探*

2022-11-28牛永宁

浙江中医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学术

牛永宁 唐 超

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随着“互联网+”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研究生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在慕课、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并得以深化实践的今天,中医研究生教育实施混合式教学已然成为中医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中医学术型研究生导师,是培养中医高层次人才的主体力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在学术型研究生教学培养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直接对中医学术研究生培养质量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当今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让中医学术型研究生导师更好地发挥教学培养、指导引领、管理负责的作用,也是当前中医学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1 混合式教学改革现实意义及应用现状

1.1 现实意义:所谓混合式教学,是借助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提供的便捷条件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融合、课前课中课后和不同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整合,近年来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生教育研究者关注。如何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通过整合优质的学习资源,融合优秀教学方式方法,优化中医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科研、教学、临床等实践,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探究式学习,对于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更倾向于是一种研讨式的教学,这种教学过程需要授课对象提前阅读课程相关资料,并对讲授课程形成整体性认知;其次,研究生课程的学习过程,区别于其他学历教育,突出表现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的碰撞,混合式教学模式很好地提供了这一互动平台,师生的互动空间大大增加;最后,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较好地解决了授课过程的完整性难以得到充分保障这一问题,特别是在此次新冠疫情时期,线上教学模式重要功能得到了充分体现[1]。

1.2 应用现状: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线教育平台快速发展催生了线上教学的多种方式,常见的如慕课、SPOC、微课、MOOL、DOCC、PMOOC等[2]。这类线上教学的方式已不仅停留在学习平台层面的建设开发,更多是表现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思维理念的创新,促使授课对象学习状态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由单一转向聚合发展,“翻转课堂”的理念也由此产生。翻转课堂,顾名思义,这一教学模式是通过师生讨论、学生呈现、共同完成等模块实现课程知识的传授、讲解与深度消化[3]。线上的教学资源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整体效果,混合式教学模式就是部分学者针对单一线上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弊端而进行的反思。如果单纯依靠线上教学,存在着学生自律性低、设备不统一、师生互动不充分、教学效果欠佳等问题,因此,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越来越被重视。在这样的教学改革背景之下,中医学术型研究生导师在中医研究生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导师管理机制运行的模式,也必然进行诸多的调整和变革。

2 混合式教学背景下导师的角色扮演分析

2.1 “引领者”:“只有身处学术发展前沿的导师,才能引导学生走上学术发展前沿”[4]。中医学有其自身的特色和规律,这就要求学术型导师首先应该站在学科前沿,在“守正”的基础之上,还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如何“出新”上。不仅要用中医的整体观和哲学思维正确指导中医学术型研究生去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还要结合当前自然科学最新的研究成果,激发中医学术型研究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中医学术型研究生根据自身兴趣进行科研选题,敢于向传统观点提问题和挑战,鼓励研究生申报科研基金和创新人才项目并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重视。在中医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期间,导师要定期与研究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及时获取研究生的学习需求。

2.2 “培养者”:医学的特点赋予了医学研究生应具备更突出的创新思维、更全面的科研素质、更严谨的学术作风和更坚韧的探索精神,而所有这些素质的养成,都离不开导师的着力培养。导师可以利用混合式教学的手段,将本专业研究热点问题的相关文献及时与研究生分享、讨论并安排定量的学习任务,定期组织组会,指导研究生进行研究汇报,帮助研究生梳理相关研究的逻辑性、创新性和可行性[5]。分享资源文献的过程是导师指导研究生从一次次精读文献,培养研究生多读好文献、多仿写、多借鉴好词句的习惯;在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里,是导师一次次鼓励研究生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要能知其然,还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伴随着对分课堂上学术成果的分享、展示、提问、讨论各个环节的进行,是导师培养研究生追踪热点、刨根问底、类比联系、善于总结的科研精神。

3 混合式教学背景下导师管理机制探索

3.1 选聘打破导师“终身制”:导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是目前各个高校都面临的问题。导师选聘制度,作为研究生导师管理最基本的制度和措施,是高校把握研究生导师能力、素质、结构和管理的关键一环。在吸收其他高水平高校对导师的基本要求和量化标准外,探索实行符合中医学术型研究生导师的选聘制度,除了要进一步细化和规范导师科研成果要求外,还要根据年度目标任务指标将任务“溶解”到导师选聘的条件中去,形成基础条件、导向性条件和突破性条件,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动态机制。重点考察在任导师是否拥有在研项目,从而有效避免了导师终身制、“资历”定位、平均主义等弊端,一年一审有效保证导师能力、素质甚至结构的优化,从而促进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

3.2 考评激发导师内在动力:学位点、导师评估指标的外在因素主要包括生师比、有博士学位导师占比、导师总数、梯队、设施、保障体系等。而导师内在评估因素主要包括师德修养、学历职称、科研成果、教学情况、育人成效等。在导师管理制度顶层设计中,探索把考核导师的重心放在考核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去。对导师的考评和激励,既不能重科研而轻教学,更不该重结果而轻过程,还要重点关注研究生对导师的期待和满意度。通过运用混合式教学的各种平台、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研究生对课程教学和导师的不满,还要通过混合式的途径,努力增强研究生导师内生动力和主动参与意识,从而保证培养中医学术型研究生全过程的质量。将导师的培养能力评估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融入学科建设重点项目绩效考核中,是激发导师内在动力,体现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的作用,形成导师队伍良性发展机制的有益尝试。

3.3 导师组优化整合资源:由于单一导师制不仅存在知识结构、时间安排、课题研究等方面的限制,还存在导师“两级分化”导致研究生培养难以按要求完成、“单兵作战”限制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导师团队内部职责分工模糊影响研究生培养效率等问题[6]。构建新型的导师组培养模式,将在科研、临床中一方面优势明显而其他方面稍显薄弱的导师进行优化整合,形成以导师组为主体的优势互补团队,以招生导师为第一负责人,另一位导师为合作人,根据各自的优势分别负责导师组中所有研究生的不同培养环节的培养和指导工作。在专业上相近、相关学科的强调交叉与融合同时,还要把握以中医学为中心、以其他学科为辅的大原则大方向不能变。在职称层次梯度方面,鼓励以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不同层次梯度的教师、科研人员相结合;在年龄层次方面,应考虑老教师的经验优势及青年教师接受新知识快的优势,实行老中青相结合,以保证导师团队的可持续发展[7]。

4 结语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和在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大背景下,运用先进的教学平台、手段,建立更加健全、完善的导师管理机制不仅是推动学科发展、学位点建设的重要手段,更是拓宽中医学术型研究生学术视野,提升中医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具有很强的理论研究和探索意义。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学术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V eraW an g
导师榜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学术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