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万里从解郁通降立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经验撷菁
2022-11-28苏坤涵刘万里
苏坤涵,刘万里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 南京 210014)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指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出现烧心、反酸等典型症状并伴有内镜下食管黏膜充血、糜烂的疾病。RE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抗反流防御屏障结构与功能异常、食管清除作用降低及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是RE发病的主要原因[1]。现代医学治疗RE主要采用质子泵抑制剂(PPI)、组胺H2受体拮抗剂等药物治疗或外科手术等方式,短期内可以改善临床症状,但仍未能有效降低RE较高的发病率和复发率,且长期服用PPI可能导致骨质疏松[2]、低镁血症[3]及影响肠道菌群[4]。中医治疗RE颇具特色,在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及“治未病”等理论指导下,愈发为临床所接受及推广。刘万里教授系孟河医派传人,从事临床工作数十载,积累了丰富的RE诊疗经验。笔者有幸侍其左右,亲聆教诲,感悟颇多,现将刘教授从解郁通降立法治疗RE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无RE病名,临床多将本病归于“吐酸”“吞酸”“噎膈”“食管瘅”等病症范畴,RE的发生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及素体虚弱等因素关系密切[5]。RE病位在食管、胃,其发病系胃气上逆,酸浊侵扰食管所致,故可见烧心、反酸、口苦、嗳气等症状及食管黏膜破损的内镜下表现。胃的生理结构上承食管、下连小肠,生理功能司职受纳腐熟,具有传化物不藏、通滞降浊的特性。刘教授认为,本虚标实贯穿RE病程始末,以脾虚为本,同时存在气滞、痰湿、湿热、血瘀、食积等病理因素。RE胃腑气机上逆,当责于胃失和降,胃失和降的原因亦有虚实两端。一方面,气滞、痰湿、湿热、血瘀、食积壅塞中焦,阻碍气血运行,影响胃腑顺降。另一方面,脾胃升降相因,脾虚清阳不升,则胃气难以降浊。刘教授指出,RE发病以脏腑气机失调为关键要素,可从“郁”的病机角度认识RE,基于《黄帝内经》“五郁理论”及朱丹溪“六郁学说”,认为气血怫郁、脏腑失调所致胃失和降是RE的病机特点。
1.1气血怫郁,腑失和降 “郁”有郁滞、壅塞之意。中医理论之“郁”,既可释义为气血功能、脏腑功能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亦可指代情志怫郁造成气机郁滞不畅的病证[6]。《黄帝内经》提出“五郁理论”,将五运气化与脏腑病理相联系,主张“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的治则[7-8]。朱丹溪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凡郁皆在中焦”,其首创“六郁学说”,概述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的病理特征。基于中医“郁”理论的内涵,刘教授认为RE具有郁病的病机特点,气血怫郁、腑失和降可导致本病发生。诸郁之中气郁为先,此多始于情志不遂,气的升降出入失常。《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气机运动影响血液运行、水津输布及受盛运化,若气机郁滞,疏于推动、温煦、固摄、气化,久则水饮停聚,痰湿内生,瘀血阻络,食糜壅积,进而有碍胃和降水谷、大肠传导糟粕及胆藏泄精汁,加重中焦气血运行紊乱,胃气携酸浊上泛食管发为RE。
1.2脏腑失调,诸郁由生 “郁”本质上是由于脏腑失调产生的,郁病责于脏腑气血、阴阳功能的失常,脏腑失和可引发气、血、痰、火、湿、食诸郁。肝胆失疏多致气郁,木郁致气结,气结则酸逆。《临证备要·吞酸》曰:“胃中泛酸、嘈杂有烧灼感,多因于肝气犯胃。”《医学求是》云:“脾升胃降,有赖少阳之转枢焉。”肝胆枢调脏腑气机,对脾胃升降的影响尤为密切,若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伐中土,有碍胃气降逆,则酸浊上泛。“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脾失健运,肺失宣肃,肾失摄纳可致痰湿郁。脾主运化水饮,肺司通调水道,肾责蒸腾气化,共同参与调节全身津液代谢。脾肺肾三脏失司,水饮停聚而凝为痰湿,蕴结脘腑,困遏中阳,则影响脾胃升降协调。胆腑湿热,移热于胃则致湿热郁。《灵枢·四时气》言:“邪在胆,逆在胃。”胆失疏泄,邪热内生,横伐中土,影响脾胃运化而衍生湿浊,导致湿热蕴结,胃逆难安。此外,肝失疏泄、脾不统血能致血郁,血行不畅,瘀阻阳明经络,或精汁藏泄不利,脾胃运化失职,胃肠食积而发食郁,皆阻碍中州的升降协调,使胃腑难以顺降。
2 治则治法
腑有泄而不藏、实而不满的特性,譬如胃纳运水谷、胆藏泄精汁、小肠受盛化物、大肠传导糟粕的过程,皆有赖气机通畅、浊阴和降的生理状态。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是RE的基本病机,刘教授认为此责于气血怫郁、脏腑失调所致,治疗RE应以“通降”为治则核心,调理脏腑,化解诸郁。“通降”涵盖通腑、通络及降气、降浊。通降以解郁为前提,包括理气郁、化湿郁、祛痰郁、清热郁、活血郁、消食郁,而解郁之功当归于调理脏腑,燮理气血阴阳。刘教授治疗RE以调理脏腑、解郁通降为特色,强调“三位一体”的治疗方针,注重对RE患者辨调体质、防治结合。辨证准确是保证疾病治疗效果的前提,病证、方证、药证三位一体的辨证思路是临床辨证的关键点[9],RE的辨证施治应做到病证结合、方证相应、药证匹配。刘教授用药理归醇正、方求和缓、精当简约,体现孟河医派“和法缓治”[10]的学术根蒂。
2.1调理脏腑,解郁通降
2.1.1疏肝利胆,燮理升降法 RE患者除反酸、烧心外,可出现嗳气、脘腑胀满等肝胃不和症状,多与情绪不遂相关,恼怒、忧思可致气机郁滞症状加重。刘教授认为,情志不遂而生郁滞,木郁则气结,气结致酸逆。《血证论》曰:“木之性主于疏泄……没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张锡纯云:“戊土不降,甲木失根……胆胃上逆,木土壅迫,此痞满、噎膈所由来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肝胆主疏泄,能够枢调全身气机升降,若肝胆失疏,郁气横伐中土,则影响脾胃升清降浊。所以治疗RE肝胃不和证当疏肝利胆,以复胃气和降。刘教授临证常以越鞠丸、柴胡疏肝散或小柴胡汤为基础方,随症化裁,佐以绿梅花、玫瑰花、佛手、香橼增强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的效力。嗳气较甚者加旋覆花、代赭石降逆止噫;脘腑胀满甚者加豆蔻、砂仁、苍术、厚朴祛湿行气,宽中除满;郁久化热,反酸明显者配左金丸清热制酸。
2.1.2健脾化痰,调摄肺肾法 痰湿郁结胸脘,中焦气机升降失调,可致RE患者酸浊上泛的同时,伴见胸膺不适、咽喉似有痰梗等症状。《四圣心源》曰:“五脏六腑之经,不尽循于咽喉,而咽为六腑之通衢,喉为五脏之总门。”《柳选四家医案》云:“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肺虚则痰不易化,脾虚则湿不能运。”刘教授指出,脾生痰,肺贮痰,肺脾气机运化、通调水饮不利,则痰湿内蕴,痰性黏稠,久滞中焦有碍腑气顺降。刘教授治疗RE气郁痰阻证可予半夏厚朴汤、玄麦甘桔汤等加减,化痰开郁,健脾宽中,同时配伍浙贝母、白芥子、胖大海、紫苑等宣肺、祛痰、利咽之品,以奏健脾理肺之效,若见肺气失宣而伴便秘者,可佐全瓜蒌、紫苏子等润肠通便。肾主纳气,为生痰之本,刘教授认为,肾气不足,摄纳无权,影响脾气运化,肺气宣发,故健脾宣肺的同时可予补肾填精之品,如选用熟地黄、五味子、枸杞、蛤蚧、山萸肉等。
2.1.3清胆宁心,化湿降逆法 胆腑气机怫郁,精汁藏泄失疏,壅塞胃腑,或久郁化热,胆热移胃,腑气上冲,可致湿热郁结胆胃,表现为口苦咽干、胁肋胀痛、失眠心烦等症状,烧心及反酸较为明显,此多始于情志不遂,如郁怒、苦闷等。胆气郁滞影响胃腑通降,胃腑失和则中焦壅塞,阳明经气上逆,且胆气通心,郁久化火,痰热上扰亦可致心神不宁。刘教授喜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清热化湿,理气消痰,利胆和胃,湿热口苦甚者佐龙胆草、栀子等以助清热利胆。《景岳全书·不寐》引徐东皋云:“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同时可配伍合欢皮、远志、夜交藤、酸枣仁等宁心安神之品,以奏宁心谧胆、燮理阴阳之功。不寐甚重,且伴见焦虑、抑郁者,可配伍龙骨、牡蛎、磁石以重镇安神,并佐柴胡、佛手、香附、木蝴蝶、绿萼梅等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热盛阴伤者可加南北沙参、石斛、玉竹等益胃生津及百合、麦冬等清心安神。
2.1.4柔肝补脾,化瘀活络法 叶桂曰:“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疾病的发展常经历病位由浅至深、病邪由气及血的过程。临床部分RE患者伴有胸骨后刺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此系久病气血郁滞,瘀血阻络之证候。肝藏血、脾统血,共同参与全身气血循环。肝脾失调,可表现为肝血虚及脾气虚。肝血亏虚则肝失所养,肝气疏泄失常;脾气虚,无力运化,皆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郁滞脏腑、经络。刘教授强调久病存在虚、瘀的病理特点,治疗RE瘀血阻络在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同时,应注重柔肝补脾、养血生新。化瘀和络之方刘教授多用失笑散、丹参饮、活络效灵丹等化裁,并佐以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大枣等补益脾气,熟地黄、白芍养血柔肝。血脉瘀阻伴疼痛较甚者,可适当配伍莪术、三棱、水蛭、虻虫等破血逐瘀之品。
2.1.5和胃消食,通腑导滞法 RE患者反酸、烧心、嗳气等症状常在饱餐后加重。胃为“太仓”,主受纳及腐熟水谷,其容纳消化食物具有限度。饮食不节,食积胃脘,气机郁滞,影响胃之和降,则有碍胃气下传食糜于小肠。刘教授治疗RE常辅以健胃消食、化积通滞之药味,如山楂、六神曲、谷芽、麦芽、鸡内金,并配伍健脾理气及疏肝和胃之品如陈皮、木香、佛手、枳壳、绿萼梅等。《素问·五脏别论》曰:“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胃与大肠均有通降的生理特性,肠腑郁滞、传导失职同样影响胃之和降,故应调畅大肠气机以助胃通滞传导。针对RE伴有气秘的患者,临证可予六磨汤加减行气通腑;虚、秘者,可佐火麻仁、蜂蜜、桃仁等润肠通便,或麦冬、天冬、生地等养阴生津。
2.2辨调体质,防治结合 RE难以有效控制发病及愈后复发等问题仍是当前的临床诊疗难点,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RE诊疗新体系,可以实现有效预防并提高疗效。刘教授认为在辨证施治基础上,辨识体质、调理偏颇是实现RE防治并施的核心内容。体质是先天禀赋和后天给养所形成的形态、生理及心理等方面的固有特质[11]。正气不存,邪气可干,偏颇体质是疾病滋生的土壤,体质偏颇时机体羸弱,正气无力抗邪,则易致RE发病及治疗后复发。RE患者体质类型与证候类型具有相关性[12],譬如有学者研究发现湿热质、痰湿质、气郁质是RE患者较为多见的体质类型[13]。此外,RE胃镜分级与体质有关,A级多见湿热质、痰湿质,B级多见湿热质、气郁质,C级多见湿热质、血瘀质,D级多见阴虚质[14]。临床基于“九种体质”[15]分类,可为存在体质偏颇的亚健康人群因人制宜地选择个体化的养生方案,指导患者规避吸烟、饮酒、肥胖、饮食不节、情志不遂等不良因素的同时,运用中医特色的食、药、神、形、气、术养生方法,配合针刺、艾灸、拔罐、按摩、穴位贴敷等外治疗法,扶正气、避邪气,旨在降低RE的发病风险。
3 验案举隅
患者,男,50岁,2020年6月初诊,主诉:反酸、烧心间歇性发作2年。患者近2年来时感口中泛有酸水,胸骨后有灼痛感,饱餐后及夜间平卧时尤为明显,伴有口干口苦,大便难解,便质较硬,平素工作压力较重,情绪易急躁冲动,时感两胁胀痛,夜寐欠佳。2019年6月在当地医院查胃镜提示反流性食管炎(B级),予奥美拉唑镁肠溶片口服治疗,症状有所改善,但停药后易反复发作。舌红,苔黄干,有裂纹,脉弦。四诊合参,诊为吐酸病,辨证为肝胃郁热,胆热犯胃,热盛伤阴,治以泻热疏肝,利胆和胃,养阴生津,予黄连温胆汤合益胃汤、左金丸加减,药用:太子参15 g、白术10 g、白芍20 g、黄连3 g、吴茱萸1 g、法半夏10 g、竹茹10 g、枳壳10 g、陈皮6 g、茯苓10 g、栀子6 g、南沙参10 g、北沙参10 g、麦冬10 g、乌贼骨15 g、全瓜蒌20 g、合欢皮10 g、甘草3 g,共7剂,水煎服。上方加减随诊3个月,每诊均嘱患者身心共调,多参加娱乐活动,合理饮食,调理偏颇体质,复诊时患者反酸、胸骨后灼痛、口干口苦、胁痛、便秘等症状逐渐好转,2020年10月复查胃镜提示反流性食管炎(A级)。继诊3个月患者已无明显反酸、烧心等症状,2021年1月复查胃镜提示食管黏膜已无明显充血、糜烂等RE表现,后随访亦未诉特殊不适。
[按] 本案中患者西医诊断为RE,症见反酸、胸骨后烧灼感、口干口苦、两胁胀痛、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干,有裂纹,脉弦,四诊合参,察色按脉,辨病为吐酸病,辨证为肝胃郁热,胆热犯胃,热盛伤阴,当责于平素情志不遂,肝胆郁热,导致胃失和降,胃气携酸上逆,损伤食管黏膜而发为RE,且郁热久而耗伤阴液,表现口干、大便秘结等热盛伤阴之候。胃不和则卧不安,肝郁热盛,烦扰心神可致夜寐不佳。笔者以泻热疏肝、利胆和胃、养阴生津为治法遣方治之,方中左金丸、海螵蛸制酸护胃;栀子泻火除烦;半夏、竹茹降逆散结;枳壳、陈皮理气和胃;太子参、白术、茯苓健脾顾护后天之本;白芍柔肝敛阴;南沙参、北沙参、麦冬养阴生津;全瓜蒌润肠通便;合欢皮解郁安神;甘草调和药味。诸药配伍,立意中州“通降”,标本兼顾,泻热而无伤正之弊,养阴而无留寇之虞。此外,该患者具有气郁质的体质特点,刘教授嘱患者同调身心,畅达情志,调理偏颇体质,以降低治疗后的RE复发风险。
4 小 结
气血怫郁是RE的病机特点,本质上是由于脏腑失调产生的,当责于脏腑气血、阴阳功能的失常,脏腑失和可引发气、血、痰、火、湿、食诸郁。刘万里教授治疗RE以“通降”为治则核心,调理脏腑,化解诸郁。“通降”之意可以释义为通腑、通络及降气、降浊。通降当以解郁为前提,理气郁、化湿郁、祛痰郁、清热郁、活血郁、消食郁,散除郁结胃脘之邪气,疏通阳明经络气血。刘教授解郁通降诊疗RE,紧扣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辨治气滞、痰浊、湿热、瘀血等病理因素,调补脾胃、兼顾肾元,化解诸郁,同时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辨识体质、调理偏颇,实现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RE防治结合。刘教授治疗RE用药理归醇正、方求和缓、精当简约,颇具特色,体现孟河医派学术根蒂,值得进一步学习总结。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