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及防治策略

2022-11-28李嘉玲

畜禽业 2022年7期
关键词:病鸡脂肪肝蛋鸡

陈 磊,李嘉玲

(1.广东省珠海市高新区唐家湾镇农业服务中心,广东 珠海 519000;2.珠海市金湾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 珠海 519000)

0 引言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属于营养代谢性疾病的一种,病鸡肝细胞中有较多脂肪积存,从而使之患有脂肪肝疾病,会引发病鸡肝出血症状,或导致病鸡体重异常升高,或降低其产蛋率,甚至会因肝功能障碍或肝破裂而导致病鸡死亡。该病主要危害蛋鸡,发病率及致死率均较高,对养鸡场的危害较大。当前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境况下,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病率不断提高,该病具有多方面诱发因素,除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外,激素、营养、有毒物质等也可能诱发该病。

1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病病因分析

1.1 遗传因素

不同品种蛋鸡在同一饲养环境及饲养方式下感染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概率并不一致,说明该病可能是由遗传因素导致。相关专家在对同一鸡场的蛋鸡展开脂肪肝综合征遗传分析时发现,28%左右的病鸡为相同公鸡的后代,意味着遗传因素是导致蛋鸡感染脂肪肝综合征疾病的主要诱因。通过肝脏脂肪含量测定发现,不同品种蛋鸡脂肪含量并不一致,脂肪含量最低的蛋鸡为25.8%,最高者可达到49%[1]。同时不同品种蛋鸡对17β-雌二醇的敏感性并不一致,且在养鸡场蛋鸡脂肪肝综合征发病时,病鸡多属于同一品种,这也证实了遗传因素是诱发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之一。

1.2 环境因素

1.2.1 应激因素

营养摄入过低、光照不足、通风状况不佳等因素均可能导致鸡出现应激反应。应激发生时,机体需要调动大量能量抵御刺激,这会导致机体产生较强的分解代谢,会抑制其合成代谢的能力,如此会增大糖皮质激素分泌量,且会促进葡萄糖异生以及脂肪的合成。应激会影响蛋鸡的正常生长,会降低其转化率,并加快其体内脂肪沉积,从而诱发脂肪肝综合征。一些地区在接种疫苗之后,也会出现蛋鸡感染脂肪肝综合征的现象,这是由于疫苗接种带来了应激反应,使蛋鸡的机体脂肪代谢功能发生紊乱,因沉积了过多的肝脏脂肪,而使之患有脂肪肝综合征。

1.2.2 环境温度过高

环境温度升高会增大蛋鸡患脂肪肝综合征的概率,并会导致蛋鸡大量死亡。当鸡舍温度比正常温度高出20℃~30℃时,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会增高20%左右,因此,夏季高温时节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病率最高,且会带来较高的死亡率。高温状态下鸡自身对能量的需求会有所降低,因而脂肪分解量会下降,且较高的温度会促进脂肪酸的合成,进而会因脂肪堆积过量而诱发脂肪肝综合征。

1.2.3 饲养密度过大

养殖场规模化发展过程中蛋鸡常采用集约化饲养方式,这会给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病带来一定隐患,与采取地面平养方式的蛋鸡相比,笼养蛋鸡的发病率更高,这是由于笼养模式下蛋鸡活动空间不足,饲养密度过大,鸡的运动量下降,未能产生较高的自由活动能量消耗,导致存在过多剩余能量,这些能量会转化为脂肪而囤积在肝脏之中。同时笼养鸡无法自行摄取砂砾,采食成为了其补充营养的唯一途径,加之运动量不足,导致鸡胃的消化功能下降,进而会削弱脂肪的合成代谢功能,导致蛋鸡患脂肪肝综合征。

1.3 营养因素

1.3.1 能量摄入过多

相较于自由采食饲养模式而言,笼养蛋鸡患有脂肪肝综合征的概率更高,这是由于蛋鸡饲养中所饲喂的饲料含有过多能量,因能量摄入过多导致能量过剩,机体能量平衡被打破。摄入碳水化合物较多时,未被吸收的部分也会转化为脂肪囤积于肝脏之中,会导致肝细胞或血管壁变脆变薄,从而引发肝脏出血现象。经实验验证,饲喂玉米型高能日粮与大麦型低能日粮时,前者患有脂肪肝综合征的概率更高,主要是其中能量含量过高所致。

1.3.2 能量蛋白比过高

蛋鸡日粮中能量与蛋白的比例过高,也会导致鸡患脂肪肝综合征。实验分析发现,为蛋鸡饲喂能量蛋白比为66.94的日粮时,患脂肪肝综合征的概率高达30%,而能量蛋白比为60.92时,并未引发脂肪肝综合征[2]。这是由于脂肪需要在机体的肝脏内合成,脂肪与蛋白结合后才会运出肝脏。若饲料中的能量较高,蛋白含量较低,虽会合成较多的脂肪,但由于蛋白含量不足,难以与脂肪有效结合,便会导致脂肪大量沉积于肝脏内,进而诱发脂肪肝综合征。

1.3.3 能量来源差异

饲喂蛋鸡的饲料来源途径不一致,对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诱发概率并不一致。以大麦、小麦或麦麸作为饲料能量来源,比以玉米为能量来源的蛋鸡患脂肪肝综合征的概率更低,这是由于谷物中多聚糖含量较高,对脂肪肝综合征疾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将玉米作为能量来源添加于蛋鸡饲料之中则会导致蛋鸡肝脏、腹部沉积大量脂肪,从而引发脂肪肝综合征。与喂养玉米大豆型日粮的蛋鸡相比,以玉米渔粉为日粮的蛋鸡肝脏中的脂肪含量更高。而利用燕麦取代大豆可使笼养蛋鸡的干重下降,也可降低其体内脂肪含量,能够降低肝出血的严重程度,且不会影响蛋鸡的产蛋量,这说明日粮中能量及蛋白的来源是导致蛋鸡脂肪肝综合征发生的原因之一。

1.4 激素因素

蛋鸡体内的雌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等激素含量的高低会对能量代谢能力产生影响,若激素含量过高会加快碳水化合物向脂肪的转化,会促进游离脂肪酸形成,且会对脂肪酸氧化反应产生抑制、降低膜磷脂组成,导致蛋鸡机体对致病因素具有更高的敏感性,从而会引发脂肪肝综合征。对出现肝脏脂肪变性的蛋鸡做血清检查时,可发现其中雌二醇浓度较正常鸡更高,这说明鸡脂肪肝综合征会受到脂肪、能量二者间关系的影响。

1.5 毒物因素

1.5.1 霉菌及其他毒素

黄曲霉毒素会导致肝脏受损,并降低肝功能,且会抑制脂蛋白合成,进而会使肝脏因代谢能力下降而出现大量脂肪沉积现象,或导致肝脏出血。饲料当中黄曲霉毒素含量高于20 mg/kg,便会导致蛋鸡产蛋量下降,会使蛋鸡肝脏脂肪含量大幅提升,通常可提高55%左右,并且蛋鸡肝脏会肿胀变脆,且逐渐转为黄色。如果蛋鸡饲料中含有15%左右的菜籽饼,以此饲料饲喂蛋鸡几周后,蛋鸡的肝脏会出现质变现象,或发生肝脏出血,这是由于菜籽饼中含有芥子酸等毒素会导致蛋鸡患脂肪肝综合征。

1.5.2 药物与毒物损伤

蛋鸡服用某些药物或受到化学毒素影响时也会患上脂肪肝,主要是由于这些药物或化学毒素会对肝脏中蛋白质的合成产生影响,使肝脏内脂肪酸氧化率下降、降低蛋白合成量、提高甘油三酯生成含量,进而导致蛋鸡出现脂肪肝。其中脂肪肝诱发的主要药物是四环素,作为抗合成代谢药物之一,此药物可对细菌蛋白质合成产生影响,进而起到抑菌功效,但同时也会抑制机体载脂蛋白合成,会削弱肝脏功能,进而减少极低密度脂蛋白释放量,使蛋鸡肝脏内出现大量的甘油三酯堆积。

2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临床症状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主要发病群体是肥胖鸡或重型鸡,病鸡患病时症状表现并不一致。初期发病的症状并不明显,主要是体重有所增加,比正常鸡体重高出25%左右。若饲养密度过大,或驱赶、捉鸡时所应用方式不适合,蛋鸡会出现剧烈反应,进而导致其病情加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死亡。病鸡发病时精神状态不佳,常趴伏于地,腹部朝下,用手触碰会发现腹部较为绵软且下腹处存在脂肪厚度较大的组织结构,鸡冠及肉簪会发绀,之后会逐步转为黄色,并且会逐渐萎缩变小,发病后病鸡的产蛋量会快速下降。正常状态下,产蛋量高达60%~70%的病鸡,患病后会下降至10%~40%,甚至出现绝产现象[3]。一些病鸡发病后体温并没有较大改变,但会出现进食量下降现象,排出水样稀便,颜色为黄中带绿。病情加重后,病鸡较为贪睡或完全瘫痪,后期其鸡冠及肉簪会由温转冷,脚部也会逐渐变凉,几小时后便会死亡。

3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防治策略

3.1 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等环境因素影响

蛋鸡饲喂要足量按时饲喂,不可将受潮发霉或发生突变的饲料喂食给蛋鸡,日常饲养中要加大蛋鸡运动量,尽可能降低应激因素,确保饮水的充足性,并保证每日蛋鸡可接受到充足光照,且应做好饲养环境的通风处理,及时将鸡舍内的氨气等有害气体排出,降低鸡舍附近的噪音,加强鸡舍内温湿度的合理调控,控制好饲养密度,防止因过于拥挤、环境温度过高等因素导致鸡出现热应激反应,进而诱发蛋鸡脂肪肝综合征。

3.2 强化饲喂管控力度、避免因营养因素引发疾病

3.2.1 应用限制饲喂方法、防止能量摄入过多

若蛋鸡体重高于同日龄蛋鸡,或是比标准体重高出许多,应对此部分蛋鸡的饲喂量加以限制,以防蛋鸡患上脂肪肝综合征。应以蛋鸡所处产蛋阶段为依据,结合环境温度情况引入阶段性饲喂方式,应动态监测处于育雏阶段及育成阶段蛋鸡的体重变化情况,一旦发现蛋鸡体重高于标准体重5%,应及时采取限制饲喂方法。蛋鸡饲养中尽量不采取无限制自由采食方法,而应对其饲料量加以控制,以使之体重科学增长。产蛋高峰来临前的鸡群,要降低其饲料限制,产后则可加大饲喂限制力度。限制饲喂方法通常应于鸡达到120日龄后开始,限制量应控制在8%~12%[4]。通过鸡体整齐率、体重达标率控制,可增强蛋鸡饲养效果,提高蛋鸡产蛋量,同时也能有效防控脂肪肝综合征。已经患有脂肪肝综合征的蛋鸡,应维持原有饲喂次数,但可适当降低各次饲喂量,每日总饲喂量的降幅应控制在20%~25%。

3.2.2 做好多种营养元素添加、设置合理的能量蛋白比

3.2.2.1 科学搭配日粮

结合不同品种蛋鸡的产蛋率高低,合理调配蛋鸡的日粮,确保能量与生产性能比不超出合理范围。蛋鸡产蛋量若高于80%,鸡饲料的蛋能比应控制在60左右,若产蛋率低于80%、高于65%,蛋能比应以54为宜。日粮的总能水平应为10.46~11.30 MJ/kg,如此可预防脂肪肝综合征疾病,且蛋鸡产蛋量并不会发生改变。此外,可将饲料中部分玉米替换为麸皮,替换量应控制在5%~10%,既能降低饲料能量水平,也可有效降低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病概率。

3.2.2.2 合理添加营养元素

处于产蛋高峰期的蛋鸡或是夏季高温时节,蛋鸡的饲料中蛋氨酸的含量应控制在8 g/kg,添加1 g/kg的氯化胆碱,同时VE及VB12的含量也应保持在20 IU及0.012 mg/kg,以此降低蛋鸡患上鸡脂肪肝综合征的概率。已患有该病的病鸡,其饲料中蛋氨酸的含量应调整为10 kg/kg,且应在其饲料中添加氯化胆碱20 g/kg、VE100 IU以及VB120.12 mg/kg,病鸡的营养元素添加时长应持续14~28 d。蛋鸡超过112日龄后,在其产蛋率未达到5%之前,日粮中应添加2%~2.5%的钙元素,产蛋率高于5%以后,再更换为正常的蛋鸡饲料[5]。

3.2.2.3 加强日粮中油脂类成分添加

蛋鸡日粮中添加不同种油脂对蛋鸡的体脂形成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并可有效抑制体脂沉积。适宜添加在蛋鸡日粮中的油脂类为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红花油、亚麻油等。饲喂添加油脂类成分的日粮后,即便蛋鸡含有较高的脂肪含量,也可有效抑制脂肪的形成,并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控制甘油三酯含量升高,对蛋鸡脂肪肝综合征发病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3.3 合理应用抗氧化剂、消除激素因素影响

3.3.1 添加适量抗氧化剂

肝脏脂肪不具备较高的抗氧化功能,VE、黄酮类化合物对氧化应激损伤有预防效果,且可防止出现因脂质过氧化导致的肝纤维化现象。因此将这些抗氧化剂添加到蛋鸡日粮之中,对其脂肪肝的产生有明显的防控效果。在日粮中添加适量二氢吡啶,可加快蛋鸡体内脂肪的调动与分解,降低其肝脏脂肪的沉积量,利于防止自由基损伤肝脏,对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病产生有效控制作用。

3.3.2 合理添加甜菜碱

甜菜碱中含有一定的甲基成分,可对肉碱及氨基酸的合成产生促进,利于加快细胞线粒体中游离脂肪酸的氧化反应,使机体重新分配或者降低体脂含量。可利用甜菜碱取代饲料中的胆碱或DL蛋氨酸,加快脂肪代谢速度,并节约饲料成本。通过分析发现,相较于饲喂胆碱的蛋鸡而言,饲喂甜菜碱的蛋鸡肝脏脂肪量更低,并且蛋鸡体内的蛋白质含量更高。同时,将0.03%的甜菜碱添加于饲料当中,能够有效降低鸡的腹脂率,也可使之肝脂率下降,从而有效预防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生。

3.4 科学应用中草药

在机体脂肪代谢功能调节方面,中草药具有显著作用,并且可有效预防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生。采用中医方法治疗脂肪肝,应以疏肝解郁为基础,并做好活血化瘀,且同步采用解毒化热、滋养肝肾等其他方法。如针对患有脂肪肝综合征的海兰白蛋鸡,以山楂、姜黄、首乌等多种中草药作为治疗药物,病鸡的血清载脂蛋白含量会显著增加,且胆固醇可明显降低。同时中草药在蛋鸡脂肪肝出血综合征的预防与治疗方面也有明显效果,主要应用药物为白芍、生地、当归、龙胆草等,这些药物对蛋鸡血清中的钙含量及肝脂含量有明显的降低效果,并可使蛋鸡的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得到提升,利于降低血清总脂及甘油三酯的水平。

4 结语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病原因较多,除了遗传因素之外,应激因素、饲养温度过高、饲养环境不佳等环境因素也会诱发此病。另外,饲养过程中,饲料能量摄入过多、能量蛋白比过高或能量来源存在差异也会导致蛋鸡患有脂肪肝综合征。激素因素、毒物因素也是主要的发病原因。针对该病的预防与控制,要注意科学调配饲料,并应用限制性饲喂方法,且要强化饲养管理效果,同时应注意做好饲料中营养元素、油脂类成分、抗氧化剂、甜菜碱等成分的添加,也可通过中草药预防与治疗脂肪肝综合征。饲养实践中应对这些防控方法进行科学选择与合理应用,进而降低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病率。

猜你喜欢

病鸡脂肪肝蛋鸡
瘦人也会得脂肪肝
蛋鸡多产蛋要过三道关
一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治措施
金钱龟脂肪肝病继发感染症的诊治报告
脂肪肝 不简单
王迎春:非肥胖脂肪肝
春季蛋鸡养殖三防
鸡维生素B1缺乏症的诊治分析
鸡病毒性产蛋降低症的药物治疗效果
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