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草原放牧羊常见寄生虫及致病菌的鉴定诊断及防治措施

2022-11-28徐创青

畜禽业 2022年7期
关键词:病羊牧区细菌性

徐创青

(甘肃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甘肃 张掖734031)

0 引言

在我国草原上羊的饲养方式主要是以放牧为主,草原是许多细菌和寄生虫的栖息之地,在放牧过程中很容易被羊采食,导致其感染而发病。放牧羊的体内和体表常寄生各种寄生虫,主要包括消化道线虫、脑包虫、棘球蚴、羊狂蝇蛆等,另外也存在着羊梭菌、布氏杆菌、巴氏杆菌等致病菌。大部分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性疾病的发生主要与其生长、繁殖有直接的关系,一般主要集中在冬季和初春时节。寄生虫性疾病主要是与宿主(羊)争夺营养物质,破坏天然防御屏障,引发各种继发性传染病;细菌性疾病主要是病菌入侵羊机体后引起其全身性的感染,破坏全身组织器官,使羊表现出相应的疾病症状。无论是寄生虫性疾病还是细菌性疾病,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造成羊群大范围的发病甚至死亡,严重影响养殖经济效益。

1 常见的寄生虫性疾病

1.1 脑包虫病

脑包虫病又称脑多头蚴病,该病是由多头带绦虫的中绦期蚴虫(脑多头蚴)寄生于羊的脑或脊髓内而引起的一种疾病。该病在国内分布很广,在西北、东北和内蒙古等草原牧区多呈地方性流行,多发生于2岁前的羊,牧羊犬是主要传染源。病羊初期出现体温升高,呼吸、脉搏加快,有前冲后退、躺卧等神经症状,常常在数日内死亡;能耐过的羊疾病症状转变为慢性表现,随着多头蚴包囊的增大,压迫脑组织不同部位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症状,若压迫一侧大脑半球,病羊常向另一侧作转圈运动。急性死亡的病羊有脑膜炎与脑炎病变,慢性病例剖检可在脑或脊髓组织中发现数个多头蚴囊泡。该病的诊断需要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典型临床症状、头部触诊等进行综合判断,并结合病理解剖结果进行诊断;也可使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测脑多头蚴抗体,具有特异性好、敏感性高、操作方便等优点。

1.2 胃肠道线虫病

引起羊胃肠道线虫病的病原体线虫种类很多,包括捻转血矛线虫、羊仰口线虫、食道口线虫、毛首线虫等。常常寄生在羊的胃肠道而引起以下痢、血便、持续消瘦和生产性能严重下降[1]为主要特征的寄生线虫病,严重时可引起羊只大批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草原放牧的羊通过采食被污染的牧草或饮水而感染,患病的羊常常会表现出结膜苍白,下颌间和下腹部水肿,便稀或便秘,体质瘦弱,严重时造成死亡。剖检时除有一般营养不良性变化外,常可见寄生部位或幼虫移行道内的卡他性或出血性、坏死性炎症。临诊症状可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粪便检查或动物剖检,对多数胃肠道线虫病可采肠道病理通过饱和盐水漂浮法进行筛查,筛出虫体或者虫卵进行镜检即可确诊。

1.3 棘球蚴病

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由细粒棘球绦虫的中绦期幼虫棘球蚴寄生于羊的肝脏、肺脏和心脏等组织中所引起。人和各种野生的啮齿类也可感染。棘球蚴虫种类较多,在我国以细粒棘球绦虫为多见,主要分布在西北牧区等地。绵羊是细粒棘球绦虫最适宜的中间宿主,牧羊犬与放牧的羊群接触密切,吃到虫卵的机会多;牧羊犬又常可吃到绵羊含细粒棘球蚴的内脏,因而造成了绵羊和犬之间的交叉感染,而人的感染是通过犬间接性感染。感染棘球蚴的羊主要表现为被毛逆立,时常脱毛、消瘦、咳嗽、倒地不起。病理解剖可见肝脏和肺脏上有许多大小不等、灰白或浅黄、呈球形或卵圆形的囊泡。直接通过临床表现诊断该病较困难,只有通过尸检才能确诊。另外,也可采用间接血细胞凝集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棘球蚴的抗体进行检测,检出率较高。

1.4 羊狂蝇蛆病

羊狂蝇蛆病又称羊鼻蝇蛆病,是由羊狂蝇幼虫寄生于羊鼻腔及其附近腔窦而引起的慢性炎症。该病在我国北方牧区普遍存在,流行严重地区的绵羊感染率可高达80%。该病的发生具有明显季节性,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9月的炎热夏季。成虫侵袭羊群产幼虫时,羊群骚动、惊慌不安、互相拥挤、频频摇头、喷鼻,将鼻孔抵于地面。病羊鼻腔可见浆液性、黏液性、脓性鼻液流出,有时带血;鼻液干涸成痂,堵塞鼻孔,影响呼吸,时常也表现喷鼻、甩鼻子等症状。诊断需要根据症状、流行特点和剖检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2 常见的细菌性疾病

2.1 羊链球菌病

羊链球菌病是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该病主要由羊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绵羊和山羊均易感染该病原。在草原该病主要发生在冬季,羊群之间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者蚊虫叮咬进行传播。带菌的羊可以通过排泄物(如粪便、尿液、鼻液等)将链球菌大量排入环境中,病菌对外界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常温条件下能够存活100 d。在羊群中可见患该病的羊不表现出任何明显的症状,并很快死亡。症状稍轻的羊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明显升高,可视黏膜分泌出脓性分泌物[2],咽喉部有出血肿胀的现象,在该病程的后期,还会出现神经性症状,如四肢卧地,四肢呈游泳状划动,四肢痉挛和颈部肌肉痉挛,部分羊不断发出尖叫声,有时表现出磨牙等神经症状。解剖可见内脏多器官表现出广泛性的出血,如下颌淋巴结、肺脏、肠道等都有明显的弥散性出血。对该病菌的确诊需要采集病羊的病料进行染色镜检和细菌培养,通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典型的短链状革兰氏阳性球形菌,病料接种于普通培养基或者血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 h,普通培养基上可见表面光滑、灰白透明、露滴状的单个菌。

2.2 羊梭菌病

羊梭菌疾病是由梭菌属的病原菌引起羊的一类传染疾病的总称,包括羔羊痢疾、羊猝疽、羊肠毒血症、羊快疫、羊黑疫等疾病。该类疾病的临床特点是发病急促、病程短暂、死亡率高。病原菌包括B型产气荚膜梭菌、C型产气荚膜梭菌、D型产气荚膜梭菌、腐败梭菌等,常引起羔羊和育肥羊发病,病羊和带菌羊是主要传染源,该病多发生在早春和秋、冬季节。健康羊采食了被病原菌污染的饲草、饲料、饮水后,病菌即进入胃肠道。饲料突然变换引起肠道正常消化机能紊乱或破坏时,细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并经机体吸收引起发病。羔羊痢疾一般多为急性或亚急性经过,最初发病羔羊精神沉郁,低头弓背,进而拒食,喜卧,发生持续性腹泻,排黄色稀便或带血色。后期羔羊出现肛门失禁,脱水、虚弱、卧地不起,病死率可达100%[3]。羊肠毒血症一般表现为病症突然出现并在2~4 h死亡,病羊死前步态不稳、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全身肌肉震颤、磨牙甩头、倒地抽搐、左右翻滚、角弓反张、鼻流白沫、眼结膜和口黏膜苍白、四肢和耳尖发冷、发出哀鸣、进入昏迷状态而死亡。羊快疫一般发病突然,通常在出现症状后数分钟至几小时死亡。常见病羊放牧时死在牧场上或清晨发现死于圈内,有的病羊死前磨牙呻吟、痉挛,口内流出带有血色的泡沫。羊黑疫的疾病症状与羊快疫、羊肠毒血症极相似,病程极短,多数未见症状突然死亡,少数可延长1~2 d。诊断羊梭菌病在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方面极易混淆,确诊须依靠病原分离和毒素中和试验。病原分离通常是在病羊临死或刚死时采取病料,用厌气培养法分离出纯培养菌株,再做形态学检查和生化试验进行菌种鉴定。

2.3 羊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引起公羊附睾炎、母羊不孕不育、流产等生殖系统疾病,也可引起部分器官的局部增生性病变。布鲁氏菌可感染除羊以外的其他家畜,草原放牧的绵羊和山羊为主要的宿主,羊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羊或带菌羊,病原菌随其精液、乳汁、脓液,特别是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及子宫渗出物等排出体外,通过污染饮水、饲料、用具和草场等引起其他羊的感染。羊布鲁氏菌病的主要感染途径是消化道,其次是生殖道、皮肤和黏膜。感染该病菌的羊初期阶段会出现复发性菌血症,并表现出多器官的炎症。病理特征变化主要在生殖器官和流产胎儿,解剖可见网状内皮组织丰富的器官有弥散性或局灶性肉芽组织增生,形成肉芽肿结节。诊断依据临诊症状、流行病学特点和血清学检查进行综合诊断,血清学检查多采用布鲁氏菌水解素皮内注射法进行变态反应诊断,可大大提高检出率。

2.4 羊巴氏杆菌病

羊巴氏杆菌病也称出血性败血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溶血性曼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发生于断奶羔羊,也发生于1岁左右的绵羊。该病在冬末及春初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应激因素对其发生影响很大。急性病例常见于哺乳羔羊,多无明显症状,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死亡,剖检全身淋巴结肿胀,浆膜、黏膜有出血点。亚急性病例的羊出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呼吸急促,颈部、胸前部肿胀;先便秘后腹泻,常于重度腹泻后死亡。剖检可见颈部、胸部皮下胶样水肿和出血;全身淋巴结水肿、出血;上呼吸道黏膜充血、出血,其中有淡红色泡沫状液体。肺明显淤血、水肿、出血;皱胃和盲肠水肿、出血和溃疡。该病的诊断常常根据流行病学及采集病羊的血液、脏器分离鉴定巴氏杆菌以作出确诊。

3 防控面临的问题

3.1 防控意识缺乏

在草原牧羊的牧民,由于其世代都是以放牧为生,在疾病的防控方面主要通过经验进行自行饲喂。草原牧区的牧民对细菌性和寄生虫性疾病的理论认识不全面,缺乏对该类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意识,针对外源性传入的细菌性或者寄生虫性传染病常常缺乏科学、合理的防控策略和技术手段,即使出现部分羊有相应的疾病症状也未能够引起重视,这都是造成草原牧区寄生虫性、细菌性疾病难以防控的原因之一。

3.2 防控监管不足

草原牧区由于其地域面积大、牧群较为分散的特点,极大地增加了防疫监管部门的监管难度。另外,由于当地的许多牧民在进行羊交易时常常避开检疫部门进行交易,造成细菌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在不同牧群之间相互传播。牧民自行屠宰未经过检疫的羊时,羊的内脏中含有的大量病原菌或寄生虫会通过其他的动物进行传播。

3.3 牧区环境卫生较差

由于草原牧区长时间放牧,牧民对周围的环境卫生不够重视,牧民不注重对羊圈环境卫生的清理、羊粪堆放不合理等因素促进了病原的繁殖和传播。如病死的羊尸体长时间放置到牧区周围,造成草原及周围水源的污染,促进了病原菌的传播。牧民的生活区和羊舍相距较近,增加了各类寄生虫疾病、细菌性疾病在人畜之间传播的机会。

3.4 药物的滥用

由于对寄生虫、病原菌缺乏认识,针对不同季节进行驱虫时,不能准确选择使用有效的驱虫药,或者掌握不好用药的剂量,影响了防控寄生虫或者细菌的效果。另外,目前市场上流通的防控药物种类繁多,增加了草原牧区牧民对不同药物的认识难度,常常凭借经验随意用药,造成病原菌出现耐药的情况。

4 寄生虫及细菌性疾病的防控对策

4.1 制定合理的防控程序

首先,应该按照草原牧区的海拔、气候条件、温度等因素开展寄生虫、细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其次,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有针对性地在不同的季节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程序。如选定不同的驱虫时间,羊驱虫应在每年的4—5月和10—11月进行[4]。要合理地选择驱虫及灭菌的药物,选购驱虫药时要遵循“高效、低毒、广谱、价廉、使用方便”的原则。

4.2 净化草原牧区环境

按照相关监管部门对草原牧区的管理要求,进行定期放牧、合理放牧。加强对牧区羊舍条件的改善,提高饲养环境的卫生水平。对生产中产生的废料、养殖粪污、病死畜尸体以及生活中的垃圾要进行及时清理,做好灭蚊灭蝇工作。另外,对牧羊犬定期驱虫,降低细菌或者寄生虫感染的风险。

4.3 加大技术培训宣传

应该加大对草原牧区牧民对寄生虫、细菌等疾病的防控理论知识培训,系统性地学习掌握科学养殖和疾病防控知识。可采用集中培训、现场指导以及示范基地参观等多种形式,提高牧民对寄生虫病害的认识,掌握科学的防控知识,降低疫病的发生率。

4.4 增强监管力度

各区域防疫机构应根据寄生虫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在草原牧区制定合理的防疫制度和措施,同时加强牧区人员的管理,重视细菌、寄生虫检测设备的购置,加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对常出现细菌性、寄生虫性疾病流行的草原牧区应多开展相关的宣传工作和技术指导工作,切实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将寄生虫性疾病和细菌性疾病的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5 寄生虫及细菌性疾病的治疗

5.1 寄生虫性疾病

寄生虫疾病可采用外科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也可使用丙硫咪唑、伊维菌素等药物进行定期驱虫[5]。除此之外,常用的治疗羊寄生虫病的药物还有吡喹酮,一般使用剂量为5 mg/(kg体重);氢溴酸槟榔碱,使用剂量为2 mg/(kg体重)。

5.2 细菌性疾病

对常见的羊细菌性病,如羊链球菌病、羊梭菌病、羊布病、羊巴氏杆菌病等,一般是先通过定期疫苗免疫的方式进行防控,如羊快疫、羊猝疽、羊肠毒血症三联苗。对羊梭菌病在发病早期可使用抗毒素血清进行紧急治疗,配合使用土霉素、青霉素等有一定的疗效。羊链球菌具有很强的耐药性,有条件的牧场在治疗之前进行药敏试验筛选敏感药物,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一般常用青霉素30万~60万IU/只,肌肉注射,2次/d,连用3 d;或肌注10%的磺胺噻唑10 mg,2次/d,连用3 d。对于局部皮肤发生肿大或者溃烂的,可进行简单清创后,涂擦红霉素软膏等抑菌药物。

6 结语

草原牧区寄生虫病和细菌病的防控是一项持续而艰巨的任务。在日常饲养管理中要从各方面多加注意,尤其是在卫生、饲料营养、消毒、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减少病原菌的存在,为羊群健康营造良好的环境。通过政府部门的部署、监督以及相应的技术服务,提高牧民对防控工作的认识,并加强相应知识技能的学习,将寄生虫病和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当羊群发病时,要及时隔离,并尽快鉴别诊断,从而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减少经济损失。

猜你喜欢

病羊牧区细菌性
历史上那些骇人的细菌性传染病
棚菜出现各种“烂” 重防细菌性病害
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诊断、预防及治疗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调查研究
新巴尔虎左旗
山东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治分析
绒山羊尿结石的诊治
关于加快建设农村牧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