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病毒致病机制及防控措施
2022-11-28王燚,汪奎
王 燚,汪 奎
(大方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 大方 551699)
0 引言
猪瘟可以通过接触进行传播,在临床方面分成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非典型性和不明显型等类型,随着养猪业的快速发展,猪群感染猪瘟病毒后,在临床表现的症状不太明显,且病程逐渐延长,因此非典型性猪瘟是目前猪群发病的主要表现形式。病猪可以长期向养殖环境持续排放病毒,并且毒株类型变化较大,使用疫苗进行防治效果不明显。
据统计,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养猪数量和密度逐渐增加,猪瘟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普遍发生,尤其是意大利、德国、荷兰和西班牙等发病率较高,给当地的养猪业带来严重打击。我国一些养猪场也呈散发性流行,科研人员已经从许多省、市或地区分离到猪瘟病毒,由于科学技术水平有限,难以从根本上分析出猪瘟病毒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
1 病原学
1.1 病原形态
猪瘟病毒是一种球状病毒,具有囊膜,在其表面长出许多糖蛋白纤突,整个病毒大小为40~50 nm,光核衣壳的直径就可以达到29 nm。
1.2 病理特性
感染猪瘟病毒的猪只可以通过粪便、尿液、眼睛或鼻腔的分泌物向环境中排放大量病毒,具有较高的感染性,会对养猪环境中的饲料或饮水产生污染,不同品种或年龄的猪只摄入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而感染发病。尤其是仔猪自身各个组织器官发育不健全,对猪瘟病毒更加敏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通常情况下健康猪只感染猪瘟病毒后,猪瘟病毒首先在咽部淋巴和扁桃体内开始繁殖,致使机体发生败血症,随着血液或淋巴向全身进行扩散[1]。
实验证明,将猪瘟病毒接种在健康猪只后3 d,就可以在血液内检测到猪瘟病毒,仅仅经过几个小时血液中病毒含量就可以达到高峰。如果给绵羊、犊牛或山羊接种猪瘟病毒,这些动物不会出现任何症状。如果给健康家兔接种猪瘟病毒,家兔会出现体温升高症状。给乳鼠注射猪瘟病毒,经过连续传代后,病毒会对健康鼠造成危害。由此可见,对于猪瘟病毒来讲,猪群属于易感动物。
1.3 血清学和遗传特性
目前,猪瘟病毒血清型比较单一,只有一个血清型,毒株在自然环境中的毒力有明显区别,病毒科研人员将猪瘟病毒分成不同的群或种类,例如有的分成 A、B 2群,前者有人工培育的弱毒株和流行的强毒株,后着有中毒株、低毒株或无毒等。
根据疾病流行调查和血清中和试验,科研人员可以充分证明猪瘟病毒存在血清学变种,只是属于一个血清型而已。临床发现,在日本北部发生的猪瘟与中国台湾省分离的猪瘟病毒,同属一群,证明猪瘟病毒在流行病学方面具有多样性,呈一定的分布规律。并且分布规律在致病性、抗原性和遗传特性等方面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对不同地区猪瘟病毒的遗传分型和进化进行对比研究,可以证实不同猪瘟病毒毒株有一定的遗传关系,且各毒株之间还存在着免疫关系,这样对今后有效防控猪瘟具有重要意义[2]。
2 猪瘟病毒致病机制
2.1 免疫病理学
猪瘟病毒在自然环境中具有强烈的抵抗力和感染力,健康猪只感染猪瘟病毒后,病毒通过消化道在淋巴系统进行快速增殖,致使机体发生持续高热,食欲下降、采食减少或停止、黏膜和皮肤颜色发红,机体出现痉挛或失调,精神极度萎靡、处于昏睡状态,随着病情加重,黏膜受损严重,扁桃体出血糜烂。
猪只感染急性型猪瘟时,发病突然,病程很短,在很短时间内会死亡。在发病初期,猪瘟病毒从成团细胞中或单个细胞中出现,逐渐发展到全身细胞中出现,随后猪瘟病毒侵害体表皮肤组织、舌涎腺、扁桃体细胞、脑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单核白细胞和血管窦状隙等。随着病猪病情加重,体表皮肤发红、粒细胞多,促使神经症状发生,此时体温开始下降,最后衰竭死亡。
2.2 体外细胞培养特点
在体外细胞中对猪瘟病毒进行培养,没有看到细胞发生病变的现象。猪瘟病毒的弱毒株能够促使机体巨噬细胞增殖,最终成为单细胞层。同时采取原代细胞增殖猪瘟弱毒疫苗时,可以增加原代细胞的传代次数和维持时间,这可以说明,在生产猪瘟病毒疫苗时可以通过接毒后收获病毒。但是由于体外细胞培养中滴度较低,这样就给制作猪瘟病毒疫苗带来一定难度,也是今后科研工作必须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实验证明,猪瘟病毒在体外细胞培养中具有促进性,并且猪瘟病毒能够对病猪的多种细胞产生严重伤害,甚至致使病猪很快死亡。同时猪瘟病毒在不同细胞内的增殖速度有明显区别,对淋巴系统细胞有嗜性。在脑培养物中的神经元中增殖,致使培养物中的细胞种类减少,病猪出现典型的神经系症状,并且在病猪的脑神经元和细胞中可以检测到猪瘟病毒[3]。
2.3 体内复制特点
猪瘟病毒侵入机体后,可以吸附在细胞表面,通过细胞的囊膜糖蛋白经受体介导的胞饮作用而感染细胞。目前,科研人员主要研究细胞非结构蛋白的表达,而对于猪瘟病毒侵入细胞或细胞核后释放病毒的机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 流行特点
我国在2019年出现猪瘟大面积流行后,目前养猪场还存在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并且猪群发病日龄逐渐变小,猪瘟病毒对仔猪产生的危害相对较大。同时在临床方面猪群感染猪瘟病毒后,表现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也不太典型,逐渐向区域温和型发展,猪群病程也相对延长,并且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有所降低。
猪瘟的主要传染源是发病猪群,病猪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含量大量猪瘟病毒,病死猪只的血液、肌肉或脏器内都可以分离出猪瘟病毒。养殖环境中的饲料或饮水受到猪瘟病毒的污染后,极易将病毒传播给健康猪群。因此一旦发现猪群感染发病,须立即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病情扩散,致使猪瘟大面积流行[4]。
猪瘟病毒的传播途径比较复杂,不仅可以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还可以通过结膜传染,另外母猪感染猪瘟病毒后,通过胎盘可以将病毒传播给仔猪。所以说猪瘟既可以进行水平传播,又可以进行垂直传播,这也是猪瘟难以防控的主要原因,因此生产实践中可以结合猪瘟传播途径进行防控。
猪群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随着养殖数量的增加,在受到猪瘟病毒侵害后,体质严重下降。如果环境中病原微生物蓄积较多,或猪群养殖环境条件差,病猪极易发生继发或混合感染其他疾病,这样病猪在临床方面表现的症状就更加复杂,给兽医诊断病情或用药增加难度。同时如果防控措施不当,还会发生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给整个养猪场造成毁灭性打击,甚至危害整个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4 临床症状
4.1 急性型
猪群发病突然、病猪持续高热、黏膜和皮肤颜色发绀且有点状出血。发病仔猪往往出现神经症状,昏睡不醒、打颤或痉挛。在发病后7~21 d死亡。
4.2 亚急性型
相对急性型来讲,亚急性型症状比较温和,病猪腹部、四肢和耳朵皮肤发绀,有出血点,病程较长,大约维持21 d。
4.3 慢性型
病猪体温基本正常,没有出现明显体温升高情况,出现行走无力、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皮肤颜色呈紫色或死结痂现象。发病期间病程较长,能够维持30 d以上,致使机体严重消瘦、贫血、常常卧地不起。
4.4 非典型猪瘟
病猪皮肤颜色正常,发生死亡现象的大部分是仔猪。病猪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也不典型。病猪体温呈稽留热,在40℃左右,精神不振、食欲时好时坏,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由于病程较长,长期下来,病猪机体下降、营养摄入不良,逐渐消瘦和贫血,死亡率大大增加,有的病猪可以耐过病毒,但是因体质发育受到影响,从而成为小僵猪被淘汰。
5 诊断
由于猪瘟属于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在猪群生产中可以快速传播,我国将猪瘟列为一类传染病,同时猪瘟在国外也经常暴发,所以猪瘟会给整个养猪业带来很大困难,在防控疾病方面也会更严峻[5]。
目前在临床方面大多数重视症状、病变和实验室检测等,将疾病流行特点和病症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初步判断。实验室常常进行病毒培养与分离、家兔接种试验、酶标抗体试验、荧光抗体试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等。为了正确掌握猪群的抗体水平,可以使用血清学诊断方法,帮助猪群调节免疫程序或检测疫苗接种效果,可以为免疫接种提供理论依据,但是不能应用于疾病防治。
6 防控措施
科学设计生物安全结构,完善生产设施设备,分析疾病传播途径和特点,制定合理的消毒措施,严格落实和执行,保证猪群在没有接种疫苗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强自身免疫力抵御病毒的能力,达到健康养殖和提高猪群健康的目的[6]。
6.1 科学设计生物安全结构
以猪群为保护中心,通过分区管理和单向流动管理,严禁将猪瘟病毒携带入场。可以将猪场和周围环境分成缓冲区、场外区、隔离区、生活区和生产区,各个区域之间设置围墙进行隔离,通道处设置有效消毒关卡,严控人、车、物、猪等的流向,这样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疫情,将病毒层层滤除,保证猪群远离传染源。缓冲区可设置在距离猪场3 km的地方,处理外来车辆的初洗点和远离猪场的售猪点。此区属于高风险区,需要定期检测和分析。隔离区设置在猪场场内道路与公共道路连接处,处理外来车辆、物资和人员的清洗和消毒工作,原则上不能从隔离区域检出阳性病毒。隔离区属于场内和场外的接触区,属于中等风险区。生活区属于猪场人员的生活和工作场所,在生物安全上是低风险区,也不可检测出猪瘟病毒阳性。根据猪场设计的不同类设置生产区,在生物安全上属于安全区,一般包括猪舍,工人饲养和处置区域。
6.2 管控好各个防线
为杜绝猪瘟病毒对健康猪群造成侵害,必须做好各个区域的防线管理,分级设立关卡、构建严格的防线管控,对进入厂区的车辆、人员和物品进行全面清洗和消毒处理。在远离猪场的缓冲区内,对外来车辆、人员、物品进行认真冲洗和消毒。对于外来的车辆,只能在缓冲区等待,并且进行病毒检测,避免车辆将病毒携带入场。对准备入场的车辆在隔离区进行第一次清洗消毒,然后进入洗消区域[7]。
在隔离区,对入场人员、车辆及物资进行隔离和消毒。新入场的饲养人员必须隔离7~14 d。进入隔离区的人员需要全面清洗和消毒,并且对衣物进行检测病毒阴性后方可入场。物资进入库房后需要进行臭氧熏蒸消毒,隔离14 d后方可将物资运至生产区。无论从生活区还是从隔离区需要进入生产区时,均进行严格的清洗和消毒,这样可以杜绝从外界携带病毒进入的风险。
6.3 加强日常卫生消毒
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制定消毒计划,每天定期对猪群生活环境进行清扫和消毒,对于疾病流行区域需要加大消毒次数,并且交替使用消毒药物,结合实验室检测,保证消毒效果达标。日常管理中需要改善猪群的生活环境,供给营养合理的饲料,减少各种应激情况,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能够有效提高猪群的自身免疫力和抗病力,避免猪群感染猪瘟[8]。
7 结语
由于猪瘟是由病毒引起的,所以没有特效药物来防治,使用有效疫苗进行接种是防控猪瘟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我国猪瘟疾病流行和污染情况比较严峻,因此在防控猪瘟疾病方面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从做好生物安全、切断疾病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动物方面抓起,确保猪群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