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仔猪梭菌性肠炎临床症状及防治

2022-11-28朱风华

畜禽业 2022年7期
关键词:梭菌肠炎日龄

朱风华

(山东省宁阳县鹤山镇畜牧兽医站,山东 宁阳 271406)

0 引言

仔猪梭菌性肠炎又称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仔猪肠毒血症。该病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传染病,其病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饲料、污水和粪便中。病原体常从消化道侵入机体,可引起多种动物肠毒血症和坏死性肠炎,也是比较常见的食物中毒病原体。它更有可能在 1 周龄内的仔猪中引起高度致命的坏死性肠炎。其他年龄的猪也可能患上这种疾病,但不常见。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腹泻、肠坏死、病程短、死亡率高,可对仔猪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引发重大的经济损失。

1 致病原

一般认为仔猪梭菌性肠炎病的致病原主要是产气荚膜梭菌,但临床上可能检出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其他杂菌。该致病菌经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属厌氧菌,已知至少有5种血清型(A、B、C、D、E型),其中引起本病的主要是A型和C型。高倍镜检菌体形状为两端顿圆的短粗型微小杆菌,其生化抵抗力较强,对各种常规消毒剂表现为中敏或低敏,较耐高温,长时间日光照射(含紫外线)也不能将其大量杀灭,快速灭活温度须达到100℃左右。C型菌株最为常见,其重要病理作用是促使动物机体(主要是肠道)产生α和β毒素,具有高致死性[1]。其中,β毒素是人和动物的主要致病性毒素,其严重损害肠道表皮及黏膜细胞,进而引起坏死性、出血性肠炎。此外,该致病菌可在发病仔猪机体内形成芽孢,芽孢体的抵抗能力和毒力(致病性)显著增强,其在土壤及有机物载体中可存活数年之久。

2 临床症状

根据发病的轻重缓急程度大致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等4型。最急性、急性型病例有时呈急性无征兆猝死,耐过的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型可转为慢性型。由于该病原菌的靶心致病灶较集中于消化道-肠道段,以引起组织细胞坏死、脱落及炎性出血为主,较常见“血便”现象,由此得名“仔猪红痢”或“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该病致病机制较为复杂,重点危害2周龄以内仔猪,2周龄以后较少发病;7日龄以内低龄仔猪发病多呈最急性或急性,常无征兆猝死;日龄较大的仔猪发病常表现为初发热体温39.5℃~42.0℃、二便异常(湿热下痢或腹泻、血便、浊尿或血尿等)、轻度至中度神经症状(肢体震颤及麻痹、角弓反张、惊厥、尖叫、共济失调、运动失调等)、皮肤色变、机体渐进式消瘦、脱水及贫血、呼吸困难等。耐过病例多成为僵猪,后期生长速度滞缓、料肉比下降且容易生病。剖解变化:最显著的病理变化是坏死性、出血性肠炎,小肠黏膜广泛性出血及坏死,常形成一层深色(灰黄色或暗红色不等)、易剥离的坏死伪膜附着于小肠内壁。

3 流行特点

仔猪梭菌性肠炎病潜伏期约为24 h,出生数小时内的仔猪即有较大的感染风险,其中以3日龄以内的仔猪症状最为明显、发病率及致死率最高、危害性最大。为有效防控该病,养殖者要把握以下特点:①易感性。高度易感对象是7日龄以内仔猪,从仔猪刚出生起就要做好保护防范。1~3日龄仔猪一旦感染发病,致死率近100%,务必对其进行重点保护和精细化管理。7日龄以后随仔猪抵抗力逐渐增强,发病率和病死率相应降低。②传染源。本病致病菌属养殖环境中的常在菌种,在自然界中亦分布较广,一般情况下并不会引起动物发病,很大程度上属于“条件性致病”。潜在传染源包括发病猪、人和其他携带病原体的动物、被病原菌污染的饮食源及器具等。因此,控制本病的最有效措施是环境卫生治理和消毒灭源,重在保证养殖环境污染指数(空气质量)达标、饮食源清洁无污染。③传播途径。病原菌主要是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侵入而构成传染,新生仔猪吮吸母猪不洁乳头、舔舐环境中不洁物件、误食被污染的饮食、吸入污浊空气等即有感染发病的风险。④流行态势,总体上呈零星散发、同群水平传播;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呈常年发病;季候更替、温差波动、天气突变、管理不善等因素常诱发内外源性感染;母猪带菌(隐性感染)、中间传播媒介流动散毒等可致同场同群新生仔猪发生水平传播。

4 诊断

初步诊断主要通过综合症状表现、剖解变化及流行特点来加以分析判定。1周龄以内仔猪出现同群批量发病且排血样粪便、粪便含有组织碎片,病死仔猪剖解见小肠段出血及附着坏死伪膜等典型病理变化,一般疑为仔猪梭菌性肠炎。确诊以实验室鉴定为准,常用细菌检测及毒素检查方法,通过ELISA检测肠内容物混悬液,并经特殊试剂测试反应呈阳性则可以确诊。但临床上要注意与猪流行性腹泻、仔猪大肠杆菌病(仔猪黄、白痢)、猪传染性胃肠炎、仔猪副伤寒等类似症区别鉴定[2]。

4.1 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病可以发生在所有年龄段;多发生在寒冷季节,春秋四季交替时发病率高;急性肠炎症,呕吐,水样腹泻;顽固性腹泻,抗生素治疗无效。病变主要在小肠,充满黄色液体;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小肠绒毛缩短。猪梭菌性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两者均表现为腹泻、10日龄内仔猪多发等特点。不同点是:猪流行性腹泻仔猪症状严重,死亡率高,育成猪发病后症状轻微,死亡少,仔猪死亡后剖检,胃内可见黄白色凝乳块,小肠充满黄色液体,肠壁变薄。

4.2 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常发生在冬春季(即12月至次年3月),受感染的猪有水样腹泻,大猪、仔猪均有此症状,感染快,发热症状不明显,大猪死亡少,仔猪越小,死亡越多。抗菌治疗无效,小肠出血,肠壁薄。猪梭菌肠炎病与猪传染性胃肠炎两者均多发于10日龄仔猪,临床上表现腹泻。不同点是:猪传染性胃肠炎大猪、仔猪均可感染,并且蔓延很快,但一般只有仔猪发生死亡。而猪梭菌性肠炎属散发,无论大猪、仔猪一旦发病,都会导致急性死亡。

4.3 仔猪黄痢白痢

猪梭菌肠炎主要感染1~3日龄的新生仔猪;而猪痢疾在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尤其是对7~12周龄仔猪存在易感。猪梭菌肠炎病原为产气荚膜梭菌性C型,属于革兰氏阳性菌;而猪痢疾病原为猪痢疾蛇形螺旋体,为革兰氏阴性菌。在病理变化上,猪梭菌性肠炎的病变主要表现在小肠的空肠等部位;仔猪痢疾则表现在大肠相关部位。

4.4 仔猪副伤寒

仔猪副伤寒由沙门氏菌引起,与舍内卫生差有关。病猪表现为持续腹泻、便血腥臭、四肢发绀、偶有咳嗽、肝脂肪变性、脾肿大,粪便中混有血液,伪膜,肠道有糠麸样病变,注射过仔猪副伤寒菌苗的猪很少发病。猪梭菌肠炎主要发生在1~3日龄的仔猪,1周龄以上的很少发病,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极高。解剖可见出血性肠炎,小肠黏膜广泛性出血及坏死,常形成一层深色坏死伪膜附着于小肠内壁。

5 综合防治

5.1 预防措施

5.1.1 强化母仔猪饲养管理

加强能繁母猪,特别是妊娠母猪饲养管理,母猪的健康度与仔猪梭菌性肠炎发病率有关,母猪越健康则所产仔猪的健康度、整齐度也越好,因此发病率也最低。新出生1~3 d内仔猪务必须采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严格无菌操作程序,避免过程感染。清洁母猪乳头,防止哺乳期间病从口入。确保所有新生仔猪吃足初乳,对弱仔通过人工辅助使其吃到初乳。对高度易感畜(7日龄以内仔猪)实行重点保护,最好配套建设仔猪保育舍或专用恒温箱,精准掌控温湿度值及保洁度,28℃~30℃舍温、相对湿度65%左右、环境清洁卫生、通风良好的适宜条件最有利于保护易感畜,减少发病。

发病场(舍)若投养下一批次仔猪,常规消毒难以有效杀灭病原菌,最好采取休养6~12个月、整场彻底清扫、多次消毒、相关污染物作无害化处置等有效措施以保证安全;猪舍内的水泥地面及金属物件等宜采取火焰高温消毒。

5.1.2 做好卫生消毒工作

保持猪舍及周边环境卫生,特别是产房必须进行彻底消毒,保证清洁,母猪排出的粪便要及时清理。可使用火焰消毒机连续3 d消毒,然后3 d消毒1次。仔猪断奶后的空房(圈)内,可用2%氢氧化钠溶液对地面等周围环境进行消毒,然后再用福尔马林消毒1次,其他设施可用火焰消毒,然后至少空圈7~30 d。母猪分娩前应使用0.1%高锰酸钾溶液对乳头进行擦拭、清洁和消毒,以免感染发病[3]。

5.1.3 做好免疫和药物预防工作

对容易暴发仔猪梭菌性肠炎的猪场,可对母猪注射2次韦氏梭菌C型类毒素,促进初乳分泌,使仔猪从母乳中获得足够的母体抗体来预防疾病。一般来说,初产妊娠母猪或二胎妊娠母猪,可在产前30 d和产前15 d各接种1针,用量为5~10 mL;三胎孕母猪可在出生前15 d进行免疫注射,剂量为3~5 mL。如果怀孕母猪在分娩前没有进行韦氏梭菌毒素免疫接种,只要仔猪生病,应立即使用链霉素和青霉素预防仔猪。一般新生仔猪注射10万IU/(kg体重)链霉素和青霉素,可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

5.1.4 使用益生菌预防

微生态制剂对本病的发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仔猪刚出生时,肠道是无菌环境。微生物会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微生态。为防止疾病复发,可在仔猪刚出生时给予5 mL乳酸菌制剂,使益生菌在肠道中占得先机。即使仔猪不小心接触到环境中的病原体,这些益生菌也能通过“异性”作用对其进行抑制,从而预防该疾病的发生。仔猪出生后大多数感染是由母猪的乳房和腹部不干净引起的,在仔猪哺乳过程中,母猪体表的病原菌会通过哺乳等途径进入肠道,使用益生菌进行预防可降低该病的发病率。

5.2 治疗方法

结合长期兽医临床观察发现,低龄仔猪(7日龄以内)一旦感染发病,若出现明显神经症状(抽搐、角弓反张、共济失调、过度惊厥等)及严重脱水、贫血、心衰、呼吸抑制等,鉴于较高的治疗成本及较低的治愈率,建议按规定作扑杀及无害化处置。针对其他有治疗价值的发病仔猪,适用治疗方案推荐:①轻症病例(尚有食欲),杨树花口服液内服,2~3剂/d,连服3~5 d,主清热解毒、涩肠止泻、健脾养胃;庆大霉素口服液或乳酸环丙沙星口服液内服,1~2剂/d,连服3 d,主控制继发感染(内源性感染)。②重症病例(绝食12 h以上),采用庆大霉素注射液或恩诺沙星注射液,肌注,1剂/d,注2~3 d,主控制继发感染(肠炎);同时内服(灌服)复合氨基酸口服液+葡萄糖液或补液盐,2剂/d、连喂3 d,主补充体能、开胃、调节机体电解质代谢。③注意事项,低龄仔猪给药途径最好是内服,应坚持能口服的就不注射原则,口服治疗效果优于注射治疗,口服的安全性较高。选药用药要考虑保护仔猪的肝肾,尽量选择易于吸收(水溶性好)、半衰期较短、敏感抗菌的对症药物,原则上不宜使用长效磺胺或长效土霉素类对肝肾负担较重的药物。抗菌素类药物使用周期应控制于7 d以内,一般用药3~5 d即可,以免产生耐药性及造成肝肾损伤[4]。

6 讨论

1)仔猪梭菌性肠炎起病急,病程短,治疗往往来不及,在常见病猪场,可在仔猪出生后使用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等抗生素进行预防性口服给药。用青霉素口服治疗病猪有一定的疗效。可定期对饲养场内的猪群进行产气荚膜梭菌检测,检测结果呈阳性应立即隔离,给予药物(抗生素)治疗,隔离治疗一段时间后需要重新进行产气荚膜梭菌检测。如果检测结果为阴性,说明治疗效果好,可以混群饲养。如果检测结果仍为阳性,则应淘汰,以免浪费更多的人力和物力,防止造成更大范围的感染[5]。

2)常发病的猪场,在产前30 d和产前15 d给母猪注射氢氧化铝菌苗5~10 mL,使母猪产生较强的免疫力。新生仔猪可以从免疫母猪的初乳中获得抗体,对仔猪的保护几乎可以达到100%。产房要经常打扫卫生,并使用消毒剂消毒,母猪奶头应用水清洗,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3)梭菌性肠炎确诊后应选择针对性的治疗药物和对症治疗措施相结合,以有效控制病情。在临床治疗中,当长期轮换用药无效时,需要考虑诊断是否存在错误。如有必要或有条件,最好通过实验室进行检测,查明病因,减少和避免损失。

猜你喜欢

梭菌肠炎日龄
初配日龄对杜洛克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饲用益生菌丁酸梭菌抑菌性能的研究
丁酸梭菌的生物学功能及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复合丁酸梭菌发酵饲料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前景
抽气负压发酵法对丁酸梭菌生长及芽孢形成的影响
初配日龄对丹系母猪产仔性能的影响
分析个性化护理在小儿肠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冬季鸡肠炎易发 科学防治有方法
感染性肠炎如何应对
肠炎是如何引起的、生活中该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