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沙门氏菌病的防控要点
2022-11-28解恒振王进华
解恒振,王进华
(山东临沂市莒南县农业农村局相沟兽医站,山东 莒南 276625)
0 引言
猪沙门氏菌病是由致病性沙门氏菌引起的断奶仔猪的一种条件性传染病,该病通常称为仔猪副伤寒。急性病例为败血症变化,慢性病例为大肠坏死性肠炎以及肺炎。该病多发于1~4月龄的仔猪,成年猪很少感染,但在温差变化大、猪饲养密度大等情况时容易发病,该病呈现散发性、地方性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多数在潮湿多雨的季节发生猪瘟、猪流感等流行性疾病。该病不仅减缓病猪的生长发育,降低饲料报酬,推迟出栏,增加饲养成本,减少养猪收益。猪沙门氏菌属于人蓄共患病,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1 流行病学
1.1 病原
沙门氏菌是一种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菌体两端钝圆,似鸡蛋形,没有荚膜,不能形成芽孢,多数有鞭毛。沙门氏菌不同菌型具有复杂的理化性质,但菌型之间有相似的抗原结构。不同菌型的沙门氏菌都具有强烈的内毒素,所以致病性较强,动物感染后可以引起体温升高和急性肠炎症状,病情严重时还会发生中毒休克现象。沙门氏菌在外界环境中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能够长期在环境、土壤或粪便中存活,采取常见的冲洗、清扫等物理方法难以使其灭活。
1.2 传染源
无症状感染的猪,虽然没有临床症状,但可以持续排出沙门氏菌,这也是该病难以防控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病的潜伏期因猪而异,有些潜伏期短,在很短时间内就表现出临床症状;有的终生携带沙门氏菌,但不表现出发病症状。虽然终生无症状排菌的病猪数量较少,但会对健康猪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需要对猪只的排泄物进行检测,才能判断是否感染沙门氏菌。
处于临床病变的猪,因为病猪体内存有大量沙门氏菌,临床上的症状特别显著,是病菌大量排出时期,所以,这个阶段的病猪是最强的传染源,一定要对病猪做好隔离、封锁和消杀工作,以免疾病扩散传播。处于恢复期的病猪,此时临床症状逐渐减轻,机体的损伤正在逐渐恢复,猪只的自身免疫能力逐渐加强,病猪的各项机能逐渐增强,直至病猪痊愈。
如果猪群继发感染其他疾病,自身体质大大降低,会增加带菌猪的排毒量,并且还会提高猪的易感性,病情加重,致使病猪反复感染。在病原连续感染猪群后,沙门氏菌的毒力就会越来越强,出现扩大传播现象,致使病情在整个区域大面积流行。
1.3 传播途径
病猪在猪舍内呼吸、咳嗽、打喷嚏或鸣叫时,通过病猪口、鼻喷出含有沙门氏菌的液体,会扩散到猪舍的空气中,并污染猪舍围栏、墙壁、地面、门窗、设施设备等。经过病猪口、鼻排出的带菌液体,当水分蒸发后,剩下的沙门氏菌和蛋白质会以气溶胶的方式在地面、墙体、门窗等处附着,并漂浮在猪舍空气中,使健康猪感染发病。病猪将含有大量沙门氏菌的粪便、尿液或者分泌物等排泄到环境中,经过挥发或者灰尘的吸附变成尘埃,漂浮在空气中,造成健康猪感染发病[1]。
1.4 发病原因
如果猪舍空间较小或者饲养密度太大,致使猪舍内的空气不能正常流通,距离病猪较近的健康猪就很容易吸入病菌引发该病。同时饲养密度较大时,单位面积内蓄积的有害气体和湿气较大,对猪只呼吸道黏膜产生刺激,给沙门氏菌的繁殖提供良好机会,增加猪群感染沙门氏菌的风险。猪群生活空间较小,还容易发生打斗和争抢饲料饮水的情况,致使猪只体质逐渐下降,尤其是一些个体弱小的猪只,会增加感染沙门氏菌的概率。
假如猪只自身体质差、生活环境卫生不理想或者季节温差变化较大,猪只的抗逆能力差,也容易感染发病。尤其是阴雨天气,环境中沙门氏菌繁殖速度加快,如果圈舍卫生条件较差,猪群摄入沙门氏菌的机会就会增加进而发病。猪群遇到转群、断奶或免疫接种等应激情况,机体免疫力下降也容易感染沙门氏菌病。
2 临床症状
2.1 急性型(败血型)
病猪持续发热,精神不振,喜热惧寒,常挤在一起。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泻,多为水样下痢。被毛凌乱无光泽,机体消瘦,弓背,精神萎靡,终因器官衰竭而死亡。
2.2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病猪食欲减退,精神不振,行走缓慢,被毛脏乱,呼吸困难,咳嗽,体温一般较高,水样下痢,病猪消化不良,大部分病猪因营养不良、机体缺少能量、脏器衰竭而死。康复猪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多变为僵猪,严重影响其生产性能[1]。
3 剖检变化
3.1 急性型
病猪内脏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脾脏肿大、质地坚硬;淋巴结肿大,尤其是肠系膜淋巴结更为明显;肾脏肿大、充血、出血;肝脏出血肿大,有的肝脏上有灰黄色坏死灶;肺脏水肿、充血;全身黏膜、浆膜有出血点。
3.2 亚急性和慢性型
病猪肠壁增厚,肠黏膜附有肉色物质,剥离后有边缘不规则的红色糜烂面。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个别肝脏有灰黄色的坏死灶,肺尖叶、心尖、心叶和膈叶出现卡他性炎症[3]。
4 鉴别诊断
4.1 猪瘟
在临床症状上猪瘟和猪沙门氏菌病很接近,病猪体温都升高,皮肤表面有紫红色斑点,有些出现下痢。但是,猪沙门氏菌病主要发生在4月龄以下的仔猪,常在一个猪场发生,发病率较低。发病数天后大肠壁显著增厚,黏膜发炎,表面凹凸不平,这是区分猪瘟和沙门氏菌病的重要病理变化。
4.2 猪丹毒
猪皮肤有丘疹,只要感染慢性型猪丹毒,皮肤会发生大面积坏死。感染新型猪丹毒,皮肤慢性出血,尤其是在耳、鼻、喉等部位比较显著,肺脏水肿,淋巴结有出血点,严重时心外膜出血。二者根据病猪的临床主要症状进行鉴别诊断,如需确诊,需要经过实验室诊断[1]。
5 治疗措施
饲养人员需要认真观察猪群精神状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需要根据疾病流行特点,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来诊断病情,一旦确定猪群感染沙门氏菌病,需要经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来治疗。生产中常选用中药和西药结合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帮助病猪尽快康复。
5.1 发病后处理措施
需要将病猪隔离起来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改善圈舍生活环境,给病猪提供温暖、干净、干燥和空气新鲜的环境,供给营养全价且容易消化的饲料,有利于提高猪只的体质和抗病力,提高治疗效果,使病猪尽快恢复健康。
保持圈舍干净,及时将病猪粪便和尿液清理出去,进行彻底消毒,对圈舍地面、墙壁用火碱溶液消毒1次/d,用碘制剂或氯制剂带猪喷雾消毒1次/d,随时清理和消毒料槽和水槽,避免病情反复发作。将粪便和病死猪只进行深埋或焚烧,切忌随意出售病死猪,因为沙门氏菌病属于人畜共患疾病,消费者摄入被沙门氏菌污染的猪肉后,容易引起中毒现象。
饲养人员需要做好个人防护,在饲喂、打针等操作过程中,应该佩戴手套、口罩和更换衣服,并且认真进行消毒工作,避免个人感染沙门氏菌病而对身体造成伤害。猪场发生疫情后需要上报当地动物检疫部门,划定疫区或疫点,严禁疫区人员、车辆和物品随意出入,避免将病情传播或扩散,尽量降低猪病给养猪业带来的损失。
5.2 药物治疗
病猪肌肉注射恩诺沙星0.5 mL/(kg体重),1次/d,连续使用5 d。同时,在饲料中给每头猪加入粉碎的白头翁、黄连、车前子各10 g和苍术6 g,混合均匀后拌料饲喂,连续使用5 d。
在使用抗生素或中草药治疗的同时,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益生菌添加剂来促使肠道有益菌群增殖,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强猪只消化功能。也可以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有利于减缓病猪的应激反应,增强免疫力。在使用中草药时可结合黄芪多糖类添加剂,能够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采取这些辅助治疗措施,能够促使病猪尽快恢复健康。
6 预防措施
猪群感染沙门氏菌病主要是饲养管理不当引起的。由于该病属于环境性疾病,沙门氏菌可以在自然环境中长期存在,在猪群体质健壮和抗病力较强的情况下,沙门氏菌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但在环境条件恶劣,卫生消毒不严,发生应激和营养不良等情况下,机体易感染沙门氏菌病。为了降低猪群沙门氏菌病的发病率,饲养人员应加强猪舍的日常管理,保证圈舍干净干燥,空气质量良好,光照充足、饲养密度合理等,为猪群健康生长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6.1 坚持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模式
有条件的养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尽量不从其他种猪场引种,避免从外界携带沙门氏菌对健康猪群造成威胁。如果必须引种,要做好流行性疾病的调查工作,严禁从疫区引进携带沙门氏菌的猪只,并做好封锁隔离工作,隔离期1个月结束时,经化验室检验检疫合格后,才能与健康猪混群饲养[2]。
规模化养猪场尽量采取全进全出饲养模式,可以有效降低猪群之间水平传播疾病的风险。如果将不同年龄的猪群混合饲养在一个厂区内,育成猪群对沙门氏菌的抵抗力较强,而仔猪体质较差,对环境中的沙门氏菌比较敏感,一些隐性感染猪只可以长期向环境中排放沙门氏菌,给猪场的仔猪或健康猪群带来巨大威胁,增加猪群感染沙门氏菌的概率。在猪群出栏或淘汰后,将所有的废弃物质清理干净,然后经过自上而下,从里到外的清扫、冲洗和消毒,最好喷雾消毒2~3次后,再用高锰酸钾和甲醛进行熏蒸消毒,以便彻底杀灭环境中存活的沙门氏菌,为下批猪群营造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
6.2 加强免疫接种
根据本地区传染病的流行情况,结合本养猪场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免疫接种工作,并从正规渠道购买合格疫苗,根据相关要求,运输、存储、使用疫苗,以减少猪群传染病的发生。在猪群感染沙门氏菌比较普遍的地区,可以采集本场病猪肝脏病料,由科研部门研制成富含本地血清型的疫苗,给健康猪群接种,可以有效降低猪群发病率。同时利用实验室进行抗体检测,根据猪只抗体水平来调节免疫程序,确定是否进行紧急接种,促使猪只机体始终处于较高保护水平。
6.3 严把饲料关和改善饲喂管理
日常管理工作要精心,给猪只饲喂营养平衡、营养全面的合格饲料,保证饲料无发霉变质和有毒有害物质存在;每天将料槽中剩余饲料进行清理,并对料槽进行消毒,避免饲料发生霉变或受到病菌污染。在更换饲料时,应采用渐进法,逐步改变饲料,避免因饲料改变出现较大应激,引起猪只患病。制定合理的饲喂程序,定时定量饲喂猪群,一方面可以减少饲料浪费;另一方面可以保证机体获取充足的营养,维持健康状况和提高免疫力。
6.4 做好消杀工作
根据猪场人员和猪群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消毒程度,对猪舍内外进行消毒2次/周,对厂区环境、道路消毒1次/周,可以选择火碱溶液对地面进行喷洒消毒,使用百毒杀、氯制剂对猪舍内进行喷雾消毒,使用高锰酸钾或来苏水对料槽或水槽进行消毒。对一些设备可以使用紫外线进行消毒。消毒液要经常更换,并依照消毒液的使用说明书去配制消毒液,以免致病微生物产生耐药性;猪舍粪便要及时清理,并移至指定地点进行发酵沤肥,以杀灭病原微生物,减少疾病传播[3]。
6.5 保证猪舍环境适宜
饲养人员应做好猪舍的日常管理,保持内部环境干燥、整洁,加强通风管理,及时将猪舍内的有害气体排放出去,减少空气中沙门氏菌含量,避免猪只通过呼吸道摄入沙门氏菌而发病。结合通风和饮水管理,可以降低圈舍湿度,抑制环境中沙门氏菌的繁殖,减少猪群接触沙门氏菌的机会。保证环境温度相对恒定,时刻关注外界气候变化,根据外界温度来调节圈舍通风或保温系统,避免冷风对机体产生刺激而引发感冒或呼吸道疾病。
6.6 减少应激
猪群在生长过程中需要经历断奶、更换饲料、转群或免疫接种等应激情况,此时机体内分泌失调,各个系统功能受到抑制,容易导致机体体质和抗病力下降,进而诱发猪只感染沙门氏菌病。所以日常管理中要尽量减少各种应激条件,在免疫接种过程中,动作要轻缓,避免粗暴增加猪群应激反应。在转群过程中需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选择适宜温度进行转群,保证转入舍内温暖舒适,减少转群带来的应激反应。
养殖场的仔猪不要断奶过早,否则仔猪体质较差容易感染沙门氏菌病。仔猪可以通过母乳获取较多的母源抗体,并且母乳容易消化吸收,还富含蛋白质、脂肪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仔猪在哺乳过程中能够获取充足的营养,来满足机体生长发育需要和维持健康状况[5]。
7 结语
猪沙门氏菌病通常是由致病性沙门氏菌引起的,如果猪群饲养环境较差、饲养密度或温差大,长期下来机体体质下降,给沙门氏菌的入侵创造了条件。通常断奶仔猪体质较差,发病率较高,常呈急性败血症变化,或者呈慢性大肠坏死性炎症或肺炎,如果防治措施不当还会引起较高的死亡率,给猪群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必须做好猪沙门氏菌病的防控工作。为了避免猪沙门氏菌病的发生,除了加强饲养工作外,应做好猪舍消杀工作,给猪只提供干净卫生、温度舒适的生活环境,尽一切可能减少应激反应,如此,才能保证良好的养殖效益[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