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宫廷理筋流派臧福科筋伤推拿学术思想的形成与特色

2022-11-28韩思宇甘叶娜张桐桐程潞瑶苑艺王宾刘长信李多多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理筋寿山骨伤科

韩思宇 甘叶娜 张桐桐 程潞瑶 苑艺 王宾 刘长信 李多多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推拿科,北京 100700

臧福科是第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他从医58 载,理验俱丰,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是目前中医骨伤学界和推拿学界的权威专家[1]。臧福科1963 年从原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入职东直门医院,师从我国著名中医骨伤科大师刘寿山先生[2],从事骨伤科15 载,后于1978 年创办东直门医院推拿科,将从刘寿山先生传承的筋伤推拿手法与不同流派进行对比、融合,并结合现代医学对传统理、法、方、药、术进行了创新发展,形成现代宫廷理筋诊疗体系,目前业界公认臧福科是宫廷理筋学术流派的代表性继承人和传承人之一[3]。本文探讨臧福科筋伤推拿学术思想的形成与特色,以期为中医相关学科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

1 学术思想形成

1.1 临证伊始,师承刘寿山先生

1963 年臧福科于原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后分配至东直门医院骨伤科工作,在院党委引荐下荣拜科室主任,时年59 岁的我国著名骨伤科泰斗刘寿山学习。拜师伊始,刘寿山要求臧福科每日清晨练习八卦掌,日间侍诊临证,每周日和同事们聆听老师讲课并认真做记录,通过“速记”的方法把刘寿山所讲内容进行详细整理,最后编著成《刘寿山正骨经验》一书[4]。当时参与速记的同仁主要有臧福科、孙树椿、刘佑华、孙呈祥等,臧福科老师和同事们将刘寿山先生传承的宫廷骨伤和理筋诊疗全套精华毫无保留地记载了下来,为中医骨伤科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臧福科回忆刘寿山毕生所学均系师祖文佩亭口传心授,故刘寿山授课不仅贴近临床实际,更能将昔日秘不外传的清宫绰班处[5]正骨理筋手法要旨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同时,臧福科也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的师承教育是现代中医院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

1.2 中西互鉴,守正创新

为更好地传承中医骨伤科事业,探索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更好地继承和创新东直门医院骨伤科学术精华,臧福科先后于1965 年3 月至1966 年3 月公派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进修传统骨伤手法,20 世纪70 年代初公派原中苏友谊医院(现北京友谊医院)进修现代骨科手术。臧福科根据现代骨科学理念,将北方骨伤手法和方药与现代骨科诊疗体系相结合,在扩展中医治疗范围的同时,充分发挥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臧福科认为在他从事骨伤科的15 载中,日常诊疗的重点为骨折和脱位,而对于筋伤病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

1.3 投身推拿,道法骨伤

1978 年经院领导任命,臧福科调离骨伤科,创办东直门医院原按摩科[6](现推拿科),该科室成为当时我国北方地区首家公立医院独立开设的推拿科,这一平台为臧福科在推拿学界今后的巨大影响力奠定了基础。在科室成立之初,臧福科认识到当时北方推拿从业人员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多源于师承教育模式而缺乏系统的院校教育经历。相比之下,臧福科从事推拿专业则具备诸多优势,如他曾接受过6 年完整而系统的全日制中医本科教育,临床技能则是继承刘寿山的正骨经验,并有骨伤科15 年的实践积累,系统进修过现代骨科的先进理念、知识和技术。这些优势让臧福科对以接诊筋伤病为主的推拿事业有了异于传统的思考,虽然干预的病种和手段发生了变化,但均不离骨伤领域,在传统的“筋骨并重”[4]核心理念指导下,他将骨伤手法与筋伤推拿进行了深度的融合与创新。

1.4 勤求博采,大成萌芽

在推拿科建设的初期,臧福科还意识到,仅有过硬的推拿技法是不够的,只有构建属于北京地区的推拿学术体系才是推动推拿学科发展的长远方向。当代国内成人筋伤推拿领域相对历史最悠久、学术体系最完善、临床和科研水平最高的地区是上海,拥有众多较为成熟的学术流派,如一指禅推拿流派[7]、法推拿流派[8]、内功推拿流派[9]等。对此,臧福科带领多名科室年轻医师赴沪遍访各流派代表性传人,在此过程中,他不但与业界同仁如俞大方和曹仁发[10]等结下深厚友谊,更呼吁他们一起成立了全国性的推拿学术组织,使推拿疗法有望发扬光大。此后,在臧福科和东直门医院针灸科杨甲三先生等前辈们的共同努力下,1982 年北京中医学院成立了针灸推拿系,而臧福科则成为日后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的奠基人之一。1992 年臧福科主张从整体观点出发,强调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运用手法不可拘泥于一法一派之医技,应兼取百家所长,发起成立大成推拿学派和中国大成推拿学会,被业界誉为“大成宗师”[11]。从1996 年至今,臧福科始终致力于补充、完善和推动其师祖文佩亭所创宫廷理筋学术流派的发展,经过20 多年的努力,该流派已构建出较为成熟的现代宫廷理筋诊疗体系。今天,84 岁高龄的臧福科依然站在推拿学医、教、研的前沿,指导和协助后辈进行流派的建设工作。

2 学术思想特色

2.1 手法大成

臧福科认为骨伤科手法包括正骨手法和理筋手法,而刘寿山辨治筋伤突出的学术思想为“治筋喜柔不喜刚”[12],该理念对推拿手法的学习和运用可能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臧福科通过对不同推拿流派手法发力方式的异同,总结出指导筋伤推拿发力要领的核心学术思想,即“手为模,巧用力,意气和,暗劲生”的十二字要诀,这是他从医43 载至今对筋伤推拿技法真谛的感悟。

2.1.1 手为模 臧福科认为,不同推拿流派辨治筋伤病,静态舒筋类[13]手法是最为常用的,即患者肢体在基本保持静止状态下,医者在受术部位施以形态各异的单式或复合手法,如一指禅推法、法、按揉法等,以求舒筋通络、开郁散结、活血化瘀等治疗作用。在治疗过程中,医者的手或肢体的一定部位始终接触患者,即推拿所说的“功力”[13]主要传递媒介,无论手法外观存在如何的差异,都应遵循“持久、有力、均匀、柔和”[13]的发力要点,让患者感到身心放松。因此手部只要求在治疗过程达到“接触”患者的目的即可,手指的指间各关节尽量不要主动屈伸。即在推拿过程中手部本身仅保持一个正确的形态以便力的正确传导就可,而不可过分追求外观的美观和所谓的“规范”,即“手为模”。

2.1.2 巧用力 臧福科谈到刘寿山所传的骨折脱位整复手法,其要点在于“暴烈刚强”[2],以求迅速纠正骨折断端和脱位关节的正确位置,减少患者的痛苦;而理筋手法的要点恰与前者不同,应遵循“轻巧柔透”的原则[14]。因为筋伤普遍较骨折和脱位症状轻微,病史迁延而易反复发作,故其理筋首务在于“舒导”,以恢复筋的柔顺和条达之性;医者如运用刚暴猛烈的手法易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使瘀阻者更滞而拘挛者更甚,且患者心理亦难以接受。“轻柔”不是无力,而是就发力方式而言,医者可运用自身体重的分量作为力的来源,使患者感到局部沉稳温热而舒适,这样医者的力就在不知不觉中透达深层;医者采用体重且无需上肢的额外发力,自身亦不疲劳,更利于力的稳定传递。这样可以将“轻巧”理解为缓和而持久,而“柔透”理解为“自然而然深入的过程”[15]。此外,“巧”还体现在根据患者身体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力的运用和指导手法的选择,对新伤则当用力轻动作缓,陈旧者可用力稍重,对体质弱或病较重的患者采用摩擦类手法更为适宜。

2.1.3 意气和 臧福科指出,推拿不仅属于物理疗法范畴,更是身心同治的干预手段[16]。在治疗过程中医患之间始终有肢体的直接接触,这有别于多数疗法。力作用于人体,即使再熟练的技法也必然通过皮肤和皮下各组织的感受器传入,不但会对施治部位产生一系列的生物、物理和化学作用,还会对患者的情绪产生影响。这一特点要求医者在治疗中要时刻关注患者接受手法时心理的微妙变化。“意气和”[17]即指医师专注于患者的感受,采用适度的言语引导患者接受治疗的意图并建立康复的信念,这也是推拿起效的重要保证。医者切记在治疗中言语不当或心不在焉,这样会使患者产生反感、延误甚至是恐惧的感受,一旦产生这种负面情绪,任何精湛的手法技巧皆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2.1.4 暗劲生 臧福科将推拿发力方式从宏观角度分为“明劲”和“暗劲”[15]。“暗劲”是医者运用自身体重的分力施加于治疗部位,它较医者上肢主动发力的“明劲”[15]更易让接受者感到舒适和放松而产生“力透”的作用。臧福科提出的“暗劲”概念源于其师所传授的八卦掌,在其练习之初往往只关注招式,多以“明劲”为主;当熟练后,肌肉会对招式产生“记忆”,达到“力发自腰而根于足”的阶段,此时上肢与手仅轻触体表,患者即能感知到“暗劲”,其形式不是刚猛和直接,而是一种类似间接而温热的弥散感与向某方向缓和的延伸感,此种感觉类似针灸的“得气”[18]感。臧福科认为在推拿领域目前运用“明劲”,同时追求“盲目”“大力”且“成套”的推拿技法可能仍是主流。这样的刺激可能是通过短暂提升局部组织痛阈达到止痛效果,但从现代医学认识来看,该方法的远期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暗劲”更易让机体接受,故可作用于更深层次的组织,其对于缓解痉挛与辅助消除炎症可能更具优势。所以,臧福科认为“暗劲”是“柔”字的更深层次含义。

2.2 手方大成

臧福科认为筋伤病的病因属“不内外因”范畴,以局部辨病结合整体辨证为大法,而筋伤自《正体类要》就有“肢体损于外者气血伤之于内……不可纯任手法”之说[19],即筋伤必有气机和血液的运行受阻不畅而五脏六腑的整体平衡被打破[20],对此,内外兼治更为推荐。故臧福科在刘寿山先生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治筋伤当明内损,判预后重调气血”的学术观点,注重营卫气血、脾胃肝肾与筋骨的相互关系,此外,体质差异与七情所伤亦是重要的内因。臧福科言其师刘寿山历来就有“七分手法三分药……辨治筋伤病不可单纯采用手法”[12]的观点,强调了手法与药物互助互用。而臧福科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手法理筋仅可矫其“形”,通其“痹”而难以治其“萎”,中药可促其“质”的恢复。可知在筋伤临床诊疗中,手法结合方药,基于“筋”的特性来遣方加减化裁以运用,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即“手方大成”。

2.2.1 内服药组方要旨——筋濡则和而不濡则萎 臧福科常引《灵枢》的“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而利关节者也”,教导后辈要熟悉“筋”的特性方可辨治取效[15]。因为“筋”属血肉之品,赖人体之气血濡养,感受暴力或外邪均可造成气血瘀滞而失养挛急,日久则先痹后萎。筋伤病分为“新鲜”和“陈旧”两类,两者实为衔接关系,其病机可用一主线贯穿始末,即早期因跌扑劳损致使局部气滞血瘀,经脉闭阻;失治误治则迁延日久;久之筋失所养,拘挛失用。如《杂病源流犀烛》言“跌扑闪挫,由外及内,气血俱所伤”[15],可知筋伤无论急缓均以阴阳失衡为本。故臧福科提出“筋濡则和而不濡则萎”的学术观点,认为内服组方应以“气血并重,协调阴阳,祛瘀蠲痹”为总则。根据“新旧”筋伤之别,臧福科采取早、中、后三期的辨治法则[21],早期重在行气活血,化瘀通络;中期强调和营顺气,行血柔筋;后期补血活血,肝肾同补,其中“活血养血”当贯穿始终[22]。早期臧福科提倡运用汤剂内服达到“涤荡瘀滞”的目的,即短期消肿止痛,以血府逐瘀汤为基本方加减引经药;中期重在活血生新兼调营卫,常用正骨紫金丹加减化裁;后期筋的功能尚未完全恢复,需气血与肝肾同补,可服用补肾壮筋汤合补肾养血丸加减。

2.2.2 外用药组方要旨——筋喜温热而恶寒冷 《素问》有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筋必得机体阳气的温煦,方能活动自如而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15]。臧福科认为,寒主收引,筋最恶之,故筋遇寒则易发为拘挛疼痛。此外筋伤之后的调养也应格外注意保暖,禁用寒凉之药物。在此基础上,臧福科认为陈旧筋伤多兼痹萎之功能失用的特点,更应以温通法治之,故熥、洗药物外治不可或缺。熥药和洗药均有温经、通络、活血等作用,而区别仅为给药的途径有别;洗药为将中药煎煮后泡洗,多用于四肢的损伤。而熥药是将中药装入药袋后蒸热外敷,多用于肩、背、腰、髋等大关节。两者在使用中均要注意局部与全身的保暖,且温度不宜太高,以免引起烫伤。

3 小结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均寿命延长,运动系统退行性疾病居于各种疾病发病率的前列[23]。此类疾病虽然不直接危及生命,但它造成生活质量的下降和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逐渐成为一大社会问题而备受关注[24]。对此,臧福科认为该疾病应属于“身心医学”诊治的范畴[25]。运动系统退行性疾病与软组织急性损伤多属于中医“筋伤病”的范畴,纵观臧福科辨治筋伤病,看似他对手法和方药的临证运用娴熟,实则屡起沉疴的验效是他在数十年学术积淀中积累的结果。臧福科常言疗法起效的前提是对“筋”的中西医认识均十分深刻,在此基础上丰富的多学科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可以起到正向的心理干预作用,最后才是疗法运用的娴熟与否。而臧福科提倡的“大成”并非单纯的手法互鉴和疗法互通,而应是文理学科间的“大成”、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大成”和医德与素养的“大成”。笔者认为这才是臧福科筋伤推拿学术思想最突出的特色。学术流派的形成促进了中医药学术的发展和繁荣,流派的争鸣和互鉴是当代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和纽带,研究和发掘流派特色对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提高中医临床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希望本文能给中医推拿学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期待能将“大成”的理念分享给其他医学从业者,为携手共筑“健康中国”奉献微薄之力,不足之处还望同道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理筋寿山骨伤科
始祖坟
正骨理筋手法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效果
拨针在骨伤科疾病中的应用
浅述刘寿山验方接骨紫金丹辅助治疗骨质疏松合并Colles骨折经验
花开杏林 果结仁心——访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沈计荣
刘爱珠 情注寿山石雕
邢台市中医院骨伤科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33例临床观察
消肿止痛酊结合冷敷在骨伤科中的应用
理筋整复推拿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