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论的生成逻辑与价值追求

2022-11-28李祖儿

关键词:自然界共同体文明

李祖儿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1]。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作为我国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根基,提出“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1],在这个新的历史方位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如何正确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关系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自然的均衡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3],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高度重视,促成了生命共同体这一重大现实命题的诞生。“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概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本体论范畴[4]30。2021年4月22日,在《巴黎协定》签署五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同与会领导人共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之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他鲜明提出中国方案——“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再次运用“生命共同体”这一概念。

一、生成逻辑:对中西方生态理念中共同体思维的借鉴发展

生命共同体理论要求我们不能以过去主客二分的视角来近距离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要深刻阐释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相互关系,要体现出二者之间互为前提且互为结果、互为目的且互为手段的本质关系。“生命作为有机体是与自然界的无机物的具体统一,这是对马克思‘自然作为人的无机身体’观念的继承与发展;生命作为超越性存在是与自然界特定实存的共生,这是对马克思“人与自然双向生成”观念的继承与发展。”[5]97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2]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论深刻剖析出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是一种内部紧密相连的关系而绝非外在的理念,说明了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为应对当前国内外普遍存在的生态危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理论指导。然而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论不仅是在现实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时代产物,更是中西方生态理念中对共同体思维的深刻借鉴与发展。

(一)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和“真正共同体”思想的传承

共同体是马克思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而生态问题则是被马克思当作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马克思把共同体看作一种“关系体”,他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对“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做了详细的论述,认为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是指“家庭和扩大成为部落的家庭,或通过家庭之间互相通婚而组成的部落,或部落的联合。”[6]725而“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和“人为造成的共同体”为共同体的两种经典形态,“人为造成的共同体”又可以划分为“虚假的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这两种形态[7]28。其中“真正的共同体”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53而人的自由发展则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资本主义社会在开辟了世界市场、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和普遍联系的同时,也因其以私有制为主体的社会制度引发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势必会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造成掠夺和破坏,而当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面对有限的自然资源时,便会引发人与人之间为了争夺资源而发生的对立与抗争,这种对立不仅对人的自由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还会在抗争中影响个人的自由发展。因此只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才能为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指明方向。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论是在充分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精髓的基础上,与其“真正共同体”思想中蕴含着的整体性、系统性思维原则进行融合,再加以历史经验与个人智慧,从而阐释出的适应现阶段时代发展要求、符合全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生态文明理论。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论把人类看作地球生物圈中的一环,并从自然环境的相互联系中清晰地认识到,生态环境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自然界的变化发展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因此人类应与自然万物相生相息、共荣共存。尽管人类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从解放双手开始逐步进化成为自然界的高等生物,可以运用其所掌握的先进技术不断地改造自然,但这仍然不能改变人类的生存基础源于自然这一事实。“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在继承了马克思自然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性、内在性和一体性把握,从而超越了近代机械自然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分裂性、外在性和对抗性的理解。”[5]94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论体现出的是一种宇宙视野,是站在宇宙的大格局下重新审视万物的关系,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孕育出了不计其数的生命种类,并创造出了一个可容纳众多物种的生态系统,我们所能洞悉的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每一个存在物都是大自然的孕育之果,只有依赖于大自然的存在物才可以实现一系列的活动。自然不会因为人类的消亡而毁灭,人类却会因为自然的创伤而遭到灭顶之灾。因此人类不能再摆出位于食物链顶端的高傲姿态,企图掠夺和征服自然,而必须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合二为一、同日而论,这一深刻的意蕴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真正共同体”思想的重要领会。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9]95,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自然界所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类关爱大自然就是关爱自己,反之,人类破坏、伤害大自然,也是在进行自我毁灭,“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转变,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10]63。大自然的状况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前提。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出身于经济条件较好的资产阶级家庭,但是他们没有被上流社会的优渥生活所吸引,宁愿战斗一生,将为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争取生态权益在内的各种权益而奋斗的理想当作毕生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因此他们殚精竭虑地寻求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在不断追寻和苦苦思索的过程中,促使自身的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成熟、完善,并成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让自然生态休养生息,让人人都享有绿水青山”[11]6。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论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和“真正共同体”思想。习近平不仅清楚地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共生性关系,还深刻理解了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人与人的和解,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最大限度调节人与人在资源角逐中产生的矛盾与斗争,从而推动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平衡有序的发展。

(二)对西方“生态整体主义”思想的扬弃

在世界近代历史中,西方国家的发展时间和速度远远超越了东方国家,西方国家在东方国家封闭自守之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西方工业革命期间,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随之而来是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1952年以来在伦敦发生了多达12次严重的烟雾事件,致使呼吸疾病患者猛增,单是1952年12月那一次,便导致了5天内4 000多人死亡,且在事件发生一周中因支气管炎死亡人数是事件前一周同类死亡人数的9.3 倍;又如20世纪40年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由于美国洛杉矶市全市250多万辆汽车每天消耗汽油约 1 600 万升,向大气排放大量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这些废气在日光作用下,在该市形成以臭氧为主的光化学烟雾[12]21。国外众多学者在此状况下开展了大量的生态问题治理研究工作,提出了一种“生态整体主义”思想,该思想的代表人物为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他们认为,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和人类永续传承的利益是不可分割的。利奥波德认为,人类应该怀有一种“对生存竞争中行动自由的限制”的道德,因为“一种伦理,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是对生存竞争中行动自由的限制;从哲学观点来看,则是对社会和反社会行为的鉴别。”[13]229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不能够脱离生态系统,人类属于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如果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甚至毁灭,那么人类的生命也将走到尽头。罗尔斯顿深受利奥波德生态思想的影响,他说:“我开始阅读利奥波德的著作,被他倡导的大地伦理学深深地打动。在他那里,作为生态系统的自然并非任何不好的意义上的荒野,也不是堕落的,更不是没有价值的。相反,它是一个呈现着美丽、完整与稳定的生命共同体。”[14]10“生命共同体” 实质上是一个基于生态伦理信念而结成的饱含道德情感的生命世界,它表征的是人与自然生态伦理关系的总和,这是暗含在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内部对“生命共同体”的更为本质的理解[15]96。所以,人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是在保护人类自己。西方的“生态整体主义者”指出,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要控制在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不可以肆意妄为地改造自然,破坏和谐的生态环境系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16]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论将人类与大自然看作祸福相依的共同体,大自然中的生态系统如若遭受了其可承受以外的破坏,那么随即而来的便是人类遭受重大挫伤甚至是全盘崩溃。在以往的西方生态思潮中,往往将孤立的个体作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不能正确地看待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类中心主义者一直认为人类是地球上唯一具有价值属性的主体,自然界只具有为人类所支配服务的工具价值,生态中心主义者虽然承认了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但是他们的本质意思只是说明可以将伦理道德的关怀范畴扩大到自然界中其他存在物,并没有从本质上认可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论反对这种二元论的思维模式,主张确立人与自然的共生性关系,将人与自然的有机整体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通过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正确地看待人与自然界和谐共进、协调发展的关系。大自然先于人类社会而出现,孕育了人类以及世间所有生命体,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步生长、进化、生存,都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和养分。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论深刻地认识到这一关系,并阐述了在整个自然界的生态系统背景下,人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是在人与自然的紧密交流中实现的,这种情况是由自然界所支撑的,不能脱离自然界本身而实现个人的完整,而且这种完整要求自然界相对应地保持一种完整性[14]32。

(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体理念中生态关切的汲取

经过五千年积累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古代劳动人民生态智慧的结晶。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在其传统的经典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理念,这些优秀的生态理念经过历史长河的积淀而熠熠生辉,成为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具有独到的见解,如孔子主张“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7]11的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态道德理念,又如孟子主张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18]的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发展理念,再如董仲舒“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二为一”[19]35的生态和谐理念,都体现了儒家思想丰富的生态智慧。而在儒家丰富的生态文化思想宝库中,北宋思想家张载所提出的“民胞物与”生态思想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作品《西铭》,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张载所阐述的儒家关于宇宙生命统一论的“民胞物与”思想。他视民众百姓为自己的同胞兄弟,视宇宙万物为自己的亲密好友,再一次强调了人与自然界之间互相依存、休戚与共的关系。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论深受儒家“民胞物与”思想的影响,认为唯有承认天地万物“莫非己也”,才是真正自己认识自己[20]149。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论正是因为将人类自身纳入宇宙万物的生命体系之中,肯定了人与自然相辅相成、本为一体的紧密关系,所以才能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道家所推崇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该思想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的思考。道家创始人老子把“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阐述。他认为,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由自然孕育而成的,明确表示人与万物不仅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而且共同居住于自然这个统一整体当中,人与自然界相互依存,以此倡导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不做违背自然规律之事。“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生态智慧的结晶,它的合理内核及其生态伦理价值表现在:“天”与“人”合而为一,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坚持自然规律与道德法则的内在统一,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1]8。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论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创造性地提出在顺应自然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自身的智慧和技术利用自然规律,推动可持续经济的发展,从而在不影响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同时,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平衡局面。这种思想是一种新的突破与升华,强调了智慧和技术的重要性,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要将其服务于人与自然的共同进步与发展,脱离任意一方都不能够很好地实现。

佛教所倡导的珍惜生命、善待万物的“众生平等”生态理念,将世间万事万物归于一体,主张自然万物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这种平等共生的关系中,人类没有权利去剥夺、扼杀、毁灭他物的生存权利。相反,人类有责任和义务保护自然界其他物种的自由生存权,发自内心地尊重与爱护自然。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论汲取了佛教“众生平等”思想中的生存权利观,肯定了自然万物都具有生存权利,都具有自身的生存意义,摒弃了以往将自然万物仅看作“工具价值”的附属品思想,承认自然万物都具有其内在价值,提出在这个由人类和自然万物共同组成的巨大生命共同体中,人类没有权利掌控生杀予夺的大权,即使人类居于“食物链”顶端,也要严格遵循自然万物的更替规律,做到改造要有度、索取要有量,绝不能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主人,从而肆意妄为地征服大自然,如果超出大自然的承受范围,人类便会自食恶果,最终危及自身的健康与安全。

二、价值追求:积极推进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解的实现

人是从事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的人,具有社会性,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9]122。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解”与“人与人的和解”共同构成了人类解放的伟大理想,没有人与人自身的和解,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因此,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22]209。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论将人类自身的生存进步和自然界的演化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人类与自然界的辩证统一关系,真正达成了人与自然和解的价值理念。

(一)铸造“相倚为强”的生态价值共同体

习近平同志指出:“从工业文明开始到现在仅三百多年,人类社会巨大的生产力创造了少数发达国家的西方式现代化,但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地球生物的延续。”[23]118因此,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论从一开始关注的对象就不只是个体或者局部,而是从整体视角出发,将人类和自然界纳入统一的系统中,将人类与自然界合二为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相比,人类在自然界中占据主导地位。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依靠着大自然给予的物质资料进行生存活动,在自身的不断进化和工具技术发展中逐步走向自然界食物链顶端,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人”。然而,在这个先于人类出现且物种繁茂的星球上,人只是作为其中一种类型的生物,并不具有主宰自然的力量。事实上,虽然人类通过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早已拥有了攫取利用甚至是毁灭自然的巨大力量,但是无论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如何发达,人类都只是自然万物中的渺小个体,一旦自然界出现危机,人类作为其中的一分子是无法独善其身的。人类主观地赋予了自然界外在价值即工具价值,而忽略了其自身不该为人所定义的内在价值。每一种自然物都通过自己的作用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均衡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并通过自己的物质交换、能量循环等方式实现自己的特有价值。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24]12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从来都不是对立的,而是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做出的正确合理的把握,体现了人与自然休戚与共、不可分割的统一关系,揭露了人不能绝对服从于自然,也不能绝对控制自然,而是实实在在地属于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应是共生共荣、相倚为强的生命共同体。人类只有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才能发挥更大的生态价值,更好地体现出生态环境共同体这一新的理念。

(二)促进 “共建共享”的生态治理共同体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与人的和解是一个比较艰难和漫长的过程。恩格斯把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当作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25]375,而生态环境问题从一开始就不是某个国家、某个地区单独的问题,而是全球性问题,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被排除在外。发达国家通过工业革命率先发展起经济,完成了资本积累和大工业改造,成为当今世界发展中的佼佼者。但由于单方面地考虑经济的飞速发展而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导致生态环境逐渐变得恶劣。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还未能将以空间结构优化和资源节约利用为主的绿色发展作为主线,真正走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的绿色发展道路。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生态治理从一开始就是全球性的责任,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每个国家的应尽之责。

中国一直以来都在国际生态环境治理中展现出大国的责任与担当,不仅在生态治理实践中积极参与,更在生态文明理论上不断探索与创新,以期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更大的力量。值此境况之下,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论在深刻认识保护与发展关系的前提下,在充分尊重生态环境系统演化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强化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从以对破坏生态行为的严惩为主转向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主,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双重关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为推动全球共建共享的生态治理共同体的实现指明了方向。

(三)坚定“群众为本”的生态和谐共同体

“历史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26]27。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论的提出,是与习近平同志本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生态环境的优劣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社会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3]。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把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25]368,“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4]4。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他人在生态环境中生存的幸福感。

其次,人类在自身的繁衍发展过程中,当代人和后代人共同拥有地球的自然资源,因此,我们既是前人的继承者,又是后代的委托者。当代人与后代人公平地享有自然资源,也拥有生存权和发展权。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在自己生存发展的同时也考虑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不能因为自己的贪婪导致后代面临自然资源匮乏的困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7]21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论将生态问题、社会问题和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结合起来综合考量,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群众的人文关怀和以群众为本的人民立场。

三、结语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历代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清楚地认识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意义,还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拓展自身生态实践经验。从个人到群众、从局部到全国,我国历届党中央领导人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过了由外在价值需要向内在价值拓展的过程。从毛泽东大力鼓励人民群众植树造林、打好“卫生保卫战”到邓小平加强立法保障,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到有法可依,再到江泽民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都体现了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剖析了金山银山与绿山青山的相互关系,还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五位一体”总布局当中,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等生态建设方案,强调在经济不断进步发展的同时要保护好人民群众良好的生存环境。如大力提倡城市共享单车的普及、推动垃圾分类和循环利用等,有效地节约了各项资源。这些举措从行动、思想两方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发展是同步的、双向促进的,让每一个人都能积极地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当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3]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剖析国内外生态环境现状的情况下,主动汲取中外优秀生态理论的营养,创造性地提出了生命共同体理论,摒弃了以往的“主客二分”观,将人自身的进步发展与自然生态的稳步平衡视为一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不仅为建设美丽中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还为应对全球生态危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当前,生态危机席卷全球,生态文明问题早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论从方法论上诠释了生态文明事业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全面解释了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和共同发展的重要性,对于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自然界共同体文明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对不文明说“不”
盘点自然界中你没见过的怪异生物
文明歌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