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杂交水稻荃优1606特征特性及再生稻丰产栽培技术

2022-11-27张玉梅贺起荣蒋家平

园艺与种苗 2022年5期
关键词:秧盘中稻再生稻

张玉梅,王 颖,贺起荣,蒋家平

(1.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088;2.安徽荃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088)

荃优1606是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荃9311A×Y R1606组配选育的优质杂交籼稻品种,于2020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稻20206016]。在长江上游地区,适宜在四川省平坝丘陵稻区、贵州省(武陵山区除外)、云南省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市(武陵山区除外)海拔800 m以下地区、陕西省南部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再生稻是南方种植一季稻热量有余而两季稻热量又不足的地区,或双季稻区只种一季中稻的稻田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稻谷单产和效益的有效措施之一[1]。基于此,笔者介绍了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荃优1606特征特性及作中稻再生稻的种植表现,集成了该品种以机插机收蓄留再生稻为核心的的中稻-再生稻全程机械化丰产栽培技术,旨在发挥该品种及全程机械化种植再生稻在增加水稻单产和种植效益的作用。

1 荃优1606再生稻种植表现

再生稻是重庆农业三绝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再生稻蓄留面积达到23.3万h m2。重庆市开县南门镇选用强再生力杂交水稻品种渝香203,头季稻采用机械栽插及人工收割等配套技术,示范片面积75.60 h m2,头季稻单产11.56 t/h m2,再生稻单产6.62 t/h m2,两季合计单产18.18 t/h m2[2]。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中稻季机械收割技术普及,机械碾压稻桩极大制约了机收蓄留再生稻的成功率,导致重庆地区再生稻产量大幅度降低,蓄留面积逐年萎缩,当前再生稻蓄留面积维持在7.3万h m2[3]。2019年以来,在重庆市永川区农业农村委的大力支持下,以荃优1606为强再生力品种,连续3年在永川区来苏镇开展中稻-再生稻全程机械化技术攻关,技术攻关片采用4L Z-0.3A型全喂入小型收割机机收蓄留再生稻,使得稻桩碾压率低于20%,机收蓄留再生稻单产达到3.34 t/h m2(2019)、2.85 t/h m2(2020),机收蓄留再生稻中稻-再生稻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于2021年取得突破,再生稻单产达到3.75 t/h m2,为重庆市更好的开展再生稻全程机械化轻简高效栽培奠定了基础。

2 荃优1606品种特征特性

2.1 高产稳产

2018—2019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76~9.99 t/h m2,比对照F优498增产3.51%~6.49%;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88 t/h m2,比对照F优498增产5.0%;2019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0.14 t/h m2,比对照F优498增产4.48%。201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84~9.98 t/h m2,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3.41%~4.61%;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91 t/h m2,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3.75%;2019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94 t/h m2,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5.94%。

该品种大面积种植产量为9.94 t/h m2左右,平均有效穗219.0万/h m2左右,每穗总粒数204.8 k g左右,结实率86.8%左右,千粒重26.4 g左右。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1.3 d,株高112.8 cm,穗长25.8 cm。

2.2 稻米品质优

根据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019年检测结果,该品种主要整精米率63.6%,垩白度0.6%,直链淀粉含量17.5%,胶稠度74.5 mm,碱消值6.9级,长宽比3.0,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一级。

3 中稻-再生稻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

3.1 中稻季秧田管理

3.1.1 秧田准备。头季稻选择背风向阳、排灌方便、土壤肥沃、土层较厚、交通便利的水田作秧田。播种前5~7 d,结合除杂草翻耕秧田,施用氮(N)33.7~45.0 k g/h m2,磷(P2O5)33.7~45.0 k g/h m2,钾(K2O)33.7~45.0 k g/h m2作底肥,并将秧田土壤耕细、耙平。播种前2~3 d,应按厢宽1.5 m、沟深0.08~0.10 m、厢与厢间距0.8~1.0 m开沟作厢,厢面应整理平整。

3.1.2 浸种催芽。按照大田用种量20.1~22.5 k g/h m2准备种子,于播种前将种子倒入装有清水的桶中,搅拌均匀后进行选种,剔除浮于水层表面的空瘪粒。之后,按照2 g(三氯异氰尿酸):1 k g(清水)比例配制浸种剂,将筛选好的饱满种子移入浸种剂溶液中,水层淹没稻种3~5 cm为宜,使水稻种子充分吸胀。浸种24 h后,取出水稻种子,晒种3~5 h,晾干水分,以备播种。

3.1.3 摆盘装泥。播种当天,取厢间稀泥填平补齐厢面。摆放秧盘时,应按秧盘短边与秧厢长边平行的原则,基于厢面中线对称摆放2排秧盘,且使秧盘相互压边对齐、盘底紧贴秧床。秧盘装泥前应先除去厢间中的杂草、石块等杂物,再将厢间的稀泥装盘,装泥量不能少于秧盘容量85%~90%。按照壮秧剂1 k g∶细土3 k g,充分搅拌均匀壮秧剂,按照壮秧剂用量60盘/k g均匀撒施后,用秧板刮平盘中的稀泥。大田需要机插秧秧盘210~240盘/h m2。

3.1.4 均匀播种。当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2℃时,采用塑料硬盘稀泥育机插秧法集中育秧,播种量宜为90~100 g/盘。中稻季育秧应在3月10日左右完成播种。如有播种机械,可采用播种器进行机械播种。人工撒播时,最好采用薄木板竖在秧厢两侧,确保种子全部落入秧盘,播种均匀度应≥95%。播种完毕后,施用敌克松W P按照1 000~1 200倍液喷施厢面作消毒处理,防止种子腐烂。之后厢面间隔1 m插竹块作拱,竹块入泥处与秧盘保持0.05~0.10 m的距离,拱高保持一致,拱上覆盖地膜,四周用稀泥压紧封严[4]。

3.1.5 秧田管理。播种至揭膜期,仅在厢沟灌浅水,保持厢面湿润。秧苗2.5叶龄时,于晴日先揭秧厢两端的膜炼苗2~3 d,再全部揭膜。揭膜后,通过厢沟灌水,保持厢面2.0~3.0 cm水层。秧苗3.5~4.5叶龄移栽,移栽前5~7 d,秧床施用尿素90.0~120.0 k g/h m2作送嫁肥,并通过厢沟排干秧田水,保证秧块处于湿润但盘结牢固状态。秧苗生长期间,应注意防控立枯病、青枯病、恶苗病、蓟马以及蚜虫等病虫害[5]。

3.2 中稻季大田管理

3.2.1 适龄机插、合理密植。栽足基本苗,种好中稻季是取得中稻—再生稻高产的重要前提。在中稻季,秧龄3.5叶时,即可移栽,最佳移期为3.5~4.5叶。宜采用久保田S P W-48C型手扶式插秧机栽插,插秧机应按照稻田的长边行进栽插。栽插密度按照行株距30.0 cm×18.0 cm,栽足密度18万窝/h m2,每窝3~4苗,基本苗在54万~78万/h m2。插秧时,应保持大田有浅水,浅水机插,对于栽插连续缺穴3穴以上的,应及时人工补苗,确保满栽满插。

3.2.2 科学水肥运筹。中稻季肥料运筹方面,宜用纯氮(N)165~195 k g/h m2。其中氮肥按照基蘖肥∶穗肥=7∶3比例施用,氮(N)∶磷(P2O5)∶钾(K2O)为1∶0.5∶0.8。具体步骤是基肥用水稻专用缓释型复合肥(N∶P2O5∶K2O=24∶12∶12)为481.5~568.5 k g/h m2,穗肥追施尿素105~126 k g/h m2,追施氯化钾109.5~130.5 k g/h m2。其中,基肥于水稻机插前1~2 d施入土壤,穗肥于头季稻倒4叶幼穗分化期施用。追穗肥时须选择晴好天气,待叶片露水退干后,均匀撒施[6]。

水分管理按薄水机插、寸水活棵促进低位分蘖发生和群体生长。当大田苗数达到有效穗80%左右,及时排水晒田;抽穗开花期保持浅水,灌浆结实至成熟期干湿交替,收割前7~10 d断水,以便机收。其中,全田茎蘖总数达117.0万~187.5万苗/h m2时,及时排水晒田,直至田中出现小缝,露出白根,脚踩不陷落;抽穗开花期保持3 cm左右水层,缓解夏季高温伏旱危害;灌浆结实期水份管理应保持干湿交替状态,促进头季稻籽粒灌浆结实。收割前7~10 d左右,及时排干田间渍水,便于收割机田间作业[2]。

3.2.3 绿色病虫防控。根据荃优1606品种感稻瘟病、白叶枯病和高感褐飞虱抗性弱的特点,对头季稻应重点采用生物物理方法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和螟虫。针对水稻螟虫,农业防治方面,可采用冬耕后蓄集冬季降水浸田,有效杀灭越冬螟虫和虫卵,减少越冬虫口基数,同时利用冬季使水稻秸秆充分腐解,提高土壤地力;5月上中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可利用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或生物信息素的生物防治方法灭杀水稻螟虫;化学防控方面,可采用甲维茚虫威、阿维菌素、甲维盐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螟虫[2]。对稻飞虱等迁飞性害虫,可根据当地植保部门预测预报,选用吡虫啉W P、噻虫嗪W D G和噻嗪酮等药剂防治[3]。对纹枯病,应做好田间水分高效管理,降低纹枯病病原菌发生环境,此外,可在头季稻分蘖盛期和孕穗期分别用生物农药井冈·蜡芽菌或蜡质菌芽孢杆菌或井冈霉素或申嗪霉素防治,亦可采用化学农药纹曲宁防治。对稻瘟病,可采用枯草芽孢杆菌、春雷霉素和多抗霉素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或者选用化学农药20%三环唑W P于头季稻破口期进行防治[4]。

3.2.4 精准施用粒芽肥。在头季稻齐穗期至齐穗后5 d,采用S P AD叶绿素计测量头季稻剑叶S P AD值,根据齐穗期剑叶S P AD值(x)预测粒肥的高效施氮量(y,k g/h m2)的回归方程,y=-25.733x+1 212.4(R2=0.923),进行粒芽肥的精准追施。一般根据田块的肥力,肥力较好的田块可施用尿素80~120 k g/h m2,肥力中等的田块追施尿素120~150 k g/h m2,肥力较差的田块施用尿素150~225 k g/h m2。粒芽肥的施用宜在稻田有水的条件下进行施用。

3.2.5 看苗抢收头季稻,规范机收降低压桩率。头季中稻“谷黄”、“秆青”、“苗现”是机收蓄留再生稻的最佳时间。机收蓄留再生稻留桩高度宜35~40 cm,确保再生稻有效穗充足的条件下提高每穗粒数,为再生稻高产打下基础。机械收获时,收割机应按照稻田的长边行进收割,降低收割机履带的压桩,提高全程机械化种植再生稻成功率。

3.3 再生稻季大田管理

3.3.1 立即复水,抗旱保芽。头季稻收获后,立即复水,水层厚度5~7 cm。再生芽萌发期,逐渐保持浅水层,再生季苗期至灌浆期,采用干湿交替水分管理,接近黄熟时排水晒田。

3.3.2 巧施提苗肥。头季稻收获后1~3 d内,结合田间复水灌溉,施用尿素80~150 k g/h m2作提苗肥。

3.3.3 适当喷施赤霉素(九二○),提高抽穗整齐度。再生稻抽穗60%~70%时,施用赤霉素45~60 g/h m2(折纯),兑水800 k g,雾化喷施。

3.3.4 再生稻病虫挑治。根据虫情预报,防治好水稻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对病虫严重的田块重点挑治,防治方法参考中稻季稻用药。

3.3.5 及时收获,颗粒归仓。当再生稻全田稻穗黄熟90%以上,机械收割,按稻谷标准含水量13.5%的要求机械烘干,入仓贮存。

4 推广建议

荃优1606作为国家审定的优质稻品种(国审稻20206016),产量、米质表现突出,稻米品质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一级,近年来在我国南方稻区特别是长江流域得到大面积推广[7],并在重庆、湖北和安徽等地的试验示范中表现出较强的再生稻产量优势[8-9]。目前,全国再生稻蓄留面积约为70万h m2[6],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湖北、安徽、福建、江西和广西等地。当前,大面积水稻生产缺乏两季高产的优质品种及中稻-再生稻两季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是当前制约再生稻发展的瓶颈因素。根据荃优1606的当前审(认)定区域,该品种适宜在四川、贵州省、云南省籼稻区、重庆市、陕西省南部、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以及浙江省中稻区、福建省北部稻区、河南省南部等区作一季中稻推广应用,覆盖了我国较大面积的再生稻区,建议在其审(认)定地区开展技术示范和推广,并结合本地区实际,研究集成全程机械化中稻-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以充分发挥该品种产量品质潜力及再生稻技术在增加粮食单产和种粮收益中的作用。

猜你喜欢

秧盘中稻再生稻
再生稻促芽追肥机研制
基于模糊PID控制的再生稻自适应仿形割台性能试验与分析
水稻秧盘自动码垛机的设计与试验
置床处理对水稻秧苗素质及秧盘附土量的影响
一种插秧机钵育秧盘的低成本3D打印技术研究
宜都市气候变化对中稻产量的影响
秸秆秧盘育秧技术试验总结
中稻广两优676“3414”肥效试验
湖南今年推广再生稻26.6万公顷
武夷山市中稻测土配方施肥“3414”肥效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