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变的全等三角形”教学研究

2022-11-27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初中部青秀校区530029邓筱涵

中学教学参考 2022年23期
关键词:三角形图形解题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初中部青秀校区(530029)邓筱涵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初中平面几何中的核心内容,是判断线段相等和角相等的重要依据,是研究几何图形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学生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其应用非常重要。初中阶段着重探究的两个平面图形的关系是全等与相似,而全等又是相似的一种特殊情况,所以能够灵活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是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基础。

一、目标和目标分析

(一)目标

(1)使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能灵活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问题;

(2)让学生从基本图形入手,学会利用图形变换探究数学问题。

(二)目标分析

图形是多变的,教师在讲解图形知识时若仅设置大量问题让学生解决,然后就题论题进行讲解,往往会增加学生的压力,让学生在“题海”面前失去信心,进而导致学习动力减弱,而采用一题多变的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能灵活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通过图形变换加强数学变式的理解。

(二)难点

对全等三角形问题变式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展示母题

问题1:如图1,AB=AD,BC=CD,△ABC和△ADC全等吗?为什么?图中有相等的角吗?为什么?

图1

师生活动: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回答问题,明确每一个解题步骤的理论依据;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绘制相关思维导图(如图2),总结图形中通常隐含的条件——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

图2

解:△ABC和△ADC全等,理由如下。

在△ABC和△ADC中,

∴△ABC≅△ADC(SSS)

∴∠B=∠D,∠BAC=∠DAC,∠ACB=∠ACD。

设计意图:利用本题回顾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总结如何根据已知条件选择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为一题多变打下知识基础。

(二)一题多变,引入新课

问题2:将图3 右边的三角形沿着AC边向上平移,得到一个新的图形,AB=DE,BC=DF,此时可以说明△ABC和△DEF全等吗?

图3

学生很容易发现没有公共边,缺少一个条件,无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自然而然地想到需要添加条件。那么需要添加什么条件才能使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呢?

分析:已知两边,找夹角或找第三边或找直角。本题可以添加夹角相等利用SAS判定全等,或者添加第三边相等利用SSS 判定全等。因此,需添加∠B=∠D或AC=EF。

设计意图:通过平移变换,化静态为动态,使图形“动”起来,启发学生观察图形之间的联系,发现变化之后依然存在三角形全等的关系,从变中观察出不变。

问题3:将图1 右边的三角形绕点A顺时针旋转,使一边落在AB上,如图4所示,此时AB=AD,添加什么条件,能使△ABC和△ADE全等?利用了哪些判定方法?

图4

教师先让学生尽可能把自己想到的条件添加进来,再判断正误,最后引导学生从边和角两个角度分类讨论进行添加。

分析:隐含有公共角,属于“已知一边一角”的情况,可以通过添加一边或一角,注意边角的位置关系,利用SAS,AAS,ASA来证明。因此,需添加边AC=AE,或添加角∠B=∠D,或添加角∠ACB=∠AED。

设计意图:由平移变换变成旋转变换,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对图形进行变形,让学生观察图形变形之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让学生学会建立图形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一题多变的能力。

问题4:继续顺时针旋转三角形,使∠CAD=∠EAB,如图5,此时AB=AD,AC=AE,你可以证明BC=DE吗?

图5

师生活动:学生观察问题3与问题4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分析:题目间接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线段相等,利用全等来证明线段相等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在全等三角形判定的过程中由已知条件不是直接得到夹角相等,而是利用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加上同一个角证明夹角相等,这也是常用的技巧。

证明:∵∠CAD=∠EAB,

∴∠CAD+∠BAD=∠EAB+∠BAD,

即∠CAB=∠EAD,

在△ABC和△ADE中,

∴△ABC≅△ADE(SAS),

∴BC=DE。

设计意图:从问题3到问题4是从特殊到一般,从特殊到一般是研究客观事物和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它是通过研究特殊情况来求得一般情况下的结论。有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直接让学生掌握有一定难度,而从特殊情况入手,可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讨新知识的兴趣,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问题5:如图6,继续顺时针旋转三角形,已知∠DAE=∠BAC,AB=AD,AC=AE,连接BE,CD,请问BE和CD有什么数量关系?

图6

师生活动:学生书写证明过程,教师提醒几何解题的规范格式。

分析:问题5 中隐含着两对全等三角形,引导学生找对全等三角形,即可解决问题。

解:BE=CD,理由如下。

∵∠DAE=∠BAC,

∴∠BAC+∠BAD=∠DAE+∠BAD,

即∠CAD=∠EAB,

在△ABE和△ADC中,

∴△ABE≅△ADC(SAS),

∴BE=CD。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的变换使学生感受一题可以多变,可以转化成新的题目,但万变不离其宗,解题的关键在于从复杂的图形中找出全等三角形。

(三)活动探究,合作领悟

问题6:通过上述活动,你们已经初步体会了有趣的一题多变、一图多变。你们是否可以把例题中的图形沿着AC边剪开分成两个三角形,把这两个三角形任意组合成一个新的图形,然后命题并解答?

预设得到的图形(如图7):

图7

师生活动: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解决问题,并让小组派代表展示,其他小组进行点评,教师最后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经过一题多变,能得到常见的图形,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图形储备,而且建立了图像间的联系,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经过本环节的设计,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学生也产生了自主研究的需要,经过小组协作学生体验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并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进而提高了学习能力。

(四)课堂小结,巩固提升

问题7: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研究图形的方法?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学生回答:

(1)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及其运用;

(2)通过一题多变,理解了在解题时要抓住本质的东西,要善于从复杂图形中提取基本图形;

(3)经历了图形的变化过程,学会了在解题时如何去研究问题,从而得到一类问题的解法。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加以归纳,使得学生能够抓住知识重点,梳理学习的过程,提炼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延伸兴趣

做教科书第56 页第7 题、第9 题(题目略),并将第7题进行变式,自主命题并解题。

(六)板书设计(如图8)

图8

四、教学反思

学生的学习动力可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关注的是数学知识是否使其感兴趣,知识的呈现方式是否被其所接受,教师作为外部动力因素之一就影响着学生的内部动力。因此,教师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产生对数学的需要和兴趣,让学生不断地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的课题为“多变的全等三角形”,比较生动有趣,赋予全等三角形生命力,拉近数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会产生好奇:全等三角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在教学时,教师可采用几何画板动态展示三角形变化的过程,使静态的图形运动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原来图形之间是有联系的,每一个原本看起来孤立的图形,实际上都是由一个基本图形演变而来。一题多变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找到研究数学的方法,并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在题目的设置方面也不拘泥于简单的证明,而是设置了开放式的答案,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通过上述一题多变的体验,学生初步掌握了进行一题多变,玩转两个全等三角形的方法。在活动探究、合作学习环节,教师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后进生可以变化图形,优等生可以设置题目,中等生可以解答题目,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获得了不同的发展,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环节的设置一改单调、古板、重复的传统解题教学模式,使数学学习更有趣味性,使学生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使学生的思维更有活力。

猜你喜欢

三角形图形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分图形
画一画
找图形
巧用比妙解题
解题勿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