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OBE理念下《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教学实践创新研究
2022-11-27管倩苏姝
管倩 苏姝
一、OBE理念概述与项目制教学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或称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是目前较先进的教育理念之一。[1]与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不同,OBE理念强调成果导向型教育,教学活动主体为学生;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产出为主要导向,主要通过四个步骤——定义学习产出(Defining)、实现学习产出(Realizing)、评估学习产出(Assessing)和使用学习产出(Using)来组织、实施和评价教育。
对OBE理念的运用可分解为以下具体问题:教学实践中学生应产出的学习成果是什么?如何产出这些学习成果?教师在学生产出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应充当什么角色?如何评价学生取得学习成果的质量?如何将这些理念有效落实到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中?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是高校新闻学专业的业务核心课程,为学生今后从事新闻工作打下业务“敲门砖”基础。新闻采写是新闻生产的基础和核心环节,新闻采写能力直接反映着学生产出新闻成果的能力,包括新闻发现、新闻选择、新闻呈现等方面的产出能力。《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改革一直以来都是相关学者和教师关注的内容,大部分研究虽然涉及该门课程改革的许多方面,但普遍存在一个问题:没有展示教学改革的成果,绝大多数研究依然停留在理论阐释的层面,没有展示切实的有价值的教学改革成果。[2]
新闻实务类课程的教学以学生实际技能的获得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为目标,而OBE理念所强调的也无外乎是以下四个问题:我们想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3]因此,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改革实践中,运用OBE理念的成果导向模式更为契合该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更能切实有效提高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的可视化程度。
二、基于OBE理念的全媒体教学设计
关于以《新闻采访与写作》为代表课程的新闻实务类教学改革研究可以说是伴随着媒介的不断融合而逐渐开展的。早期大部分研究聚焦在实务类教学到底应重理论还是重实操的问题上。部分学者认为高校新闻课程的分配缺乏合理性,认为高校新闻课程教学倾向理论,而非实践,但对于新闻专业而言,实践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后来,随着媒介的不断深度融合,业界全方位人才的缺失和初代记者的专业水平早已与时代脱节等问题不断出现,使更多学者开始关注高校新闻专业符合时代需求的实务学习。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实务类课程的教学需要改革,以此来应对新闻业的变化与发展。传媒学校应该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改变传统授课方式,调整原来的教学计划,学科间加强学习和交流,增设新专业,为新闻传媒业提供更优秀的人才。[4]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BE)对于教育可见产出的强调,非常契合《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实务学习的实际需求,本研究运用OBE理念的四个步骤,具体指导《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确定教学目标:学生应产出的学习成果
新闻采访与写作,从字面上理解,虽然只界定了新闻工作中两个环节——采访与写作,但由于其涉及新闻生产的基础和核心环节,加之新闻传播生态变化带来的新形态、新要求,“采访”和“写作”其实包含丰富的工作内涵和更具体的环节。例如,在全媒体时代,“写作”这个环节,应实现从“写作”到“制作”的全媒体化转变,因为仅写作已无法满足当下受众接收新闻信息的习惯,短视频、H5等视觉化的全媒体新闻产品形式需要新闻工作者用“制作”的方式来完成新闻报道产出。
依据OBE理念进行课程改革必然要重新整合教学内容,重塑教学流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5]在OBE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新闻发现、新闻选择、新闻呈现等方面能力,可将这些划分较为粗略的教学目标做一个更为具象的目标分解,以帮助提升项目制教学的可行性。根据这一系列细化的教学目标,设置出相应一系列教学项目,要求学生在完成具体的项目时,产出不同的项目成果。
(二)构建课程体系:产出成果的路径
在OBE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改革遵循反向设计的原则,明确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能力要求、细化课程教学目标和创新能力指标。根据细化目标设计合适的教学项目并组织教学,构建强调学习产出的课程体系,以项目为单位,侧重在实践教学部分构建出一整套环环相扣的课程体系。
(三)教学实施措施:有效落实教育理念
本研究在OBE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尝试用以下教学措施来实现项目到成果的具体转换。
1.学界业界联动教学
为使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更符合新闻业界需求,本研究与业界积极联动,将业界资源直接纳入课程项目实施中,全方位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2.短视频制作项目教学
短视频制作已成为媒体深度融合进程中主流媒体的生产内容之一,因此,让学生学会短视频新闻制作已成为本课程的必修内容,同时也成为全媒体时代教学改革的主抓手。
3.小组合作制教学
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实践和探讨以解决具体项目问题的学习。课堂中采用采访练习、新闻发布会练习、观察练习、写作练习、制作练习等方式,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以小组合作方式完成具体项目任务的流程。
(四)评价反馈:评价学习成果的质量
根据课程项目体系建构,为了更合理地对学生学习产出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与之相应的也要建立一个综合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评价体系:第一,教师不仅要对学生一系列项目产出成果进行评分,同时还要将项目中学生表现出的团队合作精神、参与度、完成态度等作为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综合打分制;第二,将“学界业界联动”贯穿到整个课程体系中,包括评价体系,也要将业界反馈意见放到打分体系中,提升学生学习产出的有效性;第三,为弥补教师打分的单项评价和不全面的问题,适当将学生互评方式纳入该课程的评价体系中,尤其是以小组合作制完成的项目产出,由学生对本组所有成员的表现进行打分,能够将教师观察不到的小组工作也纳入评分视野,较好地补充教师单一的评分视角。
三、以短视频为主抓手的全媒体教学改革实践
为让该课程学习产出更加有针对性,更适应全媒体时代背景,更符合新闻业界需求,本课程项目积极与业界合作协同育人;具体同贵州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创作组以及多彩贵州网众望客户端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合作实践,打通学界与业界之间的壁垒,让学生成为业界“后备”内容生产者,让业界老师成为课程项目的直接指导力量,以短视频项目制作为主抓手,让学生的学习产出更多地在省级媒体平台上得到采用,切实有效地提高了课程学习产出的有效性和可视化程度。
(一)将业界用稿需求融入课程项目设计
本课程项目在开课前,尝试将近期业界具体的一些用稿需求融入课程设计中,特别是与新闻采写相关的具体项目设置中。一般情况下,业界用稿需求主要分两大类:一是提前策划的用稿需求;二是临时产生的较为紧急的用稿需求。而这两大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于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有可能完成的任务。授课教师积极与新闻业界对接,共同筛选出具体的用稿需求后,将这些需求融入课程项目设计中,让学生在课程的不同阶段以这些用稿需求作为具体项目完成目标,分组合作完成相应的作品,最终以小组作品竞争后择优在省级媒体上采用为项目的终极目标。
以2021年为例,本课程项目实践由专业教师与贵州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创作组一起讨论,确定了三个不同阶段的实践项目,设计了“师兄师姐陪你逛校园”短视频制作(见图1)、“全民健身日”短视频制作(见图2)、“夏天的味道”短视频制作(见图3)三个实战项目作为项目制教学的载体。
短视频制作已成为媒体深度融合进程中主流媒体的生产内容之一。因此,让学生学会短视频新闻制作已成为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必修内容。本课程项目设置并没有局限在校园内、教室里,而是由任课教师与业界深度联动,紧密结合媒体具体的阶段性用稿需求,将向媒体供稿作为该课程具体采写项目的完成目标,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完成有效的学习产出。例如,已成功实施的其中一项学界业界联动式实践项目——短视频《师兄师姐陪你逛校园》作品的制作,实践项目课程设计源于贵州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创作组关于升学季的整体新闻报道策划,征集各高校推介视频,但需要以本校师兄师姐的视角来拍摄校园推广的视频。本课程项目正好将媒体这一实实在在的用稿需求作为本课程其中一个重要的项目任务,下达给学生,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这个短视频新闻作品的策、采、编任务,最终每个小组要在截稿时间之前完成一个完整的短视频作品。然后将不同小组的作品放在一起,择优推荐其中一个作品到贵州广播电视台,争取让学生作品得到省级媒体平台的采用和推送。
学生自己制作的新闻作品能够有机会在省级媒体平台上推送,极大地鼓励了他们实践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课程项目的参与度与产出有效性。在整个项目实践过程中,学生从采访策划环节开始就卯足了劲,想方设法要在相同的大主题之下通过小组头脑风暴的策划,设计出一个有小组特色的报道创意。在“师兄师姐陪你逛校园”这个共同的主题指引下,学生通过任课教师的指导,分别讨论出包括“说唱推介”“互动视频”“汉服出镜”等比较有创意的新闻报道制作方式,在考量可操作性之后,四个小组分别开展了短视频新闻作品的拍摄和后期制作工作。
(二)业界老师直接指导短视频课程项目的实施
学界业界的联动,不仅体现在业界为本课程实践提供项目设计参考,同时,业界还为本课程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力量,将业界老师和任课教师联合,打造成课程强有力的教学力量。与任课教师相比较,业界老师的指导更具实践指导性,联合任课教师的理论指导,可以更好地促成本课程的学习产出,让学生的课程作品提前适应业界要求,符合媒体行业需求,有效提升课程成果的出产量。
业界老师的业务指导包括:(1)根据所在媒体某一时期的发稿需求,给学生下达一个具体的新闻作品采写任务;(2)在开展采写实践之前,对学生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任务指导(见图4),尤其是关于任务细化的要求,一定要明确地向学生提出,让学生的实践更具方向性;(3)在学生开展采写项目过程中,随时在线对学生相关问题进行答疑;(4)学生作品完成后,筛选出符合媒体采用标准的作品进行媒体推送,并对所有学生作品进行一次业界点评,对学生的采写实践提出专业建议和意见,帮助学生在新闻业务能力上迅速成长。
业界老师直接参与到课程改革项目中,按照媒体新闻报道项目的生产流程进行指导,极大增强了课程的针对性。例如,在业界老师业务指导第二项中,业界老师非常明确地向学生提出了项目的具体要求,与他们向本媒体记者下达任务的要求是等同的,这样提升了课程项目的“仿真性”,让学生提前感受到媒体工作的真实状态。
要求越细化,越具指导性。在短视频《师兄师姐陪你逛校园》作品的制作项目实施过程中,28名学生分成4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共完成了4个风格各异的《师兄师姐陪你逛校园》短视频,完成质量相对较高,原计划要在贵州广播电视台的新闻客户端“动静”上推送其中一个学生作品。最终,除了独立推送其中一个作品以外,业界老师还将另外三个小组作品混剪成为一个策划推广作品也在“动静”上首发推送,并且独立作品后期还在“学习强国”平台上得以推送,学习产出成效明显。
(三)业界为课程项目产出提供发布平台
作为新闻学专业的基础业务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最直观的学习产出是学生的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能力的集中体现——新闻报道作品的产出。通过这门课程的系统教学,学生应具备独立的采访与写作能力,而这些能力最为直观的体现就是学生有没有相应的新闻报道作品的产出。具体来说,该课程的学习产出有两种层次:第一,参与课程学生的作品产出数量,课程中学生完成的新闻报道作品越多,表明该课程的学习产出量越大;第二,参与课程学生的作品水平是否符合媒体业界采用标准,课程中学生完成的新闻报道作品被媒体采用的情况越多,表明该课程的学习产出质量越高。
本课程项目与业界达成深度联动,积极争取到两个省级媒体平台作为学生优秀作品的发布平台——“动静”(贵州广播电视台新闻客户端)、“众望”(多彩贵州网新闻客户端)。课程学习产出不仅可以在课程学期成绩中得到加分,同时还能获得被省级媒体采用的难得机会,极大鼓励了学生投入课程项目生产的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在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里,与本课程项目相关的课程(涉及3个班级共89名学生)共促成学生完成约203件符合新闻采写基本要求的全媒体新闻作品。其中,被省级媒体采用的学生作品达40余件,其中产出率、产出质量最高的一个班级(共28名学生),平均每一位学生均有一件新闻报道产品被省级媒体采用。这组数据表明:无论是从学习产出的覆盖面,还是从学习产出的质量上,本课程项目的教学效果是明显的、直观可见的。换而言之,本课程项目促成的学习产出不仅数量可观,同时,1/5的学生学习产出作品质量通过了省级媒体业界标准的衡量,符合当下业界需求。
另一项直接可见的课程改革实践成果是:除了向业界推荐优秀学生作品之外,本课程任课教师还积极发动学生将课程学习产出的相关作品拿去参加专业比赛,让学生的学习产出接受专业最新标准的检验。据不完全统计,在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中,本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共促成21件学生作品参赛,其中在2021年度贵州省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件,二等奖3件,三等奖1件,达到了“以赛促学”的良好效果。
此外,依托课程产出的学生学习成果,本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还举办了课程成果展示活动,让教学产出有较高的可视化呈现效果。
(四)关于成果导向教学改革实践的反思
在本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凸显一个“双刃剑”的问题:强调与业界的无缝联动。一方面,迅速提升课程教学的专业针对性,符合时代需求;另一方面,由于过于强调全媒体时代背景,业界的用稿需求较多地集中在短视频、H5等视觉化传播形态上,对于文字传播需求渐弱。这导致《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更多侧重于学生视觉传播的生产力提升上,而无暇顾及学生的文字表达基本功的训练。通过教学实践表明,强调和业界需求的无缝对接固然重要,但是作为新闻学专业的基本功——文字表达也非常重要,二者不可偏颇,都应兼顾。因此,在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未来实践中,将会进一步强化文字表达基本功相关的项目教学,让学生具备较强的文字与视觉表达的双重生产力。
结语
课程教学在本科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模式的建立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项目以培养适应全媒体时代需求的传播人才为根本目标,在新闻学本科生课程教学中采用OBE教育理念,提出“学界业界联动”项目制,将课程项目的设置与业界当下报道任务无缝对接,尤其结合当下传播活动对短视频的刚需,充分发动业界力量,整合业界资源,深度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学成果导向明显,并为持续改进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