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归拈痛汤在皮肤病的运用

2022-11-27吴燕瑜齐俊南

药品评价 2022年2期
关键词:知母泽泻苍术

吴燕瑜,齐俊南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

当归拈痛汤,出自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所著《医学启源》,原文归纳其主治:治湿热为病,肢节烦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疼,下注于胫,肿痛不可忍。后其弟子李东垣在《兰室秘藏》收录,命名“拈痛汤”。明代徐彦纯《玉机微义·疮疡门》记载“当归拈痛汤治一切风湿热毒浸淫,疮疡下注,湿毒脚气生疮赤肿,里外臁疮,脓水不绝,或痒或痛,脉沉紧实数动滑者。”吴昆《医方考·香港脚门》中写道“香港脚疼肿,湿热发黄者,此方主之”。此外,著名外科医家陈实功所写《外科正宗》云“有风湿相乘之症,初起寒热交作,次传腿肿作痛,其形光亮微红,发热肿痛,按之如泥不便起者,宜当归拈痛汤。”清代张璐称之为“湿热疼肿之圣方”。汪昂的《医方集解·利湿之剂》曰:“湿热胜而为病,或成水疮,或成赤肿丹毒,或如疝气攻上引下,均可用此汤损益为治。”从古籍所载能够看出该方治疗湿热内蕴为主证的疾患,或兼夹风、夹淤、夹虚等,收效甚著。

1 组方分析

方药组成共15 味,包括羌活15 g、防风9 g、升麻3 g、葛根6 g、白术3 g、苍术9 g、苦参(酒浸)6 g、炒黄芩3 g、茵陈(酒炒)15 g、当归身9 g、人参6 g、知母(酒洗)9 g、猪苓9 g、泽泻9 g、甘草15 g[1]。其中羌活辛温,善祛风胜湿止痛,尤以上肢为甚;茵陈味苦、辛,《本草经疏》称其为除湿散热之要药,可使湿热从下焦而去,两药合而为君,行祛风除湿清热之效,上下表里分消,可谓精妙;防风疏风止痛,风药胜湿,则气血壅滞则通;升麻、葛根解表升阳,寓外达透发之意,阳气得升,则正气固护,邪不可干;苦参、黄芩性寒清热,其苦燥湿,同用可增清热燥湿之效;唐·王冰曾云:“治湿之病,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湿性重着,易趋于下,故用猪苓、泽泻利水渗湿,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湿去热自孤,热除湿化,湿热并治,则不留贼寇,诸药为臣。”白术、苍术芳香温通,健脾燥湿力强,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治湿不治脾,非其治也”,脾胃健旺,湿气自退;当归身主补血养血,人参补气祛邪,两药配伍以防苦寒辛香药伤及气血;人参合甘草补脾养气,免苦药损伤脾胃;知母清热养阴,一方面遏制热邪,一方面又能防利湿燥湿之品太过耗伤津液,用以为佐药;甘草益气止痛,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以祛湿清热,疏风止痛,养血益气。当归拈痛汤组方严谨,用药巧妙,此方解表清里、扶正祛邪、上下分消,不愧为“千古圣方”。

2 现代应用

通过查阅文献分析发现,临床上随证加减本方治疗皮肤病,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有参考借鉴意义。吴贻军运用该方治疗带状疱疹效果肯定,能够抓住疾病的病机本质[2]。裘惠占等发现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热淤毒、上炎肌肤所致寻常痤疮57例中治愈显效率为94.73%,总有效率达98.23%[3]。王万兰等临床收集35例湿热型带状疱疹,采用当归拈痛汤联合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总有效率97.0%,治愈率达94.3%[4]。邱洞仙等合理加减此方治疗湿热蕴结所致擦烂红斑的疗效明显[5]。向亚平等在当归拈痛汤联合西药治疗顽固性皮肤瘙痒的研究中,以西药治疗为对照组,10 d 为一疗程,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2.31%和96.92%,高于对照组的16.67%和83.33%[6]。段垚等运用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热浸淫型湿疮,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7]。除此之外,当归拈痛汤在实际运用中治疗急性湿疹、银屑病、皮肤淀粉样变、结节性红斑等皮肤疾病均获良效[8-11]。

3 典型病例

3.1 急性湿疹

廖某,男,67 岁,2018 年8 月20 日初诊。因四肢泛发红斑、丘疹伴痒1 周就诊。患者自诉1 周前无明显诱因四肢出现散在红斑、丘疹伴瘙痒不适,当时未引起重视,后皮疹范围扩大,瘙痒明显,患处可见抓痕及破溃渗出。现症见:四肢泛发红斑、丘疹、抓痕,部分皮肤破溃,伴渗出明显,对称分布,颜色鲜红,抚之肤温较高,瘙痒剧烈,影响睡眠,余无明显不适。纳可,夜寐欠安,小便可,大便粘,舌淡红,苔黄厚腻,中有裂纹,脉弦滑数。西医诊断:急性湿疹;中医诊断:湿疮病,湿热蕴结证。治法:清火泻热,燥湿止痒,拟当归拈痛汤加减。方药如下:防风10 g,羌活10 g,升麻 6 g,葛根20 g,苍术10 g,白术10 g,茯苓10 g,薏苡仁20 g,黄芩10 g,苦参10 g,白鲜皮15 g,泽泻10 g,石膏20 g,知母10 g,甘草10 g。共7 剂,中药内服,每日一剂,水煎两次,分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外用青黛散,1 次/d。8 月27 日二诊,患者四肢红斑、丘疹消退明显,未见新发,破溃处已结痂,少量渗出,肤温基本正常,瘙痒较前缓解,口干无口苦,纳可,寐稍欠安,小便平,大便粘,舌淡红,苔薄黄腻,脉弦滑。上方去石膏、泽泻,加牛膝10 g 引火下行,刺蒺藜15 g 疏风止痒,共7 剂,水煎服。外用药改为肝素钠乳膏。未再复诊,电话随访诉无复发。

3.2 带状疱疹

张某,女,56 岁,2019 年6 月10 日初诊。因右侧胸胁及背部起红斑、水疱伴疼痛4 d 就诊。患者自诉4 d 前因过度劳累后,右侧胸胁及背部感疼痛不适,当时未引起重视,后患处出现红斑、水疱,疼痛加重,皮疹逐渐增多,遂至当地社区医院诊治,予以口服阿昔洛韦片2 片/次,3 次/d;外用阿昔洛韦乳膏,3 次/d,4 d 后原发皮疹逐渐消退,但仍有新发皮疹出现,疼痛明显。现症见:右侧胸胁及背部起片状红斑、簇集状水疱,颜色鲜红,疱液清晰,疼痛症状明显,影响睡眠,口干口苦,纳差,夜寐欠安,时感腹部胀满不适,小便黄,大便干结,舌尖红,苔黄,脉弦数。西医诊断:带状疱疹。中医诊断:蛇串疮病,湿热内蕴证。治法: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拟当归拈痛汤加减。方药如下:防风10 g,羌活10 g,苍术10 g,白术10 g,党参15 g,柴胡10 g,川楝子15 g,赤芍 10 g,黄芩10 g,苦参10 g,泽泻10 g,石膏15 g,知母10 g,当归10 g,甘草10 g。共3 剂,中药内服,每日一剂,水煎两次,分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6 月13 日二诊,红斑颜色变淡,水疱逐渐干涸,未见新发,疼痛较前缓解明显,口干偶口苦,腹胀及大便改善,小便正常,纳寐一般,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数,守上方继服7 剂。6 月20 日三诊,患处水疱已干涸结痂,部分痂壳已脱落,未见明显红斑,未诉刺痛不适,轻微口干,无口苦,纳可,寐安,二便平。舌淡红,苔薄黄,边有齿痕,脉弦滑。上方去石膏、泽泻、苦参,加用全蝎3 g 通络活血,石斛10 g、麦冬15 g生津滋阴,共7 剂,水煎服。随访1 月疾病已愈。

4 讨论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羌活、防风、茵陈、当归、苍术、升麻、葛根、苦参、知母、黄芩、泽泻、甘草有抗炎作用,且前5 味药可镇痛;防风、茵陈、苦参、知母有解热作用;升麻、葛根、黄芩、当归、人参、甘草、泽泻、白术具抗过敏抗氧化功效;猪苓、泽泻、白术能利尿;羌活、葛根、黄芩、猪苓、当归、人参、甘草、白术、苍术可以调节免疫;羌活、葛根、泽泻、当归、白术、苍术有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通过上述药理分析发现,当归拈痛汤有明显的抗炎、抗过敏、镇痛功效,还有利尿和调节免疫等作用,而皮肤疾病的发病机制多与感染、过敏、免疫有关。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当归拈痛汤及其拆方可明显降低白介素1、白介素6、白介素8、白介素1β、高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 等炎性指标的血浆含量,而且能促进凋亡因子Fas/FasLmRNA 表达,减轻炎症反应[12-16]。不仅如此,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多种皮肤疾病发展过程中存在湿热共性,也就是说,湿热在皮肤病的形成中起关键作用[17]。皮肤病病因虽复杂,不外乎外因、内因。百病生,始于皮毛,皮肤为防御外邪的第一道门户,素体虚弱,腠理开,外感邪气常夹风湿为病,风、寒、暑、湿、燥均能化热生火,湿热合而致病,不怪乎皮肤病缠绵难愈。内因或恣食辛辣厚味,或脾胃功能失调,湿热火毒内生,胶着难解,影响气血运行,引起局部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产生疼痛。当归拈痛汤所针对的病因以湿热为主,可广泛应用于皮肤疾病,只要抓住疾病的主证为湿热相搏,根据兼夹病症随证加减,异病同治。如湿邪较重,可加薏苡仁、虎杖等;血热明显可加赤芍、牡丹皮;火毒盛,加拔契、石上柏;血虚瘙痒可加鸡血藤;风盛瘙痒,可加刺蒺藜、白鲜皮;瘙痒较重影响睡眠,可加生龙骨、生牡蛎;伴体痛,加延胡索、川楝子;伴关节痛,加秦艽、独活;湿阻日久,耗伤阴津,可加麦冬、天冬以滋阴生津。在实际的临床运用中,不受限于药物的组成及主治,应不断实践总结,为当归拈痛汤的应用开拓广阔的前景。

猜你喜欢

知母泽泻苍术
建泽泻与川泽泻转录组测序及泽泻三萜生物合成分析
知母皂苷AⅢ通过OXCT1-AS1/miR-874-3p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的机制研究
泽泻到底“毒”不“毒”
干旱地区知母不同栽培模式及优产技术筛选
一碗苍术饮,整夏都安康
泽泻降脂食疗两方
清热泻火说知母
田横祭海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