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2022-11-27靳晓明
靳晓明
(天津市宝坻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天津 301800)
近年来,随着中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生猪养殖数量不断增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逐步提升。在养殖过程中,仔猪存活率、出栏率稳步提升,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在病死猪的处置环节中,随意丢弃和非法加工出售病死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给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安全也带来了重大隐患。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既是当前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保障“菜篮子”安全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1]。本文直面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的现状,分析制约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的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长效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的方式和现状
1.1 处理方式
常见的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方式包括:深埋法、化尸窖(化尸井)法、焚烧法、化制法、发酵法等[2]。深埋法是中国大部分地区处理病死猪的常用方法,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等优点,但容易对周围环境和地下水源造成污染。化尸窖(化尸井)法的优点是投资少,处理较为方便,但化尸窖(化尸井)若密封不严容易造成疫病传播。焚烧法消毒灭菌较彻底,但耗费燃料多,且对空气污染较大。化制法具有操作简单、处理效果好等优点,但前期设备投资运行成本高,后期维修费用高。发酵法分为堆肥发酵法和生物降解发酵法,其中堆肥发酵法比较经济实用,但处理时间较长;生物降解发酵法,具有处理量大、效率较高的优点,但需要专门的设备,投资较大[3]。以上处理方式各有利弊,应用时需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适当选择。近年来,许多地区建设了病死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中心,形成了集中处理(多采用化制法和发酵法)为主,其他处理方式为辅的模式,在实践中探索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的新格局。
1.2 处理现状
近年来,国家、各地政府和农业部门高度重视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陆续出台了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因地制宜推动各地建设病死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厂。截至2020 年底,全国无害化处理厂数量已超过600家,除贵州、西藏、青海3 个省份外,其他省份均建有无害化处理厂[4]。同时,严格执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数据统计上报和补助核发工作流程,多措并举确保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稳步扎实推进。养殖场户的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意识和主体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各地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覆盖面不断扩大,处理能力不断提高,监管率持续提升,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病死猪乱丢弃和非法买卖的问题,无害化处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2 存在的问题
2.1 部分养殖场(户)无害化处理意识淡薄
目前,从事生猪养殖的人员,尤其是小规模以下养殖场人员的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淡薄,当出现病死猪时,出于处理成本、利益等多种因素考虑,部分养殖场(户)存在不愿意向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上报、私自处理病死猪尸体等违规操作的现象。
2.2 病死猪补助标准低,补助申领程序繁琐
病死猪的体质量差异较大,处理费用也不相同,但目前所有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均按80 元·头-1的财政补贴标准予以补助。同时,有些地方规定补助标准包含养殖场(户)补助、收集转运费用、无害化处理费用等,养殖场(户)得到的补助费用相应变少。据了解很多地方养殖场(户)发现病死猪后,除按流程进行无害化申报、现场签字确认并配合拍照留存信息外,每月待相关部门审核完毕汇总后,还需进行数量核实、申领补助等流程。养殖场(户)对于频繁到相关部门申报、签字申领、确认等繁杂流程存在抵触心理,尤其是很多手续不能够一次性完成,给养殖场户造成困扰,而且病死猪处理的补助资金发放周期较长,且数额较小,严重影响养殖场户申报补助的积极性。
2.3 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技术需深入探讨
现阶段中国在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化制法处理产生的油渣、油脂可用于制作香皂、化妆品、提炼工业用油等,但仍然存在处理方式和资源化利用形式单一、资源化利用率低等问题。如深埋法,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土地资源的紧张,寻找适合深埋的场所越来越困难,若深埋的地点、深度和方法不科学,还可能造成疫病传播和地下水污染。其他处理方法也各有利弊。如何寻找经济适用、易于操作的处理方式,实现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双赢的模式仍需进一步探讨研究。
2.4 病死猪尸体存储不当,存在生物安全隐患
目前,养殖场(户)发现病死猪后,很难做到病死畜禽尸体收集、运输、处理全过程闭环管理。由于个人延迟申报,或者基层兽医站工作人员距现场较远,到现场需要时间较长等原因,需对病死猪收集暂存一段时间后再统一进行处理。目前存储的方式有露天堆放、简单遮盖、冷冻3种,其中低温冷冻保存能有效防止疫病的扩散,但多数养殖(户)不具备低温冷冻保存的条件,大多采取露天堆放和简单遮盖的方式暂时存放病死猪,极易造成尸体腐烂、渗出、泄露,导致病毒细菌扩散,生物安全隐患较大,而收集点、无害化处理厂、运输车辆有时存在消毒不规范、不彻底的问题,尤其是洗刷污水没有进行生物安全处理,运输车辆继续到不同的场户收集病死猪,极易形成交叉污染,造成疫病传播扩散。
3 对策建议
3.1 增强意识,加强普法宣传
一是强化补助政策宣传。充分利用电视、自媒体、公众号等新媒体进行政策宣传,发放明白纸和宣传资料,提高养殖场(户)对补助政策的知晓度。二是开展普法宣传。通过开展普法教育宣传、“送法下乡”等方式,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养殖场(户)的法治意识和环保意识[5],引导广大养殖场(户)自觉主动地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通过科技下乡、入场入户对养殖场(户)开展动物疫病防控、科学养殖技术、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等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养殖场(户)科学养殖水平和主动防控意识,从源头降低动物疫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从而减少养殖环节病死猪数量。
3.2 科学制定补助标准,申领手续化繁为简
加大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的财政投入力度,在合理范围内适当提高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的补偿标准。同时,应根据病死猪体形大小或体质量等实际产生的处理费用科学制定补助标准,以提高养殖场户配合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的积极性。通过区块链技术精简补助申领程序,实现数据溯源,减少不必要的管理环节。可以尝试采取基层兽医站“一站式”现场监管、签字确认、审核申领的方式,积极探索运用北斗定位、4G/5G 网络、云平台、小程序等,结合现有的密码、刷脸、指纹确认等方式简化补助申领流程,实现“零跑腿,一键式,不见面,立到账”的申领补助一站式服务。尽可能缩短补助发放时限,提高补助经费执行效率,从而提高养殖场户对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的积极性。
3.3 加强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
目前,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技术已经初步形成,但尚未提出不同条件下最适宜的无害化处理技术模式,如何建立相应的技术路线、制定操作规范、明确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等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应鼓励政府、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等开展对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技术的深入研究,实行产学研结合,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不断创新处理技术,突破技术壁垒,提高运营效率,促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向社会化、科学化方向发展[6],促进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技术向多元化和精细化迈进,争取实现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全程无污染、零排放,资源循环利用。
3.4 规范病死猪收集储存
根据不同规模的养殖场(户),采取不同的病死猪储存方式。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督促其建设小型冷库或者配备存放病死猪的低温冰柜,不定期检查其使用情况;对于小规模的散养户,建议由所属街镇根据生猪养殖数量、分布情况和运输距离等,设立临时集中收集点,统筹规划配备病死猪储存冷藏库和短途运输车辆等设备,用于病死猪收集暂存使用;对于建设有无害化处理中心的地区,应增派收集转运车辆,优化收集线路,做到随时发现、随时上报、随时收集,集中冷库保存,统一无害化处理;应完善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生物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对暂存场所、收集车辆和人员等的消毒工作,合理处置洗刷污水,开展各个环节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确保不发生二次污染。
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事关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随着生猪产业不断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生猪养殖数量不断上升,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今后应在持续加大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的基础上,坚持绿色发展,补齐短板,创新资源化利用,通过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以健全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措施为抓手,不断探索更加高效化、标准化、信息化、资源化、生态化的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机制,有效促进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长效发展,为生猪产业化、集约化健康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