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兽用抗菌药使用现状及“减抗”建议
2022-11-27刘晓莹何志霞王春悦陈乙实
刘晓莹,何志霞,王春悦,陈乙实
(天津市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天津 300193)
抗菌药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一类药物。在动物养殖行业,抗菌药在降低动物发病率与死亡率、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生长和改进产品品质等方面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广泛应用于畜禽生产中,是畜、禽、水产养殖业集约化、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是动物源性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同时也是兽用抗菌药物生产和使用大国。由于抗菌药物在养殖生产中一直存在的超期、超量和滥用现象,造成一系列危害,成为影响中国动物食品质量安全、损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一大隐患[1],更是阻碍中国畜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本文分析总结了兽用抗菌药的危害,并对中国兽用抗菌药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提出畜禽养殖中兽用抗菌药安全、规范、科学、减量使用的建议,旨在降低兽用抗菌药滥用危害,促进中国畜牧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 兽用抗菌药滥用的危害
1946 年,国外畜禽养殖行业开始将磺胺等抗菌药逐步用于饲料添加,中国将抗菌药应用于养殖行业起步较晚,但目前已成为兽用化学制剂使用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每年都有1 万t 以上的抗菌药物用于养殖业,超过50%的抗菌药用作饲料添加剂[2]。抗菌药的使用从最初的治疗到后期的预防,在促进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大量、盲目、违规、违法滥用抗菌药物对人体健康、动物机体、畜禽养殖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危害,阻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3]。
1.1 影响人体健康
抗生素滥用对人类的影响主要是动物产品药物蓄积超标和产生超级耐药菌。抗菌药物滥用会导致其在动物机体某些部位或器官蓄积,残留量超标的药物通过动物产品进入人体,引起部分人群产生过敏反应,长期摄入此类动物产品,可能会引起慢性中毒或性早熟,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长期大剂量使用同一种抗菌药物,还会使动物体内微生物的耐药性增强,此类微生物通过环境或其他途径进入人体,若引起人畜共患疾病,会因其超级耐药的特性加大对人的治疗难度,威胁公共卫生安全。
1.2 阻碍养殖业持续发展
长期滥用兽药一方面会导致动物肠道菌群紊乱,抑制免疫系统发育,造成适应性和抗病力下降,影响畜禽疫苗的接种效果,导致免疫失败率升高,加大了疾病感染的风险,使药物治疗成本提高,增加养殖业的负担;另一方面兽药滥用使中国肉、蛋等动物食品安全质量达不到出口标准,制约了相关产品的出口贸易,不利于打入国际市场,限制养殖业对外发展。
1.3 危害生态环境
兽药进入动物体内后,只有一部分会被代谢和利用,其余则会通过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被排泄到周围环境中,粪便或尿液中的药物进入水体、土壤等环境,进而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动植物、微生物的正常生物转化过程,破坏生态平衡,对自然环境造成间接或直接危害[4]。
2 中国兽用抗菌药使用情况
中国农业农村部官方网站(http://www.moa.gov.cn/)发布的兽医公报,统计了2018—2020年中国兽用抗菌药使用情况。根据报告中的数据可以发现,自《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工作方案(2018—2021 年)》实行以来,总体来看控制减量使用兽药的情况较好,2018—2020 年中国动物养殖生产使用的兽用抗菌药总量分别为29 774.09 t、30 903.66 t 和32 776.30 t,与2014—2017 年各年相比使用兽药总量显著减少,并且自2014年来兽用抗菌药的使用量连续4年下降,特别是2018 年下降明显,环比减少29.05%。与动物养殖使用的兽药总量的变化趋势一致,自2014 年以来,中国动物产品使用兽用抗菌药的数量也在逐年下降,在2018 年达到最低值为140 g·t-1,说明兽药减量化行动取得初步成效。但自2018 年以来,兽药使用总量与动物产品使用兽用抗菌药的数量均出现持续增加的趋势,说明中国实行减量化行动的成果并不稳定,需要持续推进,亟须建立科学使用兽用抗菌药物的长效管控方法。
从抗菌药种类数据分析,2018—2020 年抗菌药使用量最大的种类为四环素类,远高于其他种类药物,年均达到1 万t 以上,但使用量逐年递减,说明四环素类作为广谱抗菌药在养殖业仍被广泛应用,但已有意识地减少使用,这可能与其目前具有较高的耐药率和生态毒性有关[5]。从使用目的数据分析,促生长用途的药物使用量及占比逐年下降,2020 年使用量为9 403.21 t,占比28.69%,与2018 年相比,抗菌药使用量减少6 000 t,同比下降38.99%,占比减少24.51%,这表明中国畜牧行业正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养殖中减少促生长药物的使用。虽然促生长药物使用量显著减少,但用于治疗用途的抗菌药用量却显著增加,导致总用量呈现一定的增长趋势。有分析认为该趋势变化与“禁抗”有一定的关联,必须引起重视。
自2016 年以来,中国高度重视兽用抗菌药的综合治理,为减少预防用抗菌药的盲目使用,减少并逐步禁止促生长抗菌药的使用,合理、审慎使用治疗用抗菌药,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目前来看,中国“减抗”行动已取得阶段性良好成效,但与部分较早实施严格“禁抗”政策的欧盟国家相比,仍需持续发力[6]。对此,农业农村部已发布《全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方案(2021—2025 年)》,要求到2025 年末,50%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实施养殖减抗行动[7]。
3 措施建议
3.1 加大宣传力度,严格监督管理
监管部门要重视对中国兽用抗菌药综合治理政策措施的广泛宣传,拓宽宣传通道,及时宣传贯彻兽药使用的相关新规定。深入调研了解养殖相关人员对兽药使用的规范化程度,精准定位薄弱环节,并通过网络新媒体、发放线下宣传手册、定期举办宣讲会/培训班等方式,加强养殖场(户)对兽药滥用危害性的认识,增强合理使用兽药的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要加强兽药全链条的监管,对于兽药的生产、流通和使用,严格落实追溯制度,依法依规加强兽药企业的管理,从源头保证兽药质量。对兽药企业通过“双随机一公开”方式,加大生产环节检查力度,建立“市场准入和准出”制度,确保兽药企业资质合格,避免不合格兽药的市场流通。严格落实企业和监管部门的主体责任,实施兽药销售、使用等登记制度,不定期查验相关档案,对伪造、变造记录,违法违规销售使用兽药的行为加大惩戒力度[8]。
3.2 强化技术支撑,科学规范用药
与养殖业发达的欧美等国家相比,中国养殖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尚有差距,兽医技术服务管理体系不完善,尤其是小规模养殖户仍然较多,缺乏专业的兽医师。疫病发生后,养殖场(户)根据经验多采取使用广谱性兽药和加大药量的方式来控制病情,造成兽药超量使用的情况比较严重。相关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养殖场(户)的技术指导,通过定期排查走访的形式,不定期指导养殖场(户)开展动物防疫,改善防疫条件,从源头减少疫病的发生。加强对驻场兽医师的技能延伸培训,畜牧相关部门对养殖人员开展定期的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考核,采用一对多和多对一的方式,使养殖场(户)掌握科学的用药知识和药品使用方法。对发生疫病的养殖场要重点监管,分类分级制定治疗方案,治疗中确保精准审慎用药,减少联合用药,少用广谱抗菌药,并严格控制药量,遵守休药期等规定。
3.3 推动兽药研发,使用替代产品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颁布的一系列抗生素限用甚至禁用措施,兽用抗菌促生长药物退出历史舞台已成为必然。为提高养殖效益,研发安全、高效的饲用抗生素替代品用于畜牧业生产是大势所趋。目前,市场上的抗生素替代产品种类较多,作用较广,由于其安全无污染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养殖户的青睐。但与抗生素相比,由于受研究时间短和生产成本较高等因素的困扰,应用还不够广泛。政府部门一方面应加大对替抗产品的政策支持,引导和推动兽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开发新产品的同时改良现有产品,尤其是大力支持并鼓励研制中兽药,使之逐渐替代具有严重残留危害的化学药品;另一方面应指导养殖业建立规范有效的替抗方案,综合制定科学合理的价格体系,加强兽用中药、微生态制剂等绿色兽药的宣传推广,并通过补贴性政策措施等引导养殖场(户)逐步提高替抗产品的使用比例[9]。
3.4 转变生产理念,开展绿色养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食物的追求已经从“吃得饱”转为“吃得好”,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越来越高。绿色养殖对畜禽品种、养殖环境、兽药的使用、饲料的选择均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能更好地满足新时期人们对于绿色健康畜禽产品的需求。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养殖户转变传统的养殖理念和方式,开展绿色畜禽养殖,通过给予动物良好的营养、干净的环境和充足的空间,减少动物疾病的发生,从而降低兽药使用量,这不仅可以保证动物性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升产品品质,还能减少用药成本,给养殖场(户)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10],促进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