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2022-11-27李春林江家乔莫雪妮
李春林,江家乔,陈 婷,莫雪妮,2*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0)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导致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约20%的患者伴有血管性水肿。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每天发作或间歇发作,持续时间>6周[1-2]。研究表明,大约40%的慢性荨麻疹患者会伴随血管性水肿或真皮或黏膜组织更深的肿胀,而10%的患者以血管性水肿为主要表现[3-4]。其病情迁延难愈,给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尽管关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存在多种理论,但没有一种理论得到确凿的证实[5],西医通过抗过敏等治疗虽能控制症状,但总体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近年来,中医火神派在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疗经验,临床疗效较好。本研究将从中医扶阳理论出发,探讨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及其治则,现报道如下。
1 从阳虚为本认识慢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从临床发病特点来看,应属于中医“隐疹”的范畴,目前多认为此病是由于禀赋不足,复感风、寒、湿、热等外邪所致,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厚,使肠胃积热,或情志内伤、气血亏虚,以致生风生燥。所谓“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无论疾病病因如何纷繁复杂,终究离不开阴阳范畴。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本”就是阴阳,所以对疾病的解释无疑要以阴阳为落点展开。那么阴阳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以往一般认为阴阳是处在一种对等的平衡状态,其实不然,清代郑钦安认为人身立命“有阳则生,无阳则死。夫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惟赖此先天一点真气耳”,又言:“坎中之阳,火也;离中之阴,水也。水火互为其根,其实皆在坎中一阳,为人生立命之根也。”“凡天地之数,起于一,一属阳,气也”,四川名医卢崇汉教授更直截了当地提出“阳主阴从观”,指出在阴阳二气的开合升降过程中,阳气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6]。其理论依据来源于《周易》与《内经》中的重阳思想,正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言:“肇基乾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周易·彖传》所言:“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乾属阳,坤属阴,故“阳主阴从”。因此,在人身生命活动之中的阴阳气始终是以阳气为主导作用。扶阳学派在《内经》重阳思想的启发和扶阳理论的指导下,认为慢性荨麻疹病机乃本虚标实,就是人体阳气虚损,以致产生痰、瘀、寒、风、热等标实。
2 “内阳外阴”的本体结构
在对阴阳位置关系的认识上,以往由于对《内经》“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使也”的理解错误,提到阴阳的内外关系,一般多认为阳在外、阴在内。扶阳流派在泰否两卦的启发下,形象地阐述了阴阳本体结构。泰卦:坤上乾下;否卦:坤下乾上。乾为天代表阳,阳向上向外,阴向内向下,只有阴阳维持为“泰”卦的状态,才能阴阳交感,万物氤氲。“否”卦的形式则阴阳离决,《周易·彖传》曰:“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内阳而外阴,内柔而外刚。”《老子·四十二章》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的趋动本性分析与文献均证实阴阳本体结构论逻辑上是合理的[7]。因此阴阳的结构应为“内阳外阴”,即人体阴阳结构为阳在内、阴在外,这就是阴阳的“体”。而经文侧重的是阴阳的功能和后天走向[8],也就是阴阳的“用”。《灵枢·百病始生》曰:“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又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5]也就是说正气虚是人体发病的前提,那么何为“正”、何为“邪”,扶阳学认为“派当其位则正,非其位则邪”,即人体内阳外阴的本体结构中,阴与阳升降出入活动未偏离各自的常态即本位范围为正,偏离了各自的本位范围的则为“邪”,亦即“正”为“当其位”的阳气或阴气,“邪”为“非其位”的阳气或阴气[9]。故治病的原则应是“扶正祛邪”,使偏离本位的阴阳回归到正常的“内阳外阴”的状态,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只有保持“内阳外阴”才能与天地之阴阳感召,疾病才能自愈。
3 扶阳抑阴次第治疗,阴阳复位
阳气虚损,从根本上说就是阳气的升降出现障碍,一方面阳气从内向外升发不及,以致寒、痰、水、瘀、湿而成阴实;其二是阳气由外往内的纳藏不足,一则郁于中上焦变为邪火,再则是阳虚不足于生阴,则真精亏虚。在阳主阴从的扶阳思想的指导下,要使人体阴阳体用合一,关键还是要在阳气方面着手,治疗应遵循“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但“病有标本,刺有逆从”,治疗疾病应分清主次,循序渐进。所以治疗慢性荨麻疹首先要温通中上焦,以祛除阴实,复转中轴,中上焦通畅,则阳气升发纳藏之路无阻;其次温补下焦,补育真阳;最后补土填精,固本培元。以最终达到阳固乃密,阴阳和合。
3.1 桂枝法温通中上焦
桂枝法由《伤寒论》中有“群方之冠”之称的桂枝汤加减而来,方由桂枝尖、苍术、法半夏、陈皮、茯苓、南山楂、生姜、炙甘草等组成。方中桂枝尖性味辛温,具有温通经脉、协和阴阳、交通内外上下之功;脾胃位居中宫,五行为土,气机之枢纽,故易患痰湿、食积之害,故在方中加用法半夏、陈皮、茯苓、生姜、炙甘草,取二陈汤之义,合用南山楂,一则既燥痰除湿,二则消食化滞,共达健运中宫之功,中轴复转,阴阳才会运行无碍。
3.2 四逆法温补下焦
在予桂枝法通达三焦之后,第二步即予四逆法温补下焦真阳,四逆法由白附片、白术、干姜、淫羊藿、茯苓、炙甘草等构成。白附片为大辛大温之品,性刚烈,具有荡涤凝滞,壮补坎中一阳之效;淫羊藿引阳入阴,启阴交阳;再予茯苓、白术燥土运中;干姜合炙甘草辛甘化阳,期建中阳之功;炙甘草补养中土,且调和诸药,中土如常,则土能伏火,阳气则能敛藏。四逆功成之后,则真阳充足,蒸腾有力,水暖土燥。
3.3 补中益气汤培土填精
第三步以补中益气汤化裁,其配药有黄芪、党参、白术、砂仁、当归、菟丝子、巴戟天、炙甘草等。《内经·五脏别论》载:“胃者,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也。”此外《玉机真脏论》也提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也。”表明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精气充足皆赖脾胃灌溉。火神派重视中土脾胃,在先天与后天的关系上认为“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后天亦不生”,水寒则土湿,土湿则纳运失常,故先须予四逆法补足坎中元阳,才能水暖土旺,此时予补中益气汤甘平温补之剂,健脾补气,启运中宫之效,中轴复转,后天反哺先天。方中菟丝子、巴戟天分精分血,葵水不停;党参、黄芪补脾肺之气,其若雾露之溉;四味药是“气精同源”学说的具体应用;当归活血补血。第三步先后并补,先后互用,以期气血生化无穷之功。
但需言明,扶阳次第并不是机械的治则,三步治疗大法并不一定要按部就班进行,应紧密结合患者脉证及舌象加以灵活运用,如脉紧者,提示阳气郁遏,此刻可用桂枝法;脉沉者可用四逆法;脉沉弱者,则当扶助正气,予补中益气汤;脉沉紧可予桂枝四逆合法。舌象重在判别舌苔厚薄及舌型大小,苔厚者及舌胖大则提示医者需予桂枝法荡涤体内秽浊及寒湿之邪。
4 病案举隅
患者曾某,男,30岁,初诊:2019-07-20,主诉:反复皮肤瘙痒5月。患者自诉5月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全身皮肤瘙痒,可见红色风团,散在分布,时隐时现,曾于我院皮肤科就诊,确诊“荨麻疹”,给予“复方甘草酸苷片”及中药治疗,症状稍好转,现仍反复皮肤瘙痒,为求进一步中医治疗,遂来求诊。刻下:全身皮肤瘙痒,以四肢明显,可见红色风团,散在分布,时隐时现,夜晚甚,时有头晕,肛门处疼痛,活动后汗多,无口干口苦,汗常,畏寒,纳可,寐欠佳,易醒,多梦,小便调,大便质黏,舌淡,苔白,脉沉紧。既往史:否认。处方:桂枝尖15 g,苍术15 g,白芷15 g,石菖蒲20 g,南山楂20 g,青皮15 g,法半夏20 g,硃茯神15 g,地肤子15 g,白鲜皮15 g,紫花地丁15 g,侧柏叶15 g,木蝴蝶15 g,炙甘草5 g,生姜30 g。7剂,1剂/d,水煎服。
8月3日二诊:服上方后,荨麻疹症状稍好转,但1周前因“痔疮”手术后加重。刻下:全身可见散在风团,四肢明显,伴瘙痒,无口干口苦,汗常,纳可,寐欠佳,稍畏寒,二便调,稍乏力,舌暗淡,苔薄偏黄,脉沉。处方:桂枝尖20 g,苍术15 g,白芷15 g,石菖蒲20 g,南山楂20 g,青皮15 g,法半夏20 g,硃茯神15 g,地肤子15 g,白鲜皮15 g,紫花地丁15 g,侧柏叶15 g,木蝴蝶15 g,当归15 g,丹皮15 g,葛根20 g,炙甘草5 g,生姜30 g。7剂,1剂/d,水煎服。
8月10日三诊:服上方后,荨麻疹症状基本同前。现症:全身可见散在风团,四肢尤甚,以夜间明显,伴瘙痒,稍口干,无口苦,汗常,纳寐可,稍畏寒,二便调,舌暗淡,苔薄白,脉沉。处方:桂枝尖30 g,苍术15 g,白芷15 g,石菖蒲20 g,南山楂20 g,青皮15 g,法半夏20 g,硃茯神15 g,地肤子15 g,白鲜皮15 g,紫花地15 g,葛根30 g,白附片60 g(先煎2 h),连翘15 g,黄芪30 g,丹皮15 g,木蝴蝶15 g,炙甘草5 g,生姜60 g。10剂,1剂/d,水煎服。
按:《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道:“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5]阳气亏虚,无力卫护肌表,寒湿来犯,内有阳气浮越,外有寒湿郁遏,以致生风、火、痰、瘀等标实。天之阳气,平旦生,日中隆,日西时阳气已衰,天人相应,夜间及阴雨天,人体阳气愈虚,寒湿肆虐,阳气愈郁,故瘙痒更甚。“清阳出上窍”,清阳不升,故头晕;四肢为阳气之末,故风团主发四肢。阳虚不敛及中上焦不通,阳不入阴,故寐差;阳气虚损,内生寒湿,故大便黏。舌淡、苔白、脉沉紧皆为阳虚与阳郁之状。故综上而言,患者是内有阳气亏虚,外有寒湿束表。正所谓“其在皮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桂枝法调和营卫,外感邪气之人,可有出汗之状,予邪以出路;桂枝尖与石菖蒲、苍术、青皮、法半夏、南山楂合用又可行气开郁,拨通腠理,能引太阴之脾肺寒湿,降胃肠痰湿;白鲜皮、紫花地丁、地肤子、侧柏叶、白芷清血脉,宣浊秽;硃茯神镇心宫,安心神;肝藏血,血热则肝热,木蝴蝶清热柔肝。全方共奏温通三焦、交通阴阳之功。二诊:苔薄偏黄,寒湿稍除,郁火显现,故加用丹皮、当归一可清经络肌腠之蕴热,二可润木。患者因痔疮手术后,正气愈虚,汗不多,邪不能外出,故桂枝尖改用20 g;标实去则本象现,故乏力,予葛根一助阳升发,二助其解表发汗。三诊:在予患者桂枝法之后,汗仍不多,脉沉,此时提示患者真气亏虚,不能鼓邪外出,改桂枝尖为30 g、葛根30 g、生姜60 g,助辛温散邪之力。加用白附片60 g,大温坎中一阳,阳气蒸腾,真精化气,与黄芪合用入土温脾,升举脾肺之气,鼓邪外出;连翘清除体中邪热;四诊时患者汗增多,诸症皆有好转。服用上方诸症改善后,患者继续坚持规律服药,截至2020年4月份,患者荨麻疹已无复发,无畏寒,寐可,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5 结语
综上所述,扶阳流派在慢性荨麻疹的辨证治疗上,始终牢牢把握住“阳虚为本”的病机,治疗上“扶阳消阴”,重点在阳气的升发敛藏方面下功夫,初期以桂枝法温通中上焦。在内有虚损兼有外邪之时,如患者气虚明显,可先扶助正气,以助驱邪。左右升降道路已通,以四逆法温补水中真阳。最后以补中益气汤培土填精,提携正气。治疗过程中切忌操之过急,须缓缓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