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氯雷他定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分析
2019-03-29张丽芳
张丽芳
[摘要] 目的 讨论地氯雷他定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慢性蕁麻疹的疗效观察。 方法 现随机选取该院2016年12月—2017年5月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共76例。该院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其分成两组,即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患者。实验组给予患者地氯雷他定、玉屏风颗粒联合治疗方式。对照组给予患者地氯雷他定治疗方式。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治疗效果。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7.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5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地氯雷他定、玉屏风颗粒联合治疗,从综合角度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地氯雷他定;玉屏风颗粒;荨麻疹
[中图分类号] R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9)01(a)-0111-03
慢性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疾病,属于皮肤科。该病临床表现为:皮肤有分团出现,且伴有瘙痒,其瘙痒程度难以忍受[1]。在患病期间容易出现反复发作情况,给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2]。该病在临床治疗中,常用的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为地氯雷他定[3]。但在治疗期间由于个别的患者可能出现对药物敏感度较低的情况或有些患者因长时间的使用本药而产生的耐药性,故而单纯给予患者地氯雷他定进行治疗,治疗效果不是十分理想[4]。为此该院在该次调查中采用了地氯雷他定、玉屏风颗粒联合治疗方式,并随机选取该院2016年12月—2017年5月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共76例作为研究、调查的作用,请看如下详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现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共76例。该院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其分成两组,即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患者。其中对照组包含了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21~71岁,平均(46.5±2.6)岁,文化程度为:大学以上为2例、大学为3例、高中为8例、初中为15例、小学为6例、小学以下为4例,病程2~5年,平均(3.5±0.12)年;实验组包含了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21~71岁,平均(46.5±2.6)岁,文化程度为:大学以上为1例、大学为4例、高中为9例、初中为14例、小学为7例、小学以下为3例,病程2~5年,平均(3.5±0.12)年。参与该次调查患者均知晓,并通过该院伦理委员会一致通过。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参与该次调查入选标准如下:①均患有慢性荨麻疹;②除该病外患者不患有其中重大疾病,如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③除该病外患者不患有重大认知类疾病,如痴呆等;④患者除该病外不患有重大精神类疾病,精神病等;⑤患者均治疗该次调查,并自愿参加。
1.3 排除标准
参与该次调查排除标准如下:①不患有慢性荨麻疹;②除该病外患者患有其中重大疾病,如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③除该病外患者患有重大认知类疾病,如痴呆等;④患者除该病外患有重大精神类疾病,精神病等;⑤患者均治疗该次调查,但不愿参加。
1.4 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地氯雷他定(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1111)治疗,1次/d,1袋/次,于早饭后服用,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实验组给予患者地氯雷他定、玉屏风颗粒联合治疗方式,其中地氯雷他定(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1111)治疗为,1次/d,1袋/次,于早饭后服用。玉屏风颗粒(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0930036)治疗为,3次/d,1袋/次,于早饭后服用,2周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5 疗效观察和评价
1.5.1 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没有风团和瘙痒;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有少量风团和轻微的瘙痒;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风团和瘙痒可能出现加重情况,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00%。
1.5.2 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 该院采用DLQI,即为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进行评价,其中包含了运动、日常生活、心理、生理等10个方面。
1.5.3 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血清水平 该院将在治疗后两周、四周分别采取患者清晨空腹的静脉血,并采取ELISA法(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血清指标的检测,其中包含IgE、IFN-γ、IL-4。
1.5.4 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风团、瘙痒症状评分结果 其中瘙痒程度评分方式如下:无瘙痒为0分、轻度瘙痒,对睡眠无影响为1分;中度瘙痒、因瘙痒每晚醒来次数低于2次(包含2次),对睡眠产生影响,但对正常工作以及生活无影响为2分;重度瘙痒,对睡眠、日常工作、生活均产生影响,因瘙痒每晚醒来次数超过3次(包含3次)为3分;风团评分方式如下:风团发生的次数,无风团为0分、风团每天出现次数为1次记1分、风团每天出现次数为2~3次之间记2分、风团每天出现次数高于3次记3分;风团持续的时间:无风团记0分、风团持续时间低于4 h(包含4 h)记1分、风团持续时间低于12 h(包含12 h)记2分、风团持续时间超过12 h(不包含12 h)记3分;风团数目:无风团记0分、风团数量为1~10个之间记1分、风团数量为11~20个之间记2分、风团数量超过21个(包含21个)记3分;风团大小:无风团记0分、风团直径为低于1 cm记1分、风团直径为1.1~2.5 cm为2分、风团直径为超过2.5 cm记3分。
1.6 统计方法
参与该次研究调查所有患者实验数据结果均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实施处理,其中患者和患者之间计数资料可使用[n(%)]进行描述,患者的计量资料使用(x±s)进行表达,组间可使用t检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对照组和实验组治疗前,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明显的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血清水平对比
对照组治疗前的血清水平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2、4周后,实验组血清水平明显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风团、瘙痒症状评分结果对比
对照组治疗前风团、瘙痒症状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2、4周以后对照组风团、瘙痒症状评分结果明显的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疾病。根据相关的资料证实,该病致病因素尚不明确,但可以证实该病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有紧密的关联,是由于体液免疫以及细胞免疫共同的参与下而导致的[5]。该病以风团、瘙痒为主要的病例特征,该病容易反复发作,而且治疗难度较大,甚至有部分患者终生患有此病[6]。该病在临床治疗中,常用药物为地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属于二代抗组胺的典型药物[7]。该药对身体中的H2有较好受体的亲和力,能够对患者身体肥大的细胞膜起到稳定的作用,能够起到抑制5-羧色胺、组胺的释放,同时对嗜酸粒细胞的迁移起到预防的作用[8]。但是长时间的使用本药容易产生耐药性,而且有一部分患者对该药的敏感性较低,因此导致治疗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该院为提升治疗效果,在该次调查中采用了地氯雷他定、玉屏风颗粒联合治疗方式。该病从中医角度来讲具有少阴有余、皮痹而瘾疹一说,其致病原因和脾肺虚弱、禀赋不足存在直接关联。在治疗中应从固表祛风、健脾益气、培土生金方面着手。而玉屏风颗粒是由防风、白术、黄芪这三味中药组成,在中医治疗中是固本、扶正的经典名方。药方三味中药材中的防风具有走表祛风的功效,和黄芪相配可起到祛邪而不伤正、固表而不留邪的作用。在现代药理方面来讲,该药对身体免疫功能可起到调节的作用,可有效的降低过敏反应以及机体炎症反应。该次研究证实,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7.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57%。该次调查得出结论和张保恒等人[8]研究结果大致相同,其研究结果如下: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92.7%,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5.6%。该院在该次调查中还发现,照组治疗前的血清水平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两周后、四周后,实验组血清水平明显的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风团、瘙痒症状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2、4周以后对照组风团、瘙痒症状评分结果明显的差于实验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项研究结果和张保恒等人研究结果大致相同。
综上所述,地氯雷他定、玉屏风颗粒联合治疗,从综合角度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建,张择榕,周碧海.皮敏消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6,31(4):529-532.
[2] 陈强,李静,杨家玥,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职业与健康,2016,32(12):1727-1728.
[3] 王朵勤,徐金华.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医师杂志,2017,19(1):25-28.
[4] 冯爽,陈宏,唐莉.祛风清热胃苓汤联合氯雷他定递减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5):29-32.
[5] 谭全邦,喻洪芝,张俊豪.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療慢性荨麻疹对血清总IgE水平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9):3251-3253.
[6] 赵艳霞,嬴双.浅析慢性荨麻疹临床预防与治疗要点[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14(3):183-185.
[7] 邓兵安,杨林,龚道凯.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与安全性[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7,17(4):518-520.
[8] 张保恒,刘艳,刘卿卿.自拟养血消风汤辅治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临床疗效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5,21(11):19-22.
(收稿日期:2018-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