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嗽散治疗感冒后咳嗽探析
2022-11-27张学瑾刘平安雷晓明邓成镇张国民
张学瑾,刘平安,雷晓明,邓成镇,张国民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止嗽散”源于《医学心悟》,临床应用广泛且疗效显著。本文主要从“风咳”[1]理论分析感冒后咳嗽发病的病理生理,及止嗽散治疗感冒后咳嗽的用药机理及规律,并辅以临床疗效观察为例,从而完善以止嗽散临床治疗感冒后咳嗽的相关理论依据。
1 止嗽散与感冒后咳嗽研究概述
1.1 感冒后咳嗽研究
中医认为感冒后咳嗽属中医“咳嗽”范畴,对于咳嗽的论述及治疗从古至今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并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黄帝内经》最早提出咳嗽的病名,“秋伤于寒,冬生咳嗽”,从六气与季节配属理论讲述咳嗽发生的原因。“秋季感湿,伏而未发,蕴湿化痰,郁而化热,上逆于咳,冬发咳嗽”,详细解释了《黄帝内经》“秋伤于寒,冬生咳嗽”的病因病机[2]。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咳嗽》曰:“咳嗽之要,止唯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二尽之矣”,提出咳嗽的分型,咳嗽内在病机不同,除了考虑外感因素外,还需结合内感情况。《素问·咳论》从内脏病理病机方面提出与咳嗽相关的脏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讲述了脏腑之中,除了肺脏功能失调可引起咳嗽,其他脏腑均能通过与肺脏之间的联系而影响肺脏的生理功能,发为咳嗽,当需识此。其外来之邪,《河间六书咳嗽论》讲述“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皆令人咳”,明确提出外感致咳的六种邪气。外感内因均可致咳,均需从肺脏的生理功能方面进行论述,肺为娇脏,位于上焦,与外界相通,外邪侵袭,最先侵犯肺脏,致肺的宣降功能失调,肺气上逆发为咳嗽;五脏六腑通过经络气血与肺脏相关,当其生理功能失调,损及肺脏,亦可致咳。现代医家张丽秀等[3]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内伤咳嗽及内外合邪,外感咳嗽的病机包括风邪犯肺、风寒袭肺、风躁犯肺;内伤咳嗽包括肺病本脏的原因以及他脏及肺(肝木侮金、肺脾气虚、痰饮伏肺)。而潘怡等[4]将感冒后咳嗽的病机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风邪袭肺,表邪未尽;中期正虚邪恋,本虚标实;后期化燥津伤,变为他病,从不同的分期进行辨证论治。现代感冒后咳嗽是指当呼吸道感染的急性症状消失后,咳嗽仍然迁延不愈,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少量白色黏痰,多持续3~8周,X胸片无异常[5]。综上所述,感冒后咳嗽成因分为两类,一者外感邪气,致肺失宣降,上逆而咳;二者,正虚邪恋,肺失宣降功能未得好转,上逆而咳。
笔者主要从国医大师晁恩祥教授之说,认定其为“风咳”,即咳嗽寒热之证不突出,寒热之证较平和之状。“风咳”即风邪犯肺引起的咳嗽,六淫之中以风邪为主,“风为六淫之首”同时,风邪具有“善行而数变”“风性挛急”“风盛则动”等特点,故咳嗽具有刺激性、阵发性,同时伴有咽痒等特点。故感冒后咳嗽亦属于“风咳”范畴,尤合《医学心悟》中止嗽散的证治。
1.2 止嗽散研究
历代医家以“止嗽散”命名的方剂大致有三,其组成、剂量、功效、主治病证、服用方法均有不同。本文所论述的止嗽散出自《医学心悟·卷三》[6],主治“诸般咳嗽”。而程钟龄讲述了止嗽散“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的特点。历代医家如唐宗海、江涵暾、徐产纯等对止嗽散各有不同的应用发挥,现代中医则认为止嗽散当以外感咳嗽、咳而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为主症[6]。对止嗽散的运用及分析本文不再一一论述。
2 止嗽散治疗感冒后咳嗽的中医认识
2.1 基于“风咳”阐释感冒后咳嗽机理
对于“风咳”,古代医家有多种论述,其最终归于风邪袭肺而咳,“风为百病之长”,邪气中,人体最易感受风邪,“风为阳邪,易袭阳位”,肺为娇脏,其位居上,风邪易乘袭之,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为咳,“风者善行而数变”“风盛则挛急”,明代李梃《医学入门·杂病·外感寒类·咳嗽》指出:“风乘肺咳,则鼻塞声重,口干咽痒,语未竟而咳”,故风咳常见咽痒之义[7]。感冒后咳嗽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认为可能为气道高反应性有关,与外界变应原如冷空气、花粉、刺激性气体等有关[8],中医方面多认为多属感冒后正气亏虚,风邪侵袭入体。
2.2 止嗽散治疗感冒后咳嗽机理探析
《医学心悟·卷三》注止嗽散治“诸般咳嗽”,不分寒热、外感内伤之因。感冒后咳嗽多发于冬春之季,冬春之季正处阴阳之气交替之时,阳气潜伏于里,阴寒之气充盛于外,冬春之时,阳气愈涌于外,阴阳交争,风邪易动,感冒后咳嗽正处正气亏虚之时,风邪易袭,肺为娇脏,侵及于肺,失于宣降,发为咳嗽。止嗽散配伍之中,具有“温润平和,不寒不热”的特点,既符合感冒后咳嗽无寒热明显之象,又呼应肺为娇脏的生理特点。故从风论治,风邪侵袭,腠理为开,具有畏风之症,风盛挛急,兼有咽痒之象,因此出现咽痒即咳的表现,风为外邪,刺激喉部,喉为肺之门户,故有刺激性咳嗽的症状。
2.3 止嗽散组方规律探析
据《医学心悟·卷三》记载止嗽散原方如下:“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 各二斤),甘草(炒 十二两),陈皮(水洗白 一斤),共为末,每服三钱食后临卧服。”本方以宣肺疏风、止咳化痰为主要功效,感冒后咳嗽与“风咳”密切相关,《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两者相会,风邪伤肺,肺的生理功能失调,失于宣降,气机不顺,反而上逆,刺激咽喉部,发为咳嗽咽痒,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感冒后咳嗽患者体质虚弱,风邪侵袭,肺为娇脏,位于上焦,易受邪侵,致气机升降失调,肺失宣降,气机上逆,发为咳嗽。方中紫菀辛温润肺,苦寒下气,补虚调中,消痰止渴,针对咳逆上气。百部甘苦微温,兼可润肺,主之肺热呛咳,两者均入肺经,润而不寒,止咳化痰,兼可润肺,咳嗽不论新久,皆可取效,共为君药。百部含有生物碱,能降低呼吸中枢的兴奋性,而抑制咳嗽反射[9]。桔梗,苦辛微温而性平,宣通肺气利膈,泻火散寒,主攻痰壅喘促咽痛。白前,辛甘微寒,泻肺降气,下痰止嗽,二者共为臣药,一宣一降,助肺气之宣降,加强君药止咳化痰之效。白前水提取物及醇提取物具有镇咳、祛痰的作用[9]。桔梗含桔梗皂苷,可直接刺激咽喉及口腔部位,可刺激支气管黏膜分泌物增加,促痰排出[10]。佐以荆芥辛苦而温,芳香而散,可散风解表,清头目,利咽喉,主治伤风咳嗽,去表之余邪。陈皮调中利膈,导滞消痰,理气和胃健脾;甘草可镇咳、祛痰、补三焦元气以散表寒,调和诸药。本方温润平和,散寒不助热,解表不助邪,疏风宣肺,止咳化痰,咳嗽即愈。
2.4 止嗽散治疗感冒后咳嗽临床研究
现代将止嗽散用于临床治疗感冒后咳嗽的临床研究有很多,如陈定忠[11]用止嗽散治疗感冒后咳嗽47例,得出结论:止嗽散治疗感冒后咳嗽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咳嗽临床症状;莫静[12]运用止嗽散治疗68例感冒后咳嗽患者,与口服阿莫西林胶囊相比较,止嗽散组有效率更高。亦有诸多现代临床研究认为止嗽散治疗感冒后咳嗽有很好疗效[13-17]。
2.5 止嗽散临床应用拓展
止嗽散临床应用广泛,如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慢性咳嗽、咳嗽变应性哮喘、急性支气管炎、感冒后咳嗽、过敏性咳嗽、肺癌咳嗽、肺结核慢性咳嗽、小儿肺炎咳嗽、喉源性咳嗽、妊娠咳嗽、肺炎、慢性咽炎、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等,只要对症,均可应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止嗽散具有镇咳、祛痰、平喘、抗炎作用[18],符合中医对本方“疏风宣肺,止咳化痰”的认识。
3 典型病例
病例1:患者张某某,女,65岁,于2021年4月7日就诊。主诉咳嗽1周。患者于1周前感冒后出现咳嗽,咳痰,自服消炎、止咳化痰药物(具体不详),症状未明显缓解。现症见:咳嗽1周余,平卧后加重,咳痰,色白质稀易咳,鼻塞,流清鼻涕,咽痒,全身乏力,无头晕头痛,无恶寒发热,饮食欠佳,寐一般,大便成形,小便清,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细。中医诊断:咳嗽(风邪犯肺),治以疏风宣肺、健脾益气、止咳化痰。处方:前胡10 g,紫菀10 g,杏仁10 g,桔梗6 g,百部10 g,化橘红6 g,蝉蜕6 g,芦根10 g,扁豆10 g,荆芥10 g,黄芪20 g,甘草6 g,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饭后温服,慎风寒,忌生冷食物。
复诊:患者服药7剂后感觉咳嗽明显减轻,前日受凉后又轻度咳嗽,咽干,口苦,畏寒,舌淡红,苔薄黄,脉浮紧。拟原方去化橘红、蝉蜕,加玄参10 g。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饭后温服,慎风寒,忌生冷食物。
按:咳嗽根据病因分,有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之分。外感咳嗽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所致,根据病邪性质分类,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及风燥伤肺证3种证型比较常见,其以宣肺止咳为治疗原则。风寒咳嗽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风热咳嗽治以疏散风热、宣肺止咳;风燥咳嗽治以疏风润燥、宣肺止咳。内伤咳嗽多为虚实夹杂,因虚致实。其治疗补虚同时兼顾祛邪。而外感与内伤又可相互为病,病久转虚;病体素虚者,又易感外邪,两者互为因果。本案患者以咳嗽为主诉,察该患者体型偏胖,平素多虑,损及脾脏,脾运化功能失司,故见饮食欠佳,全身乏力;风寒之邪外袭肺脏,致肺气上逆,故见咳嗽,咳痰,色白质稀易咳,鼻塞,流清鼻涕;风盛挛急,故见咽痒;观其舌脉,患者体虚而外感风寒之邪,故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细,辨证属肺脾气虚,风寒外袭,肺失宣降。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又兼以补脾益肺。方选止嗽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用荆芥疏散风寒;前胡、紫菀、杏仁、百部宣肺止咳平喘;紫菀、百部温润止咳,以防温燥辛散伤肺;化橘红、芦根化痰止咳;黄芪、扁豆健脾益肺;蝉蜕增强疏风作用;桔梗、甘草利咽止咳。二诊时患者咳嗽诸症明显好转,为方证对应之征象,患者虽有感风寒之邪,但症状不重,继续用原方加减,1周后咳嗽痊愈。
病例2:患者刘某某,男,78岁,于2021年4月14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嗽3个月,再发加重3天。患者3个月前因受凉后出现鼻塞,流清鼻涕,咳嗽,咽痛,无发热,自行服用消炎药(药物不详)、风寒感冒颗粒后,症状稍有减轻,3天前感冒后咳嗽加重。现症见:咳嗽3天,晨甚,咳痰,色黄白相间,质黏,量不多,鼻塞,流稠鼻涕,前额痛,咽痛,怕风怕冷,口干口苦,纳可,寐差,睡后易醒,醒后难以入睡,大便成形,小便清。舌质偏红,苔薄黄,脉浮。中医诊断:风寒犯肺,郁而化热,治以疏风解表、清肺止咳。处方:紫苏叶6 g,葛根15 g,荆芥10 g,薄荷3g,前胡10 g,紫菀10 g,法半夏10 g,陈皮6 g,芦根10 g,太子参10 g,甘草6 g,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饭后温服。
二诊:患者咳嗽大减,恶寒,鼻塞流涕、咽痛等症状均明显好转,现仍有咳痰,量少色白质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拟原方去薄荷、荆芥、紫苏叶,加茯苓10 g、白术10 g、黄芪20 g,山药30 g,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饭后温服。
按:外感风寒之邪犯肺,肺失宣降,故而发为咳嗽;寒邪郁肺,气机失于宣降,气不布津,津聚则为痰,故见咳痰;肺主皮毛,开窍于鼻,风寒束表,玄孔闭塞不通,故怕风怕冷,鼻塞流涕;表邪未解,郁而化热,见咳痰,色黄白相间,质黏,量不多,流稠鼻涕,口干口苦。辨证属风寒袭肺、郁而化热,治以疏风解表、清肺止咳,方选止嗽散加减,药用紫苏叶、荆芥宣肺疏风散寒解表;薄荷散风热利咽;前胡、法半夏、陈皮宣肺化痰止咳;紫菀温润止咳,以防温燥辛散伤肺;太子参滋肺阴,以防诸药温燥太过伤及肺饮阴;甘草清热利咽,调和诸药。患者服7剂药后诸症减轻,考虑患者年纪较大,且平时易感风寒,拟原方加健脾益肺之药增强患者抗病能力。随访患者咳嗽治愈。
4 体会
止嗽散主要治疗“诸般咳嗽”,感冒后咳嗽也符合此病的机理。以“风咳”为指导,探究止嗽散治疗感冒后咳嗽的处方机理及用药规律,可为临床使用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