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普华基于“癌毒致病”和“方证辨证”治疗肝癌临床经验

2022-11-27李佳颖曾普华

亚太传统医药 2022年5期
关键词:癌毒方证化瘀

李佳颖,曾普华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6)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为一种发源于人体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大幅上升。全球癌症发病排名中,肝癌居第六,每年约有91万人发病,死亡数为83万,居世界第3位[1]。肝癌起病隐匿[2],初期症状难以发觉,病情发展迅猛,绝大多数患者在知晓自己患病时基本已属中期或晚期,因此常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化疗和放疗对肝癌的治疗效果并不明显,西医采用肝切除术、肝移植术、血管介入、射频消融、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方式来治疗肝癌,但是不良反应大[3],疗效欠佳,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率大大下降。当前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联合传统手术、介入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能发挥减毒增效、抗复发和转移作用,实现“带瘤生存”,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

曾普华教授是全国青年岐黄学者,全国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在恶性肿瘤防治领域经验丰富,对中医药治疗肝癌有独特见解,临床疗效较好。将曾普华教授治疗肝癌相关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肝癌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原发性肝癌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没有系统命名。古代有关资料曾对类似病证作如下解释,肝癌可归结为“脾积”“肝积”“积聚”“膨胀”“肥气”“黄疸”“癖黄”“癥瘕”等范畴。李春辉教授认为肝癌发生的基础为正气内虚,在人体发病的全过程都伴随着此症状,伴有湿热邪毒、过度劳累、饮食不节,七情致病犯及脾胃,终致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以“扶正祛邪,重视脾胃”为主要治则[4]。王沛教授将肝癌分为肝郁脾虚证、气血瘀滞证、湿热蕴结证、气阴两虚证等四种常见证型,治疗多以滋阴柔肝为主、健脾调理气机为先,补肾消导为辅[5]。曾教授指出“癌毒、瘀血、脾虚”为肝癌的核心病机,以“清热解毒、化瘀软坚、健脾理气”为基本治法,辅之以清热利湿、清利肝胆、利水化湿、消食和胃、通利二便、补益肝肾等法。

2 方证辨证理论阐释

方证辨证又被称为“汤方辨证”,即以方剂的适应证、病机、治法、使用禁忌等作为大体方向,对疾病的表现、体征等进行深入理解的辨证方法[6]。著名医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发明了“汤证”概念,如“麻黄汤证”“桂枝汤证”。此后药王孙思邈也提出了“方证”一词,他运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在《千金翼方》将方证作出了具体解释,开拓了一种类型的证、一种类型的方的方证治法研究体系[7]。清代柯韵伯《伤寒来苏集》谓“仲景之方,因证而设,此证即为此方,为仲景活法”,即为“有证便是方”。《伤寒论》中的113方被徐灵胎划分为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等12类,各类主证中主方为先,随后将用此方之证列于方后,形成以方类证、证从方治的“方证对应”学说。如柴胡类方证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心烦欲呕,口苦咽干目眩”;葛根汤证为“项背强紧,无汗恶风”,而“手足不温、手足冷”即为四逆汤、四逆散方证。方证辨证简化了更深层次的思维步骤,是中医学辨治过程中的一种“黑箱理论”,其融入各大辨证体系(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是各体系的精炼与提高,在临床实践中,体现了医者的直觉思维,在辨证论治中至关重要,是方证辨证思维的更高层次。

3 方证辨证治疗肝癌

曾教授认为肝癌以“肝郁脾虚,瘀毒互结”病机为总纲,瘀毒所生,多因正虚邪盛,多种病理因素夹杂所致。癌毒作为一种有形之邪、一种异于六淫的特殊毒邪,其从无到有,从产生到不断进展是内外致病、邪气长期作用于人体的结果。“癌毒致虚”,故肝癌患者多兼有肝瘀脾虚、脾虚湿困、湿热毒结、肝肾阴虚等证;现将曾教授基于“癌毒致病”和“方证辨证”治疗肝癌的思路及用药特色介绍如下。

3.1 方证对应论治

“肝区胀痛或刺痛,腹胀纳减,面色沉闷,气弱厌语,舌紫暗,脉弦或涩”——“肝复方”主之。曾教授根据方证辨证,临床上遇到此类症状的肝癌患者,予肝复方加减,患者肝区胀痛或刺痛,伴有面色沉闷,舌紫暗,脉弦或涩,是为一派瘀滞之象,腹胀纳减,少气懒言为脾虚之证,由此辨为肝郁脾虚、瘀毒互结证。方中党参、黄芪、白术、茯苓补中益气,香附、柴胡、陈皮疏肝理气解郁,桃仁、莪术、鳖甲、软坚化瘀,甘草调和诸药,共奏健脾理气、化瘀软坚之功,是治疗肝癌肝瘀脾虚患者的主要疗法。

“腹大胀满,神疲乏力,身重纳呆,肢楚足肿,口粘,常感恶心,尿少,大便稀溏,舌淡胖,舌边伴齿痕,苔腻,脉濡或滑”——“四君子汤合五皮饮”主之。曾教授临床遇到此类患者,予四君子汤合五皮饮加减。患者脾失健运,故水谷不化,纳呆便溏;脾虚则运化失常,水液内停,则患者身重肢肿,尿少;湿性黏滞,上泛于口,口中黏腻难忍。舌淡胖,舌边有齿痕,苔腻,脉濡或滑,均为脾虚湿困的典型舌脉,故辨证为脾虚湿困、瘀毒互结证。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等健脾益气,陈皮、大腹皮、冬瓜皮等祛湿利水消肿,诸药相配,共同起到健脾益气、祛湿利水消肿的功效。

“肝区胀痛灼热,纳呆,脘闷,发热,黄疸,口干口苦,心烦易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小便黄,大便结或粘滞不爽”——“茵陈蒿汤”主之。临证遇此类患者,曾教授选用茵陈蒿汤加减。病者湿毒瘀阻肝胆,胆汁外溢发为黄疸;湿热毒邪耗伤阴血,阴虚阳亢,则可见口干口苦,心烦易怒;湿热侵袭大肠,壅阻气机,致大便结或黏滞难忍。结合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典型湿热之征,辨为湿热内盛、瘀毒毒结证。方中茵陈、栀子、大黄清热去湿,利胆退黄,猪苓、茯苓、薏苡仁、大腹皮等加强健脾祛湿,理气宽中,共奏清热去湿、补益脾气之功。

“肝区灼痛,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心燥难寐,低热盗汗,口干,舌红少苔或光苔,脉细数”——“一贯煎”主之。临床遇此类患者,曾教授以一贯煎加减。患者肝区灼痛,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或光苔,脉细数,实为阴虚内热,肾水无以上滋心火,心火偏亢,故见心烦不寐,阴虚内热迫津外泄,患者可出现低热盗汗,此辨证为肝肾阴虚、瘀毒互结证。方中生地、当归、枸杞滋养肝肾阴血,川楝子疏肝解郁,女贞子、菟丝子增强补益肝肾之效,生甘草调和诸药,共同起到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之功效。

3.2 专病专方专药运用

曾教授认为肝癌是由于“多因相合、癌毒内生”导致的,肝癌的主要病机应当是“癌毒、瘀血、脾虚”,在肝癌发作的整个过程都伴有相关症状,由此总结出肝癌之效验方—“固脾消积方”(其前身为“益气化瘀解毒方”)。前期研究已证实固脾消积方能对肝癌西医治疗发挥减毒增效作用,稳定瘤体,抗复发转移,延长生存期,改善疾病预后[8-9]。

曾教授根据“癌毒致病”理论,将2~4味可抗癌的中草药融入方证辨证中,如重楼、半枝莲、蛇舌草、龙葵、半边莲、莪术、水红花子、八月札等,常用全蝎、壁虎、蜈蚣、土鳖虫等虫类药,借其峻猛之药性,攻毒散结,剔痰通络。

3.3 辨证加减治疗

对于肝癌临床常见症状,在方证辨证上加减用药,标本同治,疗效显著。便秘者加大黄、厚朴、枳实;腹泻较重者,加炮姜、苍术、炒扁豆;腹大胀满、尿少者加枳壳、大腹皮、茯苓皮、猪苓;腹水较重者,加泽兰、车前子;疼痛甚者,加延胡索、香附、川楝子、郁金、血竭;恶心欲呕者,加法半夏、竹茹、旋覆花;肝肾不足者,加枸杞、女贞子、菟丝子;身目发黄者,加茵陈、栀子、赤芍;气闷无力自汗者,加人参、黄芪、浮小麦、五味子;低热者,加知母、银柴胡、白薇;高热者,加生石膏、知母、黄芩、银花、连翘、羚羊角;纳差食少者,加山楂、神曲、炒谷麦芽、鸡内金。

4 验案举隅

曾某,女,42岁。初诊主诉:肝肿块术后及肝动脉灌注化疗后2个月。患者于2009年7月8日行左肝肿块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病检示:(肝左叶)高-中分化肝细胞癌,5 cm×4 cm×3.5 cm。肝被膜未受到癌变影响,脉管癌栓及卫星结节较少,段端未见癌,四周肝脏组织出现硬化症状。CD3(T淋巴细胞+),PD-1(+30%),PD-L1(肿瘤细胞-,部分淋巴细胞+),Ki-67(+15%),CK19(-),VEGF(弱+),CD34(血管+),GPC3(局灶弱+),Hepatecyte(+)。术后先后肝动脉灌注化疗6个周期,自2011年2月起一直于曾教授处求助中医药调治。刻下症见:肝区胀感,无明显疼痛,腹胀,厌食厌油,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夜寐尚安,二便调。舌暗红,苔白,脉弦细。既往有乙肝病史。辨证:肝郁脾虚、毒瘀互结证。治法:健脾理气,解毒化瘀。处方:固脾消积方加减,党参15 g,黄芪30 g,白术10 g,茯苓15 g,柴胡10 g,郁金15 g,鸡内金6 g,女贞子20 g,枸杞10 g,菟丝子10 g,法半夏10 g,八月札10 g,海螵蛸15 g,莪术10 g,土鳖虫6 g,鳖甲15 g,壁虎10 g,重楼10 g,半枝莲30 g,蛇舌草30 g,龙葵30 g,甘草5 g。配合肝喜片服用治疗。根据实际诊疗情况加减,并定时复查,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至今已逾10年之久。

按:本案患者既往有乙肝病史,邪毒长年侵淫,日久癌毒内生,毒瘀互结,导致肝积内生。经手术和局部灌注化疗后,损伤人体正气,肝脏受损,累及脾胃,导致肝郁脾虚。治以扶正为主,同时解毒抗癌,选择健脾理气、解毒化瘀为治疗法。方中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灵芝等益气健脾,枸杞、菟丝子、女贞子等补益肝肾,固后天以补先天。炒栀子、郁金凉血散瘀,莪术、鳖甲等化瘀软坚,八月札疏肝理气,全蝎、壁虎攻毒散结,重楼、半枝莲、蛇舌草、龙葵等清热解毒,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奏健脾理气、解毒化瘀之攻效。本案为术后、介入治疗后长期坚持中医药抗复发和转移治疗的患者,达到了较好临床效果。

5 结语

方证辨证作为辨证论治的简化形式,是临床医师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具有高效性、便捷性、灵活性等特点。熟练掌握其中要义,会使临床疗效获得质的飞跃。本文总结了曾教授基于方证辨证理论,从方证对应、专病专方专药、辨证加减等三个层面进行病证合参,精准论治,疗效显著。总之,如何发挥“病证结合”“方证辨证”的优势和特色,是我们临床实践中应当不断挖掘和探究的问题。

猜你喜欢

癌毒方证化瘀
Huoxue Jiedu Huayu recipe (活血解毒化瘀方) alleviates contralateral renal fibrosis in 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 rats by inhibi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crophages to myofibroblast
癌毒理论研究新进展
癌毒病机辨治体系的构建
“癌毒传舍”新认识及其在肺癌复发转移防治中的应用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癌毒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桂苓味甘汤及加减方证条文辨析
四逆散方证分析及临床运用举隅
HPLC法同时测定化瘀祛斑胶囊中4种成分
益气化瘀解毒汤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30例